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艺术:“新常态”下努力进取

2015-12-16 02:18
艺术评论 2015年3期
关键词:剧种昆曲剧目

安 葵

安 葵: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研究员

改革开放以来,戏曲工作者积极探索,文化主管部门也努力寻找戏曲艺术发展的规律,经过艰难曲折的过程,现在大家已基本把握了戏曲艺术发展的方向,政府的各项扶持政策也相继到位,因此我认为,戏曲艺术也与我国的经济发展一样,进入了“新常态”。2014年,戏曲工作者在“新常态”下努力进取,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一、京剧、昆曲进入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

2001年昆曲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后定名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之后,京剧、粤剧、藏剧等也先后进入这一名录;自2006年起,我国也开展了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国家对传统戏剧,首先是对昆曲、京剧的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强。7个昆曲院团,11个国家级京剧重点院团以及多个省级的重点京剧院团都得到国家和地方政府资金和政策的支持。通过举办京剧节、昆剧艺术节等活动,展示新的创作成果,在贯彻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的前提下,大家对京剧、昆曲在艺术上如何健康发展也不断达成新的共识。应该说,京剧、昆曲都已进入一个相当稳定的发展阶段。

2014年11月,文化部与天津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了第七届中国京剧艺术节,演出了近三十台大戏和一台折子戏,这是对近年京剧创作的一次检阅。演出剧目继续体现了整理改编传统戏、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三者并举”的方针。创作者努力把堪称中华民族脊梁的人物——从伟大诗人屈原(《屈原》)到抗日英雄杨靖宇(《杨靖宇》)——搬上京剧舞台,体现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许多作品对历史文化进行新的反思,传递思想的正能量。古人对道德信念有一种坚守的执着,但传统的道德观念本身又常常具有矛盾性,这就使《春秋二胥》中的伍子胥和申包胥、《金缕曲》中的顾贞观和吴兆骞都因信念与友谊的冲突而陷于抉择的痛苦之中。这些作品都会引起人们新的思考。《金缕曲》(根据郭启宏话剧《知己》改编)的作者李莉说,她在改编中想渗透人性本善的向往和执着,让情义折射出温暖;在地方戏中,如芗剧《保婴记》,人们在患难中的互相关心也让我们感到这种温暖。从中我们也可体会到习近平总书记所倡导的创作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的涵义。

京剧节上多台剧目体现出创作者在重视剧目思想内容的同时,也重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重视演员表演艺术和京剧特色的发挥。如天津京剧院创作演出的《康熙大帝》(周长赋编剧,谢平安导演),在表现康熙完成统一大业的业绩的同时也着重揭示了他的内心情感,作品具有浓重的历史氛围,表现了一种昂扬向上的精神。作者说这个戏是为演员王平“量身定做”的,“围猎”一场,王平通过身段、枪花以及辫子功、击鼓技艺等表演,在舞台上塑造了康熙英武坚毅的鲜明形象,使观众得到欣赏的满足。

再如河北省京剧艺术研究院演出的《赵佗》,把秦汉两朝雄踞岭南而能维护祖国统一的南越王赵佗的形象搬上了京剧舞台。裴艳玲先生通过她精彩的表演将这一历史人物内心的波澜展现在观众面前,透露出一种历史的苍凉感。笔者看戏后很感动,曾写一首小诗:“难忘夜奔剑鞘寒,又看名将靖边关。风神飒爽歌诗外,英气洋溢颦笑间。铁汉柔情感肺腑,忠肝义胆映山川。宝刀大匠两不老,再辟斑斓一片天。”

其他如《安国夫人》《楚汉春秋》《苏秦》《如姬》《紫袍记》《钦差林则徐》《铜牛记》《飞虎将军》《独钓寒江雪》等新编历史剧和根据传统戏改编的古代剧都具有各自的新意与特点。思想的挖掘与形式的创新经常是并行的。《金缕曲》等作品继续探索京剧新的表现形式的可能。《金缕曲》的主演之一麒派演员陈少云认为,京剧演清朝戏,对京剧剧种、对演出者都是挑战。因此他们坚持:样式可新,故事可新,表演可新,京剧的味道不能丢。要在新的表演创作中传递传统的京剧之美。《黔人端棻》《瑞蚨祥》《镜海魂》《红烛魂》《七个月零四天》《草原曼巴》等作品表明京剧表现近代和现代生活的努力没有停步。

甲午年是梅兰芳、周信芳诞辰120周年。北京已举行了各种纪念梅兰芳的活动(上海将在2015年年初举行纪念周信芳的活动),恢复演出梅兰芳曾经演出的剧目是纪念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京剧节上演出的《梅兰霓裳》和此前演出的《麻姑献寿》等剧目使我们得以更全面地了解梅先生的艺术创造。流派纷呈是京剧艺术魅力之所在,近年来各院团对流派艺术的继承和弘扬给予了应有的关注。这次京剧艺术节的另一个特点是许多院团都尽量使用本团的演员,着力于本团演员的培养和角色、行当的全面发展。而本届京剧节不评奖、加强评论,也起到了推动京剧人逐渐淡化评奖意识而注重艺术本体建设的作用。

昆曲院团则在慎重选择适合的题材进行新的创作的同时以更多的力量进行传承。2014年12月,在北京举行了全国昆曲传承汇报演出,各昆曲院团老中青三代演员集中演出了不同版本的《牡丹亭》。这是本年度一道亮丽的风景。昆曲老艺术家汪世瑜说:“十二月的北京,可以称为‘《牡丹亭》月’。”

经过数百年的舞台流传,《牡丹亭》已成为昆曲最具代表性的剧目之一,搬演《牡丹亭》成为昆曲演员的必修课。昆曲老艺术家岳美缇说:“我们这些人是跟着《牡丹亭》长大的。从小学,长大演,老了教。《牡丹亭》是昆曲的看家戏。”大师级的演员与年轻的演员以各自不同的特点和优势显示了昆曲的独特魅力。

西方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之说,在中国可能有所不同。对观众熟悉的艺术形象,大家有相同的审美期待,而昆曲的表演更有严格的规范,但有创造性的艺术家能在规范中表达自己独特的、细微的体会,把观众引向新的审美天地。“老树着花无丑枝”,老艺术家在一招一式中传人物之神,在精致的表演中显示出昆曲独特的韵味。“雏凤清于老凤声”,年轻演员在向老一辈学习的同时,也在表演中体现出年轻一代对传统的新的理解。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京剧和昆曲演出的剧场中,年轻的观众都占了多数。每一个精彩的唱段或精彩的表演结束,剧场里都响起热烈的掌声。这表明,优秀的传统艺术已逐渐为青年人所热爱和追求。

二、地方戏的剧种特点和优势正在显现

继对京剧、昆曲的扶持政策之后,文化部又出台了对地方戏曲的重点扶持政策。2014年上半年在南京和北京分南北两片举行了第四届全国地方戏优秀剧目展演。许多省市自治区也出台了对地方戏的具体的扶持政策和措施。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5周年,文化部举行了优秀剧目展演,同时有数个省组织剧团进京演出。文化部艺术司以及中国剧协与有关省市举办了中国评剧节、中国越剧节,中国秦腔艺术节等,有的省市也举办了艺术节和戏剧节。在这些演出活动中不仅涌现出许多优秀剧目,而且表现出地方戏正处于较好的发展态势,剧种的特点和优势正在逐步展现。

在各地方剧种中,河南的豫剧的生存环境一直是比较好的,近年河南省举办了戏剧名家推介工程,对多位著名的表演艺术家、剧作家、导演艺术家、作曲家等进行推介研讨,对艺术家的尊重进一步激发了创作的积极性。除传统戏、古装戏受到观众欢迎之外,现代戏也继续保持旺盛的创作势头。如河南省豫剧院三团演出的《焦裕禄》,塑造了优秀的共产党员干部的亲切感人的艺术形象,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优美的黄梅戏曲调在安徽以及湖北等地的广阔城乡回荡,《小乔初嫁》《徽州往事》《六尺巷》《寂寞汉卿》等剧目都使人耳目一新。黄梅戏来自民间,这些作品追求较高的文化品位,同时保持了黄梅戏清新活泼的民间特色。在合肥,在安庆,你可以深切感受到黄新德、韩再芬等优秀演员在群众中影响之深,同时一批年轻的演员正在茁壮成长。

同样是生长于民间的越剧继续以精品赢得观众。在上海、浙江以及南京、福建,越剧的各个艺术流派都拥有众多痴迷的观众。福建芳华越剧团恢复演出的《沙漠王子》和新创剧目《柳永》,展现了尹派艺术的魅力,上海越剧院新创的《甄 》和《双飞翼》汇集了中年的和青年的优秀演员,努力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对接。而茅威涛的《二泉映月》等作品的刻意创新意在打破人们在艺术上的稳定观念,引起大家对越剧发展的思考。

江苏的锡剧继《二泉映月·随心曲》之后,又创作演出了《一盅缘》,“有情何须叹缘浅,纵使情尽情愈浓”,作品表现出柔美抒情的江南风格。而吉剧《站醒台》、龙江戏《鲜儿》等则具有鲜明的东北地域特色。

山东梆子多年来有些沉寂,2013年文化部与山东省联合举办第十届中国艺术节,这成为弘扬山东地方剧种的一个契机。几个山东梆子剧团都创作演出了新的作品。2014年11月,《古城女人》《两狼山上》《萧城太后》《圣水河的月亮》等四台山东梆子剧目进京演出,使人们看到这一古老剧种在创造中传承发展的实绩。四台戏属于不同的题材,具有不同的艺术风格,同时又都具有浓郁的剧种特色,与山东的文化传统有着内在的联系。它们显示出山东梆子具有广阔的表现能力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在各地文化主管部门的努力下,其他地方许多古老剧种也都在创造中焕发出生机。如湖北举行了“百场汉剧青春行”活动,将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新编的《王昭君》送到大学演出,受到大学生的热烈欢迎。《王昭君》在武汉大学的演出被当地媒体称为“最美汉剧邂逅最美大学”(苏丹丹《百年汉剧如何致青春》,《中国文化报》2014年4月18日)。四川省通过青年川剧演员比赛挖掘和培养优秀川剧演员,凝聚川剧表演队伍,让古老川剧焕发青春。浙江绍兴举办绍剧新创剧目展演活动,把目连戏进行新的编排,使它放出“人性”的光辉。湘剧《谭嗣同》的不断加工提高,徽剧《惊魂记》的大胆探索,潮剧《小城风雷》在广东艺术节上演出取得成功,都证明这些古老剧种并没有进入博物馆。

三、濒危剧种、稀有剧种的保护进一步受到重视

列入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戏剧前三批有158项(基本上一项是一个剧种),第四批又增加4项。过去大家重视的是申报,现在重点已转入如何进行有效的保护。实践证明,许多流布区域较小的剧种,只有一个专业剧团(曾被称为“天下第一团”)甚至没有专业剧团的剧种,保护起来是非常困难的。领导重视是第一步,随之必须采取符合实际的有效的措施。本年度各地对非遗保护的力度在加强。如浙江省,“尽管各级部门多年来为这些地方戏剧的保护做出不少努力,但由于经济形态和社会结构的改变,多年来传统遗落的情形积重难返,仍有相当一部分戏剧项目濒危情况严重。据相关部门调研,浙江56个传统戏剧项目中,成建制登台表演的仅剩14个剧种,而濒危的珍稀剧种约有11个。”(焦文《浙江,传统戏剧保护的行动派》,《中国文化报》2014年12月11日)但浙江省有关领导表示,这些非遗项目“一个都不能少”,他们举办了“浙江好腔调”传统戏剧系列展演,举行专场演出和研讨会,努力让这些非遗项目“活起来,传下去”,并准备出台《浙江省传统戏剧振兴计划》。

山东省文化主管部门讲,山东现有24个戏曲剧种,其中12个已没有专业院团演出,事实上处于濒危状态。针对这种状况,山东省文化厅鼓励各地积极想办法进行抢救和保护。菏泽市对大弦子戏创造了“依团代传”的经验。大弦子戏在河南濮阳还有专业剧团,还能正常演出和进行传承;在菏泽,“文革”前有大弦子戏专业团,在群众中还有很深的基础,现在健在的大弦子戏的老艺人还能演唱,但已四十多年没有专业剧团了。菏泽市地方戏曲传承研究院是山东梆子、枣梆和大弦子戏三个剧种的保护传承单位,前两个剧种有专业团,大弦子戏没有专业团。在这种情况下怎样进行保护传承?他们提出了“依团代传”的构想。

所谓“依团代传”,就是在剧院的另外两个团里,选出适当的青年演员,向大弦子戏的老艺人学习,通过恢复演出大弦子戏的传统剧目,逐步培养演员,为成立专业大弦子戏剧团创造条件。山东省艺术研究院参与了保护和创作的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学术支撑。经过两年的艰苦工作,2014年上半年他们演出了整理改编的大弦子戏传统剧目《两架山》,剧种特点鲜明,观众反响强烈,他们喜爱的大弦子戏又复活了!实践证明菏泽的这种做法是有效的,是成功的。这一成绩也说明菏泽市地方戏曲传承研究院的同志们不是重申报,轻保护,而是真正把非遗保护看成自己的责任,在实践中进行认真的探索,做出实实在在的努力,他们创造的经验也是值得重视的。

在各地的艺术节和戏剧展演活动中都重视小剧种的展示。据报道,第二届湖北地方戏曲艺术节“参演的湖北地方戏曲(包括开幕式)剧种共达20个,其中既有楚剧、汉剧、荆州花鼓、黄梅戏等大剧种,也有襄阳花鼓戏、东路花鼓戏、南剧、文曲戏等小剧种,还有襄阳豫剧这样从外地流传到湖北并被赋予湖北特色的戏曲剧种,更有一度消失于大众视野的二棚子、山二黄、阳新采茶戏、通城花鼓戏、随州花鼓戏、远安花鼓戏、提琴戏、柳子戏、湖北越调等稀有剧种。”(林疋文《第二届湖北地方戏曲艺术节综述》,《中国文化报》2014年7月24日)

再如广东陆丰正字戏也是一个濒危的古老剧种,为了做好这一珍稀剧种的保护与传承工作,近年陆丰文化主管部门在财力极其紧张的情况下,招收两批49名学员参加专业学校的学习,并在老演员精心培育下担纲演出了根据古老剧本整理编排的《刘文龙》,使这一古老剧种焕发出生命力(黄嘉贤《保护珍稀剧种“正字戏”义不容辞》,《光明日报》2014年2月1日)。

四、振奋精神,勇攀戏曲艺术的高峰

在回顾2014年戏曲艺术的成就的同时,我们也不能不看到,在前进的道路上仍然有很多困难。前些年种种因素,包括人为的因素,使戏曲人才的培养存在严重的断档之忧;面对“市场”的压力,戏曲艺术何去何从,也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把戏曲当成一般的宣传品,当成急功近利的“政绩”的体现,也促使许多艺术上平庸的作品的出现。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正本清源,为我们指出了明确的方向。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基础。这对戏曲工作者是巨大的鼓舞。我们要站在这样的高度来传承和弘扬民族戏曲文化,也必须站在这样的高度来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从创作的角度说,必须按照总书记的要求,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积累,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

戏曲创作要做到深刻的思想、丰富的生活内容与戏曲艺术形式的统一,必须克服内容和形式之间的矛盾,因此具有特别的难度,这就要求戏曲艺术家在深入生活和学习传统两方面都下更大的功夫。写现代戏应该像杨兰春等老一代剧作家那样扎根生活,真正熟悉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只靠蜻蜓点水式的“采风”是解决不了这一问题的。改编传统戏和创作历史剧也应该像老一代剧作家陈仁鉴、顾锡东那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修养。因此要从整体上克服平庸,攀登艺术的高峰,必须要有长远的规划,在人才培养上下大的功夫。

前面讲到裴艳玲、王平等优秀京剧演员的出色表演,但这样功力深厚的演员现在并不多;而且即使如他们,也有观众网友调侃:赵佗击鼓,康熙也击鼓。说明对传统技艺的挖掘和使之与新的作品内容相结合,还需要我们拓宽思路,进行更多创造。昆曲拥有丰厚的遗产,随着老一代演员的年岁越来越大,传承的任务也十分迫切。

中国戏曲传统深厚,不同的剧种在唱腔、表演和风格上都各有特色,这是戏曲艺术魅力之所在。但如何继承和弘扬各个剧种的传统,做到创造性继承,创新性发展,避免“趋同化”的倾向,也是一个需要不断努力解决的长久的课题。

2014年是一个在历史发展中有重要意义的一年。在回顾2013年戏曲成就时,笔者曾用《迎接戏曲艺术新的春天》做标题表达自己的展望和期盼;现在,我们更有充分的理由相信,戏曲艺术新的春天正稳步向我们走来。

猜你喜欢
剧种昆曲剧目
也论昆曲的形成与梁辰鱼的贡献
舞台剧目
“秧歌”的戏剧化与“剧种”定型
新兴剧种的建构理念与文化再生
《中国戏曲剧种剧种全集》(西藏卷)首出成果
《红楼梦》的当代昆曲改编与经典化
新见晚清民国传奇剧目十一种
2019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举办112个剧种118个剧目献演
文华大奖”获奖剧目
大江东去浪千叠——百戏之祖“昆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