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CI模型开发新创企业家的心理资本合算吗?
——以10家“最具成长性的新兴企业”为样本

2015-12-01 11:29张铭胡祖光
华东经济管理 2015年11期
关键词:新创宏观效用

张铭,胡祖光

(1.三峡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宜昌443002;2.浙江工商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浙江杭州310038)

基于PCI模型开发新创企业家的心理资本合算吗?
——以10家“最具成长性的新兴企业”为样本

张铭1,胡祖光2

(1.三峡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宜昌443002;2.浙江工商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浙江杭州310038)

文章以效用分析模型为基础估算了PCI模型在开发新创企业家心理资本上的成本。研究结果表明,PCI模型在开发新创企业家心理资本上存在着难以克服的缺陷,如成本收益的非对称性、现金断流风险、投资结果的不确定性和开发的非规模经济性等。比较分析显示,通过优化宏观创业环境来提升新创企业家的心理资本不仅具有合意性质、经验基础,而且存在着现实的操作空间,应成为开发新创企业家心理资本的替代方法。

心理资本开发;新创企业家;PCI模型;效用分析;成本估算

一、引言

PCI模型(Psychological Capital Intervention Mod⁃el)是Luthans等(2006)[1]基于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和积极组织行为学(Positive Organi⁃zational Behavior,POB)提出的旨在开发个体心理资本的著名模型。Luthans等(2006)[1]、Luthans等(2008)[2]和Luthans等(2010)[3]以学生、雇员或经理等为实验对象,使用前测—后侧实验研究设计,检验了PCI模型对心理资本提升和工作绩效的影响。结果显示,无论是“面对面”(face-to-face)还是“基于网络”(Web-Based)的短期、高聚焦心理资本培训干预,实验组被试的心理资本水平都显著地提高了,而控制组被试的心理资本水平没有提高。PCI模型的效应也得到了后续相关研究的支持。Luthans等(2014)[4]以美国中西部两所大学的商学院本科生为实验对象的研究结果表明,基于PCI模型的心理资本干预能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学术心理资本(Academic Psychological Capital)。而Reichard等(2014)[5]以美国中等规模组织的130名领导者和南非开普敦大学的71名管理者和专家为实验对象的研究结果显示,PCI模型也适用于国际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跨文化心理资本(Cross-Cultural Psychological Cap⁃ital)开发。基于PCI模型的心理资本开发不仅能提高参与者的心理资本水平与个体竞争优势,而且对组织层面的财务绩效也存在着显著的正向影响。Lu⁃thans等(2006)以《福布斯》公布的“最佳小型公司200强”、“中型公司100强”和“全球2 000强”中的前10强,使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效用分析(Utili⁃ty Analysis)模型估算了心理资本开发的财务影响。结果表明,短期、高聚焦的心理资本微干预(Mi⁃cro-Intervention)能显著地增加组织的财务绩效[1]。

PCI模型虽然得到了一些实证研究的支持,但也存在着适用上的局限性:不适用于开发自我效能水平高、自主性和独立性强以及空间上难聚集和时间上难聚焦的新创企业家群体的心理资本(张铭等,2012)[6]。本文拟以《中国企业家》杂志发布的新兴企业(New Venture)为样本,以Luthans等(2008)[7]使用过的用于评估心理资本开发的潜在财务回报的效用分析模型为基本模型,通过引入若干“调节变量”,分析、估算PCI模型在开发新创企业家(New Venture Entrepreneurs)心理资本的成本,论证PCI模型在开发新创企业家心理资本上的局限性,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宏观创业环境优化在开发新创企业家心理资本上的相对优势。

与Luthans等使用效用分析模型的目的不同,本文的效用分析是一个逆向过程,拟探讨的问题是:在给定心理资本开发效率的条件下,新兴企业若想获得某一特定的财务回报,新创企业家应该使自己的心理资本提高多少?所需的成本又是多少?这样的开发成本合算吗?是否存在着一种更为有效的开发新创企业家心理资本的替代方法?

二、数据来源与样本描述

本文的数据来自于《中国企业家》杂志。从2001年开始,《中国企业家》每年发布一次该年度“最具成长性的新兴企业排行榜”,至2013年6月已经发布13次,共计273家企业。从创立年限看,273家企业从2年到10年不等;从所涉及的数据看,只有2011年、2012年和2013年有“未来营业收入年均增长率”数据。根据拟使用的效用分析模型的数据要求和特定的研究对象(新创企业家),本文选取《中国企业家》杂志发布的《21未来之星——2011年最具成长性的新兴企业排行榜》(中国企业家编辑部,2011)[8]、《21未来之星——2012年最具成长性的新兴企业排行榜》(中国企业家编辑部,2012)[9]和《21未来之星——2013年最具成长性的新兴企业排行榜》(中国企业家编辑部,2013)[10]中创建不超过4年的新兴企业为样本。满足上述条件的新兴企业共10家,基本情况见表1所列。

表1 10家最具成长性的新兴企业的基本情况

根据效用分析模型的数据要求,本文效用分析的相关数据主要涉及“有效样本数”、“基年营业收入”均值和标准差、“未来营业收入年均增长率”均值见表2所列。

表2 10家基年的营业收入和未来营业收入年均增长率

由表2可知,10家新兴企业“基年营业收入(万元)”的均值和标准差分别为33 543.60万元和23 033.20万元,“未来营业收入年均增长率”的均值为117.00%。

三、效用分析过程与结果

(一)若干假定

为了使基于PCI模型开发新创企业家心理资本的效用分析结果更为“中性”并便于后续的分析,本文做出如下假定:

第一,基于PCI模型开发新创企业家心理资本的相关专家的技术能力和效率等同于Luthans及其合作者,即通过2~3个小时高聚焦的开发培训可使新创企业家的心理资本平均提高2%~3%,或1小时的开发培训可使新创企业家的心理资本水平平均提高1%。

第二,新创企业家对本企业营业收入的平均贡献率为80%。关于新创企业家对企业营业收入的贡献率,学术界和实务界还没有一个能被广为接受的看法,但大多强调新创企业家在创业初期的极端重要性。如Lewis和Churchill(1983)认为,在创建阶段企业主就是企业,在存活阶段企业所有者仍是企业的代名词[11]。爱迪思(2004)以“创业者的陷进”间接地说明了新创企业家在创业初期的贡献。他认为,在企业生命周期的孕育至学步阶段,“创业者即企业,企业即创业者,它们两者是不可分的。”[12]从新创企业家在创业初期的重要性可以做出如下推断:通常情况下,企业创建时间越短,新创企业家的贡献率越大。本文假定新创企业家贡献率为80%带有一定的“让步”性质,目的是弱化假定的“刚性”程度,使本文的分析结果更易被接受。

(二)效用分析结果

效用分析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用于人员选拔、培训、绩效评估等人力资源活动效能的工具,其本质是一个成本——收益分析过程(陈学军,1999)[13]。本文采用Luthans等(2008)[7]使用过的经过修正的效用分析公式,即:

△U=NTrxySDy(△PsyCap)

其中,△U=心理资本开发所带来的营业收入的增长;N=企业数量;T=心理资本对结果产生影响的持续时间;rxy=心理资本与结果的相关系数;SDy=结果的标准差;△PsyCap=心理资本开发所带来的心理资本增加量。

本文将《中国企业家》杂志“最具成长性的新兴企业排行榜”的发布年份设定为基年(分别为2010年、2011年、2012年),基年的营业收入为基数,rxy采用Luthans等(2008)的数据(即rxy= 0.45)[7],且只分析10家新兴企业中处于平均水平的那一家企业(下称M企业)(即N=1)及其企业家(下称M企业家)的成本。同时,本文只关注新创企业家心理资本在一年后的贡献,即T=1。

根据上面的假定,为实现企业未来营业收入为117%的年均增长率,M企业家心理资本的增加量为:

也就是说,M企业家必须使自己的心理资本水平提高378.75%。

根据前文的第一项假定(1小时的开发培训可使新创企业家的心理资本水平平均提高1%),M企业家心理资本提高378.75%需要参与378.75小时的基于PCI模型的开发培训。现在的问题是,M企业家耗费378.75小时的心理资本开发培训的成本会是多少呢?

从理论上说,M企业家参与基于PCI模型的心理资本开发培训成本包括三项:①原本用于增加企业未来营业收入的时间、精力及其收益;②支付给心理资本开发专家或机构的培训费用;③因委托代理关系的存在而导致的代理成本。由于数据的可获得性以及效用分析模型的数据要求,本文只关注第一项成本,即原本用于增加企业未来营业收入的时间、精力及其收益,它是M企业家为了参与心理资本开发培训的机会成本,而另外两项成本在讨论中将加以论及。

根据前面的第二项假定(即新创企业家对企业未来营业收入的贡献率为80%),并假定M企业家的贡献发生在基年,则该年M企业家每小时的营业收入贡献=(33 543.60×80%)/(365×24)≈3.06万元。而这正是M企业家为参与基于PCI模型的心理资本开发所放弃的收益。由此,M企业家基于PCI模型的心理资本开发成本为378.75×3.06=1 158.975万元。

四、结果讨论及其启示

(一)结果讨论

上述效用分析过程和结果表明,为实现新兴企业未来年均117.00%的营业收入增长率,新创企业家必须平均花费378.75小时使自己的心理资本平均增加3.787 5,平均成本为1 158.975万元。从成本占未来营业收入的比重(1 158.975/33 543.60≈0.035)来看,基于PCI模型开发新创企业家心理资本似乎很合算。但如果进一步考察样本企业的成本收益条件,并加入一些“调节变量”以使情境接近真实的世界,1 158.975万元的心理资本开发成本就值得深入探讨了。

第一,考虑成本收益的对称性条件。从样本企业的成本收益条件看,只有当企业未来营业收入增长率达到117.00%时,新创企业家花费1 158.975万元的心理资本开发培训费用才是有利可图或符合企业家的预期的。从表1和表2可知,满足这一条件的只有4家:上海益实多电子商务有限公司(1号店)、江苏孩子王实业有限公司、森纵教育集团和北京触控科技有限公司。这意味着PCI模型在开发新创企业家心理资本上的适用性很有限。如果再将其他成本(如培训费用、代理成本等)考虑进来,成本收益的不对称性将会更为严重。

第二,考虑企业所处生命周期的阶段性质。根据全球创业观察对新兴企业的界定——成立不超过42个月,本文样本企业都属于新兴企业,并处于初创阶段。当企业处于初创阶段特别是当企业属于科技企业时,此时的创业过程基本上就是一个“烧钱”过程(薛红志和杨俊,2009)[14]。对于该阶段的新兴企业而言,现金流是企业的生命线,极可能发生现金断流现象(Lewis and Churchill,1983)[11]。由此,1 158.975万元的“额外”成本开支极有可能导致新兴企业过早夭折。

第三,考虑环境不确定性问题。前文都假定心理资本开发必然会提高企业未来营业收入,没有考虑环境不确定性包括行业内竞争对心理资本开发与企业未来营业收入增加确定性链条的影响。当环境不确定时,心理资本和结果的相关性(即rxy)以及由此导致的心理资本开发的财务回报也将变得不确定,而行业内竞争将会使这种不确定性进一步加剧。昂贵的心理资本开发成本面对的将会是不确定性的投资结果,此时,新创企业家是否愿意参与基于PCI模型的心理资本开发培训就很成疑问。

第四,考虑新兴企业的数量。前文的效用分析显示,10家新兴企业为获得预期的营业收入增长,心理资本开发总费用超过了1亿元。如果将企业的数量进一步扩大,由众多新兴企业单独支出心理资本开发费用是否经济就是一个必须考虑的宏观经济问题。

综上所述,应用PCI模型开发新创企业家心理资本面临着一系列难以克服的困境:成本收益条件刚性可能导致的成本收益不对称性、新兴企业所处生命周期阶段可能导致的现金断流风险、环境不确定性导致的投资结果的不确定性以及企业数量众多导致的每家单独支出心理资本开发费用的非规模经济性。

那么,是否存在着更为有效的开发新创企业家心理资本的替代性方法呢?有学者提出可以通过优化创业环境(E-PCI)和心理资本干预替代(PCIS)来补充或替代基于PCI模型的心理资本开发方法(张铭等,2012)[6]。不可否认,心理资本干预替代(如人力资本投资)的特定形式能一定程度缓解新创企业家在时间上难以聚焦、空间上难以聚集的难题,且能充分发挥新创企业家的主观能动性,但仍然难以克服PCI模型开发新创企业家心理资本的固有缺陷。因此,本文认为通过创业环境优化来开发新创企业家的心理资本是一个更为合意的选择方案。

(二)启示:优化宏观创业环境

关于创业环境的界定和分类,目前学术界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观点。本文接受张铭等(2012)的创业环境三层次分类法(宏观创业环境、中观创业环境和微观创业环境)以及宏观创业环境对企业家心理资本影响更大的观点[6],并认为,通过优化宏观创业环境来提升新创企业家的心理资本不仅具有合意性质、经验基础,而且存在着现实的操作空间。

第一,通过优化宏观创业环境提升新创企业家的心理资本具有合意性质。

宏观创业环境优化的主要实施主体是政府及相关部门。由政府及相关部门提供优质的宏观创业环境,不仅能有效地化解基于PCI模型在开发新创企业家心理资本时面临的一系列难以克服的难题(如空间上聚集、时间上聚焦等),而且因其具有规模经济性质、覆盖面广等特点而节约大量的心理资本开发费用,让绝大部分新创企业家从中收益,激励新创企业家将更多精力用于应对市场竞争。

第二,通过优化宏观创业环境提升新创企业家的心理资本具有相应的经验基础。

关于宏观创业环境“是否”和“如何”影响新创企业家心理资本的研究虽然还比较匮乏,但大量的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宏观创业环境对新创企业家心理资本的特定维度存在着显著的正向影响。如钟卫东等(2007)[15]以国内141家在孵企业的新创企业家为样本的实证研究表明,政府支持和其他外部环境的支持都对新创企业家的创业自我效能产生了积极影响。宏观创业环境不仅可以直接增强新创企业家的自我效能,而且还可以通过良好的绩效间接强化自我效能(唐靖和姜彦福,2007)[16]。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2010)的调查显示,当企业外部环境较好时,企业家的压力就会较小,感受到的幸福感就会较高[17]。

第三,通过优化宏观创业环境提升新创企业家的心理资本也存在着现实的操作空间。

这里的操作空间是指现实的宏观创业环境质量与理想的宏观创业环境质量之间的差距,差距越大,操作空间也越大。《全球创业观察中国报告:创业环境与政策》报告显示,中国在2002-2012年间的宏观创业环境条件虽然总体上呈现出逐步改善趋势,但宏观创业环境综合指数仅从2002年的2.69提高到2012年的2.8(满分是5分),在参与全球创业观察的69个国家或地区中仅排名第36位(高建,2014)[18]。因此,通过宏观创业环境优化来开发新创企业家的心理资本不仅合意、可行,而且具有巨大的操作空间。

那么应该如何优化宏观创业环境呢?不同的学者和研究机构提出了各自的思路和侧重点。如高建(2014)以全球创业观察的创业环境框架为依据,认为应该从消除薄弱环节着手来优化宏观创业环境,包括改善评分较低的金融支持、政府项目、教育与培训和商务环境等[18]。而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2014)则从建设服务型政府、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社会舆论和文化环境等方面系统阐述了宏观创业环境优化的对策[19]。本文赞同前述学者和研究机构的观点,认为在系统地实施宏观创业环境优化政策时,政府应找准新创企业家的当务之急,选择切实可行、立竿见影的对策以提升新创企业家的心理资本,如:降低行业进入门槛,拓展融资渠道、减轻企业税负;切实保护新创企业家的人身、财产安全;通过舆论引导缓解部分民众中的“仇富情绪”,化解对民营企业家原罪追问所导致的心理压力等。同时,政府部门在优化宏观创业环境的过程中还应避免错位、越位,更不能将“看得见的手”反转为“掠夺之手”等。

五、结论

本文以10家最具成长性的新兴企业为样本,创新性地使用效用分析模型为基础,分析、估算了基于PCI模型开发新创企业家心理资本的成本。基于讨论的结果表明,使用PCI模型开发新创企业家心理资本存在着难以克服的固有缺陷,如可能出现的成本收益不对称性、现金断流风险、投资结果的不确定性以及开发的非规模经济性等。而作为替代方法的宏观创业环境优化不仅具有合意性、坚实的经验基础,而且存在着巨大的操作空间。本文的研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首先,由于效用分析模型所要求的数据严格,本文的样本数量较少,这可能会影响成本估算结论的外部效度。其次,成本估算的结果不够精细,如未能将新创企业家心理资本的开发培训费用、新创企业家专注于心理资本开发所导致的代理成本整合进成本之中。第三,相较于PCI模型已经拥有清楚、简洁的具体开发步骤,如何通过宏观创业环境优化来开发新创企业家心理资本,本文还只是画出了一个粗线条的方案图,具体方法、步骤还有待进一步探讨,优化效果也有待实证研究的检验。上述这些不足既是心理资本开发研究的未来方向之一,也是笔者下一步要做的工作。

[1]Luthans F,Avey J B,Avolio B J,et al.Psychological Capital Development:Toward A Micro-Intervention[J].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2006,27(3):87-393.

[2]Luthans F,Avey J B,Patera J L.Experimental Analysis of a Web-Based Training Intervention to Develop Positive Psy⁃chological Capital[J].Academy of Management Learning& Education,2008,7(2):209-221.

[3]Luthans F,Avey J B,Avolio B J,et al.The Development and Resulting Performance Impact of Positive Psychological Capital[J].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Quarterly,2010,21(1):41-67.

[4]Luthans B C,Luthans K W,Avey J B.Building the Leaders of Tomorrow:The Development of Academic Psychological Capital[J].Journal of Leadership&Organizational Studies,2014,21(2):191-199.

[5]Reichard R J,Dollwet M,Louw-Potgieter J.Development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ical Capital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Cultural Intelligence and Ethnocentrism[J].Journal of Leadership&Organizational Studies,2014,21(2):150-164.

[6]张铭,胡祖光,谭江涛.企业家的心理资本开发:E-PCI-S模型[J].中国工业经济,2012(12):102-114.

[7]Fred Luthans,Carolyn M Youssef,Bruce J Avolio.心理资本:打造人的竞争优势[M].李超平,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203.

[8]中国企业家编辑部.21未来之星——2011年最具成长性的新兴企业排行榜[J].中国企业家,2011(11):52-53.

[9]中国企业家编辑部.21未来之星——2012年最具成长性的新兴企业排行榜[J].中国企业家,2012(12):52-53.

[10]中国企业家编辑部.21未来之星——2013年最具成长性的新兴企业排行榜[J].中国企业家,2013(12):36-37.

[11]Lewis V L,Churchill N C.The Five Stages of Small Busi⁃ness Growth[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83,61(3):30-50.

[12]伊查克·爱迪思.企业生命周期[M].赵睿,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71.

[13]陈学军.效用分析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J].外国经济与管理,1999(9):23-26.

[14]薛红志,杨俊.基于象征性行动的新企业资源整合机制研究[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9,31(6):1-9.

[15]钟卫东,孙大海,施立华.创业自我效能感、外部环境支持与初创科技企业绩效的关系——基于孵化器在孵企业的实证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07(5):68-74.

[16]唐靖,姜彦福.初生型创业者职业选择研究:基于自我效能的观点[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10):180-185.

[17]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目前我国企业家压力和幸福状况分析[R].首届中国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企业高层论坛:缔造幸福企业”主题发言,2010.

[18]高建.全球创业观察中国报告:创业环境与政策[EB/OL].(2014-01-20)[2015-02-25].http://finance.chinanews.com/ cj/2014/01-20/5754621.shtml.

[19]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中国企业家队伍成长二十年调查综合报告[J].经济界,2014(2):72-96.

[责任编辑:欧世平]

Is It Worthwhile to Develop New Venture Entrepreneurs’Psychological Capital Based on PCI Model?—Evidence from 10“The Most Growth New Ventures”

ZHANG Ming1,HU Zu-guang2
(1.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China Three Gorges University,Yichang 443002,China;2.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Zhejiang Gongshang University,Hangzhou 310038,China)

The paper estimates the costs of PCI model in developing new venture entrepreneurs’psychological capital based on utility analysis model.The study results show that PCI model has insurmountable deficiencies in developing new venture en⁃trepreneurs’psychological capital,such as the asymmetry of cost-benefit,the risk of cash drain,the uncertainty of invest⁃ment results and the non-scale economy development and so on.A comparative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optimizing macro envi⁃ronment to enhance new venture entrepreneurs’psychological capital should become an alternative to develop new venture en⁃trepreneurs’psychological capital,which has not only desirable property and experience base,but also the practical opera⁃tion space.

psychological capital development;new venture entrepreneur;PCI model;utility analysis;cost estimation

F272.9

A

1007-5097(2015)11-0180-05

10.3969/j.issn.1007-5097.2015.11.027

2015-03-31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11YJA630195);三峡大学科学基金项目(KJ2013B037)

张铭(1968-),男,湖北洪湖人,教授,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创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

胡祖光(1948-),男,浙江杭州人,教授,管理学硕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企业管理,东方管理学。

猜你喜欢
新创宏观效用
小学美术课堂板书的四种效用
新创企业网络导向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战略能力的中介效应
藏戏表演舞台调度传承与发展的点滴思考——以新创藏戏剧目《图兰朵》为例
结句的新创(外一题)——李清照《武陵春》
新创企业的滞涨
宏观与政策
纳米硫酸钡及其对聚合物的改性效用
宏观
几种常见叶面肥在大蒜田效用试验
玉米田不同控释肥料效用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