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的实施研究

2015-12-15 13:19潘志明孙林周福才黄金林刘思国陈建泉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51期
关键词:生物工程课程改革

潘志明 孙林 周福才 黄金林 刘思国 陈建泉

摘要:生物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计划一方面有学校按照有别于其他学生的培养方式为学员灌输非常实用的生物工程相关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企业在培养学员实践能力方面将不遗余力。该计划的实施时深入贯彻中央对于科技创新的一种很好的体现,它培养的学员不仅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以及生物工程的基础,更是具有良好的人文科學素养,具有较强的生物工程开发与设计的实践能力、知识更新与自我完善能力、良好的沟通与组织管理能力以及具有非常广的国际视野。

关键词:生物工程,卓越工程师计划,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51-0268-02

生物工程是指诸如化学、生物化学、化学工程、微生物学以及计算机科学等相关学科通过有机的交叉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一门具有一定复杂性并且涉及医药、食品以及轻工等领域的学科。有人将21世纪誉为“生物的世纪”,随着生物基础理论的不断突破,如何将其余生物工程实践相结合,将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未来的某些行为方式。生物工程技术如今也称为了最为热门的科技领域之一,但是现实中,生物工程相关的拔尖应用型技术人才匮乏非常严重,一方面高校或者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具备深厚的理论基础,但是缺乏工程实践;但是企业员工具有非常完善的生产经验,但是理论知识比较匮乏。生物工程产业的市场空间与现有生物工程专业先关人才匮乏之间的矛盾一定程度上也促使了生物工程专业教学的改革。在此背景下,2010年6月,教育部就启动和实施了“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该计划就是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强有力的贯彻实施,也是两纲要在工程教育上的重点项目,国家也将其作为促使我国又工程教育大国转变为工程教育强国的重要措施。该计划的目的就是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和工程能力强、能够适应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所需要的高质量的各类型工程人才,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做出积极的贡献。其中,扬州大学的生物工程专业入选了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在不断的探索与思考中获得了很多非常宝贵的经验,本文正是在此基础上对于生物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的探索、实施等方面进行探讨,从而为培养创新型生物工程人才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创新模式。

一、当前我国生物工程教育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比例不合理,与市场需求脱节比较严重。生物工程专业属于工学领域,而生物科学属于理学;前者主要关注与生物科学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是生物科学的延伸;后者主要探索生物体内的科学问题,是整个生物产业大厦的根基。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二者关注的重点不同,因此在高等教育过程中,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应该能够充分考虑到二者的特点。但是现实情况是,生物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理论课的比例严重超过其实践环节的份额。学生大一学期除了应付诸如高等数学、马克思哲学、大学物理、无机化学以及有机化学等非专业性课程之外,根本不能接触到与生物工程相关的微生物学、酶学等课程。从学生的心理角度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这一阶段的学生对于所选专业的兴趣以及好奇被严重的压制,有的学生甚至出现了迷茫,最终会导致很多孩子的心理发生不良的反应。其次,及时进入专业课学习阶段,理论课的学习比例仍然过大,学生应对这类考试的方式就是“死记硬背”的应试心态,根本无法从最深处去理解生物科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最后,生物科学发展迅猛,甚至一年内就会产生很多具有实际意义的成果,但是很多时候教师的知识背景跟新不快,无法满足当今生物产业的需求,最终导致误人子弟。

2.实验内容单一枯燥,学生实践环节薄弱。生物工程专业肩负着为国家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对工程环节的了解也非常深入的人才。这类人才的本质仍然以实践为主。但是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大部分开设生物工程专业的院校未能丰富实验环节内容,仍然以生物最基本的实验为主。虽然基础实验是根本,但是现实实践中,这类实验不能够为企业提供非常实用的技术建议。长期以往,企业会对所培养的学生失去信任。

3.生物工程专业教师匮乏。虽然我国已经有很多院校都已经开设了生物工程专业,从表面来看,学校也都配置了相应的专业教师,但是这类教师的教育背景大多数是理科,工程背景很薄弱;即使某些老师工程背景比较雄厚,但是缺乏比较系统的生物科学的知识。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还是与我国先关专业的培育体系有很直接的关系。

4.实习基地匮乏,企业无法提供长期的实地培训。生物工程专业实践环节进行的好坏,其实与学校企业间的关系密切相关。如果企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真正为生物工程专业的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那么势必会造成双赢的局面,企业的知名度进一步的扩大,学生的生产实践能力得到显著的增强;但是显示情况下,企业一般会出于技术保密的考虑,只为学生提供见习参观的机会,无法从根本上提高咱们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二、“生物工程卓越工程师培训计划”实施的必要性和意义

为了努力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技术能力过硬以及具有很强实践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教育部于2010年正式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该计划是立足与我国工程技术人才匮乏这一现实,契合国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培养能适应未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才。作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组织实施的一个重大研究项目,其主要目标是面向教育系统培养理论雄厚、工程技术熟悉的教师队伍;面向企业界输送具有当今最新的生物科技知识,具有解决实际生产难题的技术人才。“生物工程卓越工程师”计划正式在此基础上应运而生。该计划实施的主目的地主要是在保证学生有足够多的理论背景下,努力创造条件,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设计以及创新能力方面的培养。虽然,我国“生物工程卓越计划”起步晚,经验欠缺,存在的问题还很多,但是我们也相信在我们不断的摸索中肯定会开出立足本国国情的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生物工程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实施势必会为我国迈向科技强国注入很强的能量。

三、生物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计划实施方案的探讨

该计划实施的关键就是做好“学校”与“企业”的良好衔接。因为学校是提供理论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企业担负着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任,如何做好二者的衔接关系到该计划是否得以有效的实施。

1.生物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计划的总体框架。该计划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分别为校内教学与企业实践,前者主要通过设置合理的专业,为学生提供较为全面的理论教育,使得学生对于生物工程相关的理论课程有一定深入的理解,比如生物化学涵盖了几乎生物工程先关问题的所有理论基础,学生很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的学习;后者主要负责学生的实践环节,各相关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状况以及所感兴趣的领域为学生设计合理的企业实践环节。

2.生物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计划的机构设置。该计划的实施除了对学校和企业的分工进行明确之外,还应该设置一个部门,专门对该计划的实施进行监督、调研以及对调研中所产生的问题进行汇总。但是机构设置会出现一个问题,学校和企业本身只是合作关系,因此为了更好的加强交流,需要在企业和学校内部均设置相应的部门,由这两个部门分别对学校和企业所承担的事物进行管理。

3.“生物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计划”校内培训阶段。①“生物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计划”学院的遴选,参与该计划的学员均是本专业排名在年级前10%~20%内的优秀学生,经过由学校以及企业组成的学员遴选委员会的面试最终入围该计划。此外,本计划的选拔完全是在充分透明的情况下进行,符合条件的学生可以自愿申请,并提交先关的证明,对通过专家初审的学生进行上榜公布,确定面试名单;最后学院以及企业组成的学员遴选委员会对入围学生进行面试,然后通过综合面试成绩对学员进行录取。②“生物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计划”校内培训方案,本计划的基本模式就是“3+1”模式,即学员需要在校内完成3学年的课程学习。区别于其他学生的课程,该计划需要设置针对性比较强的专业课程。③“生物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计划”企业实践阶段,针对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分工的不同,需要参与培训的学员“先轮岗后定岗”。企业大多数实行“先轮岗后定岗”,期待学员通过这一阶段的了解,一方面对企业有更深入的认识,另一方面学员自己也能找到比较称心如意的岗位,只有学员本身对该岗位感到满意,他才能釋放所有的能量,进而做出自身的贡献。

学员定岗后,将享受与“正式员工”相同的福利待遇,并且公司也会经常举行相应的活动,丰富员工工作外的时光,还能够增加部门间员工的交流,进而提高部门间配合的效率。此外,企业在为实习员工给予丰富的福利待遇之外,企业还应该发挥它的监督作用,定期为实习员工进行实践指导,为其配置“一带一”企业导师。该导师主要负责该计划内学员毕业课题的选题、开题以及课题的开展等程序。

以上方案也是先关人员在充分前期调研的基础上,结合生物工程学科的本身特点制定的一份计划方案。通过该方案的实施,我们期待在中国生,生物工程专业的从业人员的比例进一步的提高,素质更高;也期待未来参与该计划的学员能够更快的找到自己的角色。

参考文献:

[1]杨雪鹏,钟桂芳,张文叶.生物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轻工科技,2013,(12):167-168.

猜你喜欢
生物工程课程改革
生物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改革探讨
提升矿业类高校生物工程专业办学优势的方法分析
协同育人平台建设的体会与思考
生物工程教学团队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生物工程专业创新性实验项目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