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中国”引发“中国热”

2015-12-07 06:40陈小北
决策与信息 2015年10期
关键词:纪录片韩国

文/陈小北

在怪力乱神满天飞的影片乱象中,一部“超级英雄纪录片”,引发了中韩观众的热议,将人们的目光拉回到美好的现实。这就是韩国KBS电视台2015年1月推出的新年特别企划纪录片——《超级中国(Super China)》。

一部纪录片引发的“中国热”

伴随一条巨龙横空出世,“华丽的中国时代正在展开”,这就是《超级中国》的开场白。作为一部“超级英雄纪录片”,理所当然,它毫不吝惜地展示着中国这位“超级英雄”的力量:通过7个专题“13亿的力量”、“钱的力量”、“中国治世”、“大陆的力量”、“软实力”、“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力”和“中国之路”全景呈现中国。

单纯展示力量对于一部“超级英雄纪录片”来说当然是远远不够的,改变和拯救世界,才是这一题材永不褪色的主题。

广阔的阿根廷潘帕斯草原,曾经是牛肉的重要产地,最近20年,64%的土地却被农民们急切地种上了黄豆。带来这种变化的,便是世界第一黄豆消费国、每年进口6400万吨黄豆的中国。韩国济州岛,一个只有北京1/10面积的小岛,一年要迎来286万的中国游客,免税店里几乎都是中国人的身影,岛上90%的高档别墅被中国人买走。

不仅如此,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GDP逐年飞速增长,连续两年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国,在当下低迷的世界经济环境中,中国成为世界的“增长引擎”。

KBS电视台当然并非真的要拍摄一部“超级英雄”传记,当初为这部纪录片取名时,编导们只是认为“超级中国”简单好记,而中国发展的态势也担得起“超级”二字。

“去年世界银行测算,中国用购买力平价计算的GDP总量已超越美国。我们觉得包括韩国观众在内的世界人民需要全面了解中国,因此我们策划了这部纪录片帮观众了解中国的崛起。”《超级中国》三位制片人之一的朴晋范这样描述这部纪录片的意义。

KBS是韩国最具影响力的媒体之一,《超级中国》在韩国收视率一度超过10%,而一般纪录片的收视率仅为5%左右。片子一经播出立刻成为韩国社会热点,在网上引发热烈讨论。

对于《超级中国》能够在中韩两国取得高度关注,中国传媒大学教授、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主任何苏六认为是时势使然。他说:“这些年来,中国一直寻求在国际上树立一个好的国家形象,为中国在国际事务当中发挥更好的作用,作为东方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强国打造一张名片。”

《超级中国》的出现恰逢其时,它为中国的形象宣传做了一个很好的尝试。当今国际政治关系比较微妙,欧洲不再铁板一块,美国领导力衰减,俄罗斯受困乌克兰,再加上近年亚太地区处在敏感状态,韩国面临着何去何从的问题。原来它跟美国是盟国,朴槿惠上台之后,韩国跟中国走得比较近。这个时候关注中国,至少可以让自己多个选择。这是大的国际关系下的选择。

第三个视角看中国

《超级中国》受到韩国观众的欢迎,制片人朴晋范也有自己的看法:“虽然在韩国,介绍中国的文化产品已经很多,但帮助韩国人全面了解中国的节目比较少,而且本片有很多此前不常见的画面。”

朴晋范是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毕业生。在中国生活多年的经验让他对中国发展有着深入的了解,才能制作出《超级中国》这部韩国民众了解中国的“百科辞典”。

但在过去,对于外国人来说,想通过影像纪录了解真实的中国并不容易。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史安斌教授深有同感。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此前的“看中国”题材纪录片,几乎只有中国本土和西方媒体两种视角,西方媒体采取的更多是“俯视”的“妖魔化中国”立场。他还认为,《超级中国》首次以“仰视”的视角解读中国模式,尤其是政治和军事等“硬核”问题,开拓了“第三视角”。

何苏六教授认为这种转变跟中国的日渐强盛密不可分:“以前西方国家那种状态是我不把你当回事,我把你说成黑的你就是黑的,说成白的你就是白的。现在中国崛起的态势和未来的成长空间,让他们不能视而不见,必须认真坐下来跟你谈,走进来观察你。纪录片是一个很好的观察文本,他们就会想要通过这个媒介来描述一个真实的中国。”

于是,越来越多的国家将镜头对准中国。

《超级中国》制片人朴晋范

“虽然在韩国,介绍中国的文化产品已经很多,但帮助韩国人全面了解中国的节目比较少,而且本片有很多此前不常见的画面。”

在韩国的纪录片《超级中国》中,阿里巴巴在美国一上市便成为股市中最受认可的公司;在日本一部片名有点像歌唱组合的纪录片《中国力量》中,中国企业包揽了埃塞俄比亚全国的手机通讯系统建设,在道路不通的穷乡僻壤大兴工事;在英国BBC的纪录片《中国人要来了》中,中国的商船挤满了安哥拉首都罗安达的码头……

史安斌教授对这种转变提出自己的看法:“我们需要的当然不是从前西方媒体俯视的‘妖魔化中国’,也非仰视的‘超级中国’,而是平视的‘常态中国’。从这个意义上说,希望境外媒体纪录准确呈现‘常态中国’。”

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虽然外国人拍摄的中国纪录片越来越正面,起到了形象宣传的作用,中国政府也乐见其成,但光指着外国人干这事,显然不靠谱儿。

“我们制作的纪录片25%与中国有关。”美国探索频道亚洲公司制作部总监维克兰·夏纳说。

如何满足挑剔的观众,《超级中国》为中国纪录片人打造了一个可以借鉴的范本。

何苏六教授一针见血:“首先是要自信。”中国人早已不是崔健口中“过得怎么样?嗨,凑合!”的中国人。《超级中国》中的每个中国人都展露出一种“身为中国人,我们过得不错”的自信。何教授认为《超级中国》表达的这些东西,我们自己完全可以讲得更有逻辑性和说服力,可以掌握更多材料、资源、数据,只要告诉大家一个真实的中国就会很有传播力。

此外还要学习的是《超级中国》的数据工作,朴晋范和他的团队走访了五大洲20多个国家,采访了超过两百人,“各方面都有很多实打实的东西。”何教授评价。

同时,何苏六教授还道出了许多中国人的心境:“中国的形象传播本来应该是我们自己做的,结果被人家做了,心情挺复杂的。”

这两年,他正在做一个关于“中国纪实影像国际传播中对国家形象建构的能力和效果研究”的课题,主要研究国际形象文化传播。在研究的过程中,他发现在国家形象宣传上国外有很多成功的案例,比如美国有很多宣传自己的片子讲述美国故事,看后很振奋人心,此外印度也有一些短的但很成功的形象片。“不同的场合需要不同的内容,就像名片一样有几种身份。我要吸引人家投资,就要告诉人家我们市场有多大,消费能力有多强,政策环境有多好。要吸引旅游的,就告诉人家自然风光人文历史服务软环境有多好。”

实际上中国一直在寻求树立一个好的国家形象,打造一张负责任的大国名片。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全球财经新闻硕士项目迄今已举办7年,培养了来自47个国家和地区的百余名“知华派”留学生。朴晋范先生就毕业于这个项目,他的《超级中国》或许只是一个开始,世界将在越来越多的中外影像纪录中读懂中国。

“中国一直超越我们的想象。”朴晋范说。

猜你喜欢
纪录片韩国
韩国“第一步”
聚焦韩国大选
韩国进入共享出行时代
一部微纪录片的感悟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时尚纪录片的生意经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
揭秘韩国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