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2014年中国大学生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检出率的Meta分析

2015-12-27 19:24
中南医学科学杂志 2015年5期
关键词:表面抗原校医乙肝

, ,

(长沙市岳麓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湖南 长沙 410013)

·基础医学·

2007—2014年中国大学生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检出率的Meta分析

苏威武1,袁泉2,刘杨3

(长沙市岳麓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湖南 长沙 410013)

目的探索我国大学生乙肝表面抗原阳性(HBsAg)检出率。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万方数据库、PubMed及EMBASE数据库,搜索所有有关我国大学生HBsAg阳性检出率的文献,利用Stata 9.0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评估2007—2014年我国大学生HBsAg阳性检出率。结果共入选文献55篇,总样本量为778 983例,HBsAg阳性人数为57 269例。男大学生样本量为319 572例,HBsAg阳性人数是26 678例;女大学生样本量为261 398例,HBsAg阳性人数是15 571例。2007—2014年我国大学生的HBsAg检出率是7%(6.1%~7.9%);男大学生的HBsAg检出率是7.9%(6.8%~8.9%);女大学生的HBsAg检出率是5.3%(4.4%~6.1%)。

结论我国大学生男性HBsAg检出率显著高于女性,为防止乙型病毒性肝炎在校园的传播,应加强乙型肝炎疫苗预防接种工作,同时针对乙肝传播途径开展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工作。

乙肝表面抗原; 大学生; 检出率

全球约有20亿HBV感染者,其中大约有3亿人是慢性肝病患者[1],据WHO报告显示,全球约有100万人死于与HBV感染的相关疾病[2]。我国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高发区,有1.2亿HBsAg阳性者[3],占全世界HBsAg阳性感染者的1/3,乙肝发病率总体上呈逐年上升趋势[4],其中10%左右发展为慢性肝炎,且其传染源主要是乙肝患者和病毒携带者。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特别大的样本研究对我国大学生HBsAg阳性检出率进行全面而系统的报道,尽管已经有一篇Meta分析报道了我国大学生HBsAg阳性检出率[62],但是很多研究还没有被包括,因此我们利用Meta分析方法对我国大学生HBsAg阳性检出率进行研究。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文献检索英文以“HbsAg”,“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和“Hepatitis B virus surface antigen”,“College students”为主题词在PubMed和EMBASE数据库中检索文献,中文以“HbsAg”, “乙肝表面抗原”,“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乙肝病毒”,“高校”,“大学生”,和“检出率”为主题词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中检索。文献检索的时间限制为2007—2014年。

1.2纳入标准(1)研究对象必须是关于大学生乙肝表面抗原;(2)文献有明确的检出阳性数据和总检出人数;(3)对于同一样本人群的研究,我们纳入样本量最大的文献;(4)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方法为快速胶体金检测试剂条、ELISA法诊断试剂盒,及TRITURUS全自动酶标仪。

1.3排除标准(1)研究人群不是大学生;(2)综述;(3)与本研究目的无关的文献;(4)没有具体的检出阳性数据和总检出人数的文献。

1.4质量控制由两名研究人员独立进行数据提取,且对于意见分歧的地方通过讨论解决。文献质量评价根据STROUP等[5]提出的流行病学观察性研究Meta分析指南进行。

1.5统计分析应用STATA9.0软件分析数据,异质性检验采用Q检验来分析,如P<0.05,则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反之,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发表偏倚分析采用Begg’s漏斗图来进行评价。

2 结 果

2.1文献一般特征表1列出了本次Meta分析的基本特征,共入选文献55篇[6-20,22-61],总样本量为778 983例,其中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人数为57 269例。入选的文献中有45个研究报道了男女大学生的HBsAg感染情况,其中男大学生的样本量为319 572例,HBsAg阳性人数是26 678例;女大学生的样本量为261 398例,HBsAg阳性人数是15 571例。在所入选的研究中,来自于北京、安徽、吉林及四川的研究各4个;广东省的研究有15个,河南、广西、河北及湖北的研究各3个,来自其他省份的研究共13个。

2.2 Meta分析异质性检验的P<0.001,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图1为森林图,合并后2007—2014年我国大学生HBsAg检出率是7%(6.1%~7.9%)。当我们根据性别进行分层分析时,男女的异质性检验的P<0.001,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其中男性HBsAg检出率是7.9%(6.8%~8.9%);女性HBsAg检出率是5.3%(4.4%~6.1%),由此我们可以得出我国男大学生HBsAg检出率高于女大学生。当我们根据省份进行分层分析时,北京、安徽、广西、河北、湖北、河南、吉林、四川、及广东的大学生HBsAg检出率分别是4.0%(3.5%~4.5%),4.1%(3.6%~4.6%),9.1%(5.7%~12.4%),4.4%(0.5%~8.2%),7.3%(3.3%~11.4%),5.3%(4.4%~6.2%),4.0%(2.3%~5.6%),6.7%(5.4%~8%)和11.4%(9.1%~13.8%)。Egger’s检验(P=0.149)显示本次Meta分析不存在发表偏倚。

3 讨 论

本次Meta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大学生HBsAg检出率是7%(6.1%~7.9%);男性HBsAg检出率是7.9%(6.8%~8.9%);女性HBsAg检出率是5.3%(4.4%~6.1%)。男性显著高于女性,这可能是因为男生的社会交往活动较女性广,暴露感染机会较多等原因引起的。另外也有研究报道性激素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女性因为类固醇激素对T淋巴细胞的作用而有较强的抗HBsAg能力,而男性由于细胞中有HBV相类似的抗原,使得男性在感染HBV后机体有可能会误认为是自身抗原,而成为携带者[21]。在本次研究中,我们也发现广东省和广西省等地的大学生HBsAg检出率明显高于吉林、北京等北方地区的大学生,暗示HBsAg的感染率从北到南呈现出上升的趋势,根据气候特点,我们认为越是寒冷的地方HBsAg感染的机会可能就越少,关于此观点,还需要大样本来进行进一步的证实。

本次Meta分析的缺点是在进行合并分析时,异质性有点大,虽然我们采用了随机效应模型,但还是有可能会产生偏倚。因此在未来可以采用更大样本量及更完善的设计做进一步的研究。尽管存在一些不足,但我们的研究也有一些优点,首先我们的样本量足够大了;其次,我们进行了发表偏倚来检验稳定性。

表1乙肝表面抗原检出率情况基本资料

图1 我国大学生HBsAg检出率Meta分析森林图

综上所述,我国大学生男性HBsAg检出率显著高于女性,为防止乙型病毒性肝炎在校园的传播,应加强乙型肝炎疫苗预防接种工作,同时针对乙肝传播途径开展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工作。

[1] Lok AS,McMahon BJ.Chronic hepatitis B[J].Hepatology,2007,45(2):507-539.

[2] Van Damme P,Van Herck K.A review of the efficacy,immunogenicity and tolerability of a combined hepatitis A and B vaccine[J].Expert Rev Vaccines,2004,3(3):249-267.

[3] 童利学,童璐莎.乙肝疫苗的研究进展及展望[J].现代实用医学,2007,19(1):78-81.

[4] 张克琴,陶如春,杨琥玲,等.宾川县2004—2009年乙型肝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疾病监测与控制杂志,2011,5(3):140-141.

[5] Stroup DF,Berlin JA,Morton SC, et al.Meta-analysis of observational studies in epidemiology:a proposal for reporting meta-analysis of observational studies in epidemiology (MOOSE) group[J].JAMA,2000,283(15):2008-2012.

[6] 王孟湘,许士祥.7届大学新生乙肝表面抗原携带情况调查[J].中国校医,2007,21(3):299-300.

[7] 刘计荣,赵冰,杨立红,等.某高校2006—2007级新生乙肝病毒携带情况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8,7(8):187.

[8] 刘晓芬.广东某高校2004~2008级大学新生健康体检结果分析[J].临床护理杂志,2009,8(4):10-11,54.

[9] 唐华,覃正学.我校2850名大学新生乙肝病毒感染状况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2011,8(4):355.

[10] 马伟.2002~2007年上海海事大学学生HBsAg调查分析[J].南通医学院学报,2009,29(3):197-199.

[11] 聂庆东.2004—2009年北京某高校新生乙肝表面抗原携带情况分析[J].中国校医,2011,25(3):197-198.

[12] 余慎凯.2005~2007级河南工业职业学院新生乙肝病毒血清学调查[J].中国校医,2009,23(1):64-65.

[13] 闫瑞霞,何雪娟,李淑贞,等.2006年沧州市某高职院校学生乙肝病毒携带状况调查[J].预防医学论坛,2008,14(4):313-314.

[14] 高尘.2007~2009年某高校入校新生HBsAg检测结果分析[J].皖南医学院学报,2010,29(6):469-470.

[15] 方正秋.2007年某高校新入校学生乙肝表面抗原检测结果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09,4(16):52-53.

[16] 陈晓燕.2452名大学生乙肝表面抗原携带情况调查[J].浙江预防医学,2008,20(9):17-18.

[17] 赵杰强,陈跃音.北京市某大学新生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现状调查[J].中国校医,2007,21(1):79-80.

[18] 童岩.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新生乙肝病毒感染状况分析[J].辽宁医学院学报,2009,30(3):245-246.

[19] 顾福安,吴建琼,普艳,等.楚雄师范学院新生HBsAg携带情况调查[J].中国校医,2008,22(6):624-624.

[20] 瞿红.大学生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阳性率及预防治疗措施结果调查[J].中国医学创新,2009,6(1):84-85.

[21] 陈鄱.大学生乙肝病毒感染状况调查分析及护理干预——以宁夏大学2008级新生为例[J].中国疗养医学,2009,18(8):761-763.

[22] 任志田,张黎.郑州大学新生乙肝表面抗原携带情况调查[J].中国校医,2008,22(3):316-316.

[23] 吴青,邹华丽.大学新生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状况监测分析[J].江苏卫生保健·学术版,2008,10(2):18-18.

[24] 刘咏.从乙型肝炎抗原抗体检测透视高校预防保健工作[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0,24(7):69-70.

[25] 祝继英,刘勇,丁晓蓉,等.雅安市2所大学新生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肺结核感染情况追踪调查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0,3(23):117-118.

[26] 鲁建民.某学院新生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情况调查[J].中国校医,2007,21(3):303-304.

[27] 陈璐,杨晓庆.2008年大学新生乙肝病毒感染状况的调查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9,8(8):150-151.

[28] 刘劼,蒋德勇.某高校学生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动态变化研究[J].中国校医,2007,21(2):137-138.

[29] 陶永平,郑芳.襄樊市某医学院校1938名大学生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调查分析[J].社区医学杂志,2010,8(3):9-10.

[30] 玉珍,巴桑次仁,罗布占堆.西藏高校学生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情况调查与分析[J].西藏大学学报,2011,26(6):51-53,117.

[31] 彭玲,张继红,朱玉芳,等.某高校2003—2008级新生乙肝病毒血清学调查[J].川北医学院学报,2009,24(3):233-234.

[32] 李越琴.某校新生HBsAg携带情况及感染模式分析[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0(2):108-108,96.

[33] 赵琳.某高校2003~2009级本科新生HBV感染情况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11,32(7):873.

[34] 李洪利,张秀梅,武天石.某大学新生乙肝表面抗原抗体及转氨酶检测[J].中国校医,2007,21(5):560-561.

[35] 陶采进,高云巍,苟艺文,等.绵阳市某高校8772例在校大学生HBV携带情况及感染模式分析[J].中国校医,2011,25(10):750-751.

[36] 王靖.江汉大学学生乙肝感染现状调查分析[J].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5(3):88-89.

[37] 周焕汉,邓广辉,俞守义.广州某医学院校学生HBV感染及抗体水平调查[J].中国热带医学,2009,9(4):749-750.

[38] 莫荣新,秘淑坤,郝珊,等.广东某学院新生乙肝病毒感染状况调查[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20(3):177-178.

[39] 张艳清,张发能.高校新生入学乙型肝炎检测结果分析[J].应用预防医学,2010,16(1):64-64.

[40] 钱宏钧.高校大学生乙型肝炎调查分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2):147-148.

[41] 时淑华,何茶叶.大学新生HBsAg和抗-HBs及ALT的检测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07,34(22):4348-4350.

[42] 肖莉.吉林省某高校2006~2008年入学新生健康状况调查[D].吉林大学,2009.

[43] 李敬东.安徽省某高校1999—2006年入学新生HBV相关指标检测结果的回顾性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07.

[44] 唐佳其.四川省某高校2012级大学新生乙肝病毒感染情况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4,28(5):73-75.

[45] 谌捷,胡明发.湖北广东二地大学新生乙肝感染情况调查[J].中国校医,2008,22(5):544-546.

[46] 张秋燕,阮贤德.某师范院校2007~2009年新生健康体检结果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2,39(2):358-359,362.

[47] 田小香.安徽省某职业技术学院2008~2012年新生体检结果分析[D].安徽医科大学,2013.

[48] 杨春梅,吴玉洪.某高校4年间新生HBV感染情况的调查[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5):361-362.

[49] 郑晓青.2003—2007年某大学入学新生乙肝抗原抗体检测结果分析[J].中国校医,2008,22(6):692-693.

[50] 周翠林.2006~2009年大学新生HBsAg检测结果分析及乙型肝炎防控对策[J].当代医学,2012,18(29):158.

[51] 莫芳萍,王崇恒.西藏民族学院2006-2010年藏汉族新生HBV感染情况[J].中国学校卫生,2012,33(3):359-360.

[52] 王玲,王爱菊.某高校大学新生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状况及防治策略[J].中国校医,2010,24(11):809-811.

[53] 乔亚峰.梅州市某高校10年间新生乙肝病毒感染及携带状况的调查[D].暨南大学,2010.

[54] 黄静,王秀梅.某高校5届新生HBsAg和ALT检测结果分析[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9,6(1):10-12.

[55] 高亚平.2003—2006年广东某大学新生入学体检结果分析[J].中国校医,2008,22(4):471-472.

[56] 景周芳,唐桂莲.2000~2006年广东海洋大学新生体检结果分析[J].中国校医,2007,21(3):281-282.

[57] 邓丽梅,韦连珍.广州大学新生HBV感染状况调查分析[J].高校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7,4(4):15-16,22.

[58] 张秋红,张信,崔淑兰.某高校4届21183名新生HBV感染状况及ALT检测结果调查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11,27(11):2065-2067.

[59] 王艳,周特,杨桂荣.大学生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阳性率及预防治疗研究[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6(24):17-18.

[60] 张丽莉.6523例大学新生乙型肝炎病毒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检测结果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7(20):2217-2218.

[61] 戴小波,何玉林,文小清,等.遵义医学院珠海校区2007级新生HBV感染状况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7(1):19-20,22.

[62] 宋秀丽,唐慧,丁伶灵,等.2007—2012年中国大学生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检出率的meta分析[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3,25(3):264-268.

AMeta-analysisofPositiveRatesofHepatitisBSurfaceAntigeninChineseNndergraduateStudentsDuring2007to2014

SU Weiwu,YUAN quan,LIU Yang

(Yueludistrictcenterfordiseasecontrolandprevention,Changsha410013,Hunan,China)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detection rates of 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in Chinese undergraduate students.MethodsCNKI,WanFang,PubMed,and EMBASE databases were searched for articles published on the detection rates of the 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Stata 9.0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detection rates and evaluate the 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carrier status in Chinese undergraduate students during 2007 to 2014.Results55 publications were selected including 778983 samples and 57269 positive 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were found.Male total sample size included 319572 and HBsAg positive number included 26678;female total sample size included 261398 and HBsAg positive number included 15571.Meta-analysis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otal,male,and female positive detection rate of 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was 7% (6.1%~7.9%),7.9%(6.8%~8.9%),and 5.3%(4.4%~6.1%)in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respectively.ConclusionThe positive rate of 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in Chinese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i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male college students.In order to prevent the spread of hepatitis B virus in campus,should strengthen hepatitis B vaccination work,at the same time,the route of transmission of hepatitis B to carry out targeted health education.

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Undergraduate student;Detection rate

10.15972/j.cnki.43-1509/r.2015.05.010

2015-06-11;

2015-07-08

*通讯作者,E-mail:ly981045@tom.com.

R183.7

A

发表年份省份检验例数男女合计阳性例数(%)男女合计王孟湘[6]2007新疆--3206--180刘劼[28]2007未知328929556244181177358邓丽梅[57]2007广东124671149423961200111223123景周芳[56]2007广东--27284--4393赵杰强[17]2007北京147111962667682795鲁建民[26]2007陕西272640586784122113235李洪利[34]2007北京48752109698421988307时淑华[41]2007河南111638931200948004041204王靖[36]2007武汉6826634613172484282766李敬东[43]2007安徽196340896052111156267刘计荣[7]2008河北466626597325264114378闫瑞霞[13]2008河北126435164780193554陈晓燕[16]2008浙江396124916452308120428顾福安[19]2008云南9328181750312758任志田[22]2008河南25469164214189018075302337高亚平[55]2008广东61333355948812803631643谌捷[45]2008湖北--5721--672谌捷[45]2008广东3868549郑晓青[49]2008广东392126816602693290983吴青[23]2008广东120091229724306184615153361刘晓芬[8]2009广东--22471--2494余慎凯[12]2009河南747635111098738486470马伟[10]2009上海--46477--1424陈璐[27]2009湖北460237378339321138459方正秋[15]2009吉林9428061748421759童岩[18]2009辽宁119935584557315081瞿红[20]2009山东1646420432369867678491616彭玲[31]2009四川1947569532642817863902176黄静[54]2009河北2278165952937616723201992周焕汉[37]2009广东317538917066277198475肖莉[42]2009吉林5309963914948223132355高尘[14]2010安徽396142047895164106270祝继英[25]2010四川--42034--2990陶永平[29]2010湖北47214661938217293刘咏[24]2010广东--9535--798莫荣新[38]2010广东701464051341911998052004张艳清[39]2010广西586398801574379510111806钱宏钧[40]2010吉林--15801--854张丽莉[60]2010广东330932146523269147416乔亚峰[53]2010广东159121499730909264522694914王玲[52]2010江苏4448742311871209196405戴小波[61]2010广东367566933271643唐华[9]2011广西--2850--141聂庆东[11]2011北京31512137974530913313161647李越琴[32]2011安徽2426496292210914123赵琳[33]2011北京13972673920711683212895张秋红[58]2011广东116479536211836843271011陶永进[35]2011四川579529778772499149648玉珍[30]2011西藏10118791890142100242莫芳萍[51]2012西藏6405675213157563422985周翠林[50]2012广西43988874132725758461421张秋燕[46]2012广东299368499842358567925田小香[47]2013安徽6305475011055317158475杨春梅[48]2013辽宁--19146--525王艳[59]2013吉林6184521611400301234535唐佳其[44]2014四川1020184028605061111

(此文编辑:秦旭平)

猜你喜欢
表面抗原校医乙肝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的截短片段P165在酵母中表达
浅析学校医务室的建设与管理
五项报告教你看懂乙肝
不再为乙肝“愁断肠”
双联金标试剂在无偿献血筛查中的应用
胶体金与酶联免疫法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效果对比探讨
浅谈校医在高中学校教育中的作用
校医皮青年
APOBEC-3F和APOBEC-3G与乙肝核心抗原的相互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