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绿色化转型的若干思考

2016-01-15 15:27张乐民
学理论·下 2015年12期
关键词:经济发展方式市场政府

张乐民

摘 要:加快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绿色化转型是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迫切需要政府、企业和市场形成合力,发挥“三位一体”的关键作用。也就是说,既需要各级政府切实转变以经济增长论英雄的惯性思维和做法,也需要各类企业切实承担起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绿色化转型中应有的生态责任,同时需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关键词:经济发展方式;绿色化转型;政府;企业;市场

中图分类号:F01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36-0036-02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指出,虽然经过不懈努力,近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和积极成效,“但总体上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已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瓶颈制约。”[1]加快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尽快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制约,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绿色化转型,迫切需要政府、企业和市场形成合力,发挥“三位一体”的关键作用。

一、加快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绿色化转型是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全民对物质富足的热切渴望和加快成为世界性经济大国的现实压力,促使我国经济发展走上了快车道。在三十多年的时间里,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年均增长率约百分之十的高速度。然而,时至今日,面对经济发展的辉煌成就和资源环境恶化日益严峻的现实,人们终于意识到:如果丢失了“绿水青山”,也不可能守住“金山银山”。传统的拼资源、拼环境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越来越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短板和瓶颈,迫切需要绿色化转型。

回顾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历程,应当说我们对环境保护问题历来十分关注和重视。1972年6月,当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第一届会议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时,我国政府就派出了高规格的代表团参加。1973年8月,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在国务院召开,审议并通过了我国第一个环境保护文件《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更是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可以说,对环境保护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达到了历史空前高度。然而,最新的一些统计资料显示,我国的生态环境形势却依然不容乐观,如森林生态系统比较脆弱,我国的森林覆盖率达21.63%,但与世界平均31%的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同时森林质量比较差,我国每公顷森林蓄积量只有89立方米,欧洲一些发达国家能达300至320立方米乃至于更高;土地沙化、石漠化严重,我国现有沙化土地面积173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8%;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现在水土流失总面积295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0.7%;湿地破坏到目前为止还难以抑制,据长期研究和统计,近50年来我国的湿地损失率达到了21.6%[2]。

反思我国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造成今天“局部改善,总体恶化”局面的原因虽然是复杂的,但与没有把对环境保护的关切真正内化到经济生产实践中去,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真正绿色化转型有很大关联。在谈到如何正确处理经济活动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时,日本著名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岩佐茂曾经深刻指出:“虽然同样主张经济活动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并存,但是以经济活动为中心,在不影响经济增长前提下照顾环境保护;还是把环境保护放在核心地位,把对环境的关怀内化到经济活动中,把这种环境态度贯穿到经济活动中,这两种方法有天壤之别。重要的是,要探索出一种以环境保护为中心的、不破坏环境的经济活动方式,并去实行。”[3]4因此,目前面临的关键问题是要把环保压力转变为转型动力,通过环境保护优化环境发展,真正实现让“绿水青山”带来源源不断的“金山银山”。

二、加快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绿色化转型需要各级政府切实转变以经济增长论英雄的惯性思维和做法

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新环保法》实施以后,一方面,我国对于加快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绿色化转型的认识更加深刻和重视,提出“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理念,倡导生态改善和经济发展的有机融合。另一方面,在实践层面,加大了对牺牲“绿水青山”换取“换金山银山”的惩戒力度,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意见》再次强调指出,要健全政绩考核制度,“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大幅增加考核权重,强化指标约束,不唯经济增长论英雄。”[1]作为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绿色化转型的主要领导者、组织者和管理者,各级政府应当顺势而为,切实转变传统的以经济增长论英雄的惯性思维和做法,担负起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历史重任。

传统的以经济增长论英雄的做法过度强调以数量取胜,忽视了生态破坏成本、资源消耗成本和污染治理成本等诸多生态经济成本。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高速增长建立在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和低循环的基础之上,以经济增长论英雄的思维和做法是其形成的最为关键的因素。时至今日,这种非绿色的经济发展方式已经走入死胡同。频繁出现的漫天雾霾、不时爆出的食品安全和水安全等一系列生态环境事件,与民生息息相关,正引起越来越多民众的关注和担忧,也日益彰显出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不可持续性。

转变传统的以经济增长论英雄的惯性思维和做法,加快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绿色化转型,一是坚持观念转变要先行。观念导引行动,头脑中长期被经济增长至上的观念占据,就很难再有“绿色化”的生存空间,在实践中也很难时刻绷紧环境保护这根“弦”。当前,尤其是在我国物质生活尚不富裕的地区,经济增长依然还是许多官员潜意识中的第一选择,对于引起的环境破坏要么选择性忽视,要么暂时视而不见,亟须“当头棒喝”,促其警醒。二是坚持各级政府的党政“一把手”在环境保护上要负起关键责任。《意见》提出,要完善责任追究制度,并特别强调:“对不顾资源和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严肃追究有关人员的领导责任。”[1]当前,落实和完善责任追究制度,抓好各级政府的党政“一把手”是关键。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地方的经济发展决策往往是由“一把手”拍板决定,给其带上一旦决策错误造成环境严重破坏就要严肃追究领导责任这一“紧箍咒”,可以较好地防止其进行决策时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三是坚持以政绩考核“指挥棒”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绿色化转型。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绿色化转型,促使传统经济增长绿起来,政绩考核“指挥棒”发挥着定向和导向的关键作用,因此,各级政府必须算清楚经济增长中损耗掉的资源环境成本,切实把绿色化指标纳入政绩考核机制,以此来衡量本地区的发展水平和发展质量。

三、加快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绿色化转型需要各类企业切实承担起应有的生态社会责任

各类企业是推动我国经济生产发展的主导力量,然而,各项数据表明,企业污染也是造成当前生态环境破坏的最主要因素。因此,加快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绿色化转型需要各类企业切实承担起应有的生态社会责任。

在我国现实的经济生产实践中,企业主动承担生态社会责任的状况并不多见。究其原因,一方面,追逐经济利益的最大化的动机使一些企业丧失了承担生态社会责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生态社会建设立足于未来和全局,具有公共性和长远性,企业对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追逐则立足于当下和局部,具有自利性和短期性。在要经济利益还是要环境保护的博弈中,如果没有各种制约性因素存在,多数企业出于自身利益考量,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前者。另一方面,一些企业不但不主动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反而为了减少生产成本想尽办法违法排污,一旦造成环境损害事实时则千方百计逃避赔偿责任,这些做法致使“企业污染,群众受害,政府买单”的现象有愈演愈烈之势。

立足于当前中国企业的生产发展现状,促使各类企业切实承担起加快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绿色化转型的生态责任,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对企业履行环境保护责任的监管。政府、媒体和公民是对企业进行环境保护监管的主力军,借助于微时代的各种有利因素,充分发挥政府检查、媒体报道和公民揭露的“组合拳”力量,编织起环境保护监管的“天网”,可以有效遏制企业的环境破坏行为。二是要进一步加大对破坏环境的企业违法行为的惩戒力度。虽然企业破坏环境的违法行为是多种因素造成的,但违法成本远远低于违法收益,无疑是造成当前一些企业屡教不改的首要原因,加大打击力度,使企业的环境违法行为得不偿失,是规约企业经济生产行为的有效手段。三是要进一步加快对企业绿色科技创新的扶持步伐。企业是绿色科技创新的主体,发挥“绿色信贷”等经济政策的作用,倡导和鼓励企业的绿色发展方向和技术路线选择,有助于尽快构建起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经济生产结构。

四、加快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绿色化转型需要市场充分发挥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提高资源能源尤其是不可再生资源的配置效率,是加快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绿色化转型的另一关键所在。《意见》指出,到2020年,我国的资源利用要更加高效,并提出了具体的量化指标,“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0%~45%,能源消耗强度持续下降,资源产出率大幅提高,用水总量力争控制在6 700亿立方米以内,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到65立方米以下,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1]实现这些量化指标,实践业已证明,市场作用巨大,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既能大幅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也能加快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绿色化转型,大幅提高经济绿色化新程度。

当前,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运行中,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还存在着诸多制约因素。主要体现在:一方面,在资源配置中,政府和市场各自的作用和职能还没有完全理顺,政府对一些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的现象还较为普遍,再加上部门保护主义、地方保护主义以及权力寻租等非市场因素的干扰,客观上影响了资源特别是稀缺资源的配置效率。另一方面,公开、公正、透明的市场秩序以及比较充分的市场竞争机制还没有完全形成,无论是个人、企业、地方政府还是其他社会组织,以浪费资源和损害生态环境谋取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现象还广泛存在,这些都极大地阻滞了通过市场手段优胜劣汰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

尽快实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一是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关系。在石油、天然气、煤炭以及土地等资源仍然为政府所掌握和控制的形势下,充分发挥市场在这些自然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就必须要深化价格改革,能由市场形成价格的都要交给市场,需要政府定价的则必须要实现资源利用的高效率,体现生态环境损害成本和修复效益等。当然,重视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并不是倡导政府对资源配置管得越少越好或者干脆不管,实际上,离开更好发挥政府必要的宏观调控作用这一前提保障,市场很容易陷入混乱和失灵,也无法真正实现决定性作用。二是要注重环保法治建设的硬规约作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的环保法治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但也不能不清醒地看到,当前在环保法治建设领域,相关法律法规欠缺,特别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还大量存在,从而极大地扰乱和破坏了市场应有的秩序。补齐环保法律法规建设尚存的“短板”,需要尽快消除或修订原有环保法律法规的滞后内容,加快制定和完善现有环保领域中存在的法律法规盲点和空白点。更为关键的是,要确保已有的环保法律法规在实践运行中的有效性和权威性,切实做到对各类环境违法违规行为的及早发现和“零容忍”,下大力气破除对环境执法行为的行政干预等多种影响因素,使环保法治建设的规约作用在维护市场应有秩序方面真正“硬起来”。三是要加强利益调配的再均衡作用。无论是个人、企业、政府还是其他社会组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趋向于保护还是破坏生态环境的态度和行为,利益调配在其中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加快推行市场化机制,完善和健全价格、财税、金融等利益调节政策,对于激励和引导各类主体积极投身加快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绿色化转型的事业,无疑可以起到较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5-05-06.

[2]我国生态状况仍不容乐观(在国务院政策吹风会上)[N].人民日报,2015-06-04.

[3]岩佐茂.环境的思想与伦理[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经济发展方式市场政府
知法犯法的政府副秘书长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创新驱动机制研究
浅谈房产测绘中的质量控制要点与体会
试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
手机报面临的发展困境及纾解之道
“AutoForm金属板料成形仿真软件”市场在中国的开拓及本土化发展
FDI、产业集聚与经济发展方式
提升基于文化引领的企业软实力推动国有企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依靠政府,我们才能有所作为
政府手里有三种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