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精致教育的再思考

2016-01-15 16:17刘晶晶
学理论·下 2015年12期
关键词:教育质量教育改革

刘晶晶

摘 要:美国“追求卓越”运动拉开了世界教育改革的大幕,台湾地区受其影响而创设出精致教育的理念。精致教育本质上是既往教育理想的承续,却发展出了自我界定的四大特征,即卓越性、绩效性、科技性和创新性。对精致教育的诉求、重点、抓手和意义方面的再思考,为我们全面了解精致教育提供了有益补充。

关键词:精致教育;教育改革;教育质量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36-0111-03

“精致教育”这一概念,近些年在大中小学校的教育实践和研究中不断被借用和演绎。然而,综合国内期刊的文献来看,大多对精致教育之源起与内涵语焉不详,为免后来者盲人摸象之苦,有必要就精致教育的全貌作以概述。

一、精致教育之由

精致教育(Betterness Education)滥觞于台湾地区。最早是在1987年由台湾师范大学的伍振鹫教授提出这一名词,此后经由吴清基博士的厘定和推崇,而成为泛行于台湾地区教育界的一股共识。而台湾地区之所以在20世纪80年代兴起精致教育的浪潮,又是深受同时期美国“追求卓越”运动及英、法、德、日等主要先进国家教育改革运动的影响。

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独霸全球的地位一再受到苏联、日本等国家的挑战和威胁,美国将经济之衰退、政治之危机归咎为教育领域的失败,整个教育系统没有在增强国家的经济与智力竞争力上发挥其应有的效力。因此,里根总统专门任命了一个由大学校长、著名科学家、政策制定者和教育专家组成的全国优质教育委员会(National Commission on Excellence in Education)对美国整体的教育状况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调查。该委员会前后耗时18个月,最终在1983年出台了一份在美国教育改革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报告——《国家处于危机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A Nation at Risk:The Imperative for Educational Reform)。这份报告所得出的结论触目惊心,它认为美国社会的教育基础正在被一股日益增长的平庸潮流所侵蚀,这股潮流威胁着国家和人民的未来。正是美国教育质量的平庸,致使美国学生同其他竞争对手国家学生的比较差距日益不可逾越,这将带来美国劳动大军素质的沉沦和综合国力潜能的下降。因此,“只有在美国实现最优化教育才能使国家强盛,而最优化的根本点就是美国的学校、课堂要面向技术革新和经济发展的挑战进行积极持久的结构性的变革。”[1]

这份振聋发聩的报告造成了一种无比强烈的危机感和紧迫感,美国政界和教育界旋即掀起一场前所未有且蔚为壮观的“追求卓越”运动。①其具体改革内容集中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针对学校的课程设置,提高了中小学校学生所必须学习的课程门数和种类;二是针对教育的质量和标准,要求高等教育机构必须提高入学标准,大中小学的教科书和标准化测验水平都须提高;三是保障必要的教育时间,通过立法和管理督促学校和学生延长学年、增加学习时间等;四是实施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吸引优秀人才从事教师职业,提升教师素质和待遇;五是加大对教育的财政支持,联邦政府、各州和民众要共同合作从经济上襄助教育。

美国“追求卓越”运动恰似投入湖中的一粒石子,泛起的波澜触动了其他国家和地区聚焦教育改革的连锁反应。台湾地区也敏感地捕捉到了这一动向,在教育界和政府政策层面上纷纷展开探讨。吴清基将美国“追求卓越”运动的精神与台湾本地的教育探索相结合,归纳升华为《精致教育的理念》一书,更为系统全面地阐释了精致教育的内涵、依据和方法等。后来,吴清基担当教育部长一职,得以进而更大力将其所倡的精致教育理念在台湾落地生成精致教育的现实。他认为,“台湾在世界银行公布的世界经济指标中名列世界第13位,教育、科技、创意等项列世界前十名,专利发明居世界第一,皆奠基于精致的国民教育。”[2]就此,精致教育对台湾地区的重要意义可见一斑。

二、精致教育之实

一道浅浅的海峡,自然也挡不住精致教育的新风拂面而来,大陆的中小学校纷纷拿起精致教育这面镜子来审视自身教育的妍媸。“精致”的反义词是“粗糙”,“精致教育”相对应的英文单词,台湾地区将之翻译为Betterness Education,从其中英文的字面意思简单来说,就是教育不仅要好,还要更好,不仅要成人,更要有成人之美。其实,这种追求卓越的目标和精益求精的态度并不是种新奇的教育类型或理念。《大学》的开篇之语,“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早已为人所知,力求至善至美实乃教育亘古绵长之理想。从本质上说,精致教育的提出,只是把教育一以贯之的价值诉求和持久努力作了概念的整合和理论的奠基。

虽然在精致教育的本意上并无太多新意,但在精致教育的内涵中,却有其自我界定的四个重要特征,也就是卓越性(Excellence)、绩效性(Efficiency)、科技性(Tecnology)和创新性(Innovation)。第一,所谓精致教育的卓越性,是精致教育在教育对象和目标上的要求,一方面精致教育的受众并不只是面向先天条件优于常人的人,而是主张有教无类,主张通过因材施教来使更多的人享有接受精致教育的机会,秉承人人都能成才、人人都能自我实现的愿景;另一方面,这种卓越性坚持“质量并重”的原则,在受教育的人群数量扩大的基础上,更追求教育品质的卓越、优质,让教育结果有更胜一筹的呈现。精致教育卓越性的最终诉求,就是提升课程的质、教师的质、学生的质,让更多的人经由高品质的教育打造更好的自己。

第二,所谓精致教育的绩效性,是精致教育对教育过程的要求,强调在等同的施教条件、施教时间、施教对象的情况下,积极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用心巧思地让学生有更好地学习体验和成效。和美国的“追求卓越”运动相较,台湾所倡的精致教育固然同样强调优质的教育产出,但其实它更重视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绩效,“强调教育工作者在推动教育活动时,要能讲求呈现过程、方法或实施技巧,并能感动对方进而获得较好的实施效果。”[2]也就是在明了“做什么”的基础上,精致教育更关切的是要“怎么做”和“怎么做得更好”,把控过程和效率是其突出的特点。

第三,所谓精致教育的科技性,是精致教育对教育媒介上的要求,主张借助尖端科技及方法来改进教育品质。有人说现在是3C时代,所谓3C是Communication(沟通)、Computer(电脑)和Control(控制)三个以C打头的英文单词的缩写,所表征的就是人们的沟通为电脑所控制的特点。这里的电脑不仅仅包括课堂上教师使用的连接投影仪的电脑,学生们手持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也都应该加入教育的媒介系统。有效应用科技的媒介系统,不仅可以简易生动丰富地展示教学内容,而且可以通过共有的网络和APP来实现师生之间的课内外互动,更契合现代学生们的信息接纳习惯。

第四,所谓精致教育的创新性,是精致教育对教师素养的要求,强调借由教师的创新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效果,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和创造力。一成不变的教育一定不是精致教育,精致教育中的核心价值就是创新。创新的主导者是教师本身,要赋予教育以创新,对于教师来说,首先是愿意积极改变与尝试,想出别人想不出的观念或做法,对传统或既往状态做出革新,而且这种革新并不是单纯地为革新去革新,而是为了更好的收效去革新。创新不是灵光乍现的偶然现象,而是意味着教育者具有深厚的教师素养和高超的问题解决能力。持续的创新要求,既是对教师本身的一种鞭策,也是精致教育成其为精致教育的源源动力。

三、精致教育之思

基于对精致教育源流、内涵和特征的梳理,笔者也从精致教育的理念中提炼出这样四点思考。

一是精致教育的诉求是以人为本。以往我们的教育倾向于培养模式化、标准化的人,看重的是受教育者对既有社会机器的契合性,把学生们打造成“一块砖”或“一个螺丝钉”来适配社会的需求。如龚自珍在《病梅馆记》中所云,养梅者对梅花“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病梅固然可以卖得好价钱,却是以折损梅之自然天性换来的。而在精致教育看来,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存在着天资差异、兴趣差异、性格差异、认知差异等,精致教育所要做的不是无视差异、一味追求趋同标准的优秀或卓越,而是正视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潜能和可塑性,为不同学生的不同成长提供适宜的土壤和气候,让每个学生经由精致教育都在自身原有基础之上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为其自我实现创设可能。

二是精致教育的重点在过程细节。老子《道德经》中说,“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教育之事也不能例外。精致教育的理念引导人们目光前移,从重结果到重过程,争取让教育的每一个阶段、每一个领域、每一个环节都体现细微处的精致。试想一下,如果营造了一个处处用心、点点都是爱的教育生态环境,学生们怎么可能浸染其中却无动于衷呢?有人说,教育就是用一个灵魂去触动另一个灵魂。孩子们的心都是敏感的,可能一个表情、一句话、一个动作或一个场景,就能给予孩子很深的印象和很大的影响。这也告诫教育者们,没有一个个教育细节的雕琢就不可能把一块块璞玉化为瑰宝。而且,这种向过程要效率的思路,并不一定需要有更多的教育经费的投入或是教育硬件上的增补才能实现,它呼吁的是教育者们对教育对学生对自己的施为要有更多的真心投入和创意流露。

三是精致教育的抓手是教师素养。精致教育要落实,其实还是要靠一线教师们的认同和努力。首先,教师们在思想观念上要有所转变,很多情况下,教师会认为自己是教育主导者而不是引导者,从教师的角度去考虑的多,从学生的角度去设计的少。教育应该是一种服务,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教师要为学生的适性发展当一个细心的服务员。其次,教师们在综合素质上要有所提高,比如精致教育中的科技性和创新性都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你无法想象一个不紧跟时代步伐、墨守成规的老师能赢得相对好奇喜新、思维活跃的年轻一代的好感,所以精致教育是对教师们务必终身学习、全面学习的激励和鞭策。从踏上教师的岗位起,这就是一段征途,这就是教师不断自我革新、自我超越的征途。

四是精致教育的意义是价值追求。教育本身是一项长期、艰巨、系统的事业,它的价值并不会在短时间内展露无遗,也很难通过具体数据来量化评估其成效。精致教育虽然总结升华了既往的教育经验,但也在实际操作中、在一个个具体情境中难以给出整齐划一的解决路径,产生立竿见影的教育成效。所以,精致教育的最大意义并不在于界定了好的教育的应然状态,而是为我们的教育事业注入了一股精神动力,为我们的教育人生树起了一座价值标杆。这一点也是力促精致教育的吴清基教授所想播撒的要旨,“精致教育政策推行,所重视的是精致的教育态度,而所要传达的也是一种生活哲学、管理哲学与价值观。”[2]如果把精致奉为信仰,教育就会止于至善,此乃大学之道也。

综上所述,精致教育是应强国之需而起,同时也是顺强国之势而为。追求品质的提升是各国教育发展的共识,我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里也明确指出,“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于此节点,以重品尚质的精致教育理念引领教育改革,建立教育各领域精致化的发展取向,致力于提升教育的卓越性、绩效性、科技性和创新性,是有助于打赢教育质量保卫战的不二之选。

参考文献:

[1]史静寰,主编.当代美国教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6.

[2]吴清基,郭怡立.台湾精致教育政策发展与优质人力培育[J].海峡教育研究,2013(1):3-7.

猜你喜欢
教育质量教育改革
战略管理视角下中医药高校教育质量分析
美国室内设计教育现状与教育质量鉴定研究
幼儿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教学质量改革综述
怎样运用多媒体教好英语
对职业教育发展中“软实力”的思考
浅谈“EEPO有效教育方式”
学有所悟,学有所乐
任务型教学在初中英语听说课教学的应用研究
浅谈大学教改中创新型的物理试验问题
动物医学专业面向官方兽医与执业兽医教育改革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