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拓创新 共探教育信息化发展新趋势

2015-12-12 11:13
中国教育网络 2015年12期
关键词:副校长议题信息化

开拓创新 共探教育信息化发展新趋势

2015中国高校CIO论坛在南昌成功举行

2015年11月24日下午,“2015中国高校CIO论坛”在南昌举行。论坛由清华大学常务副校长程建平主持,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司长王延觉、北京大学副校长王杰、 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任少波、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陈丽、天津大学党委副书记汪曣、北京邮电大学副校长杨放春、西藏大学副校长侯太平、南昌大学副校长李建民、华中师范大学副校长彭南生、西安科技大学副校长张威虎、中南大学校长助理蒋建湘及各个高校信息化部门负责人等近50名领导和专家出席了本次论坛。

在论坛上,天津大学党委副书记汪曣、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陈丽、清华大学信息化办公室主任尹霞分别做主题发言,其他专家也就信息化新趋势进行了热烈讨论。

信息化对教育改革和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程建平

清华大学常务副校长程建平在论坛上对在座嘉宾的到来表示欢迎,他说,信息化对于教育领域的不断改革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不断深入应用,不少高校信息部门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惑。我们共同发起中国高校CIO论坛,就是希望各位专家和老师们能够畅所欲言,就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经验进行充分交流,能够在各个高校的领导层面搭建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让教育信息化真正融入并促进教育教学改革

王延觉

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司长王延觉提出,从信息化国家战略来讲,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首先要解决基础教育领域、偏远地区问题。而高等教育领域,高校本身各方面能力就强,不论是技术、人才等等都方面很有能力,很多学校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做得都很有特色。

在“十三五”期间,高等教育作为全国教育系统重要的领域,大家都认识到信息化肯定会影响办学模式甚至教育质量。高等教育质量是整个教育质量非常重要的内容,在国家信息化框架下,我们一定也要认真解决如何使信息技术融入教育教学,让信息化真正促进教学改革,从而更快地提高等教育质量。

教育部希望各大高校建言献策,第一是否需要从国家层面对高等教育信息化提出理念、目标、要求,如同基础教育领域一样,从上到下推动信息化建设;第二是否可以研讨出一些科学有效的方式方法,为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做出贡献。

信息化需要强有力的决策机制

王杰

北京大学副校长王杰认为信息化的内涵在国际上有狭义和广义理解。从狭义来讲,信息化建设主要是硬件或基础设施的建设;从广义来讲,信息化在改变整个世界,改变信息的传播方式,信息化影响到方方面面。学校各部门的整合,需要一步步发展。由于数据和系统都由不同部门占有,如果没有校方的决策推动,数据和系统的自主整合是非常困难的。

技术问题并不是问题,真正的问题在于要加强领导层的认识。不少学校领导对于信息化的认识仍然停留在网速快一些,不掉线的层面上。如今信息化已经对学校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学校在运行管理上,需要什么样的系统和功能,这就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制定统筹方案。

高等教育的开放学习与服务模式重构

陈丽

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陈丽认为随着高等教育学习不断开放,技术与教育不断深度融合,将会产生更多服务学生开放学习的教学模式。在“十三五”期间,高校推动开放学习,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修新路,搭建社会交互平台,在社会交互软件平台上开发教学管理系统和学生交流系统;二是架新桥,建立外部课程的学分认可和转换制度;三是用新资源,加入国际开放教育资源联盟,要研究和运用已有的开放教育资源和课程;四是挖大数据,进行数据汇聚和分析。建立基于大数据的监控、评价和管理系统。

以智慧化校园推动教育治理现代化

汪曣

天津大学党委副书记汪曣以天津大学新校区的信息化建设为例,介绍了顶层设计在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他认为,高校在信息化建设中,将面临治理体系、教学模式、建设机制、管理应用、宽带资费等一系列问题。如果缺乏顶层设计,缺少有力的组织机构,信息化建设方向不明确,部门之间条块分割,缺乏统一接口和标准,那么各部门就会独立建设信息系统,形成信息孤岛。因此,如何做好顶层设计非常关键。天津大学新校区智慧校园顶层设计的形成过程包括:初步规划、汇总需求、可行性调研、向党委常委会汇报以及决策。站在全校的高度进行顶层设计的好处不言而喻,使得智慧校园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科研及管理,为学校深化改革奠定了基础,各系统的整合设计也为学校大部制扁平化管理做好了准备。

美国大学信息化联盟年度十大议题研究

尹霞

清华大学信息化办公室主任尹霞通过对美国大学信息化联盟(EDUCAUSE)2000-2015年公布的年度十大议题进行追踪,总结出5个成熟议题、6个核心议题和两类前沿议题。成熟议题是指往年关注但近年淡化,解决思路和方案已较成熟和完备的议题,这些议题以基础性和保障性问题为主。经过持续多年的充分探讨和深入研究,对这些成熟议题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和实施方法,具有更加现实的指导意义;核心议题是指常年出现且经久不衰,反映了高等教育信息化本质的议题。核心议题涵盖了体制建设、资源保障、服务教学三个方面,体现了高校信息化的方针和趋势:即围绕高等学校使命、面向高等教育需求,从技术驱动向使命驱动、需求驱动转变;前沿议题是为了应对新需求和新环境的挑战,近年涌现的新议题,包括了体制机制类问题和技术类问题。通过对不同议题在不同年度出现的频率以及同一议题内容变化的分析,对比我国的实际情况,为我国高校信息化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融合遭遇三大挑战

彭南生

华中师范大学副校长彭南生介绍了该校近年来在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同时指出面临的一些困难。

一是理念的转变,包括教师理念和学生理念的转变。大学的教授都是各个行业和领域的佼佼者,得到了同行的认可。要让他们从几十年一贯的教学方式中转变过来,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教授们不再像过去那样拿着讲义去课堂上进行系统的知识诠释,而是可以把课堂放在网上,让学生自主性学习。学生理念的转变同样重要,教与学是双方的事情,学生进入大学后,也需要改变以往的学习方式。

二是老师和学生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的提升,近年来教育领域信息技术发展非常迅速,如何把信息技术与不同学科来结合,促进科研教学也是面临的一大挑战。

三是信息技术与学科的结合也存在一定难度。今年学校在教学资源的数字化方面采取了一些举措,如建立课程资源空间情况与教师考核相关,教师完成的教学资源质量与年度考核挂钩等。

应用融合缓慢是现实问题

张威虎

西安科技大学副校长张威虎介绍到该校从2013年起学校制定三年信息化建设规划。在制定学校“十三五”整体规划时,包括一个总规划和七个子规划,其中第七个子规划就是信息化规划。

从信息化管理层面上来看,学校一直都在积极推动,包括校园一卡通、办公自动化系统等。但信息化与教学的融入不够深入,对翻转课堂等新模式的有效应用不多,课堂教学仍停留在PPT课件、多媒体教学等阶段。同时,对教师的信息化能力的培养和考核还需要加强,对于学生信息化应用的引导管理也还不够。

进一步解决数据壁垒和信息孤岛问题

蒋建湘

中南大学校长助理蒋建湘指出很多高校对信息化的认识不足,应用不够深入。例如在多媒体教学上,多数还是浅层次的应用,不少老师的课件还仅仅只是一个PPT。在管理信息化方面,多年前就开始推无纸化办公,现在有专门的办公管理系统,但距离真正实现无纸化办公还有差距,因为有些文件还是需要校领导的签字。

有需求才能促进建设,所以高校应该通过应用推动建设。目前中南大学通过部门合并,进一步解决数据壁垒和信息孤岛的问题,未来考虑要将各个部门的数据放在同一个平台运行,不需要老师填表,考核全部在系统里进行,真正实现无纸化管理。

信息化建设要以问题来驱动

杨放春

北京邮电大学副校长杨放春认为信息化建设的执行落实是最关键的。“十三五”信息化规划是本校近期的两个重点工作之一,学校领导层对信息化是非常重视的。第一要考虑基础设施条件。第二要明确思路,是从底到顶,还是从顶到底?信息化建设要以问题来驱动,就是学校有什么样的个性化问题需要解决。不少人都在谈“满足需求”,满足需求很容易,但如何创造需求才是最重要的,比如教学流程重塑。第三要有体制机制保障。同时,在规划中明确一条主线,那就是信息流、资源流和服务流的统筹。信息化工作人员也需要改变自己的观念,不能只做领导要考核的事情。学校每年都会给各个部门进行信息化等级评级,其内容包括能够提供多少服务,服务对象是否满意以及安全等级等方面,以此来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应用的执行力。

西藏大学面临人才及理念挑战

侯太平

西藏大学副校长侯太平介绍,西藏大学尽管在信息化建设上与内地院校有一定差距,但长期以来在诸多兄弟院校的大力支持和自身的努力下,信息化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西藏大学积极推进了校园信息化统一门户管理系统、校园一卡通、校园安防系统、高清数字化监控系统、门禁系统等建设工作,大力提升了学校信息化管理和应用水平。当然,学校的信息化也还面临一些问题,如系统整合问题,人才匮乏问题和观念转变问题等。西藏地区引进人才非常难,特别是组建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尤其困难,因此需要通过信息化建设来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促进教育公平。

“十三五”的重点在开放性与流程重构

任少波

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任少波首先提问:“十三五”期间,教育信息化发展方向是什么?信息化如何深入介入高校教学科研,如何能真正帮助教学科研解决实际问题?这需要广大信息化工作者深入思考。“十三五”期间的重点就是高等教育的开放性和信息化的流程服务优化改造。目前,高校信息化管理水平仍不高,软肋多、弊病多,离科学性、质量性还很遥远。因此,信息化在流程优化和科学化上可做的事情非常多。“十三五”期间,浙江大学主要关心以下五方面工作:信息技术治理体制和人才使用模式;支持业务改革、提升效能;教学技术与在线学习的关系;信息基础设施问题,如云服务;解决好开放性和安全性问题。

未来信息化工作应重视内涵

李建民

南昌大学副校长李建民认为在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的带动下,中国的广大高校成功地完成了基础设施建设阶段,正迈向应用融合阶段。南昌大学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也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新校区的建设更是能够满足学校未来50年的发展需求。跟其他高校一样,现在摆在南昌大学面前的最大课题是信息化与教学、管理的深度融合问题。未来不仅需要从体制机制等方面进行改革,更应该重视内涵,加强信息技术与教学科研的深度融合。

高校信息化事业是比CERNET更大的事业

吴建平

CERNET专家委员会主任吴建平介绍到CERNET是一个会员制的大家庭,历经20年的风雨历程,能发展到现在的规模和水平,离不开国家和教育部的大力支持,也离不开各会员高校的团结协作和支持。CERNET未来十年该如何走,是值得大家思考的问题,比如在做好服务和支持的基础上,可以向应用层面发展。他指出,高校信息化是比CERNET更大的事业,CERNET将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教育部在2000年对CERNET运行体制进行了调整,决定成立赛尔网络有限公司,采用科研体制和企业体制并行方式,拓宽CERNET服务领域,提升CERNET服务质量。赛尔网络成立15年来,公司本身的成长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也极大地促进了CERNET的发展,未来可以在教育信息化方面多做些探索和尝试。

编者按

2015 年11 月24 日下午,“2015 中国高校C I O 论坛”在南昌举行。论坛期间,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王涛、华中师范大学副校长彭南生、天津大学党委副书记汪曣、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陈丽、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任少波等接受了《中国教育网络》的记者专访。

猜你喜欢
副校长议题信息化
21世纪以来中国歌剧批评若干重要议题述论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中学副校长的作用与发挥
两个副校长的家访启思录
例谈群文阅读中议题的确定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70年中国政治学议题变迁与转向
西北工业大学张卫红副校长一行来我校调研交流
科学议题欢迎君子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