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次生林与茶树复合经营模式栽培技术研究

2015-12-24 10:20王文龙胡建辉孙益德江文秀
安徽林业科技 2015年1期
关键词:次生林生长量茶树

王文龙,胡建辉,孙益德,江文秀*

(1.黄山区林业技术推广中心,安徽 黄山 245700;2.黄山区林业局;3.黄山区乌石镇林业站)

天然次生林与茶树复合经营模式栽培技术研究

王文龙1,胡建辉2,孙益德3,江文秀2*

(1.黄山区林业技术推广中心,安徽 黄山 245700;2.黄山区林业局;3.黄山区乌石镇林业站)

天然次生林与茶树复合经营模式的推行,既能有效改善天然次生林现状,提高林木质量,促进林业生态安全,又能科学开发林下资源,生产出天然、无农残的有机茶,实现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多赢。本文通过对黄山区天然次生林与茶树复合经营模式立地选择、栽培技术、固碳量估算等方面的研究,以期为探索具有安徽区域性特色的复合经营模式提供依据。

天然次生林;茶树;立地选择;栽培技术;固碳量

天然次生林与茶树复合经营模式是在不破坏天然次生林整体林相的前提下,通过抚育采伐、清理杂灌等现有林培育措施,利用茶树能适度耐阴的特性,在林下栽培茶树优良品种,以提高茶叶品质为主要目的的一种全新的茶产业发展方式。推行林茶复合生态模式是低碳经济时代林业建设的发展方向,是实现林业资源开发与森林质量提高和生态保护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

黄山区素有“八山一水半分田,半分道路与庄园”之称,林、茶是当地农民的支柱产业。近年来,天然次生林林分因经济产品产出低,导致经营状况不良、效益低下,从而形成了较大面积的生长缓慢、生产力低下、趋于老化衰败的天然残次林。茶叶价格的持续走高,促使茶农大面积地伐林种茶,不但易引起水土流失,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而且大量使用农药引起农残超标,造成茶叶品质降低。

为了更好地经营和抚育天然次生林,促进次生林的健康稳定及其生态系统的平衡,引进经济作物是既符合生态功能定位又带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茶树因其耐阴、喜漫射光等生态习性,成为林下作物的优先选择。但如何选择适宜的林茶栽植模式,既能有效改善天然次生林现状,保持林业生态安全,又能科学开发林下闲置资源,生产出天然、生态、无农残的有机茶,仍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本研究通过对黄山区天然次生林与茶树复合经营模式的研究,以期为探索具有安徽区域性特色的复合经营模式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设在黄山区乌石镇朱家垅山场(117°57′58″E、30°15′10″N)。林地属常绿阔叶林区,植物群落完整,垂直分带明显。该区域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温和多雨,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为17.5℃,全年无霜期在225 d。年平均降水量1 567.7 mm,降水多集中于5~7月份,水热资源十分丰富。土壤主要为千枚岩发育成的山地黄壤或黄棕壤,通气性好,保水保肥能力强,pH值6.0~6.5。

1.2 试验材料

试验地为天然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主要建群树种有苦槠(Castanopsis sclerophylla)、甜槠(Castanopsis eyrei)、 青 冈 栎(Cyclobalanopsis glauca)、小叶栎(Quercus chenii)、麻栎(Quercus acutissima)、白栎(Quercus fabri)、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三角枫(Acer buergerianum)、豹皮樟(Litsea coreana var. lanuginosa)、 冬 青(llex chinensis)、皂角树(Gleditsia sinensis)、紫楠(Phoebe sheareri)、紫薇(Lagerstroemia indica)等;藤本有光叶菝葜(Smilax corbularia)、大血藤(Sargentodoxa cuneata)、白蔹(Ampelopsis Radix)等;山沟溪旁主要为枫杨(Pterocarya stenoptera)等耐水湿树种;林下灌木有映山红(Rhododendron simsii)、六月雪(Serissa japonica)、 米 饭 花 (Vacciniuim mandarinorum)等;草本有莎草(Cyperus Linn)、鳞毛蕨(Dryopteris huangshanensis)。林地山多、坡度大,水土流失严重,天然次生林中高价值树种不多、生产力低下、经济效益不高。

茶树,山茶科茶属,为多年生常绿木本植物。本研究示范种植的是安徽省省级茶树良种——柿大茶,为黄山区太平猴魁茶产地所特有的茶树品种。外形挺直、扁平匀整,茶汤杏绿清亮、幽香,滋味醇厚爽口。柿大茶属灌木型,大叶类,中芽种。一芽三叶盛期在4月下旬。产量中等,每667m2可产10 kg。春茶一芽二叶干样约含氨基酸3.6%、茶多酚23.8%、儿茶素总量13.6%、咖啡碱4.0%[2-4]。

1.3 方法与步骤

1.3.1 立地现状调查

试验地为天然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海拔为350~500 m,近似于茶树原生地生长环境。通过对天然次生林林分因子及不同立地条件林下茶树地径、苗高等生长情况的调查比较,确定为林下茶树的适合栽植区域。

1.3.2 生态栽培技术研究

对上层天然次生林乔木进行适当疏伐,为林下茶树的生长留出空间。茶树种苗选取黄山区优良无性系——1年生柿大茶苗木,苗高达到30 cm以上,地径0.3 cm,分枝1~2个,根长10 cm以上,无病虫害且长势良好的茶苗。

10°以下坡地采用等高条式种植,10°~20°的坡地依据地势改造成宽1~2 m的梯级茶园,1.0 m宽的山坡梯级茶园实行单行条栽,1.5~2.0 m宽的山坡梯级茶园实行双行条栽,穴距30~33 cm,行距40 cm,每穴3~5株,株距5~6 cm。每667m2栽植约4 000株左右。

选取不同立地条件的复合经营林分进行动态管理,总结天然次生林与茶树复合经营的生态栽培技术。

1.4 数据处理

试验数据由EXCEL 2003进行统计,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ANOVA差异显著性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茶树生长量比较

环境条件与茶树的生长有着直接关系,茶树有耐阴的特性,喜弱光照射和漫射光,最适气温在20~27℃,相对湿度以80%~90%为佳。由于天然次生林林下的光照、温度和湿度条件与纯茶园光照、温度、湿度条件相比较更加适宜茶树生长,所以天然次生林与茶树复合经营模式下的茶树年生长量增长幅度、总生长量与纯茶园茶树年生长量增长幅度、总生长量相比较,有明显的提高。详见表2、表3。

表2 天然次生林与茶树复合经营模式林下茶树生长量调查表(2014年)

2.2 栽植技术总结

2.2.1 立地选择

茶树耐阴、喜漫射光的生物学特性,决定其完全可以在林下栽培经营。天然次生林下漫射光多,温差较小,茶树生长周期长,有益于芳香物质积累。研究表明,试验地土壤主要为千枚岩发育成的山地黄壤或黄棕壤,由于阔叶林枯枝落叶长期的腐烂累积,土壤腐殖质增加,促进土壤团粒结构形成,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适合林下茶树生长,是培育优质“太平猴魁”茶叶的良好环境。

因此,天然次生林下栽植茶树宜选择山坡坡度小于30°的缓坡或平地,土壤为黄壤、乌沙土质,土层深厚的地方。

2.2.2 生态栽培技术

(1)天然次生林上层疏伐技术

对上层天然次生林乔木进行适当疏伐,疏伐后林分郁闭度保持在0.5~0.6。生态疏伐时应遵从以下原则:伐同择异、均匀疏伐、去劣留优。注意保留珍稀树种,保留江南桤木、光皮桦、檵木等对茶树有益的落叶树种;注意树种林冠的浓密、叶层的厚薄,保证林分郁闭度均匀。

(2)林下茶树栽培技术

试验地因海拔较高,坡度较陡,为能充分利用空间资源和光线资源,实现林地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茶树栽植采取“点—线—面”结合的栽植方式,因地制宜,因势而建。在坡度小于30°的缓坡或平地,茶树栽植方式主要采用“面状”(大面积)栽植法,实现林地空间资源的合理利用;对于地势较高,坡度较陡的地段,茶树栽植方式以等高线水平“线状”栽植为主;对于土壤浅薄、岩裸面广等不适宜栽植茶树的地段,应保留天然阔叶林树种,在林隙见缝插针,“点状”栽植茶树。“点—线—面”结合的茶树栽植方式,利于保持水土,减少成本。

在坡度适宜的地方,采取“反坡整地”的方式能有效改善现有状况,起到保水保肥的作用。沿林地等高线每隔1.2~1.5 m挖栽植梯面,梯面可外高内稍低,宽约40~50 cm。挖梯面时梯埂内的土壤应拍打结实,减少土壤流失。注意保护梯面中生长的树木,做到树木根部30 cm内不动土,以免影响树木正常生长。

2.2.3 茶树品种选择

茶树种苗选取黄山区优良无性系——1年生柿大茶苗木。柿大茶品种是通过单株选育、采用无性系扦插繁殖,从而确保了茶叶的质量。表2是不同生长年限天然次生林与茶树复合经营模式林下茶树生长量的对比情况。表3是不同生长年限纯茶园茶树生长量的调查情况。可以看出,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茶树生长量呈逐渐升高的趋势。不同生长年限茶树生长量差异显著。天然次生林与茶树复合经营模式林下茶树生长量明显高于纯茶园茶树生长量,经济效益显著。

2.2.4 茶树定植施肥

茶苗移栽后,应及时定植施肥,保证苗木较高成活率。

(1)在挖好的梯面中挖取定植沟,定植沟宽约20 cm,深20~30 cm。

(2)选择人工木榨的农家菜籽饼肥或有机肥作为基肥,与表土拌匀,施入定植沟中,盖10 cm左右的心土。

(3)于雨后土壤湿润时,按穴栽植,穴距25~30 cm,每穴栽植3~5株,每667m2栽植4 000株左右。

(4)茶苗栽植时应根系舒展,不腐根、不窝根。栽植后将林内枯枝落叶铺于茶行间,以利于土壤保湿,增加根部肥料。

2.2.5 林茶复合地芳香植物引入

茶树是易吸收天然花香的植物。在林茶复合地人工栽培兰花,可以培育出“兰花”香型高品质的茶叶,增加茶叶价值,提高经济效益。在保留林地野生兰花的基础上,购买人工培育的兰花,移植于林茶复合地,栽植于兰花喜与伴生的檵木、栎类等树木根旁20~30 cm左右处。每667m2栽植1~2株。

2.2.6 复合林分抚育管理

(1)整枝修剪技术

为保证林下茶树一定光照,同时不破坏天然林林分结构,应对上层林木枝条进行修剪。一般在每年2~3月份,在树木开始萌动生长之前,选择冠幅与胸径比值大的树木,疏剪掉其树干下部横向生长的较大侧枝,维持林分郁闭度0.5~0.6。在枝条修整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①综合考虑冠幅、叶层浓密、树木生长等因素,保证树木侧枝之间、方位上、叶层厚度上达到错落有致,稀疏适宜,分布合理。

②修剪侧枝要保证枝条断面平滑,不撕裂树皮,不损伤树干。

③修剪的侧枝不宜过多、过大,以不影响树木的正常生长为准。

④对珍稀树种,除枯死枝条外,不修剪活枝。(2)病虫害防治

天然林下茶树栽培,能够形成物种多样性,增加害虫天敌和有益生物的栖身和繁衍,减少病虫害的发生率和农药的使用量。病虫害防治方面,主要采用生物防治的方法。利用害虫的趋光性,进行灯光诱杀、色板诱杀和异性诱杀。其中,利用太阳能诱虫灯灭虫,安全生态,效果较好。

3 结论与讨论

天然次生林与茶树复合经营模式的推行,改变了传统纯茶园的营建模式,抑制了“茶进林退”的尴尬局面,天然次生林植被资源得以保护,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减少林地水肥流失。

茶中有树,树下有茶,真正实现不施加化肥、不使用农药,生产出天然、生态、无农残的有机茶,提高茶叶品质,实现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多赢。

茶树因其耐阴、喜漫射光的生态习性,使其完全可以在林下环境生长。在天然次生林下进行茶树栽植时,宜选择山坡坡度小于30°的缓坡或平地,土壤为黄壤、乌沙土质,土层深厚的天然次生林地。

“点—线—面”见缝插针的茶树栽植方式,既能满足下层茶树的生态要求,又丰富了景观多样性。因地制宜,因势而建,充分利用林地空间资源和光线资源,利于保持水土、减少成本,实现林地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

[1]东北林业大学主编.森林生态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1.

[2]谢军飞,李玉娥,李延明,等.北京城市园林树木碳贮量与固碳量的研究[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7,15(3):5-7.

[3]王效科,冯宗炜.中国森林生态系统中植物固定大气碳的潜力[J]. 生态学杂志,2000,19(4):72-74.

[4]IPCC.Land-use change and forestry[A].Revised 1996 IPCC Guidelines for National Greenhouse Gas Inventories[C]. Workbook. 1996,53.

(责任编辑:杨婷婷)

Study on the Cultivation Techniques of the Compound Management Pattern for Natural Secondary Forest and Camellia sinensis

WANG Wenlong1,HU Jianhui2,SUN yide3,JIANG Wenxiu2
(1.Huangshan District Forestry Technology Promotion Center,Huangshan 245700,Anhui,China 2.Huangshan District Forestry Bureau; 3.Wushi Township Forestry Station of Huangshan District)

Promotion of the compound management pattern for natural secondary forest and Camellia sinensis could not only improve the present conditions of natural secondary forest,quality of trees and forestry ecological security,but also scientifically exploit under-forest resources and produce natural organic tea without pesticide residue,achieving all-win of economic,ecological and social benefits.In this paper a study was made on the selection of sites,cultivation techniques and carbon sequestration estimation of the compound management pattern for natural secondary forest and Camellia sinensis in Huangshan District in the hope of providing basis for exploring the compound management pattern with Anhui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Natural secondary forest;Camellia sinensis;Selection of sites;Cultivation techniques;Carbon sequestration

S727

A

2095-0152(2015)01-0021-04

2014-12-09

2015-01-12

王文龙,男,林业工程师,主要从事林木种苗和科技推广工作。E-mail:120111013@qq.com。

*通讯作者简介:江文秀,男,林业工程师,主要从事营造林、林业外资项目的实施和管理。E-mail:547090754@qq.com。

猜你喜欢
次生林生长量茶树
次生林改造技术
湘北绿桐I号生长规律初步研究
茶树吸收营养物质的特性
日本落叶松人工林生长规律分析
柳杉过熟人工林生长量多年度测定分析
幼年茶树如何定型修剪
阿尔乡沙地不同杨树品种生长分析
浅论北方次生林培育技术要点
海南乐东5种森林土壤有机碳储量的比较
茶的箴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