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伤让我看不清颜色

2015-12-01 01:45Sharken
科学之友 2015年18期
关键词:被试者多巴胺敏感性

文|Sharken

悲伤让我看不清颜色

文|Sharken

“更凭青女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宋·范成大《窗前木芙蓉》)在文学作品中,不少作者都喜欢用颜色表达情绪。不仅是我们,西方文化中也有很多指代情绪的颜色暗语,比如怒而见红(see red)、忧郁的蓝(b1ue)、气得发紫(purp1e with rage)等等。祖先们通过这些沉淀下来的语言,似乎在向我们传达一种生活经验:情绪虽然不说话,却会改变我们的颜色知觉。

近日,一项研究发现,颜色暗语可能不只是一种经验,它可能还是科学。这项研究由罗切斯特大学心理系研究生克里斯托弗·索尔斯坦森负责,其背后的导师是色彩心理学大师安德鲁·埃利奥特。他们发现,悲伤情绪会妨碍我们识别颜色,让我们在识别的时候不断出错,但是这一效应只存在于蓝—黄色系中,而对红—绿色系没什么影响。

情绪是一种和我们朝夕相处的心理变量,我们的言行举止无不沾染着它的色彩。过去的研究已经发现,情绪会影响一些低级的视觉过程,比如视觉注意、客体识别等。而颜色知觉这种高级的视觉过程又是建立在低级过程之上的,因此索尔斯坦森等人假设情绪还会影响颜色知觉。

在实验中,研究者总共招募了265名本科生。这些被试者的任务非常简单,他们只需要看一段2分钟左右的电影片段。一部分人看《狮子王》的片段:辛巴在目睹父亲从悬崖上摔下来后,伤心地俯在父亲尸体边上哭泣。这个片段可以诱发他们的悲伤情绪。而另一部分被试者则被诱发愉悦情绪,他们观看的是,一位幽默大师在一群笑翻了的观众面前讲笑话。最后,剩下的被试者作为对照组,看的是一段不会诱发任何情绪的中性片段。

蓝—黄色系识别卡

《狮子王》中辛巴哭泣的片段触发了被试者的悲伤情绪

在看完电影片段后,被试者参加了颜色识别测试。他们要在24块饱和度连续变化的色块中,准确识别出蓝、黄、红、绿四种颜色。研究者想知道,被诱发了悲伤情绪的被试者,在识别颜色时是否会有不同的准确率。

结果,心情悲伤的被试者看颜色果然没那么准了,他们的准确率要显著低于愉悦组和对照组,可见悲伤情绪改变了颜色知觉。但结果仍有不尽人意的地方:悲伤并不能影响所有颜色,它只改变了人们对蓝—黄色系的知觉,而对红—绿色系没啥影响。

悲伤者的眼睛看不清颜色,可能是因为悲伤妨害了一种低级视觉功能——对比敏感性,它负责处理物体的亮度和色彩鲜艳度。索尔斯坦森认为这种妨害主要发生在三个层面上。首先,悲伤是一种让人消沉的情绪,连瞳孔都没有兴致“大门敞开”了,因此进光量减少导致眼睛看不清颜色。其次,对比敏感性功能的正常执行十分依赖脑内多巴胺的浓度,然而悲伤却会引起多巴胺枯竭,没有了多巴胺的支持,对比敏感性也就不正常了。最后,悲伤者还会感到抑郁,而抑郁又是对比敏感性的天生杀手。总之,悲伤破坏了对比敏感性这种低级视觉功能,因此建立在它之上的颜色识别才会不准确。但是,实验者并没有明确解释为什么悲伤不会影响我们识别红—绿色系。

“颜色如何影响心理”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民间的兴趣逐渐汇集成茶余饭后的种种谈资,而心理学家的兴趣则促成了一门学科的诞生——色彩心理学。这门学科主要是研究颜色如何改变人们的认知、行为以及情绪体验。例如,有些研究发现大街上装上蓝色的街灯,对提升该地区的治安水平有所帮助;女性穿上红衣服更可能遭到周围女性的嫌弃;家居色彩也会影响我们的情绪等等。可是,至今却少有人反过来研究认知、行为、情绪会不会改变人的颜色知觉。而索尔斯坦森的这项研究无疑会提高心理学家们的热情——它证明了研究者在这个方向上还是大有可为的。

悲伤会改变我们的颜色知觉,但我们不必为此而怀疑自己的眼睛。虽然实验中的效应量非常显著,但悲伤仅仅让我们的识别准确率下降了4.3%,它对生活的影响可谓微乎其微。

猜你喜欢
被试者多巴胺敏感性
CT联合CA199、CA50检测用于胰腺癌诊断的敏感性与特异性探讨
计及需求敏感性的电动私家车充电站规划
贪婪的多巴胺
多巴胺不敏感型帕金森综合征诊断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痤疮患者皮肤敏感性的临床分析与治疗
How music changes your life
德西效应
新媒体时代培养记者新闻敏感性的策略
跟踪导练(四)(4)
德西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