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建与保障戏曲艺术发展的生态环境

2015-12-26 04:42谢柏梁
艺术百家 2015年5期
关键词:剧种戏曲艺术

谢柏梁

摘要:国务院下达的《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若干政策》,一共九款21条,就新世纪、新形势下如何支持戏曲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予以了条分缕析的政策规定和具体阐明。国务院支持戏曲艺术继承发展的中心思想就是“二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扬弃继承、转化创新,保护、传承与发展并重,更好地发挥戏曲艺术在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中的独特作用。对于具备近千年悠久历史的戏曲艺术而言,首先要予以重视的是保护与传承,在全国范围内摸清家底,调研普查,建立切实可信的地方剧种数据库和信息交流网络平台,将戏曲艺术的振兴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去加以实施。要将戏曲艺术在社会发展体系中传承下去,必须要在国家艺术基金、文化部专项基金和全社会的支持下,对“一剧之本”的剧本予以关注,对戏曲的活态化演出予以扶植。戏曲表演团体和戏曲教育院校的保障政策,也被非常鲜明地提到了议事日程上。戏曲艺术传承与发展,需要良好的传统文化和戏曲艺术的生态环境。要从文化生态圈的源头上出发,从娃娃抓起,从新生代抓起,加强学校戏曲通识教育,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以戏曲艺术作为载体的教育活动。

关键词:戏曲艺术;生态环境;国务院《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若干政策》;戏曲;传承;发展创新

中图分类号:J80 文献标识码:A

全国文化界和其他界别的有识之士,最近都在关注与思索这一基于政府顶层设计层面的文化大事件:2015年7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面向各省、自治区与直辖市人民政府,向各部委与各直属机构,印发了《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这是我国中央人民政府继1951年5月5日发布《政务院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以来,时隔65年之后又一次就戏曲工作所做出的总体部署和政策规定。

《政务院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由周恩来总理签署,一共有6条,主要以改戏、改人、改制这“三改”作为核心内容,其根本宗旨是尽快地让古老的戏曲艺术符合新中国的主流价值观和审美规范,发扬新的爱国主义精神,使得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戏曲艺术既能够保持其传统的审美品格,又在基本倾向上与新中国、新社会的新气象相吻合。在此之后,国家逐步将戏曲从业人员与其团队都纳入了事业编制的国家干部序列,这就使得千百年的戏曲班社制,从私人经营到国家经营,从票房杠杆主导演出,转化为文化事业属性中的政治导向和社会效益压倒一切。旧戏的改革和现代戏的勃兴,也就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主潮。

当历史车轮运行到21世纪之后,戏曲艺术仍然是传统文化的典型载体,更是民族艺术中的重要板块。如今,国务院下达的《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若十政策》,一共九款21条,就新世纪、新形势下如何支持戏曲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予以了条分缕析的政策规定和具体阐明。把中央人民政府前后两次颁布的戏曲政策结合起来看,其主题词就是改革、传承和发展。基于政策层面上看,当年的要点是要认真地取舍和改造我国丰富的戏曲遗产,现在是要更加坚定不移地传承中华文化、民族艺术中的重要载体——传统戏曲之精华,并在今天的社会文化环境下予以拨乱反正、返本归真地发扬光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这是关于继承与发展的辩证关系之阐释。“对适合于调解任何时代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涵义”,这是关于真善美的讴歌。戏曲是传统文化当中的集大成者,“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要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的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

由此出发,国务院支持戏曲艺术继承发展的中心思想就是“二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扬弃继承、转化创新,保护、传承与发展并重,更好地发挥戏曲艺术在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中的独特作用。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关心戏曲、重视戏曲和支持戏曲的良好氛围,在健全戏曲艺术保护传承工作体系、人才培养体系的前提下,完善戏曲表演团体体制机制和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保障激励机制,从而让具备近千年历史的戏曲活起来、传下去、出精品、出名家,从戏曲艺术方面激活传统文化中的优良基因,弘扬具备鲜明民族特色的戏曲艺术精华。

国办下发的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21条”政策,其战略高度之深远前所未有,实施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政策法规之细前所未有,关键在各级政府和文化主管单位从基本国策、国家安全、社会发展和文化战略上认识其意义,领会其精神,才可能抓落实、促发展、见成效、有作为。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复兴的中国梦,要阐明炎黄子孙对于全人类的贡献,要体现中国在国际上的大国地位,中国要得到全世界爱好和平、敬重文化的人们的尊敬,经济指标是一个方面,文化影响更是不可或缺、不容忽视的另外一个方面。

国务院支持戏曲传承与发展的21条政策,不尚空谈,不发虚言,而是分解在可实践、可操作的不同步骤上,落实到具体的措施与方针上。

对于具备近千年悠久历史的戏曲艺术而言,首先要予以重视的是保护与传承。戏曲艺术包含着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与世界上不容忽视的精神文化财富之一。要保护“遗产”,守住“财富”,让老百姓记住乡音、留住乡愁,会欣赏、会哼唱、会陶醉在家乡戏的情韵之中,就必须在全国范围内摸清家底,调研普查,建立切实可信的地方剧种数据库和信息交流网络平台,将戏曲艺术的振兴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去加以实施。

从现在开始的一年间,根据国务院办公厅的部署,国家将对全国范围内的地方戏曲剧种进行普查,以期在此基础上建立地方戏曲剧种数据库和信息共享交流平台。

在中国戏曲发生和发展的千年河道上,从中央政府的国家层面上对戏曲艺术的基本种类进行整体性的官方普查,这是历朝历代前所未有的创举。新中国以来一些部门关于戏曲剧种数据的采集,缺乏统计学上的整体性、严肃性和定时、定量、定性的科学性。中国艺术研究院刘文峰先生的调查小组,前些年关于戏曲剧种调查的科研课题,获得了一些成果,给了大家许多的启发,但也需要在全国层面上予以更为详尽的调查和更为完备的补足。

之所以说戏曲剧种大普查迫在眉睫,是因为我们国家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戏曲艺术在承载传统文化、突出中国审美、反映民族精神、教化人民大众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越来越深切地认识到戏曲艺术作为中华文明的载体之一是与全世界戏剧艺术交流和全人类文明对话的重要桥梁。

问题在于中国戏曲不间断地连贯发展下来的历史太长,各民族各地区戏剧剧种的生态状态极不平衡,特别是在电影、电视和互联网的冲击之下,在两方艺术形态乃至流行音乐的挤压之下,新中国成立初期还葆有的近400个地方剧种,到现在还有哪些剧种还存在?哪些剧种还有生命力?哪些剧种急剧萎缩?哪些剧种又焕发出勃勃生机?

凡此种种,如果没有一个动态的数据库,政府部门和艺术研究也就无法对全国的戏曲状况有着充分而准确的了解。在一个经济发达、文化昌明的太平盛世,如果不能做到还戏于民,如果听任具备广泛群众基础、地域艺术特色、传统文化基因、乡音乡愁乡情的地方戏曲自生自灭、水土流失,这就是一种认识上的相对浅薄和执政状态上的不作为。我们的党和国家,从延安时期、边区时期和解放区时代起,在那么艰难困苦的物质条件下尚且不遗余力地重视地方戏曲、培育精神“口粮”,如今在物质比较富足的和平年代,岂能坐视人民大众的传统艺术审美形态,在剧种剧团的生存方面和百姓欣赏权利方面的总体性丧失?

摸清戏曲家底,盘活文化资源,普查剧种状态,关心演员疾苦,这是戏曲普查过程中的基本任务。比方我们要无比欣喜地庆贺,内蒙古在近三年来诞生了一个新型的戏曲剧种漫瀚剧,这是新中国以来新创剧种当中最为年轻也具备生命活力的剧种。但是我们也要通过普查,查清楚哪些地方的传统剧种消失得最多、流失得最快。多少当年曾经风靡一时的剧种,到如今已经沦落到只有一个剧团支撑着历史的荣光,还美其名曰为“天下第一团”。究竟是老子天下第一,还是整个剧种濒临灭亡,这都需要认真地考察。比方江西抚州地区的宜黄戏,以汤显祖《牡丹亭》的首演作为标志,曾经是何等的荣光!但是事到如今,已经到了没有专业演员、也罕见业余演员的地步;究竟是已经名存实亡,还是有可能再度焕发青春,这都需要普查了解、调查研究,得出认真的结论,画出正确的路线图。

对小的剧种加以关注十分必要,对大的剧种同样值得认真普查。今天我们说豫剧成为中国戏曲当中最有群众影响力的大剧种,那么我们就要认真普查豫剧的200个专业剧团,上千个民间剧团的基本演出状况,由此生发出中国戏曲前途无限的文化自信与精神安慰。但是当我们把目光投向川剧,投向这一昔日拥有一百多个专业剧团的全国性大剧种的时候,尽管中国戏曲学院今年已经专门招收了川剧的本科班,但是有识之士们还是会感到些许凄凉。人情冷落车马稀,如今的川剧院团不足10家,且演出能力和服务百姓的频率严重不够。成都市新都区的川剧团,原来以《芙蓉仙子》的优秀剧目,创造了上演3000多场的中国之最,深受当地老百姓乃至海外演出商的欢迎,剧团也随之办得红红火火。可是一夜之间,形势突变,一个具备艺术影响力但在体制上又没有后台支撑的小小的区剧团顷刻解散。百姓惋惜,人才流散,川剧界一声叹息。试问一个只知李宇春、不知道川剧之三春好处的四川人,何以爱四川,又何以爱中华?

随着政府管理体制的逐步正规化、整体化和自觉化,大家都知道水土流失要问责,砍伐森林要问责,环境污染要问责,经济落后要问责,可是那么多传统剧种与剧团的文化水土与艺术人才的流失,大家都以市场时代适者生存的规律来加以解释,大家都心安理得地任其自生自灭,都听任西方电影和音乐剧压倒民族艺术,这也值得认真考量。我相信有朝一日,各地人大和全国人大在民意的基础上,在民族文化振兴的追求上,在国家文化安全的层面上,尤其是在全国戏曲普查之后的分析和研究层面上,会出台一部关于民族文化艺术和戏曲剧种剧团的问责法规,那正是社会进步、文明发展的新的明证。

在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指标发展体系中,继青山绿水的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之后,这是第一次将民族文化中的重要方阵——以京昆艺术为“国剧”、以地方戏为主体阵营的戏曲艺术纳入其中,这就将戏曲发展、文化崛起与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紧密相连,形成了更加丰富和完备的社会发展文化生态,也自觉地强化了包含保护和发展戏曲艺术在内的社会发展之新的指标考量体系。

要将戏曲艺术在社会发展体系中传承下去,必须要在国家艺术基金、文化部专项基金和全社会的支持下,对“一剧之本”的剧本予以关注,对戏曲的活态化演出予以扶植。“征集新创一批、整理改编一批、买断移植一批”,全面关注到原创剧作的打造、传统剧本的整理改编和优秀剧目的移植与共享这三个方面。目前,这项工作已经在实施过程之中,从面向全国征集剧本大纲开始,评选较有发展前景的大纲,之后再好中选优,逐步支持,直到一批好剧本的最终写成。这样的做法,脚踏实地,按部就班,具备可操作性,相信会产生一批有一定质量的好剧本。也只有在剧本库充盈之后,“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才能够通过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中的政府购买服务、剧团考核指标等不同形式,促使戏曲剧团下基层多演出,到农村多演出,为人民多演出。

有剧本储备、有演出意愿之后,还必须要有戏台和剧场等不同条件、不同层次的演出场所。从村级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范围的戏台,到历史保护区的古戏台,从群艺馆、文化馆(站)的免费或低价排练演出场所,到不同层面的戏曲剧场演出聚集区,各级政府都要积极谋划,创造条件,购买演出时段,提供补贴,支持演出,真正达到还戏于民的目的。要从土地功能分类的层面上,实行差别化的戏曲教学排练演出设施用地政策,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戏曲教学、排练演出设施之独立用地,可以以政府划拨方式予以提供。这也是关于戏曲教学、排练和演出场所,到目前为止最为实在可行的政策保障。

戏曲表演团体和戏曲教育院校的保障政策,也被非常鲜明地提到了议事日程上。表演团队是文化战线的“主力军”,在保障省市级和国家级表演院团的发展之外,国家下决心重点资助县级以下的基层和民营戏曲艺术表演团体。从配置流动舞台车到税费优惠、财政配比、社会资助等不同方面,营造政府引导和社会参与的良好环境。文化部在2013年就下发过《全国地方戏保护和扶持实施方案》,国务院办公厅2014年下发了《关于印发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和进一步支持文化企业发展两个规定的通知》,从政策和方针上,对剧团的经营与发展予以了指导和支持。文化部近三年以来,面向39个重点院团予以了经济上的专项扶植。文化部每三年举办一届国家艺术节和地方戏(南北片)优秀剧目展演,都从不同方面对各级剧团予以了扶植和支持。各级政府要以点带面,兼顾一般,从项目设立、政策落实和经费支撑上对地方戏曲院团予以切实有力的扶植与支持。

各级戏曲类与艺术类院校是我国戏曲人才培养与输送的重要阵地,这些阵地将会给剧团和戏曲事业输送源源不断的生力军。以培养京昆和地方戏表演人才为主体的独立建制的戏曲院校,目前只有中国戏曲学院一家。即便是国戏,目前也只有学士和硕士授予权,还没有获得博士授予权。从梅兰芳开始,俞振飞、张君秋、红线女等一批艺术大师,都曾获得海外高校的荣誉博士学位。我们自己的戏曲院校,始终不能给自己的表演艺术家授予博士学位,目前所有荣誉博士学位都是舶来品,这样的局面也亟待改变。一个偌大的戏曲事业和艺术行业,居然一直不具备基于表演背景的博士学位授予权,这是我们应该深入反思与尽快改进的重大问题。

我国非独立建制的戏曲院系,还有上海戏剧学院的戏曲分院、沈阳师范大学的戏曲学院、山东艺术学院的戏曲学院、中央戏剧学院的京剧系科等。各地的职业艺术学院和中专艺校,也必须加强学校的戏曲专业人才培养。也不能以综合艺术专业打压、挤占甚至排斥以戏曲作为主体的特色专业。全国各地的中等戏曲教育乃至艺术教育,过去都由当地的戏曲学校承担。先有戏校的存在,以培养戏曲人作为主体专业设置,后来才有戏校附设的音乐、舞蹈、话剧影视表演等艺术学科。后来,大部分戏曲学校都改名为艺术学校,造成了音舞类艺术专业的急剧膨胀,而戏曲专业只成为其中居于末流的一科,甚至有的艺校还缩小甚至取消了戏曲专业。这样办学的后果,使得报考戏曲号业的生源急剧减少,上海、宁波等地甚至招收不到会讲上海话、宁波话的城市学生。当然,这也与整个礼会长期以来对于传统文化和民族艺术的重视程度不高有关,也与戏曲演员的社会地位和报酬不高息息相关。近年来,各省区的艺术院校大都升格为艺术职业学院,培养大中专艺术类学生。艺术学校在地县一级也有较为广泛的分布,但是有的归属于文化局管,有的归属于教育局管。目前看来,教育局管理艺校,还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包括招生、教学与分配在内,都还存在一些问题,教育部门还要认真研究艺术教育的特殊性。北京、上海这几年都对戏曲表演的本科生实行了免学费上学政策,国家也将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戏曲表演专业学生实行全免学费。与此同时,地方各级财政部门应切实落实大中专戏曲职业教育生均拨款制度,激励戏曲人才的聚集与培养。

办好戏曲教育,不只是学校一家的事,国家鼓励戏曲表演类民间艺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参与戏曲职业教育教学,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双向进入”机制,设立技艺指导大师特设岗位,鼓励有条件的戏曲院校成立大师工作室。国戏、上戏等单位的大师工作室已经初见端倪。截至2014年,国家已将全国158个传统戏曲剧种、418家保护单位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确立了611位传统戏剧类“国家级非物质遗产传承人”,申报确立了昆曲、粤剧、藏剧、京剧和木偶皮影戏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戏剧类代表作”。从2006年到2013年,中央财政资金累计补贴了传统戏剧类项目近4亿元,一共涉及到370多家保护单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繁荣文艺创作、推动文艺创新,必须有大批德艺双馨的文艺名家。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国家艺术丛金对于优秀戏曲创作表演人才培养项目的支持,“名家传戏——戏曲名家收徒传艺”计划的扩大实施,戏曲院校青年教师与戏曲艺术表演团体青年骨干“舣向交流”的新机制,按照特人特招、特事特办原则引进优秀专业人员的做法,对新一代青年拔尖人才的培养,对有成就的表演艺术家和剧种领军人物的托举,包括对具备真才实学的创作与理论名家的认定,都有助于造就新一代的名副其实的青年艺术家、剧种领军人物和戏曲艺术大师。

要逐步创造条件,使得戏曲从业人员成为有艺术魅力、人格尊严、具备一定收入水平、拥有社会保障权益并且受到广泛尊敬的事业群体。特别要鼓励社会团体、社会资本等对戏曲武功伤残、患职业病等特殊人员进行救助,设立戏曲从业人员保障公益基金会。不切实解决这些问题,目前戏曲院校招生难、选材难的困难就不能解决,戏曲人才的培养也就成为一句空话和口号。“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戏曲艺术教育和人才培养必须有充足的“水源”,才能一直拥有人才辈出、大树参天的势头。

戏曲艺术传承与发展,需要良好的传统文化和戏曲艺术的生态环境。要从文化生态圈的源头上出发,从娃娃抓起,从新生代抓起,加强学校戏曲通识教育,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以戏曲艺术作为载体的教育活动。一方面大力推动戏曲进校园,另一方面鼓励大中小学生走进剧场,大中院校争取每年让学生免费欣赏到1场优秀的戏曲演出。鼓励中小学特聘校外戏曲专家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担任学校兼职艺术教师,拓宽中小学师资的戏曲艺术专业背景。由中国戏曲学院等单位举办的“高参小”戏曲进校园等系类活动,在北京、江苏和广东等地都得到了极大的呼应,在儿童的幼小心田当中播下了戏曲艺术的种子。与此同时,国家鼓励通过平面传媒、影视、手机和互联网等新媒体平台普及和宣传戏曲。着力营建从小到大,在乡音乡情中欣赏地方戏的审美情趣和人文情怀,守住家乡文化与地方戏艺术的本体,绝不能不加选择地崇洋媚外,忘本掘根,丢失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之魂,忘却了中国人的审美品格。

繁荣和发展传统文化和戏曲艺术,事关国家文化安全的大命题。改革开放30多年来,国外的流行音乐、音乐剧、电影和电视节目鱼贯而入,体现了中国包容世界文化的博大胸怀;但是相当一部分年轻人,以国外艺术及其价值观作为最高审美典范和精神皈依,这就丧失了民族文化的本体,疏远了中华传统艺术的审美范式,远离了作为中国人的精神价值观念,这正是国人都应该重视的国家文化安全问题。从中小学生课本中增添古典文学的篇章开始,到政府振兴戏曲的文件的出台,戏曲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从一个方面维系着中国文化的根脉,营建着中华精神家园的大观。一个中国人,不看家乡戏,不看京昆等具备广泛国际影响的大戏,作为国人的精神世界必然有所缺失。从中央深化改革领导小组2015年的重大事项之一开始命题,到中宣部、文化部等单位在广泛调查的前提下所形成的文件,中国戏曲艺术在历史上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心和重视。随着各地的落实,中国戏曲繁花似锦的大好局面必将出现,中国人的精神与审美家园必将得到更好的铺展。

自国务院“21条”文件下发以来,全国各地闻风而动,好多地方都对应出台了地方上的措施。广东、湖南等省区从剧本、剧目方面抓起,每年投入近两千万抓戏曲精品;湖北、河南等省区面向全国公开招贤选剧,形势喜人。中国文联、北京市委宣传部等单位,纷纷举办高级编导、青年编导培训班,储备戏曲人才,积极推动戏曲剧目的创作和演出。上海市原本在5月份就出台了推动戏曲发展的一系列政策,近来又将对接国务院文件,修订完善上海振兴戏曲艺术的行之有效的政策方针。也许行动最快、最有魄力的地区当属河南省驻马店市,该市在国办文件下发之后的三天内就召开常委会议,按照中央精神,依据驻马店市的文化生态,决定将高铁站边的20多亩土地划拨给该市豫剧团,作为该团的排练和演出用地,建设排练厅和剧场等基本设施,为繁荣戏曲文化做出实实在在的布局与实施。目前,全国各地都在先后出台对接中央文件的行之有效的政策和方针,力求为弘扬传统文化、振兴戏曲艺术做出行之有效的努力和奉献。

好莱坞的电影是美国文化品牌,交响乐、歌剧、芭蕾舞和音乐剧是欧美的文化品牌,中国戏曲是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当之无愧的历史、文化与艺术品牌。营建与保障戏曲艺术传承和发展的生态环境,刻不容缓,势在必行。中国梦与传统文化的历史根脉紧密相连,中国梦与戏曲艺术的乡音乡情和弦歌之声紧密相连,守住根,留住魂,贯通传统文化之命脉,讴歌伟大时代之精神,唱起民族复兴之大戏,这才是各级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全体戏曲人和中华文化的守护者,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繁荣发展的根本使命。

(责任编辑:楚小庆)

猜你喜欢
剧种戏曲艺术
中外大学生体验非遗戏曲文化
戏曲从哪里来
小剧种大舞台
传统戏曲
关于“守望濒危剧种”的呼吁
纸的艺术
河南省将戏曲纳入大中小学课程
扬剧老生表演艺术浅识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