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现状及对策研究

2016-01-15 20:44于长伟田合雷丁胜
学理论·下 2015年12期
关键词:网络舆情高校学生

于长伟 田合雷 丁胜

摘 要:目前,高校常常成为网络舆情事件重点传播区域,甚至是发源地。分析了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现状,剖析目前高校网络舆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校园网络舆情工作对策和建议,为高校网络舆情工作有效开展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36-0121-02

引言

据中国互联网中心(CNNIC)2015年5月发布的《2014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统计数字显示,中国青少年网民中,大学生在信息获取、交流沟通、网络娱乐、商务交易各项网络使用率中都远远高于网民总体平均水平[1]。大学生思想活跃,知识水平高,喜欢借助微博、论坛、BBS、个人空间、博客、社交网站等新媒体在网络上表达交流思想、参与公共事务、讨论时政热点问题,高校常常成为网络舆情事件重点传播区域,甚至是发源地。因此,加强高校网络舆情工作就显得尤其重要和迫切。

一、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现状

我国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相关研究及实践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由于起步较晚,还存在相关问题和不足,仍面临诸多挑战。

(一)高校网络舆情工作机制不明

高校对网络舆情工作重视程度不够,缺乏主动应对的理念,网络舆情工作的领导机构、队伍保障、教育引领、监测研判、安全预警、干预引导、危机处置、总结反馈等各方面工作机制不明,容易导致网络舆情危机事件爆发时反应迟缓、应对不力,不利于网络舆情危机的解决。

(二)学生网络道德法制教育不足

网络教育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个重要的手段,但是高校网络教育形式、内容以及效果还不尽人意,缺乏吸引力和感召力,有待进一步改善和提高。高校对学生的安全教育更多地聚焦在国家安全、人身安全、财产安全等方面,涉及网络安全,主要是防止网络诈骗,缺乏网络道德以及法制教育,教育的缺失导致学生在网络中无所顾忌,容易成为网络舆情负面信息的发起者、散布者和推动者。

(三)高校网络舆情工作队伍不强

大多数高校的网络舆情工作队伍存在缺乏统一的领导和规划、专业指导老师欠缺、成员水平参差不齐、业务培训不系统、不专业、监测技术手段落后、没有固定的工作场所和良好的工作环境等问题。薄弱的网络舆情工作队伍容易导致网络舆情危机发现不及时,处置不得当,错失处置黄金时间,导致事态扩大化。

(四)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管理不畅

目前,高校中校园网络管理部门是校园网络管理中心,学生教育管理部门是学生工作部,学校网络舆论管理部门是宣传部,网络舆情危机事件处置部门是保卫部,各部门工作职责既重叠也有空白,缺乏统一的部署和联动,网络舆情管理主体不明确。管理主体不明确将直接导致高校网络舆情监控不到位、分析研究不深入、引导不及时和应急处置措施不力,致使网络舆情危机,后果不堪设想[2]。

二、高校网络舆情工作对策

高校网络舆情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顶层设计,又需要底层设计,是高校学生教育面临的新课题,也是高校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建机制,形成网络舆情工作有力保障

学校应该成立网络舆情突发事件领导机构,制定相关的运行机制、防范措施、应急预案,做好应对网络舆情危机的准备。学校相关职能部门要充分熟悉应急预案的内容、流程,明确各自部门的主要职责,了解必要的处理方法,当网络舆情危机发生时,能做到快速反应、有章可循、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提高应对网络舆情危机的能力和水平,确保网络舆情危机平稳解决[3]。

(二)重教育,内化提升学生网络道德素质

一方面,学生由于社会经验的不足、认知的偏差,在面对海量的网络负面信息时,极易从众,成为负面网络舆论的推动者。另一方面,由于网络的匿名性、虚拟性,以及学生对网络法律法规的不了解,导致网络成为学生宣泄个人情绪、散布不负责任言论的重要场所,容易导致网络舆情危机。因此,加强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就显得尤其重要和迫切。

首先,高校要加强校园网建设,通过采取开设网络文化课程、打造主题教育网站、开展网上文化活动、组织主题论坛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占领网络教育主阵地,构建网络主流意识形态,净化网络舆论环境,使学生从不健康的、负面的网络环境中走出来,在网络中有所取、有所爱、有所学,切实提高学生的网络道德素质和思想境界。

其次,高校要加强对学生的网络道德及法治教育,通过主题班会、讲座、情景剧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载体寓教于乐,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责任意识,增强网络使用法治意识,提高网络安全和防范意识;增强网络舆论辨别能力,承担起维护网络秩序的重任。

再次,高校教师尤其是学生工作者要主动占领网络阵地,综合运用BBS论坛、E-mail、QQ群、博客、播客、微博以及新型网络社交媒体等新媒体,加强与学生的交流沟通,探索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形式,如开展主题微博大赛、QQ群主题班会、班级博客大赛等活动,充分发挥网络共享性、便捷性的优势,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此外,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收集校园热门话题和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加以回复和引导[3]。

(三)抓队伍,培养网络舆情工作中坚力量

高校应该建设一支政治可靠、技术过硬的网络舆情工作队伍。队伍应由相关领导、指导老师、学生团队三个层面构成。领导负责学校网络舆情工作的整体规划和部署,是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推动者。指导老师负责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具体落实,以及对学生队伍的业务指导,是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实施者。学生团队由网络监测员、网络评论员、网络管理员组成,负责对网络动态的监测上报、网络舆论的研判引导、网络版块的有效管理,是网络舆情工作的保障者。在平时的工作中,应加强对高校网络舆情工作队伍的管理和培训,不断提高其网络舆情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四)强监测,提高网络舆情工作研判水平

高校一方面要对校园内网站、论坛的用户进行实名制认证,对校内网络用户实行IP地址管理办法,建立IP地址使用信息数据库,规范管理,准确掌握舆情信息的来源,另一方面要不间断地对学校的BBS、学校贴吧、校园网和学生关注的网站(开心网、人人网等)的信息进行搜集、分类、评价和鉴定[4],同时,还要充分利用舆情信息监控、过滤、分析等高科技软件,提高网络舆情研判的效率和水平,不断提升网络舆情工作的研判水平,为学校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舆情信息。

(五)聚合力,提升网络舆情危机处理实效

在网络舆情危机事件发生时各部门要形成快速有效联动机制,切实提升网络舆情危机处理实效。宣传部门要第一时间发现舆情并快速上报至学校网络舆情领导机构,及时对网络舆情进行研判,组织学生网络评论团队引导舆论,缓和矛盾,掌握网络传播的主动权,引导网络舆论走向;同时,要与相关媒体保持紧密联系,避免不实报到,导致事态扩大化。网络管理中心要查找不良舆论信息源头,及时进行控制。学校负责领导、保卫部门以及学生工作部门要第一时间赶赴事发现场,维持秩序,疏散人群,必要时及时联系辖区维稳办及警方,防止事态进一步扩大。学生工作部门要及时召开学生骨干会议还原事情真相,深入学生宿舍,澄清事实,稳定学生情绪。网络舆情危机事件的处置应根据事态变化,在不同阶段,针对不同对象,采取不同的手段。不能采取强制的手段,要以做学生工作为主,靠经验和观察力对事态的发展变化做出准确的判断[5]。

(六)勤研究,促进网络舆情工作不断提高

要根据网络舆情工作的开展以及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和不足,建立网络舆情工作动态评价反馈机制,要加强对网络舆情工作的研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提高,促进网络舆情工作良性发展。尤其是在网络舆情危机事件处理结束后,要及时分析总结网络舆情事件对学校形象的影响,精心谋划、有的放矢地组织开展一系列有益于恢复学校师生和社会公众对学校形象的活动,增强师生和公众对学校未来的信心[6]。

三、几点思考

(一)高校全体师生员工都是网络舆情工作的组成部分

建设一支专业的网络舆情工作队伍是做好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关键,同时,高校网络舆情工作更离不开全校师生员工的参与和支持,高校在日常工作中应关心爱护广大师生员工,使大家对学校产生认同感、归属感,当网络舆情危机发生时,引导广大师生员工做学校网络舆情的发现者、上报者、引导者,而不是站在学校的对立面上成为造谣者、散布者、推动者。

(二)政府应该加大对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支持力度

高校网络舆情工作是社会舆情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高校的安全稳定关乎社会的安全稳定,政府部门一方面要将高校网络舆情监测、研判、处置等作为自身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要加强对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指导和帮助,双方良好的交流和互动,是高校网络舆情工作有效开展的重要保障。

(三)加强高校之间网络舆情工作的交流提高

我国在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建立了高校社科系统舆情研究机构[7],上述以及不少高校网络舆情工作已经走在了其他高校的前列,高校之间应该加强交流学习,互相借鉴吸取先进经验,共同促进提高我国高校的网络舆情工作水平。

四、结语

总之,政府、高校应高度重视高校网络舆情工作,在实际工作中要形成合力,加大投入,加强研究,不断提高,只有如此才能够维护学校和社会的稳定,才能创造和谐平安校园,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4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EB/OL].[2015-08-01].http://www.cnnic.net.cn/hlwfz

yj/hlwxzbg/qsnbg/201506/t20150603_52248.htm.

[2]闫育周,宋强,蒲传新,樊林.我国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研究[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114.

[3]赵中源,王国栋.高校网络舆情发展趋势及其治理机制[J].中国高等教育,2011(Z3):59.

[4]刘燕,刘颖.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及管理对策[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4):48.

[5]曾润喜,王国华,徐晓林.高校网络舆情的控制与引导[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9(11):81.

[6]吴磊.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管理机制的构建研究[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5):55.

[7]戴维民.我国网络舆情信息工作现状及对策思考[J].图书情报工作,2014(1):27.

猜你喜欢
网络舆情高校学生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平安校园建设研究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基于社会稳定视角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构建的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规律与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