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密文化价值的实用性和思维的创新性

2016-01-15 16:17于丽先刘金芝
学理论·下 2015年12期

于丽先 刘金芝

摘 要:保密文化价值的实用性是指保密文化对保密主体的有用性,即应用于保密工作、服务于保密实践、忠诚于保密事业;保密文化思维的创新性是运用全新的思维和方法,研究和解决保密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新思路,拿出新举措。

关键词:保密文化;显著特征;价值的实用性;思维的创新性

中图分类号:D6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36-0104-03

自从有了人类,便有了人类的创造物——文化;自从有了保密实践,也就有了保密实践的创造物——保密文化。保密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特殊形态、典型形态和新兴形态,既具有一般文化的属性,如人类文化所共同具有的阶级性、民族性、社会性、实践性、相对稳定性以及历史继承性等特点,更具有自身特有的属性。从根本上说,保密文化的特征源自保密活动的特征,是保密活动特有的保密性、主体独特性、防卫性、对抗性、实用性以及保密思维的创新性等具体属性的表现,同时又给予保密活动以重大的影响。

一、文化价值的实用性

价值是一种关系范畴,表示客体对主体的作用和意义。就其实质而言,是价值客体的存在、作用和影响对主体所产生的效用。保密文化价值的实用性是指,保密文化对保密主体的有用性,即应用于保密工作、服务于保密实践、忠诚于保密事业。

1.应用于保密工作

首先,保密文化能够增强保密主体的保密意识,营造人人重视保密工作、支持保密工作的大环境。保密主体保密观念的形成,保密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和作风习惯的养成,离不开保密文化的环境熏陶、长期浸染和不断同化。切实树立保密工作人人有责、保密责任重如泰山的意识,深刻认识到保密工作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特别是在当前全球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增强保密意识尤为重要。树立保密意识是开展保密工作的首要任务。

其次,保密文化能够形成人人自觉遵守保密规章制度的好氛围。随着时代变迁,保密工作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任务不断发展变化。尤其是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和技术的日益发展,保密工作的内容、范围、形式等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窃密技术更先进、范围更广泛、手段更多样,因此使保密工作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多变,应对的任务更加艰险繁重。保密工作的健康发展,既需要科学完备的保密规章制度,更需要良好的保密文化氛围。特别是良好的保密文化氛围对保密工作的有效开展和保密规章制度的切实遵守更为重要。它可以增强保密主体的保密意识,形成以正压邪的良好环境,促使人人想保密、人人愿保密、人人会保密的大气候形成,从而保障保密工作有效开展,保密规章制度落到实处。

再次,保密文化能够提升保密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水平。提高保密管理的科学化水平是保密工作健康发展的关键。系统化、理论化的保密文化,是人们在长期的保密实践中形成的经验性总结和发现的规律性认识,是人们对保密本质、特点和规律的根本看法和观点,构成人们保密实践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特别是保密文化中有关保密哲学、保密管理、保密体制等方面的理论和方法,直接影响着保密管理的质量和水平,制约着保密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2.服务于保密实践

保密文化为当代保密实践的科学发展提供精神支撑。保密文化中的科学理论思想、崇高理想信念和坚定政治信仰,为保密实践的科学发展提供精神支撑。保密文化在引领保密实践的过程中,始终不断强化主体的爱国情怀、民族意志、集体精神,要求主体必须始终把国家和集体利益放在第一位,把维护国家和集体安全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正是由于保密文化的精神支撑,保密主体间才形成并固化了国家和集体利益至上的价值取向,才成为有组织有纪律的保密组织和团体,才会在保密文化的旗帜下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形成团结一致、坚不可摧的整体,发挥文化所独有的特殊功能和作用。

保密文化为当代保密实践的科学发展提供行动指南。保密文化是由一整套保密价值观念、保密思维方式、保密理论体系、保密法规制度、保密行为规则、保密实践原则和保密行为方式等构成的完整体系,表现为一系列系统化、理论化、标准化的规范、程式、准则和要求,既是保密主体价值认同的思想基础,又是保密主体保密实践的行动指南。在长期的保密实践中形成的各种各样的保密规章制度和活动要求,规定了保密主体的行为规范,成为保密实践的行为准则。例如,我国《保密法》明确规定:“属于国家秘密的文件、资料和其他物品的制作、收发、传递、使用、复制、摘抄、保存和销毁,由国家保密工作部门制定保密办法。”“任何个人和组织都不得非法持有属于国家秘密的文件、资料和其他物品。”所有这些都是以法律的权威性来规范保密实践的。保密文化也是保密主体行为习惯养成的理论支撑。主体保密行为习惯的养成首先来自保密文化的长期影响和熏陶,源自保密主体对保密规章制度的严格遵守和长期践行。保密文化是对保密规律的深刻揭示,是关于保密观、保密价值观、保密方法论的科学理论体系,对保密实践具有强大的指导作用。

3.忠诚于保密事业

保密文化是保密事业科学发展的动力源泉。保密文化建设,就是要对保密实践进行理性审视,对保密事业进行科学规划,就是要科学确立正确的保密价值取向和目标,深刻认识保密事业的地位和作用,系统阐明保密实践的本质和规律,优化建设保密实践的体制和机制,创新发展保密活动的手段和方法,牢固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保密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为保密事业与时俱进地科学发展,筑牢理想信念,指明前进方向,提供精神动力,全面增强保密实践的指导力、运筹力、内驱力、创造力、战斗力和保障力。

忠诚于保密事业需要保密文化的熏陶和涵养。保密文化作为保密事业的精神和灵魂,充分体现着保密事业的价值追求、制度体系、技术支撑,为保密事业提供着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深刻影响着保密事业发展的进程。忠诚于保密事业,需要保密主体不断改造自己的世界观,自觉坚守保密纪律,养成良好的保密习惯,坚决摒弃和平时期“无密可保”“有密难保”“保密无用”的错误观点和麻痹认识,采取有力措施,牢固树立国家安全和利益高于一切保密的观念,不断强化保密意识,筑牢信息化条件下反窃密、防泄密的思想防线,时刻警惕失窃密事件的发生;忠诚于保密事业,需要保密主体一心一意做好保密工作,高标准严要求地对待各项任务,保障国家秘密、工作秘密和商业秘密的绝对安全。而这一切既离不开保密文化的观念引导和理论指导,更离不开保密文化的环境熏陶、长期浸染和不断同化。浓郁的保密文化环境,从深层次上孕育、涵养并增强主体投身保密工作、严守保密纪律、忠于保密事业、坚守岗位职责的观念牵引力、价值认同力、思维创造力、审美鉴赏力、精神驱动力和实践支持力,为保密事业的健康发展营造环境氛围。

二、文化思维的创新性

恩格斯说,思维就是在头脑中解决问题,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而创新思维更加璀璨夺目。在当今信息化时代,信息资源成为秘密构成的主体内容,而各行各业的信息资源又都主要集中在相应的信息系统之中,使得信息网络系统的安全保密性能需求前所未有。因此,必须摆脱过时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的束缚,运用全新的思维和方法,研究和解决保密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新思路,拿出新举措,真正建立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保密文化。

1.保密文化思维的科学性

保密文化思维的科学性是指保密文化的谋划、运思、建构、创新和发展都遵循科学思维的原则,体现科学思维的原理,运用科学思维的方法,尤其是体现现代科学思维的方法和精神。保密文化遵循和采用的现代思维方法主要包括综合思维、系统思维、动态思维、创造思维等方法。保密文化中保密主体、保密客体、保密实践之间形成复杂的系统,保密实践系统、保密行为系统、保密主体系统的错综交叉,要求有一种新的综合性思维来加以统一调节和控制。系统思维的本质特征就是把对象看成一个由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系统。系统思维遵循整体化原则,即把自己所思考的对象看作是一个整体,但系统思维并不局限于这些个别要素,而是把它放在和其他要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中来把握和考量。保密文化的整体思维是将诸种复杂的影响对象和变量因子纳入自己的视野之中,统筹考虑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保障保密工作的更好实现。保密文化的动态思维强调在动态中协调,在变动中前进,在信息的不断输入输出的过程中,在反馈机制的发挥中,调节思维程序,调整应对措施,以达到对瞬息万变的保密态势的科学把握。保密文化的动态思维还要求人们既善于对保密实践作纵向的历时考察和动态追踪,又善于对保密实践作横向的共时把握和互动研究,这也是保密文化动态思维的显著特征。保密文化的创造性思维是指保密文化思维的开拓性和创新性,或在思路的选择上,或在思考的技巧上,或在思维的结论上的出其不意,从而使保守秘密有独到之处,窃取机密可攻其不备。总之,保密文化运用上述科学思维方法的核心是理性思维,也就是一种有明确的思维方向,有充分的思维依据,有合理的思维目的,有正确的思维方法,能对事物或问题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与概括的一种思维。就其实质而言,保密文化的理性思维就是“一种建立在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的基础上的理论思维”[1],是一种将物的尺度与人的尺度高度统一起来、将客体运动的逻辑与主体实践的逻辑有机整合起来、将实然与应然、真理与价值、现实与理想高度融合起来的思维方式。

保密文化思维的科学性还表现为运用自己时代最为先进的科技手段。马克思主义认为,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时代的产物。随着时代的发展,产生新的思维方式,与此同时,现代思维运用新的科学技术也就成为必然。例如,在思维主体上,当代科学技术使保密主体具有新的理论知识结构、思维认知结构和社会组织结构,并使电子计算机、人工智能介入到人的思维活动中,形成人—机系统,获得了新的思维活动和精神生产能力,形成了新的思维主体;在思维中介上,新科技革命不但为人们提供了多层次、多尺度的结构复杂的知识体系,而且,又为人们准备了新的理论思维工具;在涉密载体上,当前国家秘密除声、光、电、磁等已广泛应用的存载形式外,数字化、网络化存储成为重要存载形式,大量国家秘密通过海量存储介质存储、携带、交换,通过网络和信息系统进行处理、传输、应用,国家秘密存储和运行对网络和信息系统的依赖性显著增强,网络和信息系统已成为存储处理国家秘密的主要渠道和基础设施。在信息化条件下,泄密渠道增多,窃密手段更加隐蔽,保密任务更加繁重,保密管理难度进一步加大。所有这些,都在客观上不仅要求保密思维必须科学化、现代化,而且也要求保密思维必须时刻关注并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手段和方法。

2.保密文化思维的逆向性

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同时应用着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只是平常人们习以为常按照既定的方式去认识事物,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正向思维往往占据主导地位。如果改变一下习惯,运用逆向思维,也许会有新的所得。如管理中的“鲶鱼效应”,就改变了“对固定路径的依赖”。当然采用正向思维,很多时候是能够完美解决问题的。但是,对某些问题尤其是比较棘手复杂的保密问题,利用正向思维有时解决不了,一旦运用逆向思维,反而会柳暗花明又一村。这说明逆向思维是摆脱常规思维羁绊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思维方式。

保密主体与窃密主体之间保密与窃密的矛盾斗争是保密实践活动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为了有效保护秘密安全,不仅需要正向思维,还需要逆向思维。二战期间,英国破译了德军的恩尼格玛密码,并借此获取了德国空军将空袭英国主要军火库所在地考文垂市的作战计划。怎么办呢?主张保护此地的人占多数,但丘吉尔认为,英国破译了德军密码这一“超级机密”的情报价值远远大于一个城市的安危,如果英国采取措施保护考文垂,德国人就会怀疑恩尼格玛密码的泄露,从而危及这一“超级机密”的安全。丘吉尔承受巨大的压力,不得已放弃考文垂,考文垂因此成为一片废墟。但由于保住了这一“超级机密”,英国源源不断地获取了德军的许多核心内幕情报,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胜利,从而扭转了整个战局[2]。充分利用情报侦察获取的信息资源,组织开展对手侦察窃密的逆向研究,实时掌握保密预警信息,即对手窃密的手段、方法、渠道以及我方秘密安全状态,以保障己方利益最大化。同时,己方按照保密文化思维的反推性,可以组织模拟攻击性技术检测,开展保密风险评估,检验保密防护效能,采取有效应对措施,保障秘密安全。比如,保密风险评估可以发现秘密保护的现状,找出可能泄密的风险因素,以便对症下药,采取措施,预防泄密失密事件的发生,降低失密泄密的风险。

3.保密文化思维的综合性

保密活动是作为系统而存在的,是由保密认识活动、保密实践活动和保密价值活动等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多层次、多方面的因素,按照一定结构组成的有机整体。这就形成了保密文化思维的综合性,在思维时,将保密(或窃密)放在系统中进行思考,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多方面的分析与综合,找出与保密(或窃密)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内在联系,而不是孤立地观察事物,也不只是利用某一方法思维,而是多种思维方式的综合运用。贝塔朗菲早已指出:“我们被迫在一切知识领域中运用‘整体或‘系统概念来处理复杂性问题。”[3]在保密实践活动中,只有综合运用多种思维方式,才能更好地保证秘密安全。

保密文化既是科学,也是艺术。保密文化既有科学思维,又有艺术思维。保密实践活动是一个极其复杂又激烈斗争的过程,其间充满着保密主体与窃密主体高度能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常常表现出超乎寻常、出乎意料、瞬息万变、复杂异常的特点。因此,仅仅靠按部就班的科学思维来完全把握保密客体的本质和规律是非常困难的。现实的保密思维活动,除了科学思维之外,还有非理性的、非逻辑的形象思维、直觉思维、类比思维,等等。可见,保密主体要真正把握客体,就必须在进行科学思维的同时,灵活运用多种思维方式,把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技术手段与智慧谋略、物理方法与逻辑方法、传统手段与现代手段、归纳推理与演绎推理、分析方法与综合方法等有机结合起来,这种“由综合而创造”的思维方式,体现了对已有智慧、知识的升华,可以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变平凡为伟大,化腐朽为神奇。只有这样,保密理性认识才能不断深化和提升,才能形成正确、深刻、全面的保密理性认识。

参考文献:

[1]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68.

[2]林建超,钱海皓.军事保密学[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7:64.

[3]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应用[M].林康义,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7:31.

[4]巨乃岐,卢晓莉,王恒桓,李彬.军队保密文化建设论纲[J].保密科学技术,2011(4).

[5]刘怀彦,巨乃岐.军队保密文化建设[M].北京:金城出版社,2011.

[6]衣俊卿.文化哲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高占祥.文化力[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9]张群,保密、法制与历史:一个初步的研究[EB/OL].[2015-07-

01].http://law.china.cn/features/2013-12/29/content_657635

4_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