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干预对高危妊娠分娩30例的影响

2015-12-14 05:08马晓娟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5年15期
关键词:胎儿产妇护理人员

马晓娟

江苏省常州市中医医院,江苏 常州 213000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传统生活方式的转变,高危妊娠的病发率不断升高,对孕产妇、胎儿生命产生极大的威胁。当前,高危妊娠的排查与管理已经成为孕期系统管理的重要部分,患者不仅需要常规的治疗、护理,而且更需要进行精神上的安慰与疏导,尤其是临产前的高危妊娠患者,精神上的紧张、害怕、恐惧将直接影响分娩结局[1]。笔者对30例高危妊娠患者实施心理强化护理,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护理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 至2014年12月在我院产科住院治疗、分娩的高危妊娠患者60例,入组标准:符合高危妊娠的定义,即本次妊娠的危险性高,可能导致产妇难产和(或)危及母婴生命安全者;经影像、胎盘功能、血液、胎儿等各项检查符合高危妊娠的范畴[2];患者病情均控制良好,各项指标正常;胎儿发育正常,监护中未发现宫内窘迫等异常情况;基本符合自然分娩;对本次研究知情并自愿参加。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年龄23~38 岁,平均年龄(28.6±4.3)岁;孕周在36~41 周,平均孕周(38.3±1.7)周;初产妇22例,经产妇8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高征)20例,妊娠期糖尿病6例,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2例,妊娠合并糖尿病者2例。对照组:年龄21~38 岁,平均年龄(29.3±4.8)岁;孕周在36~41 周,平均孕周(38.8±1.6)周;初产妇21例,经产妇9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高征)21例,妊娠期糖尿病5例,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2例,妊娠合并糖尿病者2例。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予以常规产科护理,包括入院指导、一般心理疏导、健康宣教、术前检查、手术前准备、手术后切口管理、按时按量给药、喂养指导等。观察组除给予常规护理措施外,还对患者心理进行强化干预,措施如下:①心理评估。患者入院后,首先与产妇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再进行深入的沟通交流,充分听取产妇心中所想,并与患者家人进行交流,从侧面了解患者的想法,同时采用心理评估量表进行调查,高危妊娠患者存在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担忧自己及胎儿的生命安全,担忧胎儿的发育是否正常,常出现焦躁、心慌等焦虑表现;害怕家人不支持,心理敏感、恐慌、无助等;担心自己可能无力照顾宝宝而出现抑郁情绪。针对以上问题提出护理对策:强化心理疏导。向患者具体讲解所患疾病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案、药物安全性、分娩事项等,让患者正确了解自身病情,并且向患者介绍类似成功生产的病例,以鼓舞患者积极、乐观地应对,缓解产妇的忧虑;在对患者心理强化护理过程中,要让患者的家人参与到心理护理中来,共同关注患者,给予其充分的鼓励与支持,特别要求产妇的丈夫,应多与产妇进行心理沟通,一起承担妊娠压力;护理人员要细心观察患者心理变化,以便及时给予心理疏导,缓解患者心理压力,消除焦虑。在患者接受各项检查之前,要向其讲解检查的目的及意义,使产妇能积极配合检查操作。在检查结果出来后,要向患者及家人进行正确的解释,以消除患者的疑虑,让其安心的进行科学治疗。②提供良好的住院环境。患者住院环境要保持安静、整洁、舒适,温湿度适宜,病房内定时开窗换气,每天控制探望人数,以避免病房嘈杂,加重产妇的焦躁情绪。为了消除患者在陌生环境中紧张感与孤独感,护理人员可带领患者及家人参观周边环境,向其介绍相关医务人员,增强患者住院治疗、分娩的信心。③临产与分娩中的陪护。临产时,护理人员指导产妇进行呼吸减痛,并给予充分的鼓励与支持。分娩中,护理人员要时刻陪伴,帮助患者取最合适的体位,对于过度紧张的患者,护理人员要紧握患者的手,给予其充分的肯定与信心,并及时向其报告分娩进程,消除产妇内心的不安与焦虑。对于需行剖宫产术的患者,术前向患者详细讲解手术基本流程、注意事项、术后饮食、新生儿喂养等内容,让患者做到心中有数。对出现严重紧张、焦虑情绪的患者,要积极与患者沟通,了解其心中的顾虑,有针对性进行开导,并且做剖宫产术前患者的睡眠护理,让患者在充分的心理、生理准备基础上接受手术。

1.3 评估指标 采用Zung 教授制定的焦虑自评量表[3](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与抑郁自评量表[2](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对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进行焦虑、抑郁评分。SAS 共有20 项,每项评分为1~4 分,总评分越高,焦虑程度越严重;SDS 共有20个条目,每个条目症状为患者提供4个选择,即没有此症状、少量时间有、相当多的时间有以及绝多数时间有,计分为1~4 分,总评分越高,表示抑郁程度越高。记录60例高危妊娠患者分娩情况,包括分娩方式、产后出血、胎儿窘迫等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本组研究采用SPSS 17.0 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用t 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以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护理前后焦虑评分比较 观察组高危妊娠患者护理后SAS 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SDS 评分也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SAS、SDS 评分均比护理前评分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护理后SAS、SDS 评分比护理前评分也有明显的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护理前后SAS、SDS 评分变化情况 (±s,分)

表1 护理前后SAS、SDS 评分变化情况 (±s,分)

注:与对照组护理后SAS 评分比较,* P<0.05;与对照组护理后SDS 评分比较,#P<0.05;与对照组护理前比较,aP<0.05;与观察组护理前比较,bP<0.05。

2.2 两组分娩情况比较 观察组顺产率73.3%,而对照组仅为33.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后出血率、胎儿宫内窘迫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分娩情况比较 [例(%)]

3 讨论

随着现代护理学的不断发展,高危妊娠患者的心理问题成为临床护理的重要内容[4],高危妊娠对于孕产妇而言,无疑是最大的心理应激源,多数患者会出现紧张、害怕、焦虑等不良情绪,这些不良情绪会致使患者内分泌失调、食欲不振、睡眠质量差等临床症状,会严重影响分娩质量[5-6]。而常规心理护理的内容过于笼统,护理效果相对较差,尤其对于高风险疾病如高危妊娠患者而言,常规心理护理不能从根本上有效缓解患者的焦虑与抑郁。心理强化护理是对重大疾病患者的心理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强化疏导。强化疏导是从患者心理问题的根源出发,通过知识讲解、观念转变、成功案例介绍等形式,来消除问题的根源,从而帮助患者克服恐惧,消除心理障碍,获得社会、家庭的情感支持,使患者情绪由消极向积极转变,从而提高患者对抗疾病的能力,使患者机体达到最佳治疗状态。本组研究将心理强化护理运用于高危妊娠患者,首先对患者进行心理综合评估,全面分析患者的心理问题,再根据不同的心理问题,有重点、有主次的进行病情认知、家庭支持、临产陪护等护理,帮助患者克服心理问题,消除不良因素,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同时,改善住院环境,利于产妇心境的休养,临产陪护理让产妇能感受到来自医护人员的情感支持,缓解临前的紧张与害怕,并有效提高了产妇的分娩信心。

从本组研究结果来看,心理强化护理不仅让产妇的焦虑评分、抑郁评分明显下降,而且产妇剖宫分娩率、产后发生出血率、胎儿窘迫率也明显降低,表明对高危妊娠患者进行心理强化护理,能效改善患者产前情绪,大大提高分娩质量。当然,在心理强化护理过程中,笔者也看到了不足,如护理人员的个人修养、专业心理护理知识、护理技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与家属的联系、配合还要增强,高危妊娠的病例数、病例资料还需扩展,期待在以后的护理实践研究中不断改进、探讨。

[1]王丽娟.妊娠高血压疾病的产前护理体会[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3,22 (5):106-106.

[2]乐杰.妇产科学[M].7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21-342.

[3]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235-237.

[4]黎志云.心理护理对高危妊娠产妇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 (10):108-109.

[5]吴春花.产前检查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的护理干预[J].中国伤残医学,2013,21 (8):431-431.

[6]郭爱华.护理干预对20例高危妊娠产妇的影响[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4,23 (1):105-105.

猜你喜欢
胎儿产妇护理人员
产前超声诊断胎儿双主动弓1例
分娩活跃期产妇应用分娩球助产的效果及对产妇满意度的影响
胎儿脐带绕颈,如何化险为夷
浅谈护理人员的压力来源及管理策略
孕期运动对产妇分娩有好处
MRI在胎儿唇腭裂中的诊断价值
重症监护病房护士的压力源分析及应对方式
孕期适度锻炼能够促进胎儿的健康
孕期运动对产妇分娩有好处
浅谈影响外科护理人员身心健康的因素及解决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