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非合作发展让谁恐慌?

2015-12-05 19:29
环球时报 2015-12-05
关键词:中非原油非洲

环球时报/2015-12-05/ 第07版面/国际论坛 /作者:崔守军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对中非关系产生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的突出表现之一就是经贸合作规模的不断扩大。中非贸易额从2000年的100多亿美元上升到2014年的2200多亿美元,增长了21倍;中国对非投资存量从2000年的5亿美元上升到2014年的320多亿美元,增长了63倍。与此同时,非洲经济也获得了持续性的发展。在过去十年,非洲地区的年均GDP增长率达到5%以上,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可以说,中国已经成为非洲经济增长乃至非洲复兴的重要推动力。

然而,中非关系取得的巨大成果也引起了西方国家的“恐慌”,类似“中国掠夺非洲资源”之类的批评在西方媒体不绝于耳,说中国在非洲搞“新殖民主义”。中国固然从非洲进口了大量石油、矿产和原材料,并向非洲出口工业产品,但应看到这种贸易方式也是国际贸易的常态之一。而且中国只是买家之一,中国从未谋求对非洲国家的经济命脉进行垄断、政治进程进行把控,恰恰相反,“南南合作”是中国非洲政策的核心,平等互惠是中国非洲政策的要义。

从本质上看,中非贸易的性质与美非、欧非贸易并无不同,中国是以合理的市场价格从国际市场上予以购买,并未对非洲国家进行“价格压榨”。从数量上看,中国从非洲进口资源的总量也并不比欧美更多。以原油为例,根据美国能源情报署2014年公布的数据,中国从撒哈拉以南非洲进口原油数量占到这些国家出口总量的22%,而欧洲从该地区进口原油数量则占28%。由于受到“页岩油气革命”的影响,美国石油自给度不断提高,但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13%的原油仍然出口到美国。如果再加上北非地区的石油出口国利比亚和阿尔及利亚(原油出口70%以上销往欧洲)的出口份额,中国从非洲进口原油的份额实际上低于20%。

为谋求发展,非洲曾“向西”看了50年,但并不成功。西方给非洲开出的“药方”是千篇一律的“华盛顿共识”,在提供金融援助的同时,要求接受援助的非洲国家按照西方的标准和制度发展。非洲并未因此受益,反而陷入了严重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危机。于是非洲开始“向东看”,依托2000年设立的“中非合作论坛”机制,中非关系驶入“快车道”。

不同于以往,贸易、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是拉动中非关系快速发展的三大引擎,非洲自发性的经济增长远胜于对西方外部援助的过度依赖。而且在老百姓层面上,中非合作让不少非洲国家在基建、医疗、教育、住房等诸多领域受益。中非之间的合作机制让非洲国家从物质上和精神上都得到了实惠。中国在非洲的成功经验应当引起西方社会思考而不是道德批判。

西方的“新殖民主义”论调,折射出来的是一种防御性情绪,是一种“零和竞争”消极心态的体现。西方舆论的着眼点并不是非洲的增长与发展,而是从地缘政治对手的视角看待中国在非洲的地区存在。2015年美国皮尤研究中心调查数据显示,有70%以上的非洲人对中国投资持欢迎态度。这表明,对非洲而言,中国并不是令人惧怕的“新殖民主义”,而是一种全新的发展机遇。▲(作者是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国家战略与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猜你喜欢
中非原油非洲
An Uncommon Trip
非洲村庄
中国家猫起源于非洲
非洲大陆自贸区建设与中非合作
新的一年中非关系昂首向前
中非合作迈入新时代
以“八大行动”谱写合作新篇章
马达加斯加2:逃往非洲
我国原油进口数量1亿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