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述评
——基于新媒体的视阈

2015-12-17 21:46范益民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媒体大学生

范益民

(1.云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 昆明 650091;2.安阳师范学院 思政部,河南 安阳 455002)



近十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述评
——基于新媒体的视阈

范益民1,2

(1.云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 昆明 650091;2.安阳师范学院 思政部,河南 安阳 455002)

[摘要]本文就新媒体视阈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归纳整理,从国内和国外两个视角综述了已有的研究成果。本文认为,研究范式上从侧重定性分析转向定量研究、学科支撑上从偏重思想政治教育学、教育学向大众传播学、心理学转变是未来研究的趋向。一言蔽之,围绕新媒体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尚处于“破题”阶段,提升研究的空间仍然很大。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献述评

2014年5月4日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的讲话中指出:“我为什么要对青年讲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问题?是因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1]新媒体时代,传播生态的剧变引发了社会全方位的变革,著名学者J.希利斯.米勒鲜明指出“媒介就是意识形态”,可见大众媒介对意识形态影响之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去占领,其他价值观就会去占领”。[2]胡锦涛曾指出:“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3]大学生是走在时代前沿的先进群体,他们拥有怎样的核心价值观关乎着我国未来社会发展的方向,更决定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和中国梦伟大构想能否顺利实现。本文围绕近几年关于新媒体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简单述评和展望,以期为该话题的持续深入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一、国内研究综述

考虑到目前学界对新媒体定义尚无定论,为尽力扩大搜索的范围,先后以“新媒体”、“微博”、“微信”、“网络环境”、“大众传媒”、“自媒体”为主题检索词,通过CNKI总库进行全文检索发现:2001年周星明的《充分利用教育媒体 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一文,算是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较早提及新媒体概念的一篇。有关新媒体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真正意义上的出现是在2007年以后,徐振祥的《新媒体素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一文,则最具有代表性。2010年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更多是涵盖在高校德育的大框架中。而在新媒体视阈下展开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的成果,则是在2010年以后出现。相关检索情况见下文图表。

经过多重检索和人工除重后发现,2012年前关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更多是一种探索性的前沿研究,存在着价值体系与价值观界定不严谨的弊病,总体上研究不够细腻。2012年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三个倡导”后,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研究进入快车道,学理研究上更为严谨。同时这个时期新媒体的发展也是风起云涌,对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带来了强力冲击。新媒体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已然是目前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域不断扩大,发文量逐年递增,总体而言刚刚起步。通过梳理当前文献发现,研究的路向主要如下:

(一)研究类别的划分

1.应用研究方面

暴秋菊、张艳梅老师的《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创新》一文,对自媒体的概念和特征做出了科学界定,客观分析了自媒体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冲击,谈到了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受到冲击、教育内容的核心性被淡化、教育客体的困境与困惑,并依据问题展开了对策应对。[4]谭可可博士从对网络新媒体的特点切入,就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效传播,提出了要在传播内容上、形式上和效能上三个重要维度的正能量释放。[5]

围绕新媒体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方面的研究。张婉丽《新媒体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互动模式探析》一文,论述了互动模式的构建。[6]于安龙、刘文佳认为:在微文化时代,价值取向多元化冲击着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价值判断简单化消解着核心价值观的厚重性,价值传播个体化抵牾着核心价值观的准确性。有鉴于此,应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的实效性,重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话语权。[7]陶绍兴、朱芬华、计宏亮老师撰文的《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探究》,谈到了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并结合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和践行的辩证关系,提出了培育路径,对该话题从文化软实力的视角上做出了有益探索。[8]年大琦则围绕新媒体成为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新兴载体,从正面效应的角度,引导大学生开展自我教育、搭建价值观培育新平台、形成培育合力和创新话语方式展开了论述,提及了易班学生活动社区,是难得亮点。[9]

总之,上述研究基本上都是围绕对新媒体、自媒体或者微信、微博的特点做出描述,进而分析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带来的影响(正负影响),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思考。上述文献均可归属在应用研究方面,在对新媒体的特点分析上,目前基本上研究趋向一致,在路径分析上,虽形式各异,但是基本上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教育理念、教育主客体、介体和环体展开的。

2.理论研究方面

黄岩、陈伟宏两位老师从传播学的视域指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一种特定的信息传播工作,充分分析新媒体技术的传播特点,“无障碍性”、“感染力”、“针对性”,同时指出了“去中心化”、“超媒体性”、“不对称性”带来的障碍,从传播视角分析了应对举措。[10]盛建军、何茂昌两位老师则以马克思的交往实践理论为逻辑原点,展开了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理论研究[11],这是在目前的研究中为数不多的理论研究方面的文章,也是当前研究最为薄弱之处。王金磊老师则围绕新媒体的传播特征和大学生的心理成长特点进行了解读,文中采取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方法,论证详实,提出了主流平台的强化、信息资源的挖掘、传播平台的强化、网络空间的净化几个方面的思考。[12]

(二)研究方法

1.实证分析的研究倾向

刘国华和曹恒以贵州大学、贵阳学院、毕节学院三所学校为调查对象,对大一至大四的学生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了调查研究,针对调查中呈现出来的问题,提出了相应思考。[13]邓若伊、蒋忠波两位老师对五省市大学生的网络媒体的接触和使用行为的调查,调研范围更为广泛,数据分析较为深度,得出了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14]盛利、郭强两位老师采用对南京部分高校在校大学生的抽样调查方法,实证分析了信息网络化视阈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冲击和影响。[15]陈晶老师以高校新浪微博为分析视角,在对江苏省高校新浪官方微博的调查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了部分高校官方微博呈现出转发多、原创少、更新速度慢,主页君与粉丝没有形成良好的互动、编辑人员专业化程度低等问题,为新媒体下如何有效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提供了思路。[16]

2.跨界研究的倾向

新媒体时代依托的就是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数字通讯技术等,伴随着以智能终端为代表的传播媒介的革命。率先关注这个时代独特性的是新闻传播学,从信息传播视角展开了对新媒介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革命性的变迁的阐释。俞明祥、王永珍老师的《运用微博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探析》则对微博的特征做了学理上的探究,提到了微博的共享性、互动性和时效性三个特征,进而就如何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进行了有益的路径探析,难能可贵。[17]任艳妮、秦燕老师从西方道德教育理论中的价值澄清理论寻求灵感,从选择、态度和行动分析大众传媒对个体价值观的影响,并借助西方新闻传播学者拉扎斯菲尔德的理论,对“意见领袖”如何培育做出了学理解读,这是现有研究中尚不多见的。[18]

(三)已有其他研究成果的支撑

在现有新媒体的研究中,关于网络德育方面已经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诸如罗家英著的《网络影响下高校德育模式变革与构建》、徐建军著的《新形势下构建网络德育系统的研究和实践》等著作,均为深入持续开展新媒体下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提供了丰盈的视角和深厚的理论。围绕新媒体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的专著,目前通过搜索还未有见到,但是有关新媒体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专著,则有几本。代表性的有:兰州大学王学俭和刘强编著的《新媒体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民出版社,2012年出版)、福建师范大学陈志勇的《新媒体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年出版)。这两本专著均是从宏观层面上,对新媒体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做了全面论述,选题时代感强烈,学科前沿意识敏锐。

二、国外研究的综述

国外无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成果甚少。但西方国家在围绕本国道德教育或者本国核心价值观的研究中,注重充分发挥大众媒介和社会舆论的导向作用。[19]关于社会认同理论、组织认同理论等对我国开展大学生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方法和视角。

新媒体技术方面:网络与新媒体都始于美国,随后迅速流行并扩展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曼纽尔·卡斯特的《网络社会的崛起》、马克·波斯特的《其次媒介时代》和《信息方式》、尼葛洛庞帝的《数字化生存》等集中反映了目前国外学者对网络环境下价值观教育的研究成果。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过程,与态度形成的过程有着重要的联系。西方道德教育中的价值观澄清学派对我们的研究均有启示。[20]皮亚杰的认知结构理论解释了主体建构知识的过程,为人的认识能动性理论提供了理论支撑。从文化学角度,马林诺夫斯基指出:“文化是直接或间接满足人类的需要且在满足人类的需要当中,创造新的需要”。[21]。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方面,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也给我们提供了别样的视角。

另外,如果从国别角度,西方的美国、德国、法国和英国,和处在东方儒家文化圈中的日本、韩国和新加坡,这些国家在强化本国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方面所作出的成功实践,对于我们在新时期下有效开展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也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三、总体述评与研究展望

通过上述新媒体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的文献分析,笔者认为当前研究主要表现在:

其一,问题域的扩展。该话题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领域,已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目前有关新媒体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新媒体的特点或者特征分析,进而展开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来的影响或者挑战,相应提出解决路径或者实施策略。目前已经形成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在路径研究方面,还是宽泛研究较多,围绕新媒体传播特征展开尚需深化。比如新媒体时代下的网络媒介素养、高校意见领袖的培育等话题有待拓展。

其二,研究方式的转换。受中西研究范式的影响,国内2009年之前的研究多以定性分析为主,囊括了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意义、内容、特点、教育方式、途径等。2010年开始,部分学者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上,开始聚焦在实证分析上,涌现了一批通过对特定大学生群体发放问卷、访谈而分析梳理当前大学生价值现状和问题的研究成果。总体而言,研究成果的深度和层次尚待开掘和提升。未来研究方法上,存在向西方借鉴先进研究方法、实践经验的空间;同时在样本量的选取、量表的设计上亟待优化和完善。

其三,跨学科性的跨界研究。目前的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中,依托传播学已有的研究成果,展开该话题研究的尚显不足。未来围绕马克思主义哲学、新闻传播学的理论展开讨论还有很大余地。人文社科类的研究课题,如果仅仅围绕某一学科打转,很难有深层次研究成果的出现。在新媒体视阈下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的时候,就可以采用多学科的研究方法,积极借助传播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多种学科的研究有利于拓宽研究领域、深化研究内容。

其四,话题研究刚刚“破题”。围绕新媒体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开始起步,尚处于“破题”阶段。新媒体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性研究成果主要是一些论文,目前公开发表的专著或博士论文对新媒体与思想政治教育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尚不多见。现有的研究水平还大多从新媒体的传播特点或者传播形式入手,进而提出相应的路径,这样的应用研究框架,更多是宽泛意义上的一种探索。但是个别学者通过新媒体的传播机制梳理,从学生的内化特征切入,做了前瞻性的探索。下一步就如何真正发挥新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如何根据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各类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和优势,结合大学生的特点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需要进行深入、细致地分析和研究。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2).

[2]范洁波.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困境及对策[J].高教探索,2014,(02).

[3]胡锦涛.迈向新世纪创造新业绩一在共青团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祝词[N].人民日报,1998-6-20.

[4]暴秋菊,张艳梅.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创新[J].教育与职业,2014,(35).

[5]谭可可.论网络新媒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三重维度[J].湖南社会科学,2013,(6).

[6]张婉丽.新媒体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互动模式探析[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4,(8).

[7]于安龙,刘文佳.微文化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2014,(11).

[8]陶绍兴,朱芬华,计宏亮.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探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5).

[9]年大琦.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J].河南工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14,(4).

[10]黄岩,陈伟宏.新媒体: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契机与挑战[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1,(6).

[11]盛建军,何茂昌. 新媒体时代交往实践观下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4,(4).

[12]王金磊. 借力新媒体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价值观培育的几点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11).

[13]刘国华,曹恒.现代媒体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影响的调查与思考[J].贵阳学院学报,2011,(3).

[14]邓若伊,蒋忠波.网络传播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构一基于五省市大学生的调查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9).

[15]盛利,郭强.信息网络化视阈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2012,(11).

[16]陈晶.基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高校官方微博运行效用研究—以江苏省高校新浪官方微博为例[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

[17]俞明祥,王永珍.运用微博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4,(7).

[18]任艳妮,秦燕.大众传媒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与培育[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

[19]张云德,秦仪托.北欧福利国家的道德教育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人大复印资料·思想政治教育,2013,(11).

[20][美]路易斯·拉思斯.价值与教学[M].谭松贤,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27.

[21]杨玉好.马林诺夫斯基文化思想简论.烟台大学学报[J],1989,(3).

[责任编辑:D]

[收稿日期]2015-04-25

[作者简介]范益民,男,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330(2015)03-0006-04

猜你喜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媒体大学生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