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常态视角下的产业转型研究

2015-12-31 16:03陈意新
商场现代化 2015年28期
关键词:产业转型经济新常态科技创新

摘 要:经济新常态的提出,给我国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也将为产业转型提供新的发展路径。本文从经济新常态的视角来研究产业转型,认为产业转型应把握新形势,适应新要求,摆脱传统产业主导的发展思路,迎接挑战,抓住新机遇,推进产业科技化、生态化、国际化发展的“三化”新路。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产业转型;科技创新;生态城镇化;“一带一路”

一、引言

所谓新常态,即不同于以往的状态,这是一个趋势性的状态。在过去的一年多里,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新常态”。首先,他认为“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三个以往所表现出来的特征:一是从高速经济增长调整为经济的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居民的消费需求将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其次,他还阐述了新常态下中国经济面临的新机遇,这才是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关键。第三,他还明确提出深化改革是化解新常态下中国经济面临的新问题、新矛盾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对经济新常态的理论概括,对于产业转型的研究,给予了更大的理论支撑,有利于未来产业转型建立系统的理论体系。

一直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从国家到地方都在推动以国企改革为契机的产业转型。所谓的产业转型一方面是指产业在组织结构、利益驱动、技术创新等多方面的转型;另一方面是指同行业内,各项资源在产业之间的优化配置,也就是将物资资本、人力资本等生产要素从夕阳产业向朝阳产业转移的过程。产业转型是整个产业发展的战略核心,经济新常态下的产业转型是新的课题,新的使命。

二、经济新常态下对产业转型的新要求

经济新常态下产业转型的核心应由过去的产业之间、产品之间的比例调整,转为提高产业、产品附加值和提升产业价值链;由以往的价格战,转向质量、品牌、技术和服务为核心的竞争;由主要依靠高能耗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进入经济新常态,意味着产业转型要适应新常态发展的需要。产业转型要把握新趋势适应新要求迈向新高度,笔者认为应重点要搞好以下“五个推进”:

1.推进体制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心,而产业转型是经济转型的核心。产业转型需要迎接新常态的洗礼,这就要求转变体制,提供适应产业转型的经济体制环境。一是建立以市场为主导的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提高市场化程度;二是转变政府职能,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主要为各类市场主体服务和建立健全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机制,发挥政府“有形之手”的作用。

2.推进产业革命

产业革命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一种表现形式。钱时惕教授认为产业革命应该是产业的技术基础、结构、运行方式和规模等取代旧的产业模式的活动和过程,涉及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以及经济结构的巨大变迁。经济新常态下,产业转型是在更高层次的产业革命下进行,同时产业转型必须适应产业革命的发展形势,抓住机遇,积极推进产业革命。

3.推进产业融合

推进产业融合,进而实现产业转型。产业融合是指产业间、行业间的相互渗透、交叉,最终融合为一体,逐步形成新产业的动态演进过程。产业融合在经济新常态大背景下,对于提高产业生产效率和核心竞争力具有积极的效应:一是有助于促进传统产业创新,进而推进产业结构优化与产业发展;二是产业竞争力的提高;三是有助于企业内部结构创新。可以根据产业融合的发展趋势和规律,科学、细致地做好融合规划,以促进不同产业在渗透、交叉中协同发展,并形成高效融合的新型产业体系。

4.推进区域协调

全国区域发展不平衡,一直是困扰当前经济发展的难题。区域协调是产业转型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产业转型,应积极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一是要根据各项资源环境的富缺状况、潜在发展空间,发挥比较优势的区位特征,逐步形成主体功能定位清晰,东-中-西部良性互动,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差距趋于缩小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二是坚持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

5.推进国际转移

响应“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实现产业的国际转移,以实现国内过剩的产能降压,并推动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以此同时扩大我国经济领域的国际话语权。在全球化背景下,产能过剩的有效解决路径必需经过产业的国际转移。努力实现外需的拓展与国内产业结构调整之间存在良性循环关系。推进国际转移,参与区域性的国际分工以及获得更多外部资源和先进技术,进而促进产业转型。

三、经济新常态视角下的产业转型路径思考

经济新常态下,产业转型迫在眉睫,产业升级是当务之急。新常态的经济增长是可持续的增长,唯一路径必须是产业转型升级。然而,产业转型升级的各方压力、粗放发展转型与路径选择等客观需求也预示着产业转型必须转换思维,走出一条新路。为此,笔者认为,经济新常态下,产业转型应重点把握以下三个方面:

1.深化科技创新机制,促进产业转型

产业转型升级、经济结构调整,需要科技创新驱动。经济新常态下,产业转型必须抓住当前万众创新的战略机遇,进一步深化科技领域的体制改革,创新科技机制,为科技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以往由大规模资源能耗和破坏生态的发展模式已经不适合新常态的发展模式,我们应该更加注重科技创新,培育战略性高新产业,抢占未来经济增长的制高点。深化科技创新机制,主要是建立健全以下三项机制。

一是市场导向机制。以抓产业带企业,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支撑产业转型升级。深入实施产业技术创新行动,以市场为导向征集企业技术需求,加强重大科技项目顶层设计,深入实施创新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作。

二是产学研创新机制。促进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以科研为重点,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通过混合所有制的新型构想,形成权责明确、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长期合作机制。同时发挥政府提供依托、万众创新、企业转化的“三位一体”融合作用,推动科技成果的及时转化、甚至产业化。

三是科技创新激励机制。一要深入实施科技创新人才激励计划,加强优秀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二要深入实施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三要深入实施科技惠民行动,支持生态、环保等民生领域开展重大技术攻关。

2.以生态城镇化发展为方向,推进产业转型

为适应经济新常态,我们必须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努力实现发展速度和质量的有机统一。新型城镇化要求引入生态文明的视角,这就是所谓的生态城镇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宏观布局,要划定每个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的开发边界,城市规划建设的每个细节都要考虑对自然的影响,更不要打破自然系统,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正是新型城镇化的内在要求和根本原则。李克强总理曾经也指出“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面积扩张,而是要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生态城镇化必须把环境保护从末端治理向“污染防治——清洁生产——生态产业——生态基础设施——生态政区”五同步的生态文明建设转型。

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增长不再是为了高速增长,要从过去的重资源,向重环保、重生态转变。生态城镇化的发展模式,正迎合了新常态发展的需要。通过生态城镇化,发挥内需扩大的潜力,有效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构建经济长久发展之优势。

3.依托“一带一路”,实现产业转移

“一带一路”即“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这两条贯穿欧亚大陆,东连亚太经济圈,西入欧洲经济圈的“一带一路”,这是世界上跨度最长的经济大走廊,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合作带。我国可以依托“一带一路”建设,有选择、有目的、有序地进行产业转移。围绕“一带一路”战略,引导东部部分产业向中西部有序转移,对于促进区域梯度、联动、协调发展,带动中西部新型城镇化和贫困地区致富,拓展就业和发展新空间,推动经济向中高端水平跃升。经济新常态下,依托“一带一路”,产业升级、结构调整、经济增长三者协调推进。

四、结语

经济新常态背后有经济结构优化、增长动力切换、制度环境改变。理解深化经济新常态的内涵,未来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将更加合理,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将更具优势,经济发展带来的人民认同感将更加包容,中国经济对全球的影响将更为深刻和全面。当然,这些机遇能否兑现,取决于我们能否深刻认识中国经济的新常态内涵,对经济暂时的减速保持宽容,对产业调整中的风险不再规避。因此未来产业转型必须要适应经济新常态的发展需要,建立新机制,落实新要求,不能走过去的老路,也即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率的路径,而要走一条“三化”新路,即促进科技化、生态化、国际化的新路。

参考文献:

[1]新华网:习近平首次系统阐述“新常态”[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11/10/c_127195118.htm.

[2]张燕生.结构调整新常态的特征和前景[J].中国金融,2014(14):28-30.

[3]薄伟康.我国经济新常态下增长潜能分析[J].东南学术,2014(06):112-117.

[4]徐永德.新常态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制度因素和路径研究[J].2014(05):108-113.

[5]赵冰琴,李玉华.新常态观视角下的石家庄市改革创新研究[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14(04):34-37.

[6]吴江等著.科技创新与产业转型研究[M].经济管理出版社,2014(03):56-57.

[7]李克强.协调推进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选择[J].行政管理改革,2012(11):4-10.

[8]何立胜.产业融合与产业转型.河南师范大学学报[J],2006(4):61-64.

作者简介:陈意新(1978.12- ),男,广东行政职业学院经济贸易系教师,讲师、经济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与投资、产业经济等

猜你喜欢
产业转型经济新常态科技创新
山东科技创新与农业国际化战略发展研究
经济新常态下河南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研究
铜川市产业转型问题研究
朔州市煤炭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浅论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
经济新常态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与发展
关于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考
基于绿色发展观视角关于产业转型路径的思考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究
关于产业集群效应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