大学迎来互联网“原住民”时代

2015-11-30 07:48杨燕婷
中国教育网络 2015年9期
关键词:原住民入学新生

文/本刊记者 杨燕婷

大学迎来互联网“原住民”时代

文/本刊记者 杨燕婷

伴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与移动终端的普及,互联网为高校迎新提供了更广阔的创新空间。许多高校将数字化技术渗透到学校教学、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为新生提供个性化服务,开学迎新也走上了科技范路线。

APP、二维码、微信微博、QQ群,预报到、缴学费、挑宿舍、问班级……高校迎新生必备的“利器”,又迎来了95后新人。作为与互联网共同成长的一代人,他们不仅个性鲜明张扬,也深深烙上了网络时代的印迹。如何以这些“互联网原住民”喜闻乐见的方式,迎接他们开始大学之旅,给高校的信息化部门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键”入学模式开启

在网络上只要搜索“大学迎新网”,你会发现,众多各具特色的高校迎新专题网早已开通上线。在这些专题网站上,一般都设有网上报到、迎新公告、入学攻略、校园资讯、校园地图等栏目,为新生报到入学提供了清晰明了的指引。新生们只需坐在家里动动鼠标,通过网上入口登录新生网上报到系统,即可完成入学注册、网上缴费、查询学号等一系列手续,“一键”进入大学生活。

北京大学迎新网为新生打造了一个形式新颖生动、功能高效便捷、富于内涵底蕴的迎新门户。它把新生报到的相关模块诸如校内门户、住宿信息查询等全部整合在一起,设置了清晰详实的内容框架,分为新生报到、部门公告、新闻资讯三个板块,以脚印为索引的时间轴,以燕园地标性建筑为点位的空间轴,作为新生入学导航,还配有电子地图查询和校园手绘地图,为新生提供了便捷友好的报到体验 ,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服务理念。

与北大迎新网的锐意创新不同,一些高校迎新网致力于为新生提供细致实用的全方位入学服务。复旦大学迎新服务网不仅为新生准备了电子版2015新生入学报到手册和信息化校园用户手册,详细介绍了复旦大学信息化门户和校园网络使用方法;还制作了“学在复旦”系列视频,介绍大学课堂、时间管理等学习信息;在“书院生活”栏目还有复旦五大书院的特色介绍,让新生提前了解复旦书院生活。

武汉大学迎新网在“新生引导”栏目也是下足了功夫,从学、吃、住、行、训、玩向新生展现了一个武大多面秀,尤其在学在武大方面,既有武大学子的学习支持平台——淘课啦和武大Mooc详细介绍,还有课程查询的掌上App指南,可谓事无大小,奚已有之。

清华大学2015年开学季军训中的新生

大学社区的“私人订制”

伴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与移动终端的普及,互联网为高校迎新提供了更广阔的创新空间。许多高校除了具有网络迎新系统平台,还将数字化技术渗透到学校教学、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为新生提供个性化服务,开学迎新也走上了科技范路线。

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基于微信群与微信填表功能的开发,为新生提供了“私人订制”的军训服装、床铺服务,实现了 “无纸化”报到流程,新生入学只用一卡通刷卡就可完成所有报到流程;今年还开放了网上新生选房系统,本科新生可提前登录查看房源并在网上进行自主选房,实现了“我的宿舍我来选”。清华大学则开通了网上照片数据上传系统,本科新生不仅可登录指定网址上传本人电子照片,提前制作IC卡学生证,同时学校对照片要求也放开了一定限度,给予新生更多个性化选择。还有部分高校可使用支付宝缴学费甚至提供代收行李服务,这些便利个性的服务不仅赋予了学生们更多的自主权,人性化的管理方式也打破了高校以往古板的形象,让如今的迎新不仅新潮还更接地气。

西安交通大学的迎新利器一向令人称赞。2013年西交大推出“即时通信系统(海豚IM)”,这是一个基于西交大数字校园的即时消息推送系统,它独特功能是能实现:“手机摇一摇,同学早知道”,自动发现老乡、舍友、同学。2014年,在数字化迎新的基础上西交大开发出升级版的“步步入学”应用,率先推出了基于消息推送、智能地理位置导引的手机应用,它最大的亮点是整合了学校各类服务资源,通过感知新生地理位置个性化推送信息,在迎新过程中变被动信息查询为主动信息推送。2015年,西交大将会升级“迎新注册系统”,以校园卡为介质,新生学费经银行代扣后,只需在报到现场刷卡即可完成“一站式”报到,数字迎新可谓一年一个新面貌。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作为一所以研究生为主的高校,研究生迎新工作独具特色。中科大研究生迎新平台由网络数据库系统、迎新志愿者系统及迎新管理系统、研究生新生论坛系统、即时通讯平台、微信迎新系统、网络视频系统六大子系统构成,以统一的数据平台为基础,形成了集“数字化、人性化、智能化”为一体的迎新服务平台。该系统最大的亮点是不仅支持PC与手机微信两种模式,更具特色的是多系统联合,能够进行实时的数据采集、业务跟踪和统计服务,使迎新管理部门能够科学调度各项迎新工作,让迎新工作更加高效、便捷。

许多高校依托于信息门户也开展了诸多迎新活动。信息门户作为高校的重要应用,新生入学后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信息门户的支持。中国人民大学的校园综合平台“微人大”,构建了一个自由的校内服务供需平台,各部门可以根据本部门的需求和管理,灵活定制服务。北京师范大学于今年7月上线了全新的信息门户——数字京师,将学校各类信息、资源、数据整合为师生提供了一站式服务。而数字迎新系统作为数字京师的典型应用,为新生提供在线报到服务,并且支持在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使用,促进了迎新高效便捷。

除了综合信息化门户平台,一些高校的掌上移动平台、选课系统、虚拟社区都毫不逊色。大连理工大学的移动应用“i大工”,突出了掌上应用信息展示服务的特点,把新生和家长关心的信息通过移动终端进行展示,方便他们随时了解迎新进展。北京邮电大学云选课系统、中科大的研究生导师门户系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ihome社区,这些应用都将在新生入学后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服务于新生们的整个大学生活。

“官微”成迎新先锋

相比于往年,近两年高校的迎新大战又多了块阵地,高校的微信公众号、微信群充当了迎新先锋,这种基于传统内容的新颖平台展示形式,更注重“以新生为本”基础上的双方互动交流,而高校也乐于放权于学生,让老生们引导新生,而这也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育理念的体现。

各高校微信公众号不仅展示了学校的个性文化主阵地,纷纷发布了长篇完整的报到流程及详尽的日常生活、购物指南,有的还别出心裁由校长官微上给新生布置作业,图解学校单身率、选修课口碑榜、新生防骗指南……一系列趣味迎新主题文章深受大学新生喜爱。这些有趣实用的内容都源自于90后的师哥师姐们,让“腊肉”们以自己的视角和经历告诉“萌新”们如何进入大学生活。

上海中医药大学以MOOC为灵感来源,制作了一系列“学前第一课”全程绘画讲解视频。同时,中医药大学微信平台也为新生准备了充足的入学知识储备信息,只要通过微信平台回复关键字,就会有学姐学长为即将到来的学弟学妹提供全方位的解答服务。广州大学“新闻窗”微信公众号由师兄师姐策划推出了“2015年广州大学选修课口碑榜”介绍,盘点出一些叫好又叫座的五星课程名单。中山大学“中大青年”微信号用数据图解《你所不知道的中大单身率》,被新生们直呼新鲜又贴心。

南京工程学院的“水宝宝”微信公众平台,实行了身份绑定制度,新生们不但可以查询与自己相关的学习生活信息,还能实时了解新鲜的校园资讯。最重要的是改变了新生与学校传统、单一的互动方式,构建起“学校- 家长-学生”为一体的多组网络关系,实现“家-校-生” 的互动无障碍化。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老师和学生还自主开发了一款课程地图APP,通过详实的图表和通俗的文字,直观地介绍了学院所有专业和大学四年所有课程内容,让学生对专业有足够的了解,入学后不盲从,对四年学习做好规划。

随着数字迎新的日益常态化,今后的迎新工作将会在以学校为主导的基础上,变管理理念为服务理念,发挥大学生的自主性,利用学校各种平台,让学生自发进行信息搜集和整合获取信息量,促使新生入学能够井然有序、便捷高效,而且让“技术”在校园活动中发挥沟通情感的桥梁作用,形成常态化交流。

猜你喜欢
原住民入学新生
彻底改变殖民者和原住民关系的那一刻 精读
重获新生 庇佑
无臂舞者 原住民的呐喊
原住民
无纸化入学报名值得推广
无纸化入学报名值得提倡
入学面试
坚守,让百年非遗焕新生
入学第一天
新生娃萌萌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