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性辞职,靠谱吗?

2015-12-11 21:07撰文钟文渊
中国新时代 2015年6期
关键词:辞职信任性公务员

撰文>>>钟文渊

任性辞职,靠谱吗?

撰文>>>钟文渊

盲目逃离,还不如先踏实地做好当下。任性辞职,可能转角会遇到更惨的境遇。单纯地讨论要不要任性、潇洒地去外面看世界,没有太大的必要性和科学性。因为理想的实现,除了自身的努力外,还跟社会制度、就业环境等外在因素有关。

4月14日一早,一封辞职信刷爆网络:“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后续经媒体采访得知,辞职信的作者为某重点中学的骨干教师,已在该校任职10余年,其辞职申请已获得校方批准。

谈及意外走红,该教师说:“其实事情真的很简单,只是一个平凡的女子,在来得及的时间,愿意的时候,剥离安逸生活,想要用自己的目光去触摸世界。”

这句解释,戳中了那些羡慕这种任性辞职、洒脱出走的网友的内心欲望,尤其是那些被束缚在某个单位、承受着来自上层压力的职员,他们这种“我想去看看”的愿望更加强烈。这位老师的做法,也让人想起了经典小说《平凡的世界》中的主人公孙少平,他不甘平庸,向往外面的世界,并且最终走出了山村的封闭生活。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辞职这件事情本身非常普通。根据众达朴信数据部门在今年年初做的一项关于离职率的调查,2014年整体离职率超过28%,比2013年高出3.2%;员工主动离职率高达1 9.6%,比上年增加2.2%。

主动离职率高居不下,但是像这位老师如此洒脱地阐述离职理由的,实属少数。

根据一项对9700名全球全职员工辞职原因的调查发现,在欧洲、亚洲和北美洲辞职的三个重要因素分别是:工资增长缓慢,缺乏晋升机会和过度加班。这些员工来自世界最大的八个经济体:美国、巴西、墨西哥、英国、德国、印度、中国和日本。其他原因还有:公司或部门不鼓励团队合作(71%);老板不提供员工灵活的工作时间和地点,如远程办公(65%)。

这位教心理学的女教师却不按常理出牌,用简洁的10个字,非常感性的表达,打动了人们的内心。让很多人在一瞬间觉得这根本不是辞职信,而是一种人生的感悟。她仅仅是因为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就结束了自己10余年的工作,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因此,这封辞职信也被网友评为“史上最具情怀的辞职信”。

早在两年前,就有媒体发布调查,称中国人压力世界第一,每年60万人过劳死。压力到底来自于哪里?雷格斯的调查显示,“工作”、“个人经济状况”、“来自老板的压力”排在前三位。

今年3月24日,“深圳36岁IT男劳累过度猝死酒店马桶盖上”的新闻再次让很多精英白领心有余悸,在过劳死的阴影笼罩下,能像这位心理老师一样潇洒优雅地辞职,换一种工作,换一种活法,成为很多人点赞,甚至追逐的方向。

只不过,我们在盲目追从这位心理老师洒脱辞职行为的时候,是否有静下心来想过,这么任性辞职真的靠谱吗?

如果仅仅因为工作中遇到一些困难,就想跳出现有的圈子去寻找梦想中的世外桃源,不仅显得缩头缩尾,即使到了新的环境,依然也会重蹈覆辙。盲目逃离,还不如先踏实地做好当下。

若在辞职面前不考虑得更全面一些,甚至可能转角遇到更惨的境遇。因为凡事都有两面性。

据说,在迪拜,街头乱扔豪车的现象屡现不鲜,法拉利、奔驰、奥迪应有尽有,它们都是被当垃圾扔掉的!因此有人感叹,“如果有一天我老无所依,请把我丢到迪拜捡垃圾。”殊不知,在迪拜繁华的背后,还有它不为人知的一面……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一名伊朗摄影师抓拍到了在迪拜打工的亚洲工人工作与生活的场景。这些人本希望来此为家人挣得更光明的未来,却发现那里的生活实际上更为残酷。他们要在50度的高温环境下承担繁重的劳动,而且薪资很低,甚至无法保留自己的护照。

更何况,无论中外,都是讲究责任文化的。托尔斯泰说,“一个人若是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心”。梁启超也讲到,“这个社会尊重那些为它尽到责任的人”。

从某种意义上讲,辞职应该是人所拥有的自由,不应该遭到指责,但是任性辞职对于他所担负的工作,可能就缺失了一种责任感,相应地,任性辞职的人获得的社会尊重也会减少。

其实,早在任性辞职事件发生前,“公务员跳槽”已在年初成为热议话题,甚至多家媒体报道指出已经出现了公务员离职潮。这些被社会公认为端着“金饭碗”的公务员,也开始成为主动离职大军的一员,纷纷入职企业,甚至去创业。

无论是心理老师辞职看世界,还是公务员丢掉“金饭碗”,都说明了一个问题:不管是走出围城,还是呆在围城之内,都有可能不快乐,它与身在哪里无关,与心在哪里有关。

来自福布斯中文网的一篇报道称,根据盖洛普全球员工敬业度调研报告,中国是世界上员工敬业度最低的国家之一:只有6%的中国员工是敬业的,与伊拉克持平。

而另一个覆盖22个亚洲国家的工作满意度调查中,中国排名垫底——只有49%的中国受访者表示他们对自己的工作满意。

中国日报网对此认为,部分原因是大部分中国人根本没有机会追求他们所热爱的事业。

“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实际上是人们对于自己生活方式的重新选择。那么,给你机会重新选择的话,你要不要去看看呢?你也能像那位心理老师一样任性地做出选择吗?估计很多人在现有的“安逸”中都会有所含糊和动摇,毕竟凡夫俗子总是要考虑吃饭、穿衣、住房、儿孙等事情。

从社会现实来看,在各种工作、生活压力面前,人们单纯地讨论自己要不要任性、潇洒地去外面看世界,似乎没有太多的必要性和科学性。因为理想的实现,除了自身的努力外,还跟社会制度、就业环境等外在因素有关。

如果收入分配更加公平,人力资源配置更加合理,社会制度更加公平正义,各种劳动者权益能够得到真正的落实,公众能够参与并分享社会发展的成果,单位的用人机制更加富有吸引力和激励效果,那么,更多的人不仅会赢得“我要去看看”的底气,甚至也会在当前的现实世界中活得更精彩。

正方

屈波(@正义网):人生对成功的定义未必是以官职的高低来界定,只要能够实现自我价值就是最大的成功。在这个意义上说,如果万人报考一个公务员职位算是一种独特风景的话,那么,当下理性地看待公职人员的离职也应该是一抹亮色。让公务员走下神坛回归职业的本质属性,是对个体重新寻找定位的尊重,同时也是让公务员群体重新焕发活力的新意之举。

秦风(@湖州日报):这只是个案,并不适合去复制,但却具有价值样本和宣示意义:它再次向人告白,这是一个文明、开放、自由、多元的世界,允许以多种方式存在和生活,它向世人宣示,这是一个个性化的世界,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不受他人干涉,真正做回自己。它向世人证实,生活不需要太多的理由,不必太在乎金钱和名利,人生还有一种价值,那就是生活得自由愉悦。

许斌(@人民日报):“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也是一种勇气。尽情释放我生命的激情,追逐新的体验,想到就要做到。

这样一种心态,其实存在于许多人的心中。现在,无论是否出于炒作,它真实体现在了这位教师的行为中。许许多多的人不可能如这位教师一般下定决心,就毅然决然,但看着别人洒脱,他们也高兴。或者,在他们的梦中,也是能那样洒脱的。梦里的洒脱也是洒脱,梦里的淳朴快乐一样是快乐,真实地荡漾在我们的心胸间。

反方

李梦醒(@深圳特区报):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态度,每个人都可以自主决定并有不同的选择。但在自由地释放自我的时候,同样需要尊重他人。十个字的辞职信虽然简单明了,甚至被称赞最富有情怀,但如此任性的辞职信仍然缺乏对自身职业、所在单位及职工们的尊重。即使不需要感谢或解释,有条理地阐述辞职理由,还是要比具有诗歌浪漫风格的语句更能显示出辞职行为的诚恳态度和正式性。辞职,也算是人生的大转折,还是别这么任性为好。

徐甫祥(@红网):在现代社会,职业的再次选择,甚至更为频繁的跳槽,早已司空见惯。对此,我们除了表示尊重其选择,似乎没有说三道四的理由。不过,若仅仅因为辞职信的极度潇洒,或者说是超级浪漫的缘故,就将之拔高为“史上最具情怀的辞职信”,就失之偏颇了。

国家培养一个心理学专业人才不易,学校耗时十年培养一个合格的心理学教师很难,学生们碰上一位能和他们心灵对话的好老师更难。如果每一位学有所成的优秀教师都如这位女教师这般“任性”而“潇洒”地离去,那我们的学校教育如何前行?又如何传承呢?当然,我们不应对每位跳槽或离职的人才都横加指责,无非只是担忧网络舆论对于这位女教师此举的过度赞誉,会产生不好的导向罢了。

中立

戴先任(@羊城晚报) :这位老师的任性辞职,并不应该被所有人复制,这不是人们为生活减负的最佳路径。但人们可以学习这种潇洒的心态,适时地放慢忙乱的脚步,调整好心态,看到这个世界不仅有工作,有激烈竞争,还有另一种生活,我们不能为了工作而工作,应该懂得享受生活,抽空多陪陪家人。

吴龙贵(@长沙晚报):无需羡慕他人的生活方式,也不必抱怨现实的残酷,因为这本身就是生活的真相。或许,真正值得思考的问题是:究竟如何缩小理想与现实的距离?如何让我们的生活无限接近理想?这一方面取决于外在因素,譬如收入分配更加公平合理,社会制度更加公平正义,以“带薪休假”为代表的劳动者权益能够得到真正的落实,公众能够参与并分享社会发展的成果,另一方面,则取决于我们自己,以更加努力的工作和专业的态度,为自己赢得尊严和未来,赢得“我要去看看世界”的底气。

张杨(@荆楚网):在顾老师任性辞职的背后却反映出了人们的民生期待。这个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生活水平提高了,衣食住行得到满足了,但是人们的幸福感为啥没有随之提高?那是因为我们有更高的追求。我们该如何提升所有行业员工的幸福感,都需要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企业、单位去思考,去实践。

猜你喜欢
辞职信任性公务员
幽默辞职信
千万别任性
桌布的辞职信
篮球公务员
任性者的搞笑
最具情怀辞职信
有才任性党
“人民满意的公务员”评选启动
Learn and Ea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