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素质拓展学分 有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2015-12-15 06:24邬琰王念田琳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51期
关键词:综合素质高职教育

邬琰 王念 田琳

摘要:实施大学生综合素质拓展学分制度,是高职院校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的重要举措。本文基于此项制度的要领,结合本校素质拓展学分体系的建设和实践,阐述实施素质拓展学分在有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重要意义,以及需要改进的问题。

关键词:高职教育;素质拓展学分;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51-0052-02

高职教育兼具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学生具备较高综合素质是区别于一般职业培训的重要标识,也是学校办学理念、办学质量的具体体现。实施素质拓展学分制度,是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抓手和载体,应和学业教育共同形成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的综合素质人才培养完整体系。为此,我院围绕课题研究,经过几年对“素质学分等级认证管理办法”的建设和实践,依托素质拓展学分和学分认证工作的全面实施,使学生综合素质得以全面、有效提高,各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得到有效实施,改变了注重学业成绩评价学生的传统,发挥了育人作用,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素质拓展学分的实施和认定,是引导师生注重提高综合素质的风向标

现有的多数高职院校对学生的综合评价方法,还处于由普通教育发展演变的传统模式,体现在由教务处统领下的任课教师制定和实施评价标准,通过考核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和实践操作能力来完成。因此,长期以来,对学生的综合评价,主要表现在课堂的课程上,使广大师生一致关注和强调结果性考核的学业成绩,忽略对职业能力、思想道德水平、拓展性素质等过程性软指标的评价。

然而,学生的发展水平和存在的问题,往往不是全部通过课堂反映出来的,他们的创新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团队协作素质等,必须延伸到第二课堂才能体现出来。素质拓展学分的实施和认定,是实现学生综合素质被全面评价和提高的关键平臺。通过融入教学系部、学生工作部和团委的工作,实施素质拓展活动和学分认定,引导学校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引导师生积极探索和改革人才培养新模式,促进第二课堂各种素质教育资源和平台的整合,激发学生潜能,倡导个性发展,提高综合素质,增强社会竞争能力。

二、构建好素质学分认定管理体系,是有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核心

素质学分认定管理体系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是有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核心。必须树立三全育人理念,充分考虑构建此体系所涉及的相关部门(组织)和配套制度,有创造性地开展素质拓展活动,提供各项素质拓展活动在时间、场地、经费等保障条件,科学、简化和通畅认定渠道。

1.完善素质学分认定管理的组织、制度建设。素质拓展学分应融入教学系部、学生工作部和团委的工作。教学系部明确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素质选修毕业学分,以及各类素质教育课程,负责审核各类技能大赛、技能证书的认定加分,专利和科技创新项目、小制作,课外科技活动的应用成果加分,公开出版刊物和报纸上的发表文章加分等。学生工作部主要负责励志人才、全国林科十佳毕业生、大学生年度人物等的认定加分。团委负责“挑战杯”赛、创业、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各类文体或综合性项目的竞赛比赛、“三下乡”活动、社团活动、志愿者服务活动等认定加分。依托学院现有的《素质学分等级认证管理办法(试行)》,制定科学合理的《大学生素质拓展学分计算细则》等制度,保证素质教育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2.提供科学的活动平台和充足的条件。首先,根据“90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特点,有创造性地开展素质拓展活动,推行院级活动品牌化、系级活动或社团活动特色化、班级活动常规化的原则,开展各类创新、创意、创效的活动,以及常规的大众化活动。可将第二课堂活动项目进行分类整合,如建立“课外自主学习平台”、“养成体验平台”、“竞赛获奖平台”、“创新创业平台”等,每个活动平台以若干重点活动为载体,拓宽学生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选择性与参与面。其次,学院应积极创造条件,在人员、时间、场地和经费等方面提供有力保障,确保素质拓展活动的顺利和有序开展,鼓励各级组织和个人募集社会资金用于开展素质拓展活动。尤其在经费保障上,素质拓展活动相关经费应和教师课时酬金一样,纳入学校预算,每年应按照一定标准给素质拓展活动组织实施部门下拨一定的活动经费。

3.科学、简化和畅通素质拓展学分认定渠道。素质拓展学分制度的实施,涵盖大学生的各类创新实践平台。然而,根据学校《素质学分等级认证管理办法(试行)》,规定素质学分年的认证采取二级管理模式,学生所在院系进行初审,学校团委进行复核认定。通过这个渠道认定的实践,出现因部门活动交叉造成的对活动内容、质量和效果不清楚等问题,影响对学生素质拓展学分认定的及时性和有效性,从而削弱学生干事、立业和拓展自身能力的积极主动性。

学校应以教务处牵头,完善素质拓展学分认定渠道,按照教学系部、学生工作部和团委的第二课堂活动管理分工,以“谁管理,谁负责”的原则进行审核和认定,不但使师生明确相关活动的组织、实施、管理情况和认定过程,而且使得认定程序大大简化和畅通,还能促进各部门自觉调整和完整认定体系,使素质拓展学分认定管理体系良性运作,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衔接好素质拓展学分与专业课程学分,是有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

1.建立系统化的素质教育课程体系。近年来,学校每年一次的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中,都重点考虑将素质教育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中,将人才培养学分分为专业必修、专业选修和素质选修学分,同时,提供丰富的素质选修课程资源和第二课程活动。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规定素质毕业必修学分下限,学生可通过选修素质教育课程,或通过认定第二课堂活动获得相应学分。为了将素质教育全面融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总体框架,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对第一课堂的补充和延伸作用,学校应积极支持二级院系按照专业设置,对照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规划和设计第二课堂的内容和体系,形成具有专业特点、专业岗位和职业特质的专业拓展活动。

2.改革教育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自2006年教育部16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实施以来,我国高职教育经历人才培养“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模式的改革和发展,我校也以课程改革为着力点,在深入分析行业发展需求和职业典型工作任务的基础上,努力达到“学中做,做中学”的系统化教学模式。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进一步指出,要“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高職教育也将着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学校育人工作的首要任务。尽管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取得明显的教育效果和成绩,但仍有很多课程和教师的教学停留在传统模式,常以“满堂灌”或纯理论性手段和方法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教师应注重改革教育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实现课堂形式理论与实践课、第一课题与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构建课堂、校园和社会有机衔接的教学模式。

在第一课堂教学中,采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手段,以任务或项目为载体,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采用问题导入、案例式、情境式、体验式、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实现知识传授、素质养成和能力提升的一体化。在第二课堂活动中,借助丰富多彩的组织形式,激发学生全员参与,通过查阅资料、参加各类专题讲座和报告等自主学习形式,增强学生文化积累;通过暑期社会实践和调研,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丰富学生社会知识;通过志愿者活动、社团活动、社会公益活动和科技文化服务,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通过各种科技创新、挑战杯、技能大赛和创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创业就业能力,实现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的相互融合、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相互渗透。

四、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目前,中国已经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职业院校共培养超过1.3亿名的毕业生,成为中国中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来源。经过十几年的长足发展,职业教育已不再是“落榜教育”。尽管职业教育取得了不错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突出表现为:所培养的技能型人才还不能很好地适应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要适应这种需要,高职学生应具备较强的从事职业岗位的实际工作能力和职业技能,具备良好的敬业精神、合作意识和职业道德,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因此,不管是教育系统、学校领导,还是广大师生,以及实施素质拓展学分制度中的组织管理体系、政策条件保障体系、活动项目体系和认证评价体系,均须认识到实施素质拓展学分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当前形势下,须形成党政领导牵头,党政工团齐抓共管,教学系部、学生工作部和团委具体组织实施的工作格局,建设好素质拓展学分制度实施工作管理队伍,加强对学的教育引导,帮助学生设计合理的素质拓展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参加素质拓展活动项目。素质拓展学分实施过程中,注重实行毕业关联、学分认定置换、必修与选修结合、奖励与惩罚结合等系列配套措施,激发学生潜能,倡导个性发展,提高综合素质,增强社会竞争能力,为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

[2]李国桢.论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08,(6月下):50-52.

[3]刘德凤.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学分体系探讨—以恩施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恩施职业技术学报(综合版),2011,(3):85-88.

[4]刘严.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学分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职教探索,2013,(5):195-196.

[5]曹刚.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学分体系构建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12):151-152.

[6]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www.tech.net.cn.

猜你喜欢
综合素质高职教育
高技能人才评价模式创新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