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文化外交作用力促“一带一路”民心相通

2016-01-05 10:05胡文涛林煜浩
战略决策研究 2016年2期
关键词:民心外交一带

胡文涛 林煜浩

发挥文化外交作用力促“一带一路”民心相通

胡文涛 林煜浩

从古至今,民心通则事顺通。本文结合“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经验,论证文化外交具有推动各国文化交流和经贸畅通,实现民心相通的巨大效用,进而剖析其在促进当前中国所推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中沿线国家间的民心相通的可能路径,并提出五大实际举措,以冀学术界和政策制定者对文化外交在推进和落实“一带一路”重大倡议中特殊作用的高度重视。

一带一路;文化外交;战略举措;民心相通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以下简称“一带一路”),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阐释“丝绸之路经济带”时强调,要加强“五通”——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并指出:“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关键基础”。①习近平:《弘扬人民友谊,共创美好未来——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的演讲》,载《人民日报》2013年9月8日,第3版。古今中外,民心通则事顺通。民心相通在于文化的相互理解和尊重,历史、宗教、语言等社会生活的民间认知和交流是民心相通最广泛的领域。②郝时远:《文化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力量》,载《人民日报》2015年11月26日,第7版。然而,现在谈到“一带一路”,很多聚焦点都在经济领域,较少研讨与其密不可分的文化因素,具体到文化外交层面的更是寥寥无几,比较有代表性的就只有蒋多教授在《中国社会科学报》上写的《深耕文化外交下的“一带一路”》,其余主要是沿线各地市学者结合当地情况提出的决策建议,如《发挥上海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文化先发效应》和《让江苏文化在“一带一路”上大放异彩》等等,以及只谈及文化外交中某一领域的《语言文化推广铺路“一带一路”合作》和《加强“一带一路”文化遗产保护》等等。可见,目前学术界缺乏对文化外交在“一带一路”上的系统分析,同时对其“民心相通”的重要性仍不够重视。文化,自古以来就是民族的“血脉”,始终与经济交融发展、互补互进。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指出,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和创造源泉”。③《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全文实录)》,人民网,2015年03月05日,http://lianghui.people.com.cn/2015npc/n/2015/0305/c394298-26642056.html在多民族、多文化的“一带一路”上怎样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是当前很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在国与国之间的政治交流和经贸合作等重大议题面前,文化外交就如同润滑剂能让原来争议不断的话题变得更为顺畅。习近平也曾说道:“以利相交,利尽则散;以势相交,势去则倾;惟以心相交,方成其久远。”④习近平:《共创中韩合作未来同襄亚洲振兴繁荣》,载《人民日报》2014年7月4日,第2版。历史上,文化外交就曾服务于“古代丝绸之路”,有效促进了全球商贸和人文交流,推动了人类的共同发展与进步。促进民心相通,需要我们充分发挥文化外交的作用,通过加强人文交流,在不同文化交往中求通、在交流中出彩、在交融中互补、在交锋中求进。⑤朱羿:《跨文化对话力推“一带一路”建设》,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10月30日,第2版。文化外交既是人类文化与文明交流和互通的基本方式,更是全球化背景下影响和制约各国和平、进步与繁荣的重大主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上海亚信峰会和博鳌亚洲论坛上都倡议召开“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实际上就是要加强文化外交。当今,在“一带一路”国家间继续开展文化外交,与沿线国家深耕友谊、厚植人脉,有利于凝聚民意、赢得民心,使得该倡议获得更广泛地响应,走得更远、推得更深。

一、“古代丝绸之路”成功促进民心相通:文化外交的历史效用

文化外交,是政府或者非政府组织通过文化教育项目交流、人员往来、艺术表演与展示以及文化产品贸易等手段,为促进国与国之间的相互理解与信任,构建和提升本国国际形象与软实力的一种有效的外交形式。⑥胡文涛:《文化外交:文化强国的重要路径》,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4月16日,第B05版。亘古以来,文化都是心灵沟通的最好媒介。纵观历史,“古代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经贸之路,更是一条中国同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东非、欧洲文化交流的大通道,实现了不同区域、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群体间的“互通有无”。早在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从张骞出使西域到郑和七下西洋,中国与周边国家交流领域不断拓宽,人文交流逐步扩大,互信程度明显加深。中国先民通过“古代丝绸之路”对外输出精致的瓷器、华美的丝绸等先进的农耕文明结晶,既向世界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博大胸怀和令人惊叹的智慧与胆略,也与周边邻国缔结了深厚的传统友谊和悠久的合作关系,成功开启了不同文明之间的经济、政治、文化交往。

(一)文化外交是民心相通的重要推力

文化外交是增进国与国之间民众相互了解和凝聚共识的重要推动力。⑦CUMMINGS, M.C., Cultural Diplomacy and the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A Survey,(Washington:Center for Arts and Culture Press,2003),p.12.在国际无政府状态下,国家间关系的发展需要双轮驱动,既要经贸合作的“硬助力”,更要文化外交的“软推力”。如果运用得当,软推力可以对硬助力起到巨大的乘数效应,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古典现实主义学派代表人物汉斯·摩根索在其经典著作《国家间政治——权力斗争与和平》中也曾提到,“优越文化和更富有吸引力的政治哲学的说服力”显然要比诉诸军事、经济手段更有效,因为“它的目的不是征服领土和控制经济生活,而是征服和控制人民的心灵,以此作为改变国家之间权力关系的手段”。⑧[美]汉斯·摩根索著,徐昕、郝望、李保平译:《国家间政治:权利斗争与和平》,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98页。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中国在古代丝绸之路上丰富多彩的文化外交,拉近了与亚非欧国家人民心灵上的距离,增进了彼此的友好互信,深化了相互的交流与合作,也使得丝路文化在沿线国家落地生根,形成深厚的民心基础。古代丝绸之路上中外合作的建筑、壁画等都记录着昔日繁荣盛景,并深受当地人民的尊崇与惜护。正是通过这些文化产品,不同地域的民众更加理解、尊重、互鉴和共荣了,也塑造了可为不同地域文化普遍接受的文化价值理念,打造了民心相通工程的共同基点。“古代丝绸之路”尽管是始于政治军事,盛于经贸交通,但其本质意义在于促进了民心相通和人类文明的交流与进步。

(二)文化外交是多样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

文化外交是促进不同区域文化间相互理解和求同化异的重要路径。⑨Natalia Grincheva,“U.S.Arts and Cultural Diplomacy:Post-Cold War Decline and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Debate”,The Journal of Arts Management,Law,and Society,Vol.40,No.3,2010,p.171.在处理不同文化关系中,各国间文化外交能以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态度推动文化的多元化和国际化,促进文化间的互惠性关系建构。在“古代丝绸之路”途经的国家中,有佛教、基督教、摩尼教、景教、伊斯兰教等不同的宗教信仰,⑩车凯龙:《试论发挥文化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中的作用》,载《新西部》2014年第18期,第11页。但在政府间文化外交过程中往往抱有包容的心态,相互尊重和接纳彼此。当时中国既欢迎罗马、埃及、希腊、印度等文明古国入朝进贡,又在展览表演和产品制造中把罗马文明、埃及文明、希腊文明、印度文明等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联系起来,和谐共生。⑪王柯平:《走向复兴的丝绸之路》,文通网,2014年11月27日,http://www.culturalink.gov.cn/portal/pubinfo/115001/20141127/9f2529048d794456ab42494a8e71600c.html敦煌吐鲁番文献就是丝绸之路沿线东西方文明碰撞交融的一个典范。敦煌文献总数近7万号,吐鲁番文献总数约3万号,分藏于中、美、俄、英、法、德、日等国。其中,汉文写卷占绝大部分,还涉及多国多种失传已久的古文字。⑫张涌泉:《文明因融合而精彩》,载《光明日报》,2015年9月17日,第16版。反观清朝时期丝绸之路的逐渐衰落,正是由于清政府对外部文化的误读、曲解和屏蔽而实施了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造成了文化间的孤立、对立,乃至冲突。

(三)文化外交是经贸畅通的重要保障

文化外交是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后盾。“古代丝绸之路”正是通过文化外交的引领推动,让世界开始了解中国商品和文化,中国开始影响世界商品市场的需求和消费者的观念,为之后区域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民意基础与社会基础。盛唐时期的商贸繁荣正是得益于统治者兼收并蓄、对外开放的文化交往政策。历史证明,最大的经济利益来源于最大的政治互信,而最大的政治互信则来源于最充分的文化交融。经济合作的根源在于文化的共性,文化的共性是经济一体化的前提。只有在地理与文化的一致性时,区域才可能作为国家之间合作的基础。⑬[美]塞缪尔·亨廷顿著,周琪等译:《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第136页。正是得益于文化外交过程中世界对中国文化和友善形象的普遍认同,精美的丝绸、瓷器等具有中国特色文化的产品才能通过丝绸之路传到越来越远的地方,从而获得巨大的商业利润,这就是以文化外交为经济建设搭桥铺路。古代丝绸之路的伟业并未因时间的流逝而被湮没,今天“一带一路”就是对古代丝绸之路的传承和提升,文化外交仍是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驱动要素。

二、“一带一路”国家走向民心相通的现实路径:推展文化外交

放眼世界,英国较早就重视文化外交的作用,1935年伦敦泰晤士时报刊登英国文化委员会成立公告时,阐述了对文化外交的功能:“致力于推进海外世界对英国语言、文学、艺术、音乐、科学、教育体制和我们国民生活其他方面的了解,从而增进海外世界对英国的好感、保持彼此之间密切的关系。”⑭胡文涛:《解读文化外交:一种学理分析》,载《外交评论》2007年第3期,第55页。美、法、日等国也早将文化外交置于国家战略的重要地位,而且密集运用文化外交服务于国家利益。中国正处于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益频繁的国际背景之下,文化外交在化解误解、增进互信和维护国家利益的作用更加凸显。信任是合作的基础,有了彼此间的相互信任,“一带一路”才能实现长期稳定的合作与共赢。文化外交犹如一条长远的双向车道,通过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对推动各个国家和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和长期信任,以及维护国家的长远利益都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⑮胡文涛:《美国文化外交及其在中国的运用》,世界知识出版2008年版,第35页。

(一)文化外交能为民心相通和“一带一路”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

文化外交,能增信释疑和疏通民意,⑯Multon C.Cummings,“Textus Diplomacy”,http://www.textus.diplomacy.ed为“一带一路”倡议的顺利实施筑就坚实的社会基础。“民心相通”是政策沟通、贸易畅通、道路联通、货币流通的重要保障。要想搞好其他“四通”,少不了沿线国家人民的认同和支持,这需要通过加强人民友好往来、共同举办相关展览演出等文化外交手段来增进相互了解和传统友谊,为开展区域合作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和社会基础。根据国务院参事汤敏的分析,“一带一路”至少涉及44亿人口,占全球人口的63%,⑰《汤敏:“一带一路”战略呼唤“大国心态”》,人民网,2015年01月 28日,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5/0128/c83853-26465158.html这意味着其不仅需要沿线国家、政府和企业的认同和参与,也需要各国社会和国民的广泛参与。如果实施方案不能使沿线国家全面客观地认知,就会导致社会群众基础不稳,共同建设的积极性不高,从而减慢“一带一路”的建设速度和影响目标的实现。可见,“一带一路”建设的障碍和不确定因素主要是来自沿线有关国家的疑虑。而文化外交能够有效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使不同国家的民众深入了解彼此,减少疑虑,促进外交战略的有效执行。⑱Erik Pajtinka,“Cultural Diplomacy in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ontemporary International Relations”,Political Sciences(Politické vedy),Vol.17,No.4,2014,p.95.因此,可以通过文化外交加强人民友好往来、增进相互了解和友谊,展现新时期“亲、诚、惠、容”的中国周边外交理念,为开展区域合作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和社会基础。

(二)文化外交能为民心相通和“一带一路”的顺利开展提供无形的安全支持。

文化外交,能化解不同文明间冲突,⑲Institute for Cultural Diplomacy,“What is Cultural Diplomacy?”http://www.culturaldiplomacy.org/index.php?en_culturaldiplomacy为“一带一路”战略的顺利实施提供无形的安全支持。当今世界的民族矛盾、宗教分歧、领土争端,乃至军事冲突,除了通常的政治和经济因素以外,绝大多数还包括了深刻的文化因素。⑳古龙高、古璇:《“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文化解析》,载《大陆桥视野》,2013年第9期,第44页。文明的冲突与交融是当代国际关系的重大主题。美国著名学者亨廷顿提出的“文明冲突论”就曾认为,文明的冲突是一种比经济与政治冲突更加全面的冲突,会主导未来历史的发展。㉑[美]塞缪尔·亨廷顿著,周琪等译:《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第7页。当今全球化引发了各国民族主义及国家意识形态的增强,再随着西方文化中心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的兴起,全球范围的“文明冲突”成为了一种新常态。“一带一路”沿线六十多个国家历史、文化、宗教和语言等方面都有显著差异且利益诉求不一,存在着由多民族、多宗教纷争派生出的动荡和冲突,导致各类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危机相互交织,比如持续不断的巴以冲突。文化上的障碍是政治和经济冲突的更加内在的深层次原因,还极大地拉升了当事国间的交易成本。但是,文化外交能够使处于文明冲突的国家消除偏见,恢复彼此间的信任。㉒Kirsten Bound,Rachel Briggs,John Holden,Samuel Jones,Cultural Diplomacy,(London:Demos Press,2007),p.11.比如,在刚结束不久的“2015丝绸之路国际文化论坛”上,俄罗斯、中国、哈萨克斯坦等国家代表决定成立一个新的国家间机构——“丝绸之路欧亚文化合作组织”来搭建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合作平台。㉓宋文富:《“一带一路”的有力文化行动》,载《光明日报》2015年10月02日,第7版。美国库恩集团主席罗伯特·劳伦斯·库恩也认为,“一带一路”理念的核心是促进文明共建,而不是冲突,未来人们会看到中国与世界文明融合和共同发展的历史壮举。㉔《海外观察家眼中的“一带一路”:从历史走向未来》,新华网,2015年02月12日,http://www.chinanews.com/gn/2015/02-12/7059432.shtml因此,可以通过文化外交倡导共同、互信、协作的“新亚洲安全观”,与丝路沿线国家的政界、学界与媒体开展广泛的交流和合作,推动不同文明间的和谐发展。

(三)文化外交能为民心相通和“一带一路”的顺利推进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

文化外交,能修正观念和消除误解,㉕Sharon Memis,“Fostering a Cultural Diplomacy Policy Dialogue:The Quest for Stewardship and Cooperative Engagement”,The Journal of Arts Management,Law,and Society,Vol.39,No.4,2009,p.297.为“一带一路”倡议的顺利实施建构良好的国家形象。当前西方的一些报道和评述,通常带有恶意的渲染和严重的误导,试图证明中国从文化本质上是寻求霸权和具有威胁的。21世纪以来,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经济实力的上升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对此,一些西方国家出于对中国崛起的担心,发出了一系列歪曲事实的论调,如“中国威胁论”、“中国新殖民主义论”,以及把当前的“一带一路”布局描述成“中国版马歇尔计划”,导致部分国家信以为真,㉖康甫:《文化外交与中国国家形象塑造》,载《理论界》,2014年第2期,第48页。对今后“一带一路”的开展带来了不利影响。西方世界往往认为国强必霸,认为守成大国与新崛起大国之间必有一战,但是中国的传统理念里没有这种“修昔底德陷阱”,㉗“修昔底德陷阱”,是指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会回应这种威胁,这样战争变得不可避免。此说法源自古希腊著名历史学家修昔底德,他认为,当一个崛起的大国与既有的统治霸主竞争时,双方面临的危险多数以战争告终。我们的传统是“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儒家精神。但是,观念是可以通过文化交流与对话而改变修正,达到互相的认识,或者产生新的观念。㉘俞新天等:《强大的无形力量:文化对当代国际关系的作用》,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17页。而媒体是文化交流传播的重要载体。埃及《华夫脱报》前副主编阿德尔·萨布曾表示,很多埃及人是通过第三方媒体认识中国,其中不乏曲解和误解,加强媒体通联与合作能促进报道的客观高效以及民众的相互了解。㉙《埃及专家认为中埃共建“一带一路”应加强文化交流合作》,新华网,2015年05月21日,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5-05/21/c_127826479.htm.因此,根据沿线各国不同文化的特性,适时地调整跨文化传播的话语策略,通过文化外交加强国际传媒合作,用中国自己的声音向世界传播中国的文化,修复或树立本国在国际社会上真实客观的形象,从而赢得广泛的理解和信任并营造有利于本国发展的国际环境。

三、“一带一路”国家间实现民心相通:文化外交的五大举措

“一带一路”的倡议承贯古今、连接中外,对人类发展史具有重大深远的意义。然而,目前通过加强文化外交助推“一带一路”还存在着战略规划不足、传承及创新机制尚未完善、语言人才及高新技术产业缺乏等困境。同时,在去年两会上,有学者委员就指出,当年建丝绸之路的积极性是来自外国,现在积极性是来自中国。㉚《葛剑雄:一带一路的历史被误读》,FT中文网,2015年03月10日,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60949正如中国在“古代丝绸之路”中并未主导一切那样,现在中国在“一带一路”中起到的更多是发起者和推动者的作用,但不可能是唯一的推动者和完成者,该构想的实现需要沿线国家的“共商、共建、共享”。㉛习近平:《弘扬丝路精神,深化中阿合作——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2014年6月6日,第1版。今后要想动员更多国家参与进来、长期合作,就要继续充分发挥文化外交的强大作用,将中华文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相互交融,使“和而不同”的文化追求深入民心。新时期下,要积极发挥文化的桥梁和引领作用,充分利用好机制、考古、教育等手段,全方位加强与沿线各国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不断传递合作共赢的诚意,让更多人了解并与中国携手共建“一带一路”,使彼此都能在共同发展中获益。

(一)加强顶层设计,制定并落实好政府间文化交流的战略规划

中国政府要高水平编制文化发展“十三五”规划,积极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政府沟通、协商文化交流合作的具体相关事项,制定中长期执行计划,建立专项联络指导监督促进机构,㉜《文艺界委员建议一带一路建设中纳入文化》,人民网,2015年03月06日,http://culture.people.com.cn/n/2015/0306/c22219-26650263.html。成立双边或多边文化合作联委会,合作开展相关工艺品展览、电影展、电视周、音乐节、文化节以及各种文艺演出和影视创作,共建“一带一路”系列文化论坛,制定文化领域相互扶持计划和高层官员定期会晤计划,通过政策工具辅助文化交流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实现民心相通,促使合作共赢;还要深化相关国家政府在国际事务上的战略磋商与协调,广泛吸纳各国从事文化事业的社会团体和企业进来,并资助艺术家去沿线国家表演交流。同时,要发挥中阿合作论坛、东盟“10+1”、上合组织等现有合作机制的作用,㉝蔡武:《坚持文化先行 建设“一带一路”》,载《求是》2014年第9期,第45页。为建设“一带一路”提供稳固的制度保障。

(二)成立文化基金,联合开展沿线文化遗产考古与保护工作

保护历史文物,不仅是对文化的传承,更是增进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的重要纽带。中国可倡议联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同出资成立“一带一路文化保护基金”,用来支持开展对古丝绸之路沿途历史古迹的考查,以及对海上丝绸之路海底沉物的调查与研究,进行历史文物的搜集、整理和保护工作,并奖励为保护与发展文化遗产工作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同时联合申请联合国非物质文化保护项目,并成立专项保护管理领导小组,善用丝路文化品牌影响,创造文化遗产多元附加价值。建设“一带一路”档案馆和“互联网+”㉞“互联网+”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新形态、新业态,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2015年3月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下的数字化资源库,并加强文物保护专用装备的研发,建立文物保护效果评价体系。㉟朱尉、俄洛日哈:《“一带一路”新形势下文化遗产保护路径探析》,载《今传媒》2015年第12期,第90页。同时,针对音像古籍日益陈旧退化的现状,与沿线国家的专家学者重新汇编中国与丝绸之路上各国人民的友好交往史等相关专著、通俗读物和影像光碟,以唤起沿线国家的“丝绸之路情结”,宣传中国与这些国家几千年来的传统友谊,增进彼此了解和信任,实现民心相通。

(三)培养语言专才,搭建各国人民心灵相通的桥梁

“一带一路”沿途民族众多,民族语言极为丰富,容易产生交流障碍,大到对合作目标的认识,小到合作过程中对同一用语含义的不同理解等等。㊱李曙霞:《“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认同助推区域共赢》,载《长春大学学报》2015年第11期,第2页。从古至今,通商先得通话。在全球化背景下,国际教育交流是十分必要的,它有助于国民间的相互理解和树立正确的国家形象。㊲Antônio F de Lima Jr.“The rol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al exchanges in public diplomacy”,Place Branding and Public Diplomacy,Vol.3,No.3,2007,p.248.要实现这种“双向性”的沟通与理解,熟悉彼此的语言是基础。“一带一路”所覆盖的地区涉及官方语言达40余种,但很多少数语种的教师和学生人数极少。㊳陈力丹:《“一带一路”建设与跨文化传播》,载《对外传播》2015年10期,第26页。为此,中国要从政策工具的具体作用入手,加大力度在高校和研究机构开设“一带一路”各国的语言与文化专业,编纂各国语言志和词典,从战略人才高度进行小语种的发展,为文化交流和熟悉对方的习俗、宗教、法律提供语言人才基础。使用当地语言不仅方便工作,而且可以大大拉近与当地人的感情距离。同时,国家应在更多国家和地区建立孔子学院和以孔子学院数字图书馆为代表的在线数字教育平台,设立更多海外中国文化中心,以学习汉语为桥梁,传播好真实客观的中国形象,介绍好“一带一路”的战略内涵及现实意义。未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语言人才将很有可能成为“一带一路”文化建设的主力及各方交流合作的纽带。

(四)发展文化产业,以文化贸易促进人文交流

在艺术和市场规律的指引下,我国要发展竞争力强、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高新技术,提升文化产业专业化、集约化和规模化水平,并在沿线国家设立更多的文化保税区和自贸区,进一步提高文化外交的产业优势和规模效应,充分发挥文化产业拉动经济发展、扩大就业、促进消费等方面的作用。同时,丝路基金中可设立引导文化产业子基金,鼓励创造更高价值、更加丰富的文化产品与服务,扶持鼓励中华文化特色产业“走出去”到沿线国家发展,比如大力支持中国服饰文化代表之一的丝绸产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率先走出去,㊴《赵丰:用丝绸文化夯实“一带一路”社会基础》,新华网,2015年3月13日,http://www.zj.xinhuanet.com/2015-03/13/c_1114633260.htm.通过文化贸易将国内优秀文化,以及和谐发展、和平共处的理念传播出去,增进文化认同感,夯实“一带一路”建设的民心基础。

(五)因地制宜宣传,增强沿线国家认同感

中华文化要想得到“一带一路”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认同并推动各方文化共生共荣,我国外宣传媒在对外传播中就要摒弃过去在国内常用的单向“灌输式”传播,加强双向良性互动和合作沟通。㊵梁海明:《“一带一路”下如何寻求文化共生》,人民网,2015年9月 30日,http://cpc.people.com.cn/n/2015/0930/c83084-27650079.html.首先,有“思路”才有“丝路”。驻外使领馆和国内外相关智库组织要加强对“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历史文化的专项研究,搭建相关文化信息共享和发布机制,及时为我国外宣机构及工作者提供各类决策咨询和预警信息,从而进一步推动中国与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同时,相关机构要提供更多读得进、用得上的外宣材料。这就需要讲究当地的文化传统,不要强加于人,而要力争做到自己讲得准且让对方入得心。㊶王晓平:《文化交流“殊声而合响”》,载《人民日报》2015年12月21日,第7版。也就是说,要考虑各国不同历史文化背景下的社会风俗和阅读习惯,掌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风土人情和价值取向,发掘不同受众的兴趣点和关注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更多适销对路的文化宣传,而不是让当地人觉得宣传“一带一路”是一种文化入侵。虽然中国长期以来都以世界大国自居,但我们要多学习古人玄奘的谦卑心态,用心去尊重、了解和传播本土文化,切忌盲目自大。㊷李希光:《一带一路文化建设与丝绸之路文化复兴》,载《当代传播》2015年第6期,第26页。

结语

古代丝绸之路通过文化外交与周边国家建立了深厚的传统友谊,而当前“一带一路”的推进更需要发挥文化外交的积极作用以实现沿线国家间的民心相通。“一带一路”并不是简单仿照古代丝绸之路的路线,而是要注重依靠区域内国家的民族文化和资源禀赋等优势来形成一股促进新时期跨国合作的凝聚力。这就需要文化外交这一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软”助力。在沿线各国不同的历史文化和宗教信仰下,文化外交能让各国人民共同参与进来,在合作交流中达成共识,并增强彼此的信任感,从而实现真正的民心相通和减少不同文明间的冲突与对抗,保证今后“一带一路”的安全畅通。当前我们必须紧抓这一宝贵的民族文化发展机遇期,使中华文化的传播既有广度又有深度,借此来提升我国的软实力和国家形象。因此,要让“一带一路”成为不同国家、民族、宗教间的文明对话之路,加强与沿线国家的文化外交就是今后建设“一带一路”的必由之路。

Japan-U.S.-Australia-India Strategic Cooperation:Current Situation and Chinese Strategy

About the Authoress:Qu Caiyun,Assistant Research Fellow,Institute of Asia-Pacific and Global Strategic Research;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CASS)

Seeking a Balance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Australia's Strategic Dilemma in the Perspective of Absolute and Relative Benefit

Liu Xinhua,Wang Duoyue

Abstract:In the 21st century,the bilateral relation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is vital on international affairs,especially on Asia-Pacific geostrategic situation. As an important Middle Power in Asia-Pacific region,Australia is among the first to feel the impact.With the rise of China in recent time and the United States'strategic rebalancing in Asia-Pacific region,the competi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has rendered Australia in a strategic dilemma.On the one hand,Australia wants to deepen economic and trade relations with China.On the other hand,the country needs to strengthen security ties with the United States.The revenues arising from the cooperation with the United States can be divided into absolute and relative incomes,which is the unity of opposites.Within an analytical framework of absolute and relative income,Australia's dilemma lies in the fact that the country pays more attention to absolute income from economic cooperation with China,while it gets more relative income from security cooperation with the United States.The paper focuses on the reasons which cause Austria's dilemma,such as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and the change of power relation of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It concludes that strategic reassurance of China and Australia grows from absolute income of mutual economic cooperation with China which may free Australia from taking a stand between the two major powers.

Key words:Australia;China;the United States;absolute income;relative income;strategic dilemma

About the Authors:Liu Xinhua,Associate Professor,Institute of Political Science,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 and Law;Wang Duoyue,MA candidate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 and Law.

Geopolitical Risk of"One Belt and One Road" Initiative in Southeast Asia and China's Policy Choice

Bi Haidong

Abstract:Southeast Asia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a's surrounding diplomatic directions owing to its important geographical location.It is a crucial area for China to manage peripheral affairs and participate in regional cooperation.It is also one of key nodes of China's"One Belt and One Road" initiative.Therefore,four geopolitical risks in Southeast Asia should b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On bilateral level,trust deficit between China and relevant countries of Southeast Asia may hinder the progression of China's initiative;on powersgame level,the competition among powers'interests may render outsiders against the initiative;on multilateral level,the initiative is confronted with the integration problem with existing multilateral mechanisms and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plans in Southeast Asia;on regional security level,some hidden security dangers in Southeast Asia may cause an overflow of security risks to the initiative.In view of these,China should coordinate the peripheral diplomacy and power diplomacy as a whole,and skillfully design multilateral policy and take advantage of existing security cooperation mechanisms in the region to boost"One Belt and One Road"initiative.

Key words:"One Belt and One Road"initiative;Southeast Asia;geopolitics; risk;peripheral diplomacy

About the Author:Bi Haidong,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Studies, Jiangsu Administration Institute,Nanjing.

Building International Discoursive Power with Regard to China's Construction on Islands and Reefs in South China Sea

Shao Xiancheng

Abstract:The United States has now played the major role in the hype of China's constructions on islands and reefs in South China Sea.It has employed double standards and fuzzy ideas to criticize China and deliberately ignored similar conducts of Philippine and Vietnam in the same region. China took advantage of various diplomatic channels to explain to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projects fell well within China's maritime sovereignty and aimed to better provide public services in the waters.However, the United States,utilizing its global discoursive power,has repeatedly exerted great pressure and negative impact on China's efforts on the internationaloccasions.In view of this,China needs to release and spread information openly and inform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actively in order that the country can justifiably obtain its own discourse and guide public opinions favorably about the issue of construction in the region.

Key words:South China Sea issue;constructions on the islands and reefs;land reclamation;international discoursive power

About the Auther:Shao Xiancheng,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Jinan University.

Promoting Bond of People in the"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by Cultural Diplomacy

Hu Wentao,Lin Yuhao

Abstract:History proves that by way of bonding people together,more benefits and successes will come to themselves.Drawing on historical experience of the ancient Silk Road,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powerful effect of cultural diplomacy in promoting cultural communication,economic cooperation,and bonding of people among nations.Then it touches on the possible strategy with which cultural diplomacy can enhance the ties of people concerned in China's"Belt and Road"initiative.Five practical measures will be put forward to let more scholars and policy makers pay particular attention to cultural diplomacy in implementing the"the Belt and Road"initiative.

Key words:"One Belt and one Road"initiative;cultural diplomacy;strategic measure;bond of people

About the Authors:Hu Wentao, Center for Foreign Literature and Culture Studies,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Lin Yuhao,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

Qu Caiyun

Japan-U.S.-Australia-India strategic cooperation is an important international phenomenon in Asia-Pacific region in the 21st century,and has now become a new multilateral framework for security cooperation in the region.In explicit and implicit terms,the cooperation was established for a balance against China and for maximizing their interest.The shared vision of cooperation concerns their common values and identities as ocean countries.The Cold War mentality has been set in their cooperative paradigm to enhance their strategic cooperation,bilateral relations and triangular ties.The cooperation has increased the mutual trust among the four,strengthened their strategic interaction, and developed towards an alliance-oriented direction.Although the cooperation is still at preparatory stage, it has brought a noticeable impact on China's peripheral security.Accordingly,China should adopt effective strategies to resolve the predicament and promote peace,stability ass well as security in Asia-Pacific region.

Japan,U.S.,Australia,India;bilateral strategic cooperation; strategic triangle;prospect;impact;China's strategy

胡文涛,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文学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国际问题研究所教授,硕士生导师;林煜浩,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法学院国际关系专业硕士研究生。

本文系广东省国家级重大培育项目“推进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研究”[粤教科(2015)3号]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民心外交一带
一带一路风光无限
党心民心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悠悠岁月外交情
涉侨外交二三事
代表连民心 绘出新画卷
让民心工程赢得民心
外交活動の二大ハイライト
迈腾DSG伤透民心——一汽-大众迈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