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社团良性发展模式探究

2016-01-15 21:20王妍稳廖仁梅
学理论·下 2015年12期
关键词:良性发展模式探索社团

王妍稳 廖仁梅

摘 要:学生社团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平台。然而,目前社团的发展还存在诸多的问题,育人功能尚未充分发挥。高校应该高度重视社团发展,加强社团指导,鼓励社团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实现社团的制度化、规范化、精品化、专业化、品牌化发展,构建完善的传承机制,搭建多元化的育人平台,建立社团考评与奖励体系,引导社团进入良性发展模式。

关键词:社团;良性发展;模式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36-0136-02

高校学生社团是由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愿组成的,按照共同目标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群众组织。社团已经成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成为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活跃校园文化的重要平台,是高校实现组织育人的有效途径,是学生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重要阵地[1]。各种类型的社团百花齐放,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发展、全面发展的需要,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了良好的锻炼平台。虽然素质教育理念普及的二十年来,我国高校社团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社团的管理一直处于松散状态,其发展主要依赖于会员的自律性,以至部分社团制度规范不完善,内部管理混乱,发展盲目随意,会员流失严重,凝聚力薄弱[2]。

一、社团在发展过程中暴露的不足

1.社团发展体制不健全

社团作为高校学生自主管理的群众性组织,往往是社团的发起人承担起管理和组织任务,在管理的过程中凭借一腔热血号召会员开展工作,常常忽略了内部管理,导致社团没有良好的顶层设计,没有明确的发展目标,没有完善的机构设置,没有制度的保证,管理相对混乱。这种情况下的社团内部分工不明确,难以调动会员的工作积极性,社团整体涣散,不能形成有机整体。社团在资金管理、新一届领导人选举、活动开展等方面均无章可循,因此多数社团的资金花费不公开、不明朗,会员满意度低;社团负责人换届随意,新的领导者能力参差不齐,社团发展难以为继;活动质量不高,获得的经验难以传承,社团的品牌难以打造[3]。

2.社团发展缺乏支持

社团负责人的责任心、团队意识及组织管理能力,对社团的活力、影响力及发展起到关键作用。在目前的社团管理体制中,学校对社团的指导力度相对薄弱,社团负责人的选拔体系及培养体系尚不健全。目前,大部分高校的社团指导老师是由学生出面邀请,老师义务性为社团指导,指导老师的奖励与考评体系尚未完善,部分老师的指导功能流于形式,难以真正落实。社团活动的经费多来自于收取会费和部分社会资助,经费数量非常有限,远远不能满足社团的活动开支。与此同时,社团的办公地点及活动场所时常不能满足需要,在缺乏各项支持的状况下,社团的发展难以为继,生存艰难。

3.社团发展缺乏传承

由于管理体制的松散,社团往往缺乏长远规划,发展盲目随意;没有建立完善的档案制度,社团资料、会员信息记录不完整,活动不能及时总结,获得的良好经验不能很好地传递。部分社团负责人只重视在任期间的活动开展质量,而对新一届会长的培养不重视,忽视新老成员的衔接与良好文化的传承,造成发展极不稳定。

4.社团的整体结构有待优化

社团的发展呈现多样性,公益服务类、专业技术类、体育竞技类、兴趣爱好类等社团百花齐放,然而社团的活动质量普遍不高,研究性氛围淡薄,整体发展不均衡,娱乐类的社团偏多,研究性社团较少,成果产出相对有限;社团的数量不断增加,但是精品社团的比例较小。

二、社团良性发展模式探索

加强社团支部建设、高度重视社团的指导工作,引导社团做好顶层设计和长短期规划是实现社团良性发展的基础。积极营造良好的内部文化,实现社团的管理规范化、制度化,活动精品化、专业化,社团品牌化,构建完善的传承机制,全面提升内部凝聚力是社团质量提升的关键。吸引优质的会员,并且在团支部的努力下让会员接受社团文化,让会员对社团产生归属感和荣耀感,从而愿意为社团的建设发展贡献智慧和能力,这是社团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来源。良好的发展状况,为社团赢得了荣誉,进而产生较好的品牌效应,优质生源和资金来源就有了保证,活动质量进一步提升,由此社团进入了良性循环模式(如图一所示)。

1.营造良好的社团文化氛围

社团文化是指会员在根据兴趣爱好与社团纲领开展活动的过程中,逐渐积累形成的社团内部的文化氛围及价值观念[4]。文化是社团的标签,是会员共同的价值取向,是指导社团活动开展的无形力量。社团文化的打造应该立足社团性质与定位,立足会员的实际,并在社团活动中潜移默化地让会员感受社团文化。以该文化为基础,培养会员的责任意识、集体意识,在活动中平等和谐相处,培养会员的归属感,促进社团的不断发展。如果每一位会员都能在对社团的贡献中,找到自己的归属感与价值所在,找到自己的舞台,就能有效地产生社团文化的凝聚力、向心力,促进社团的良性发展。

2.充分发挥社团支部的教育功能

社团是高校开展思想教育的重要载体,是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阵地,因此在社团设立共青团支部具有重要意义。社团支部应该充分发挥教育功能,利用重大节日、重大活动为契机,开展会员的思想教育活动,提升会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支部同时应该作为社团的文化核心,成为会员建言献策、集思广益、民主参与社团建设的中心,促进社团凝聚力的发展。

社团支部在发挥教育功能的过程中,应该重视方式方法,避免使用“灌输式”“说教式”的教育模式,积极引入“体验式”教育、慕课教育的先进理念,充分运用现代媒体平台的潜移默化教育功能,注意教育的实效性,确保社团文化在会员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同时,社团负责人应该时刻以身作则,做好表率作用,全心全意为社团服务,事事为会员的发展着想,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树立个人在社团中的威信,努力用人格魅力感染更多的会员,让自己成为社团的领导核心,增强社团的执行力。

3.实现社团的规范化发展

各社团应该根据社团的性质,做好社团发展的顶层设计,制定长期及短期发展纲要,明确社团的纲领宗旨,确保在每一年的换届之后,社团得以持续性发展。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组织,社团的日常行政工作包括经费开支、会员管理、活动审批、固定资产管理等多个方面。如果没有完善的制度,所有工作必然出现混乱。社团应该构建完善的管理制度,并在全体会员的监督下,按照已有的制度开展各项活动,使得社团的各项事务规范化、制度化、透明化,严防各种腐败形式的滋生。同时,应将活动取得的先进经验,及时总结,并将经验转化为可传承的制度,将活动流程及内容标准化,促进社团的规范化发展。

4.实现社团的内涵式发展

社团的内涵式发展可以从三个层次着手,即会员精英化、活动精品化、社团品牌化。高度重视社团负责人的培训工作,加强责任意识、团队意识、品牌意识及精品化发展意识的培养;为每个社团配备有经验的指导老师,并完善指导教师的奖励与考评机制,保证社团的健康蓬勃发展。社团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平台,希望每一位会员能够充分利用这个舞台,通过社会实践、科技创新、公益服务、技能发展等活动,切实锻炼个人的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自我执行能力、领导力等,实现个人能力的飞跃,实现精英化[5]。

活动的策划应该坚持精品化的原则,活动的数量不在于多,而在于“精”,活动的内容主题应该体现大学生的精神面貌,符合社团的发展宗旨,符合教育需求,同时活动形式应该灵活多样,能够吸引会员积极参与。应该支持公益服务类、专业技能类、科技研究类的社团发展,将活动经费以科技创新项目、社会调研项目、创业项目的形式发放,鼓励社团积极申报,并监督研究成果的产出。将社团经费项目化,有利于社团的专业化、精品化发展,对活动经费的使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团的会员往往来自不同的专业背景,多学科交融,在集体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实现专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取长补短,高效完成任务。

会员的精英化、社团活动的精品化,是社团品牌化发展的有力保障。社团负责人应该具备品牌化意识,建立社团的微信平台、微博平台,加强社团对外的交流宣传,积极传播正能量。品牌化为社团获得外联资金援助,为优质会员的加入提供了保证。

三、小结

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鼓励学生自我服务,这是社团的最大魅力所在,也是社团倍受欢迎的重要原因,学校应该鼓励社团的自主发展,充分发挥社团的育人功能。但是多数社团的负责人还不具备独立运营社团的能力,因此社团的发展需要正确的引导和扶持[6]。高校应该重视社团支部建设,以支部为核心构建社团文化,培养会员的责任意识、集体意识和归属感;促进社团的内涵式发展,将制度化、规范化、精品化、品牌化作为社团的发展目标,做好顶层设计,全面提升社团的活动质量;以项目申报形式划拨社团经费,提供资金支持,引导社团专业化发展;最终以良好的形象及品牌效应吸引优秀的人才加入社团建设,从而实现社团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相阳,苑婧娴.浅谈高校社团对大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影响[J].思想教育研究,2015(1):78-81.

[2]常青.高校学生社团问题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

[3]段昌强,高峰.高校社团发展现状及科学发展对策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6):151-153.

[4]张勇.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高校社团文化建设[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0.

[5]刘丰林.素质拓展视域下的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现状及对策[J].中国高等教育,2013(23):20-22.

[6]任志宏,赵平.高校学生社团管理工作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1(11):106-108.

猜你喜欢
良性发展模式探索社团
缤纷社团
最棒的健美操社团
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广东模式、经验与思考
高校户籍管理模式探索
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社团良性发展的几点认识
K-BOT拼插社团
初中英语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
论“专车”模式及其良性发展
衡水湖湿地生态环境现状及对策分析
小学英语让学与生的教学模式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