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库门里辟出东方新天地

2015-12-24 02:23撰文向明
中华民居 2015年8期
关键词:开间石库门新天地

撰文/向明

石库门里辟出东方新天地

撰文/向明

漫步上海太平桥旧街,目光所及遍是以条石箍框、厚木为门的联排民居,紧凑而保守。这种用石条箍门的民居便被形象地称作“石箍门”,而后却在口口传译中被传为“石库门”,并沿用至今,已逾百年。曾几何时,这片被时代废弃的百年老民居,迎面新城市的改造洪流,是被洗礼殆尽,还是与时革新?她,选择了后者。修旧如旧,拆旧盖新。几经修整,这片3万平方米的石库门区,被成功地改造成为一片中西合璧、怀旧与时尚交融的东方“新天地”。年轻人说她时尚,中老年人称她怀旧,外国人认为她就是中国,中国人亦感到她的浓郁西方气息。百年历史文脉、时代风尚潮流,都在这里碰撞交汇,奏响着一部震撼世界的建筑交响曲。

历史向前 石库门向后

万物运动是相对的。历史滚滚向前,那停靠在上世纪时间刻度里的老石库门,则是向后的。我们顺着老石库门的里弄,一路往里,试图探索石库门后古老的文明密码。

早期的石库门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初。太平天国年间,太平军发动东进,攻克苏南浙北数座城池,迫使数以万计的难民仓皇逃入上海租界避难。租界为接纳难民,便动员商人投资兴建住宅。为了节约土地,这些住宅大都被建成西洋排联式的石库门里弄住宅。

但它们终究根植于东方土壤,石库门布局依然保持着江南小院的特质。小院一般为三开间或五开间,一进门是一个横长的天井,两侧是左右厢房,正对面是长窗落地的客堂间。客堂两侧为次间,往后是后天井。后天井后面为单层坡顶附屋,一般作厨房、杂屋和储藏室,旁侧常伴有水井一口。石库门虽处租界闹市,却依然保持着高墙深院的格调,颇有闹中取静的恰到好处,并渐渐受到当时卜居租界的华人士绅乃至海外富商的欢迎。

时间进入20世纪初,随着上海滩与西方文明的进步交流,石库门亦开始了大胆革新。新式石库门开始追求简约、明丽。它们一改往日冗杂布局,剃掉马头墙和观音兜式山墙,并降低楼层高度,缩小居室进深。甚至大胆缩减开间,多单间改作双开间乃至单开间。双开间只保留一侧的前后厢房,后面的附屋改坡顶为平顶,上面加盖一间小卧室,即亭子间。这方寸之地,便是著名“亭子间文学”的诞生地。至于单开间,则显得更为干脆,索性取消了所有厢房,只保留客堂等日常必要房室,玲珑别致。

自然,新式石库门的变脸大戏的另一主阵地就是这“门”了。大门上的凹凸花纹条及花格子小门已较少采用,改用简单线条。门楣的装饰也开始改用三角形、半圆形、弧形或长方形的花饰,形式多样,风格各异。有些还会在门框两边使用西方古典壁柱的装饰,更是别有一番情调。

一时间,上海居民几乎都爱上了这典雅而洋气的石库门,绝大部分居民都居住在这样的石库门里。那段岁月里的“混血”石库门,煞是风光。只是,随着时代变迁,新式里弄和花园里弄的兴起,如今石库门已慢慢地被人们所抛弃和遗忘,风光不再。历史向前,石库门向后。它们只好蜷缩在历史的一角,等候“救世主”的到来。

石库门老建筑曾一度构成大上海的基本城市肌理,是上海城市形态和色彩之美的重要贡献者。

上海董家渡石库门居民楼,为多乐士公益项目,经过改造粉刷焕发新颜。

新天地项目的成功改造,赋予了百年石库门老建筑新的生机与辉煌。

中与西、新与旧的四重奏

岁月如梭,时光匆匆走到20世纪末。那沉寂了许久的石库门忽然引起了一个人的注意,并从此改变了命运。他就是香港瑞安集团董事长罗康瑞先生。罗康瑞突发奇想,欲将太平桥这片被遗弃的石库门重新利用起来,赋予它们以新的生机。人们并不看好他的创意,但固执的罗康瑞依然决定一试。

说做就做。罗康瑞先生邀请了同济大学建筑设计院为顾问,同时邀请了美国旧房改造专家本杰明·伍德建筑设计事务所和具有东方文化背景的新加坡日建设计事务所联合出谋划策。这个设计师团队试图通过中西对话,酝出一部震惊中外的作品。

他们首先开始思考这片老石库门未来的定位。从“都市综合时尚场所”,到“上海标志性人文旅游景点”,再到“兼具时尚和人文特质的国际化新天地”,设计团队接连走过“三重门”,最终的位才得以尘埃落定。“国际化新天地”,似有傲视天下之骄。但他们给出的理由是,未来的上海是世界的上海,新天地也应该是世界的新天地。更何况,石库门本身就散发着浓郁的西方气息,始终在与世界对话。

那么,高端定位下的新天地,又如何具体规划呢?几经研讨,设计师们最后决定:在整体规划上,保留北里大部分石库门建筑,因地制宜穿插部分现代建筑;南里则以反映时代特征的新建筑为主,同时配以少量石库门建筑。北里和南里,则通过一条步行街串联。方案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再经过几番细琢,一座美丽的东方新天地似已跃然纸上。

1999年初,工程便浩浩荡荡开始动工,仅动迁居民就达2300多户、8000余人。拆旧盖新,倒也并不烦琐。难点就在于保留下来的这部分老石库门如何“修旧如旧”。有的老建筑甚至已面目全非,必须重建。为此,设计师们不惜耗费精力从档案馆找到百年前的原始设计图纸,然后按原图纸修建,还原旧时风光。

为了留住历史,设计师决定保留使用原有的石条砖瓦。门框、门楣以及屋顶、晒台,都原址照旧修缮。而为防止这些老砖旧瓦被风水侵蚀,工程还特别引进德国防潮剂,注射进墙壁的每一处砖缝里。屋顶上铺瓦前,亦需先放置两层防水隔热材料,再铺上喷涂了防潮剂的旧瓦。如此悉心的投入,才换回了原汁原味的石库门。

亦中亦西、亦新亦旧的建筑和环境风格,铸就了一个极不平凡的新天地,行游其间,如梦似幻,如痴如醉。

新天地的修缮,不是简单修复,而是更高层次的改造。石库门的内部设施都需更换一新,且必须是在旧房不拆的情况下进行。如此,施工难度可想而知。每幢楼下都要深挖数米,铺埋地下水电、煤气管道、通讯电缆、污水处理及消防系统设施。为满足未来娱乐、餐饮的需要,内部室内空间同时要进行适应性改造,进行舞台、电梯、空调等现代设施的装饰。工人们施工时皆小心翼翼,生怕一不小心碰坏了“文物”。有些旧楼内部的木料已腐朽不堪,所有内部结构须全部重做,但能保留的都尽量地保留了下来。

2001年,新天地北里竣工;2002年,南里竣工。石库门重现旧日风光的同时,增添了许多富有现代气息的崭新建筑。就这样,一座中与西、新与旧的“血式”新天地,开始呈现在了世人面前,并开始吸引着世界的目光。各路明星、艺术家、企业家、银行家、外交官纷至沓来。国际模特大赛、时装表演、新电影发布会等时尚文化活动,纷纷选择在这里登场亮相。从此,这里就成了闪亮的东方新明珠。

尽管前期遇到了些质疑,但事实证明,罗康瑞是对的。2001年12月,上海新天地荣获《新周刊》等媒体联合评选的年度“建筑奖”。2002年11月,在香港举行的美国建筑师协会年度荣誉颁奖庆典上,上海新天地广场被授予年度“文化遗产建筑奖”。2003年11月,上海新天地(北里)荣获房地产发展界最高荣誉——2003年度Award for Excellence大奖。这也再次证明:罗康瑞和他设计师团队的构想,是如此的惊艳世人。

昨天和明天 交辉在今天

今天,漫步新天地,仿佛时光错位,亦古亦西的建筑和人文环境似幻交错,令人耳目一新,流连忘返。

自北而南,一条清水砖步行街,逶迤于青红相间的砖墙间。两旁厚重的乌漆大门上,镶装着精制门环,端庄、安详。门框的条石上方,巴洛克式的卷蜗状山花门楣堆塑,古朴而优雅。步履其间,犹如回到了老上海,重温当年时光。但街边随处设有的广场雕塑、音乐喷泉等现代设施,又似在时刻提醒人们切莫入梦太深。尤其当一步跨进石库门,扑面而来的时尚生活气息,令人倍感亲切。

北里入驻的多为彰显东方文化的中式酒店或欧陆风味的主题餐馆,还有各种风格迥异的咖啡厅、酒吧、茶座,乃至盈满艺术氛围的画廊、艺术精品馆。越往南,越现代。在南里,更多的影城、会议展览中心等坐落其间,与太平桥人工湖畔的商务楼、商业中心乃至海景别墅、相互呼应,又为新天地增添了几分海派风采。

正是这有机的组合与错落有致的巧妙安排,让东方神采和西方风韵,让上海的昨天和明天,都交辉在今天的新天地。每日里,不同肤色、不同语言、不同国度的人们,相聚在露天咖啡座、酒吧、餐桌,在轻松休闲中感受和触摸这座城市的文化和历史,诉讼着各自的拳拳乡愁。

猜你喜欢
开间石库门新天地
室外微气候对骑楼室内热环境的影响研究
传承红色基因 从石库门开启
皇帝为什么又被称为“九五之尊”
喜茶虹桥新天地店
大开间剪力墙结构在保障性住房中的应用
念好“服务经” 拓展新天地
身残志坚 创出“新天地”
抢救并保护上海的文脉石库门
触摸石库门,找到真正的上海
神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