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籽粕浸提及固态发酵联合工艺的优化*

2015-12-25 02:01魏春颜雨薇张艳丽汪钊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15年6期
关键词:棉酚棉籽乙醇溶液

魏春,颜雨薇,张艳丽,汪钊

(浙江工业大学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浙江 杭州,310014)

在我国的蛋白原料资源中,棉籽粕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年产总量超过600万t,居全球首位[1]。限制棉籽粕大量用于饲料的主要因素是其含有棉酚等抗营养因子。棉酚(gossypol)俗称棉毒素,是存在于棉籽色素腺体中的一种毒素。在有腺体棉籽中,棉酚约占棉仁质量的0.49% ~1.87%[2]。饲用棉籽粕最重要的一步处理,就是降低棉籽粕中棉酚的含量,特别是降低游离棉酚的含量。微生物发酵是降低棉酚含量的一种有效方法[3-5]。

棉籽粕中低聚糖主要是棉籽糖和水苏糖,含量分别约为6.91%和2.36%[6]。由于棉籽糖含有α-半乳糖苷键,而单胃动物缺乏α-半乳糖苷酶,无法被消化利用。大量棉籽糖的存在会影响动物对蛋白质的消化率、生长性能和动物肠道食糜通过速度等。因此,从棉籽粕中提取棉籽糖,可以提高提取后棉籽粕的饲用品质,同时可得到功能性低聚糖产品棉籽糖。

本研究将棉籽糖提取与提取后棉籽粕的固态发酵相结合,建立棉籽粕联合加工工艺。使用棉籽糖提取后的棉籽粕作为发酵原料,在提取得到棉籽糖的同时,也去除了部分棉酚。通过混合菌固态发酵进一步减少了棉籽粕中的棉酚含量,脱毒率达到饲用标准,棉籽粕饲用品质得以改善。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棉籽粕:购于新疆石河子,粉碎,过60目筛。

菌株: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 WZ011,CCTCC No:M 2011364)、发酵乳杆菌(Lactobacillus fermenti WZW004)、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WZW005),均为实验室保藏菌株。

植物乳杆菌和发酵乳杆菌种子培养基(MRS):蛋白胨10 g、牛肉膏10 g、酵母浸出粉5 g、葡萄糖20 g、无水醋酸钠5 g、柠檬酸二铵 2 g、吐温-80 1 mL、MgSO40.58 g、MnSO40.25 g,用蒸馏水定容至1 L,调节pH为6.2~6.4,115℃灭菌30min。

酿酒酵母种子培养基(YPD):酵母浸出粉l0 g、蛋白胨20 g,葡萄糖20 g,用蒸馏水定容至1 L,pH为7.0~7.2,115℃灭菌30 min。

固态发酵培养基:将粉碎过筛后的棉籽粕或经提取加工后的棉籽粕与麸皮60℃烘干至恒重,按9∶1质量比混合均匀,按料水比1∶1.2(w/w)添加含无机盐的水溶液。无机盐水溶液组成(L):2 g NaNO3,1 g MgSO4·7H2O,2 g K2HPO4,1 g NaCl,2 g FeSO4,0.6 g MnSO4和 0.4 g CuSO4·7H2O,pH 6.0。

植物水解酶(诺维信Viscozyme L)购自北京华章未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含果胶裂解酶和各种碳水化合物酶,包括阿拉伯聚糖酶、纤维素酶、葡聚糖酶、半纤维素酶和木聚糖酶,酶活力为100 FBG/g;木瓜蛋白酶购自南宁庞博生物工程有限公司,酶活力100万u/g。

1.2 实验方法

1.2.1 棉籽粕预处理及棉籽糖的提取

酶预处理条件:在20 g棉籽粕中加入30 mL水,pH值调至5.5,再直接加入适量酶(棉籽粕质量的0.1%),温度50℃,搅拌水解2 h。

取粉碎过筛的棉籽粕20 g,置于保温反应器中,加入70 mL的75%乙醇溶液,50℃搅拌状态下浸提一段时间后,静置5 min,倾出上层清液,再加入70 mL的乙醇溶液进行浸取,提取料液比1∶14(g∶mL),浸出时间2 h。浸提4次后,8层纱布过滤,合并得到提取液总体积[7]。

以含1.4 mol/L柠檬酸(或其他酸)的75%乙醇溶液提取棉籽糖:首先配置1.4 mol/L的柠檬酸(或其它酸)溶液,再加入一定量的无水乙醇,使乙醇浓度为75%,随后的棉籽糖提取工艺同上。

1.2.2 种子培养

植物乳杆菌、发酵乳杆菌种子培养:将甘油保存的菌株活化后,接种于MRS液体种子培养基,厌氧培养,温度30℃,培养时间24 h。

酿酒酵母种子培养:将甘油保存的菌株活化后,接种于YPD液体种子培养基,厌氧培养,温度30℃,培养时间48 h。

1.2.3 棉籽粕的固态发酵

取发酵底物20 g平铺于250 mL三角瓶,接种植物乳杆菌、发酵乳杆菌和酿酒酵母,总接种量5%(v/w),接种比例 4∶3∶3,30 ℃培养箱厌氧培养 48 h,中间翻料2次。发酵结束后的原料60℃烘干至恒重,再利用粉碎机将其粉碎并过60目筛,待测。

1.2.4 棉籽糖的纯化

取一定量棉籽糖粗提液置于圆底烧瓶中,加入适量水进行减压蒸馏,蒸出乙醇。蒸馏后的糖溶液用过量的质量分数25%的醋酸铅溶液沉淀蛋白,离心沉淀,重复3次至蛋白除尽,再用草酸除铅至无铅为止,定容到100 mL,分别测定定容后的棉籽糖浓度和棉酚含量。

取50 mL经上述纯化后的棉籽糖液于圆底烧瓶中,调pH至3.0,加入欲脱色棉籽粕质量5%的活性炭,恒温(50℃)进行棉籽糖液的脱色处理30 min。反应完后用滤纸过滤,得到棉籽糖脱色液,分别测定原料液和脱色液的棉籽糖浓度和棉酚含量[8]。

1.3 分析方法

1.3.1 棉籽糖浸出率的测定

以HPLC法测定溶液中棉籽糖的浓度[9]。仪器型号为Waters 2487,色谱柱为Thermo C18柱(4.6 mm×250 mm,5 μm),检测器为紫外检测器(waters-2487);流动相为蒸馏水,流速1.0 mL/min;柱温30℃,进样量10 μL。棉籽糖浸出率:

η =V×C/(m ×θ)×100

式中:θ为棉籽粕中棉籽糖的百分含量;C为测定溶液中棉籽糖的浓度;V为合并得到提取液总体积;m为棉籽粕质量。

1.3.2 游离棉酚、总棉酚含量的测定及脱毒率计算

参照GB/T8314-2013[10]来测定游离棉酚和总棉酚含量。棉籽粕的脱毒率:

脱毒率 /%=(m1-m2)/m1×100

式中:m1为发酵前游离棉酚含量;m2为发酵后游离棉酚含量。

2 结果与讨论

2.1 三种棉籽粕加工方式的比较(表1)

对植物乳杆菌、发酵乳杆菌和酿酒酵母单菌株及菌株组合发酵进行了研究(数据未显示),结果得到复合发酵效果要优于单菌发酵,3菌株复合发酵效果最优,其优势在于多菌株之间可相互补偿其缺陷,发挥了协同互生作用。植物乳杆菌和发酵乳杆菌发酵棉籽粕脱毒能力强,酿酒酵母发酵棉籽粕主要增加蛋白含量。张文举等[11]采用热带假丝酵母ZD-3和黑曲霉ZD-8复合发酵棉粕,结果显示复合发酵棉籽粕的综合发酵效果优于单菌株发酵,与本文研究结果一致,菌株复合发酵效果优于单菌发酵。

表1 不同棉籽粕加工方式的比较Table 1 Comparison of different processing methods with cottonseed meal

棉籽粕经过75%的乙醇浸提,不仅提取了大部分的棉籽糖,也带走了一部分的棉酚、颗粒物和少量水溶性棉籽蛋白等杂质。所以经过方式二和方式三的提取操作,不仅棉籽粕中的游离棉酚含量远低于方式一混菌发酵的结果,而且还能得到高附加值产物棉籽糖。方式二的棉酚脱毒率略低于方式三,但是棉籽糖浸出率和纯度远远高于方式三。可能原因是方式三中棉籽粕经过发酵,蛋白质和小肽等物质含量增加,提取过程杂质增加,故而棉籽糖的浸出率和纯度相对降低。综合考虑棉籽糖浸出率和棉酚脱毒率两项指标,确定方式二―先浸提后发酵联合工艺为最优的棉籽粕加工方式。

2.2 先浸提后发酵工艺中棉籽糖浸提条件的影响

2.2.1 酶预处理的影响

使用75%的乙醇溶液提取棉籽粕,虽然选择性好、渗透性强,但是能量消耗高;而辅以合适的酶处理,可分解棉籽粕结构,加速有效成分释放,提高棉籽糖浸出率。

比较了酶处理对棉籽糖浸提及发酵结果的影响,其中两种工艺分别辅以添加植物水解酶和木瓜蛋白酶,结果如表2。工艺二在浸提前加入植物水解酶进行预处理,可以提高棉籽糖浸出率,是单纯乙醇提取的104%,但大大降低了棉酚脱毒率,可能是植物水解酶的处理破坏了结合棉酚所致。植物水解酶含有较强的果胶裂解酶、碳水化合物酶和纤维素酶等,可加速糖分释放,从而可提高棉籽糖提取率。这一结果与温辉梁等研究结果一致[12],果胶酶和纤维素酶分别是乙醇法提取的117%和139%。工艺三加入木瓜蛋白酶进行预处理反而显著降低了棉籽糖浸出率,推测可能是大量蛋白质和小肽的析出影响了棉籽糖的溶解。综合考虑棉籽糖浸出率和棉酚脱毒率两项指标,确定联合工艺中不进行酶的预处理。

表2 酶的预处理对棉籽糖浸提及发酵结果的影响Table 2 Effect of enzymatic pretreatment on raffinose extraction and fermentation results

2.2.2 含酸溶剂处理的影响

有文献报道使用酸水解棉酚席夫碱,为了提取棉籽粕中的棉酚,使用了溶剂、水和酸[12]。因此研究了含不同酸的乙醇溶液浸提棉籽粕,滤渣烘干后固态发酵,结果见表3。含1.4 mol/L柠檬酸的75%乙醇溶液浸提棉籽粕,棉籽糖浸出率最高(96.4%),高于不含酸的75%乙醇溶液浸提水平;使用含盐酸的乙醇溶液,其棉籽糖浸出率略低于不含酸的浸提水平。使用含1.4 mol/L磷酸的75%乙醇溶液提取棉籽粕,棉籽糖浸出率只有24.34%,但是脱毒率可达96.23%,和Pelitire等报道的研究结果一致[13],使用磷酸的乙醇溶剂提取棉籽粕可以有效降低90%~95%棉酚含量。磷酸的存在能显著提高棉酚的提取率,但是对棉籽糖的浸提效果非常差。综合考虑,确定含1.4 mol/L柠檬酸的75%乙醇溶液为最优浸提剂。

表3 含酸溶剂对棉籽糖浸提及发酵结果的影响Table 3 Effect of solvents containing different acid on raffinose extraction and fermentation results

2.3 浸提发酵工艺固态发酵阶段棉酚含量的变化

提取棉籽糖过后的棉籽粕固态发酵,植物乳杆菌、发酵乳酸杆菌和酿酒酵母的生长曲线见图1。植物乳杆菌和发酵乳酸杆菌在0~8 h菌株生长较为平缓,8~24 h快速生长,为菌株的对数生长期,24~44 h处于平稳期,几乎无变化,44 h后活细胞量有下降趋势。从图1可知酿酒酵母的生长较乳酸菌迟缓,在0~18 h生长较慢,18~48 h活菌数增长快速。棉籽粕发酵48 h结束时,乳酸菌总数可达到6×109CFU/g。

图1 植物乳杆菌、发酵乳杆菌和酿酒酵母发酵棉籽粕的生长曲线Fig.1 Growth curve of L.plantarum,L.fermenti and S.cerevisiae

提取棉籽糖过后的棉籽粕固态发酵,游离棉酚与总棉酚含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2。游离棉酚和总棉酚随发酵时间的增加总体都呈下降的趋势,其中游离棉酚在发酵30 h后减少速率趋缓,对照图1,表明菌体生长速率可能和游离棉酚减少速率相关。游离棉酚的减少总量510 mg/kg小于总棉酚减少量1 549 mg/kg,推测在微生物固态发酵过程中,部分结合状态棉酚也被降解。

2.4 棉籽糖的纯化

含1.4 mol/L柠檬酸的75%乙醇溶液浸提棉籽粕得到的提取液棉籽糖纯度仅为33%,含有棉酚、棉籽蛋白、色素等大量杂质,因此需要进一步纯化,结果如表4所示。首先减压蒸馏蒸出乙醇,棉酚难溶于水,故而大部分棉酚在水相中析出。再经过除杂蛋白处理,得到颜色较浅、纯度提高、总棉酚含量约0.011 mg/mL的棉籽糖水溶液;最后通过活性炭脱色处理,棉籽糖纯度达到91.3%,且已检测不到棉酚。

图2 固态发酵中游离棉酚与总棉酚含量的时间变化过程Fig.2 Time course of content of free gossypol and total gossypol during solid-state fermentation

表4 棉籽糖纯化结果Table 4 Results of raffinose purification

3 结论

通过单纯的微生物固态发酵,游离棉酚含量由初始的1 274.7 mg/kg降低至158 mg/kg(表1)。通过本研究中棉籽粕浸提及固态发酵联合工艺,不仅进一步把棉籽粕中的游离棉酚含量从158 mg/kg降至118 mg/kg,而且可以得到96.4%浸出率的功能低聚糖棉籽糖。采用含1.4 mol/L柠檬酸的75%乙醇溶液提取棉籽粕中的棉籽糖,相比于75%乙醇溶液提取,棉籽糖浸出率从90.7%提高到96.4%,增加了6.3%。在48 h的固态发酵过程中,游离棉酚和总棉酚含量均随发酵时间的增加而下降。

本研究首次将棉籽糖提取与固态发酵脱毒建立关联,一方面从棉籽粕中提取得到了棉籽糖,另一方面,所得的发酵棉籽粕脱毒率高、棉籽糖含量低,提高了棉籽粕作为大宗蛋白饲料的饲用品质。

[1] 李爱科,郝淑红,伍松陵.植物蛋白质饲料资源开发利用新技术研究进展[J].饲料与畜牧,2006(10):5-9.

[2] 陆恒.棉籽蛋白质的营养价值和食用趋势[J].现代商贸工业,2003(11):48-51.

[3] 施安辉,张勇,曲品,等.高效降解棉酚菌株的选育及脱毒条件的研究[J].微生物学报,1998,38(4):318-320.

[4] ZHANG WJ,XU ZR,ZHAO SH,et al.Development of a microbial fermentation process for detoxification of gossypol in cottonseed meal[J].Animal Fe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7,135:176-186.

[5] WENG XY,SUN JY.Biodegradation of free gossypol by a new strain of Candida tropicalis under solid state fermentation:effects of fermentation parameters[J].Process Biochemistry,2006,41:1 663-1 668.

[6] Kuo T M.Content of raffinose oligosaccharides and sucrose in various plant seed[J].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1988,36:32-36.

[7] 王兴国,金青哲,刘元法,等.脱脂棉籽粕中棉籽糖提取方法的研究[J].中国油脂,2005,30(3):57-60.

[8] 梁立新,云志.棉籽双液相萃取工艺甲醇相中棉籽糖提取液的脱色[J].食品与发酵工业,2007,33(4):73-76.

[9] 张延坤.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棉籽蛋白中的棉籽糖[J].食品工业,1996(3):58-59.

[10] GB/T8314-2013,动物饲料中游离的和总棉酚的测定方法[S].

[11] 张文举,许梓荣,孙建义,等.假丝酵母ZD-3与黑曲霉ZD-8复合固体发酵对棉籽饼脱毒及营养价值的影响研究[J].中国粮油学报,2006,12(6):129-135.

[12] 温辉梁,方志杰,袁美兰.棉籽糖的酶法提取新工艺研究[J].食品科学,2005,26(8):264-266.

[13] Pelitire SM,Dowd MK,Cheng HN.Acidic solvent extraction of gossypol from cottonseed meal[J].Animal Fe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4,195:120-128.

猜你喜欢
棉酚棉籽乙醇溶液
乙醇体积分数和贮存时间对乙醇溶液物理特性的影响
助焊剂酸值不确定度的评定
醋酸棉酚对人舌鳞癌Cal-27细胞侵袭性作用的实验研究
奶牛高能高蛋白精料资源
——全棉籽的加工与利用
醋酸棉酚旋光异构体的制备及其含量测定研究
棉籽中棉酚的危害及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乙醇处理对康乃馨切花保鲜的影响
棉株上不同着生部位棉籽发芽特性
棉籽俏销
饲粮游离棉酚水平对蛋鸡肝脏棉酚蓄积及生产性能、蛋品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