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儒学之源

2015-12-17 21:46杨想姣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儒家文化源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杨想姣

(濮阳市华龙区委党校,河南 濮阳 457000)



试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儒学之源

杨想姣

(濮阳市华龙区委党校,河南 濮阳 457000)

[摘要]本文通过把个人层面的核心价值观和儒家传统文化进行纵向的比较、分析和融合,为核心价值观寻找理论的源头活水,以使其深入人心、贴合大众,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学习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儒家文化;源头

在多元价值共存甚至价值缺失或偏离的时代,公众需要核心价值观来规范和引导。党的十八大在积聚社会广泛共识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个人层面的核心价值观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行为准则和奋斗目标,而这与传统文化交相辉映,追根溯源来自儒家文化。因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儒学渊源进行深入探讨并在宣传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借鉴传统文化相应内容,可以使人们更容易理解、接受并融入实践。

一、 修身养德

个人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友善和诚信为准则,这属于修身范畴,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根本准则,是现代社会中理想人格必须具备的高尚品质,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儒家把修身养德作为第一要务,看作是对国家社会负责的第一前提,而修身之本在于仁。“仁”是儒家文化的精髓,儒家所推崇的人格理想是做一个存仁爱友善之心的人,提倡每个人在做事时都能推己及人。仁者爱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具体讲就是热爱人、同情人、关心人、帮助人,表现在不同人身上就是父母慈、子女孝、夫妻爱、朋友义。君子的第一个标准就是做一个仁爱善良的人,一个很好相处的人,人际交往中的所有优良品质几乎都能归结为一个“仁”字。而核心价值观中的“友善”是以儒家的“仁爱”思想为根基的,可以说它是对仁爱思想批判性地继承和发展。友善表现为人人都持仁爱友善之心来共处,关心爱护别人,体贴照顾别人,把友善作为处理人际关系中的道德准则和具体生活方式,这样就会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这符合科学发展观提倡以人为本的思想,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儒家还讲求诚信,诚信可以看作仁爱思想的延伸,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基本行为规范。其基本意义是诚实守信、遵守诺言和真实负责,“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言必信,行必果”,讲诚信就是说人要心存道德标准,不要贪图眼前的小恩小惠。在儒家道德体系中,诚信是约定俗成的社会交往规则,是安身立命的根本,是人际交往的准则,是经济活动的基础,甚而是治国安邦的要略,历史浓缩而成的诚信思想精华对于中华民族诚信不欺、讲求信用的文化传统有重要影响,在当代市场经济高度繁荣发展的社会大环境下,不仅要继承儒家诚信传统,更要将其发扬光大。

二、 敬业勤勉

儒家敬业观的核心内容是“忠”。“居之无倦,行之以忠”,“在其位,谋其政”,对于所从事事业忠诚无私、崇敬热爱,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对于服务对象真心诚意、尽心竭力,这是儒家敬业精神的最高境界。

儒家敬业观要求勤勉的态度,“业精于勤荒于嬉”,“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因而个人要勤勉奋发、尽职尽责,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服务态度,要始终保持一种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精神风貌,这是事业成功的保证。

儒家敬业观还讲求“天下为公”的无私奉献精神,即个人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充分发挥才智、尽心奉献,就会形成强大的合力,所向披靡,最终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儒家敬业观具有超越时代的普遍价值,也是当代社会应提倡的一种职业化的工作态度。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敬业精神体现在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坚守,把自己的任务完成好,为国家为集体无私奉献自己的一切力量,从而使整个社会呈现一种井然有序的状态向前发展,这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有力的精神保证,是最重要的文化资源,缺少这种精神,他人和集体的利益就无法保证。

三、 爱国尽忠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历代有志之士共同的座右铭。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它从儒家文化中汲取营养不断成长,已经成为我国现在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标准。

儒家的爱国主义表现在提倡心忧天下、积极入世,始终以完善自身、增进道德、成就治国平天下之大业作为人生的最高追求,而修身、齐家的目的是为了天下的治平,向内不断反省完善自身,是为了更好地向外给予、奉献,一个人做好自己的社会角色、履行个人的职责,实质上也是为社会做贡献,这是一种尚公的集体主义倾向,提倡先公后私、大公无私和先国后家。儒家文化主张人积极入世,同时主张救世,孔孟一生都积极投身于救国济世事业上。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普通的民众也有义务和权利维护国家的安全,这是一种个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意识,历史上仁人志士为这句话作了极好的注脚。

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更加凸显出统一认识、凝聚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重大价值,它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精神支撑,是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祖国统一的牢固精神纽带,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

四、结束语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强调我们每个人要做到对他人友善,内心诚实守信,对社会工作敬业,对自己的国家充满热爱,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塑精神家园的真实要义和最终价值诉求,是对我国儒家文化精髓的继承和发展,真正做到了符合历史、合乎实践、贴近民情,有广泛的感召力和强大的引导力,是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的精神纽带。

[责任编辑:D]

[收稿日期]2015-03-12

[作者简介]杨想姣(1965-),女,河南濮阳人,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共党史。

[中图分类号]D6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330(2015)03-0014-02

猜你喜欢
儒家文化源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儒家文化、信用治理与盈余管理
游览中华大地,体会儒家文化(二)
向源头学诗艺
常回源头看看
抓源头 技术改造关键环节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中国儒家文化视角下的跆拳道运动
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