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热点作家之周国平

2016-01-04 00:57谭晓明
作文周刊(中考版) 2015年47期
关键词:玄奘周国平印度

谭晓明

【作家简介】

周国平,1945年生于上海。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著有学术专著《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尼采与形而上学》,随感集《人与永恒》,诗集《忧伤的情欲》,散文集《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安静》,纪实作品《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南极无新闻——乔治王岛手记》《岁月与性情——我的心灵自传》等,作品结集为《周国平文集》。周国平的散文文风活泼,并加入了鲜活的生活场景,它常化艰深为平易,如细雨滋润万物一样,发生得悄然而广泛。他的多数作品在形式上摆脱了学术的艰涩,也不乏艺术的新奇,写得质朴平实,所表达的又是一般人都能了解的切己感悟。

【链接中考】

《信仰之光》(2008年广东卷阅读材料),《车窗外》(2008年广西崇左卷阅读材料),《轻松读经典》(2008年福建三明卷阅读材料),《记住回家的路》(2008年江苏徐州卷阅读材料);《好梦何必成真》(2009年浙江台州卷阅读材料)《给成人读的童话》(2015年湖北武汉卷阅读材料)

【强化训练】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忘记玄奘是可耻的

周国平

在中国历史上,世界级的精神伟人屈指可数,玄奘是其中之一。玄奘不但是一位伟大的行者、信仰者,更是一位伟大的学者。在他身上,有着在一般中国学者身上少见的执着求真的精神。去印度之前,他已遍访国内高僧,详细研究了汉传佛教各派学说,发现它们各执一词。用已有的汉译佛经来检验,又发现译文很多模糊之处,不同译本意思大相径庭。因此,他才“誓游西方,以问所惑”,到佛教的发源地寻求原典。他一生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求取和翻译佛教经典。其中,取经用了17年,译经用了19年。他是一个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事的人,有极其明确的目标,因而能够不为任何诱惑所动。取经途中,常有国君挽留他定居,担任宗教领袖,均被他坚辞。回国以后,唐太宗欣赏其才学,力劝他归俗,“共谋朝政”,也遭他婉谢。

超常的悟性加极端的认真,使玄奘在佛学上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他所翻译的佛经,在量和质上皆空前绝后,直到一千三百多年后的今天,仍无人能够超越。他的佛学造诣由一件事可以看出:在印度时,戒日王举行著名的曲女城大会,请他讲大乘有宗学说,到会的数千人包括印度的高僧大德全都叹服,无一人敢提出异议。以访问学者身份成为外国本土文化首屈一指的大师,这在中国历史上找不出第二个例子。作为对比,近百年来,中国学者纷纷谈论和研究西学,但是,不必说在西学造诣上名冠欧美,即使能与那里众多大学者平起平坐的,可有一人?

世界知道玄奘,则多半是因为《大唐西域记》。这本书其实是玄奘西行取经的副产品,仅用一年时间写成,记述了所到各地的概况和见闻。西方考古学者根据此书在新疆、印度等地发掘遗址,皆得到证实,可见玄奘治学的严谨。这本书为印度保存了古代和七世纪前的历史,如果没有它,印度的历史会是一片漆黑,人们甚至不知道佛陀是印度人。正因为如此,玄奘之名在印度家喻户晓,而《大唐西域记》则成了学者们研究印度历史必读的经典。其实,不但在印度,而且在日本和一些亚洲国家,玄奘都是人们最熟悉和崇敬的极少数中国人之一。

我由此想到,这样一位受到许多国家人民崇敬的中国人,今天在自己的国家有多少人真正知道他?今天许多中国人只知道电视剧上那个娱乐化的唐僧,不知道历史上真实的玄奘,懂得他的伟大的人就更少了。一个民族倘若不懂得尊敬自己历史上的精神伟人,就不可能对世界文化作出新的贡献。应该说,忘记玄奘是可耻的。

(选自《周国平散文精粹本》)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的?请分别加以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认为玄奘“是一个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事的人,有极其明确的目标,因而能够不为任何诱惑所动”,请细读第一段,说说哪三处地方能具体表现这一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二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把“到会的数千人包括印度的大德高僧全都叹服,无一人敢提出异议”中的“敢”字去掉,好不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诚如文章末段所言,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些精神伟人被电视剧等形式“娱乐化”了,对此等现象,人们看法不一:有人认为这是对伟人的亵渎与不敬,不该提倡;但也有人认为,以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介绍伟人未尝不可。你赞成哪一种看法?请结合文章说说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品悟】

精神栖身于茅屋

周国平

如果你爱读人物传记,你就会发现,许多优秀人物生前都非常贫困。就说说那位最著名的印象派画家梵高吧,现在他的一幅画已经卖到了几千万美元,可是,他活着时,他的一张画连一餐饭钱也换不回,经常挨饿,一生穷困潦倒,终致精神失常,在三十七岁时开枪自杀了。要论家境,他的家族是当时欧洲最大的画商,几乎控制着全欧洲的美术市场。作为一名画家,他有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完全可以像那些平庸画家那样迎合时尚以谋利,成为一个富翁,但他不屑于这么做。他说,他可不能把他唯一的生命耗费在给非常愚蠢的人画非常蹩脚的画上面,做艺术家并不意味着卖好价钱,而是要去发现一个未被发现的新世界。确实,梵高用他的作品为我们发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一个万物在阳光中按照同一节奏舞蹈的世界。

我并不是提倡苦行僧哲学。问题在于,如果一个人太看重物质享受,就必然要付出精神上的代价。人的肉体需要是很有限的,无非是温饱,超于此的便是奢侈,而人要奢侈起来却是没有尽头的。温饱是自然的需要,奢侈的欲望则是不断膨胀的市场刺激起来的。你本来习惯于骑自行车,不觉得有什么欠缺,可是,当你看到周围不少人开上了汽车,你就会觉得你缺汽车,有必要也买一辆。富了总可以更富,事实上也必定有人比你富,于是你永远不会满足,不得不去挣越来越多的钱。这样,赚钱便成了你的唯一目的。即使你是画家,你哪里还顾得上真正的艺术追求;即使你是学者,你哪里还会在乎科学的良心?

所以,自古以来,一切贤哲都主张一种简朴的生活方式,目的就是为了不当物质欲望的奴隶,保持精神上的自由。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说得好:“自由人以茅屋为居室,奴隶才在大理石和黄金下栖身。”柏拉图也说:“胸中有黄金的人是不需要住在黄金屋顶下面的。”或者用孔子的话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我非常喜欢关于苏格拉底的一个传说,这位被尊称为“师中之师”的哲人在雅典市场上闲逛,看了那些琳琅满目的货摊后惊叹:“这里有多少我用不着的东西呵!”

荷兰人斯宾诺莎是名垂史册的大哲学家,他为了保持思想的自由,宁可靠磨镜片的收入维持最简单的生活,谢绝了海德堡大学以不触犯宗教为前提要他去当教授的聘请。的确,一个热爱精神事物的人必定是淡然于物质的奢华的,而一个人如果安于简朴的生活,他即使不是哲学家,也相去不远了。

(选自《智慧和信仰——周国平哲理散文》)

品鉴

作者用事实论据,具体有力地论证了“一切贤哲都主张一种简朴的生活方式,目的就是为了不当物质欲望的奴隶,保持精神的富有”这一观点,继而引用中外哲学家塞涅卡柏拉图和孔子的名言加以论证,还列举苏格拉底逛市场时认为太多东西自己都用不着的事例和斯宾诺莎宁可靠磨镜片维持生计也要保持思想自由的事例从正面加以具体论证,最后得出热爱精神事物的人必然淡于物质奢华的结论,论证严密。追求优越的物质生活是可以理解的,但只为物质生活就会沦落成物质的奴隶,精神的乞丐。

思考

1.本文题目中的“精神”指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茅屋”象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段画线句能否删去?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结合材料和对本文的阅读感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一个人应该如何保持灵魂的高贵和精神的富有。

材料展示:珍惜内在的精神财富甚于外在的物质财富,这是古往今来一切贤哲的共同特点。英国作家王尔德到美国旅行,入境时,海关官员问他有什么东西要报关,他回答:“除了我的才华,什么也没有。”使他引以自豪的是,他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但他拥有不能用钱来估量的艺术才华。正是这位骄傲的作家在他的一部作品中告诉我们:“世间再没有比人的灵魂更宝贵的东西,任何东西都不能跟它相比。”

——《人的高贵在于灵魂》

猜你喜欢
玄奘周国平印度
好梦何必成真
今日印度
五彩缤纷的洒红节 印度
小议回鹘文《玄奘传》第六卷所见之Ögä一词
玄奘
周国平 藏石欣赏
周国平 藏石欣赏
周国平 藏石欣赏
少年玄奘的奇妙漂流
玄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