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宏观调控的新走向

2015-12-08 03:56本刊评论员
中国经贸导刊 2015年33期
关键词:结构性供给改革

本刊评论员

11月10 日,习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首次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总书记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

这被外界解读为“中央经济治理思路现重大转变”。分析人士认为,这寓意着今后我国或将对改革思路做出新的调整,从过去突出强调需求侧改革转变到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将引发宏观政策的相应调整。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相对于过去需求侧改革而提出的新概念和新思路。长期以来,我国经济追求GDP规模扩张和高速度增长,主要通过需求侧改革和管理的思路来实现,即着重强调扩大由投资、消费和出口“三驾马车”构成的总需求。这在当时的条件下是必要的,但在新常态下,原来需求侧改革和管理的思路已不能产生以往的效果,表明其已不适应中国经济发生的巨大变化。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是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促进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打造中国经济增长升级版。

何为结构性改革?简单地说,就是通过体制机制的改革实现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衡量经济发展有两把标尺,一个是结构,一个是总量。前者代表的是经济质量和效率,后者反映的是经济数量和规模。

结构问题有多重要?经济学家厉以宁讲过一个颇具说服力的事例:1840年鸦片战争时,中国的GDP世界第一,比英国高出很多,但是中国的经济结构不行。英国主要为蒸汽机、机器设备等工业品,中国完全是由农产品和手工业品构成的,花拳绣腿难抵坚船利炮,必然会战败。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方面要“挤”,通过破除机制体制障碍使得没有盈利能力的企业能够从市场退出;另一方面要“扶”,通过加大对公共服务、创新等短板的投入,满足新的需求,“以挤存量为主,以扶增量为辅”。

以往,一旦经济增速慢下来,宏观调控常用“两手”:宽松货币政策,用以扩大贷款、刺激投资;积极财政政策,用以对企业和消费者的扶持。其主要落点都在需求侧。这有利于为经济下滑“刹车”、为启动经济“点火”,但如果长期、过度使用,则会出现生产要素错配、投资回报递减、产能过剩严重、企业活力下降等副作用,最终给经济带来结构性破坏。

相比而言,供给侧方面的政策有利于提高企业创新意愿和生产活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是实现持续增长、长期繁荣的根本所在。我们迫切需要着眼创新供给、提升效率,充分释放市场主体活力和内部增长潜能,向结构性改革要经济新动力、竞争新优势。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战线的读者并不陌生。1978年改革开放起步后,需求侧并没有发生很大变化,恰恰是供给侧的制度变革。例如,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等等,极大调动了亿万人民积极性和市场主体创造性,不仅创造出经济增长的奇迹,而且迅速改变了中国经济结构。近两年,以简政放权为市场主体松绑,以降低税负为中小企业轻身,以“负面清单”划清政府市场界限,都表明这方面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

产能过剩严重、企业成本过高、房地产库存较大、融资结构不合理,是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亟待化解的四大结构性难题。今后特别是在“十三五”时期如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有两条路径:一是针对突出问题、抓住关键点,促进过剩产能有效化解,促进产业优化重组,降低成本,帮助企业保持竞争优势,化解房地产库存,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发展,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二是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或将成为“十三五”经济改革的重心。当然,并不意味着不再需要需求侧改革和管理,而是两者有机结合,统筹施策。

猜你喜欢
结构性供给改革
改革之路
基于应力结构性参数的典型黄土结构性试验研究
改革备忘
切实抓好去产能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改革创新(二)
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
关于结构性改革一二三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