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乐趣变成管理工具

2015-12-14 21:40张若筠
培训 2015年9期
关键词:个人团队组织

张若筠

“曾经,我的管理状态是紧绷绷的,生活是一片‘高级灰。如今的我,更崇尚多元化管理,世界也变得五彩缤纷。”“融境软技能”品牌的创办者刘雪茹,在培训时总爱这样介绍自己。这位喜好色彩鲜艳服装的职业女性,一双爱笑的眼睛让人如沐春风。

刘雪茹发现,传统管理正逐步转向现代管理思想,传统培训师也正向着教练式的引导师转变,近十年中,软技能培训的重要地位日渐突出。在兴趣与责任的驱使下,刘雪茹瞄准软技能培训,创办了“融境”培训品牌。

软技能:搭建人与人的沟通桥梁

《培训》:您钻研过众多管理领域,如人力资源管理、职业发展规划、领导力开发,最终为何选择会从事软技能培训?

刘雪茹:软技能强调与人互动。曾经的管理培训市场对软技能培训并不重视,硬技能课程则百家争鸣。而在如今的移动互联网时代,随着产品竞争白热化,人与人的互动已悄然成为无处不在的关键因素,软技能的作用已不仅体现在“人际沟通”或“团队建设”上,在产品设计、市场营销等领域都至关重要。“小米”的粉丝营销、大热的品牌微信公众号运营,都体现了品牌团队的“运营软技能”。

促成“融通境界”是融境的使命,它不是某个单一标准,而是一个让人与人之间彼此舒服的动态境界。只有具备融通境界的视角,才有可能获得“融合之众”,才有可能开拓视界、触发创新。

《培训》:您认为,企业人才需要掌握哪些软技能?

刘雪茹:软技能的应用角度非常广,不同岗位的人需训练不同的软技能。例如,新员工需要具备客观观察、快速学习、总结提炼、快速互动的能力;中层管理者要掌握现场搜集案例、获取管理信息的能力、化解员工人际冲突以及应对危机时刻的能力;而高层管理者更注重提炼升华、激发员工内驱力等能力。

融境不仅关注融合、通达、创新三个方向的软技能,还应用能力素质模型分析每个岗位的软技能,帮助不同阶段的员工找到能力侧重点。另外,我们针对企业需求定制课程,并在课前做大量调研,从三个角度寻找客户需求。三个角度又被称为三个“P”。

第一个P是Pains,即需求痛点,企业想解决什么问题、现阶段在管理上遇到了哪些问题;第二个P是Participants,即培训对象的特点,包括参与者的背景情况、个性、行为方式等;最后一个P是Peers,即同侪亮点,我们会研究该企业所处行业内领先企业的做法,从扬长避短的角度给予企业客户更具针对性和前瞻性的设计。

融境课程:融合、通达、创新

《培训》:针对不同岗位员工的软技能培训,融境打造了哪些品牌课程?

刘雪茹:“融合、通达、创新”是融境锁定的三个关键词,课程重点围绕其展开,它覆盖了三个层面——个人、团队、组织。

“融合”指的是人际互通能力,如何获取多元信息,如何变通地处理问题。市面上沟通类课程很多,我们不提倡就事论事地学习沟通技巧,而倾向于把沟通技巧放到参与者的复杂工作场景中探讨,关注沟通技能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关注沟通与管理的结合。

“通达”指的是能动性和内驱力,这是很多企业希望员工拥有的能力。软技能培训的引导式、教练式方法正是促动能动性、激发内驱力的利器,参与者经历了“参与-体悟-分享-触动”的内化过程,才有可能触发行动欲望,实现工作中的“转化”。

“创新”曾经是杰出企业的自我突破能力,如今已是所有企业基本的生存能力。因此,融境提供一套朴实而实用的创新课程,即激发员工对本职工作的创新潜能。课堂上,我们带领大家开启跨界思维,应用自己工作实例讨论怎样将例行工作做出亮点、将老板变得有趣等话题。融境品牌主张人人创新,组织中每个岗位的人都可以通过这门课享受工作乐趣。

《培训》:除了提供优质课程外,为保证学员学习成效,融境还配备了哪些跟进计划?

刘雪茹:软技能课程注重的不是知识灌输,而是通过引导,让学员在课堂上获得顿悟的感觉,但有了开悟之后,自发、持久的学以致用仍然是个管理难题。软技能有别于硬技能的知识性学习。特别需要后续的行动跟进计划,因此,我们精心设计了SMART跟进模型。

SMART模型体现了五个角度。S代表“简洁敏捷”(Simple),互联网时代讲究快捷,简洁的方案才更容易赢得支持;M代表“小型可行”(Mini),太复杂的计划在实施后往往难以带入与收尾,我们希望协助企业快速完成一个个小微项目,通过实际行动做到位;A是“活力活跃”(Active),我们在过程中不仅关注形式上的活泼多变,更会特别关注行动方案中“人”的因素,比如参与者带动了谁,他的行动同伴是谁等;R是“务实务本”(Realistic),我们强调跟进方案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从最实在的痛点做改变;T是“团队大成”(Team),任何一门软技能课后的行动项目都不是参与者单枪匹马就能完成的,团队作业更加乐在其中。

以乐为本:让学习充满乐趣

《培训》:结合多年的研究与实践经验,您认为当今培训中的关键点是什么?

刘雪茹:各个管理组织一度提倡“以人为本”,而在移动互联时代,这一理念已不再是管理先进性的体现,而是企业必须重视的基本管理元素。我们经过研究发现,“乐趣”是这个时代的主旋律之一。因此,我们通过软技能培训,倡导企业从“以人为本”到“以乐为本”,把视线转向员工的工作乐趣。

常常有企业客户苦恼地咨询“如何留住员工”等问题,我往往会反问:“员工的工作乐趣是什么?”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百试不爽,问住了一大波兢兢业业的管理者。很多管理者很少思考自己的工作乐趣,仅凭严格的规章制度管理今天的员工,“管理遇冷”“留人无方”是必然的结果,的确到了该认真思索“乐趣”的时候了。

“以乐为本”可体现为一个主题,比如“乐趣化对管理的影响”;也可以是一个培训理念,让学习从快乐出发。最近我还将以“乐趣育人,且玩且出活”为题,与《清华管理评论》的读者探讨乐趣化学习的来龙去脉。

为了让学习更加生动有效,我主导了两种教学方法。第一种是“巧克力引导法”,生活像一颗巧克力,若不尝试便不会知道下一块的味道如何,这一理念与软技能培训相当贴合:“融境”软技能培训就像一盒巧克力,引领学员发现工作和生活更多的角度,尝试不同的解决方法去思考不同的人际发展和事态走向。我常和大家分享:永远不要试图用单一方法解决某个问题,从多个维度进行探索才能更接近目标。

另一种教学方法是“六扇门”引导法,我们会引领参与者步入不同的“门”,感受不同的思维切换:开场是华美的酒会之门,参与者们可以用变化多端的方式彼此熟悉;紧接着步入图书馆之门,参与者将习得相应的知识点,了解培训主题的知识框架;通过游乐场之门,大家在各种引导活动中进一步体悟主题的内涵;步入咖啡屋之门,运用世界咖啡的手法进行头脑风暴,尊重参与者已有的各种积累,在互动中逐渐交换和升华,促进“顿悟”的诞生;实验室之门则鼓励参与者为自己的实际工作问题设计改进方案;最后,步入演播厅之门,用演讲或访谈的方式展示自己的奇思妙想或行动计划。

《培训》:基于教学经验,您认为实现乐趣化管理的奥秘有哪些?

刘雪茹:首先,好奇心是实现乐趣化管理的基础要素。传统培训中的管理者对下属缺乏好奇心,只一味希望他们听话出活。我们在课上会让管理者去思考自己对下属存在哪些好奇点,以此去了解学员的生活细节,拉近距离,乐趣才有可能产生。

此外,“联结、自主、反馈”是实现乐趣化管理的重要元素。曾经,管理者被认为是团队的“最强大脑”,一旦陷入彷徨,整个团队必将方寸大乱;而乐趣化管理需要抓住当代的“众智化”特点,在尊重与接纳的基础上,联结每位员工的智慧推动管理。endprint

猜你喜欢
个人团队组织
政校行企协同育人的路径探究
办公室人员尚需制定个人发展规划
打造团队促建设坚持创新彰显专业特色
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研究综述
《偷自行车的人》与《小武》分析比较
品三口而知味
农民合作组织问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