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参照点理论视角下的悬疑推理剧研究——以《名侦探柯南》为例

2015-12-10 06:59
电影评介 2015年20期
关键词:真凶柯南凶手

王 惠

悬疑推理剧以一波三折、引人入胜的情节来推动整个剧集的发展而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其最大的特点是故意隐藏某些重要的细节或人物行动,利用观众对未知真相的期待心理,紧紧抓住观众的心,使其参与到案情的推理中去,从而引起观众的共鸣。[1]《名侦探柯南》是一部典型的悬疑推理剧,在悬念设置方面比较成功。《名侦探柯南》是日本动漫大师青山刚昌创作的,之后由有着“日本动漫教父”之称的课访道彦搬上电视荧屏,并成为了征服日本乃至整个亚洲的一部动漫力作。[2]如今,《名侦探柯南》已跨越20个年头,超过700多集剧作,在中外动画史上都是一部罕见的动画巨制。柯南的故事之所以吸引人,其一是由于动漫大师青山刚昌严谨、高超的逻辑推理能力,案情发展如抽丝剥茧般一步步展现出来,牵动着观众的心,让其欲罢不能。此外,编剧在设置案情细节时能做到详略得当,既够让观众随着剧情的发展成为洞察真相的断案者,感同身受地参与到案件的侦破中来,又能够给观众留下足够的悬念,使其不到结尾猜不透案件的真相。

一、 认知参照点理论

Langacher(1991)指出,客观世界中的事物千差万别,对于观察者而言,有些事物是显而易见很容易被察觉的,而有些事物则不醒目、不突出,要经过一番认知努力才可被察觉。其中醒目的、突出的事物被视为认知参照点(Reference Point),其周围不易察觉的事物称其为目标(Target)。因此,认知主体(conceptualizer)可以通过醒目的参照点找到别的不醒目的目标(Target)。而这些认知参照点可激活一个相关的心理空间,即该参照点的领地D (Dominion),在领地内认知主体通过参照点沿着一定的心理路径(mental path )与目标进行心理接触(mental contact),即对目标实体进行概念化。[3]如下图:

Langacher(1999) 认为,人的认知是主观能动的,因此,由人的认知所选择的认知参照点也具有主观性、具身性和动态性等特征,认知参照点和目标的区分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主观的,是人强加在物体上的。即,认知参照点不是静止的而是不断变化的,第一个认知域D1(Dominion)中的参照点(R1)在找到其相关的目标(T1)之后,就会退为背景,而T1则可能成为下一个认知域D2中新的参照点R2 ( R2=T1),去寻找新的目标T2,以此不断延伸下去,以便更多的目标被识解。[4]

二、 以认知参照点理论解析悬疑推理剧——《名侦探柯南》

认知参照点理论具体到悬疑推理剧的研究中,上图中的C代表破案者或观众;R代表证据和线索;T1,T2,T3......Tn代表疑凶;Tt则代表真凶;D则是人的认知过程或概念整合的过程。即,观众或破案者C通过凸显出的证据和线索R经过若干次推理后,找到真凶Tt的心智过程。在悬疑推理剧中,编剧首先展示一个或多个参照点,这个参照点可激活相关的一个或多个图式,但剧情的某一小节发展会与观众大脑中激活的图式偏离从而产生悬疑效果,形成观众强烈的心理期待。最后,当所有的图式在观众的大脑中经过若干次推理、概念整合等心智过程之后,就会汇集到一点,形成交集,在悬疑推理剧中就意味着推理成功,推理人得到了合理的结论,也就可以形成观众的恍然大悟,从而增强悬疑推理剧的吸引力。[5]以《名侦探柯南》为例,笔者将用认知参照点理论来解析编剧高超的逻辑推理能力及从第一集开始一以贯之的主线剧情的精妙构思。笔者在对《名侦探柯南》剧情反复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三种延伸型认知参照点模型,即,递进式、交织型和隐性型认知参照点模型,并以这三种认知参照点模型为依托来阐释编剧是如何设计剧情,产生悬疑效果的。

(一)递进式认知参照点模型

在此类悬疑推理剧中,观众或破案者首先会看到一系列环环相扣的线索或证据,而没有一个犯罪嫌疑人,随着线索的不断积累,凶手在结局的时候才出现。此类型认知参照点模型表示为:

《名侦探柯南》中有许多剧集都是以此认知参照点模型展开的,本文以《奇怪的寻人事件》为例来阐释这一模型在悬疑推理剧中的应用。剧集开始,观众C得到一个参照点、线索R1(女孩广田雅美的父亲失踪)。此时,观众的认知机制D会在大脑中以R1作为参照点,迅速整合出几种可能的原因,被人绑架、杀害或是其他的未知原因,由此产生了悬念,观众的参与心理被调动了起来,迫切地想知道答案,编剧达到了使观众走入剧情的目的。紧接着是第二个线索R2(雅美的父亲找到了却又很快被杀害),此时,观众的推理被证实是错误的,因此,观众会重新利用认知机制和参照点R2进行剧情的整合,猜测可能的凶手。然后,一个侦探说出了第三个线索R3(委托他查案的是广田明和广田雅美)。这时,观众在参照点R3的指引下,基本锁定广田明就是真凶。随后是一些新的线索R4(抢劫10亿元的三人组强盗事件、空箱子及三人的关系等),直到故事的结尾,编剧才给出了一个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的结局,雅美和10亿元强盗事件的首脑冲田才是真正的凶手Tt,使观众恍然大悟,从而达到意想不到的编剧效果。纵观本集剧情可知,一方面, 编剧似乎是在给我们抽丝剥茧般地一点点解开谜团,另一方面,又像是故意在通过设置一个个小的悬念,使整个案件更加离奇、神秘。而其实,这正是悬疑剧吸引观众看点的一个重要的技巧,而递进式认知参照点模型可以用来很好地阐释这种线性的编剧模式。

(二)交织型认知参照点模型

在此类悬疑推理剧中,编剧首先呈现给观众的是很多线索Rn,或是多个凶手Tn,随着案情的一步步推进,疑凶一个个被排除,最终找出真凶。此类型认知参照点模型表示为:

本文以《偶像密室杀人事件》为例来阐释此类型认知参照点模型在悬疑推理剧中的应用。剧情开始,编剧给观众C呈现的是一个明星冲野扬子小姐来寻求帮助,说自己被跟踪、监视,还收到匿名信(R1)。当柯南他们到达扬子的房间时,发现一男子被杀(R2),空调开得很热(R3),椅子倒地,地面上有水(R4),柯南看到经纪人山岸荣藏死者手里的头发(R5),看到这,观众推理凶手可能是山岸荣。接着发现地板上丢失的耳环是池沢悠子小姐的,她对房间的布局很熟悉并且她和扬子有过节(R6),此时悠子也有嫌疑,受害人是扬子的前男友(R7),扬子也有作案动机。在众多参照点或线索(Rn)的指引下,观众会在大脑中整合出可能的凶手,在场的三个人(T1,T2,T3)都有可能。此时T1,T2,T3由原来的目标或得出的结论变为新的参照点,和紧接着出现的新证据R(地板上的刀痕)一起作为第二次推理的参照点,帮助柯南查出真凶竟是死者自己(Tt)。他是为了追求不到扬子而自杀身亡的。这类型的认知参照点推理模式在《名侦探柯南》中占据主要地位,编剧以此方式使剧情跌宕起伏。根据交织型认知参照点模型可知多个线索或多个凶手交织在一起的悬疑推理剧往往在故事一开始时先设置一个大的悬念,如本集开始时的一系列线索。然后,随着剧情的发展,在这个大悬念的牵引下, 又设置出很多小的悬念,使观众觉得案情更加扑朔迷离, 剧中每一个人好像都是嫌疑对象,直到故事结尾时编剧才让真凶一点点浮出水面,给出真相。而为了让结局真实可信,编剧要在呈现每一个线索时做好铺垫,如本集中的线索(R5,R6,R7),这些铺垫会给观众留下一个个悬疑,当最后揭开案件的真相时, 观众就会感到真实可信。

(三)隐性型认知参照点模型

此类悬疑推理剧的编排特点是几个疑凶出现在某一场景中,随后发生凶杀案,在一系列线索的指引下锁定其中一个疑凶。接着,随着新证据的出现,真凶浮出水面,而这个杀人布局竟是真凶一手布置的,目的是为了陷害其中一个疑凶。此类型认知参照点模型表示为:

本文以《美术馆杀人事件》为例来阐释此类型认知参照点模型在悬疑推理剧中的应用。该剧发生的场景是一个中世纪的美术馆,馆里有四个人(T1,T2,T3,T4):落合馆长、圭田、饭岛和真中老板。随后,真中老板被杀,一系列的证据(R1:真中老板临死前在纸上写的圭田二字),使观众在大脑中进行剧情整合,指出凶手就是圭田(T1)。此时,圭田(T1)由上一次推理认知过程中的目标或结论变为新一轮认知过程中的线索和证据,并和R2(圆珠笔的笔尖、纸上的痕迹及对美术品的保护)一起成为新的认知参照点。但故事的结尾却道出真凶竟是馆长(Tt),而这次杀人事件中的一系列线索(R1)也是他布置安排的,目的是为了除去不爱惜美术品的圭田和杀掉要把美术馆改为饭店的真中老板。隐性型认知参照点模型阐释下的悬疑推理剧在情节上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出人意料, 情理之中”。也就是说, 故事的结局完全出乎观众的意料之外,但当观众将之前所有的线索细细品味时,却又感觉到剧情安排是合乎情理、前后照应的,整个剧情的逻辑是严谨可信的。

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得知,在对悬疑推理剧的认知过程中,人们习惯于参照凸显的、有形的线索或证据来认知相对隐晦、模糊的真相。一般情况下,人们往往先指定一个或多个线索为参照点,以此参照点为线索,经过一系列的认知努力最终找到目标,建立参照点与目标之间的认知联系,从而完成推理活动。本文在深入研究大型悬疑推理剧《名侦探柯南》的基础上,提出了三种认知参照点模型:递进式、交织型及隐性型认知参照点模型,并详尽阐释了每种认知参照点模型在《名侦探柯南》剧情编排及推理过程中的具体应用。本研究表明认知参照点理论能很好的解析悬疑推理剧的剧情编排,这不仅拓宽了认知参照点理论的应用领域,同时也为悬疑推理剧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使其从单纯的观赏性节目转变为一种新的文学研究素材。虽然本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但就悬疑推理剧这一体裁还需要广大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进一步研究。

[1]黄晓红.叙事中悬念的类型[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4(6):97-99.

[2]胡和平.悬念的美学属性[J].求索,2004(5):221-223.

[3]Langacker,R.W.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Descriptive Application[M].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25.

[4]Langacker,R.W.Grammar and Conceptualization[M].Berlin:Mouton de Gruiyter,1999:125.

[5]李丛禾.认知参照点模型及其语言体现[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8(2):23-28.

猜你喜欢
真凶柯南凶手
处死“凶手”
名侦探柯南
名侦探柯南:零的执行人
“真凶”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