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安置模式下水库移民生计状况比较研究

2016-01-16 07:34孙海兵

不同安置模式下水库移民生计状况比较研究

孙海兵

(三峡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 湖北 宜昌443002)

摘要:依据英国国际发展部的可持续生计框架,运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库区后靠移民与外迁移民的调研数据,比较分析二者的生计资本、生计策略及生计结果。结果表明:后靠移民生计资本总量略高于外迁移民,后靠移民拥有相对较高的社会资本,但自然资本可能受损,存量较低,而外迁移民拥有相对较高的自然资本,但社会资本或受到损失,存量较低;自然资本中的土地面积对后靠移民与外迁移民选择农业为主与非农为主这两种生计方式的影响正好相反,农业生产力水平可能才是生计策略的决定因素;后靠移民的生计结果相比外迁移民更好一些,非农为主的生计方式相对农业为主的生计方式可能产生更好的生计成果。今后水库移民宜就近采取农业、农转非、兼业等多元化安置模式。

关键词:丹江口库区;后靠移民;外迁移民;生计资本;生计策略;生计结果

作者简介:孙海兵,男,三峡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管理学博士。

中图分类号:D 632.4 文献标识码: A

收稿日期:2015-05-10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泛化大众娱乐对大学生政治关注度影响的实证研究”(JBK1507072)。

水库移民历来被称为世界性难题。目前发达国家已进入后现代时期,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已经基本完成,工程移民已很少。发达国家的移民补偿安置政策主要是建立在市场经济等价交换的基础上,世界银行则提倡开发性移民方针,要求至少使移民生计和生活水平恢复至搬迁前的较高水平。英国国际发展部提出了著名的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指出作为生计核心的资本的性质和状况,影响到生计策略,从而导致某种生计结果[1]。国内学者围绕此可持续生计框架对水库移民生计状况进行了一些探讨,邵毅以岩滩水电站B县移民安置区为例,对水库移民遗留问题处理前后的生计资本进行了对比分析[2];孙海兵对三峡与南水北调外迁移民的生计资本及其对安稳发展的影响进行了比较分析[3]。目前关于水库移民安置模式的比较研究较多,但从可持续生计视角探讨的尚很少见。鉴于此,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依据英国国际发展部的可持续生计框架,通过问卷调查,比较分析南水北调丹江口后靠移民与外迁移民的生计状况,为我国水库移民可持续生计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提供参考。

一、调查概况

数据来源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水库后靠移民和外迁移民生产生活状况的问卷调查。外迁移民调查于2011年11月进行,选择了湖北省武汉市、潜江市的12个移民安置点,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98份;后靠移民调查于2013年11月展开,选择了湖北省丹江口市的8个移民安置点,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44份。所有受访对象截至调查时在安置地已生活了1~2年,因而具有一定可比性。调查内容主要包括:(1)人力资本,包括家庭人口、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生产生活适应程度;(2)自然资本,包括土地面积与质量;(3)物质资本,包括住房情况、家用电器设备数量、基础设施评价;(4)金融资本,包括家庭收入、融资机会、政府补贴;(5)社会资本,包括移民人际交往、基层帮扶情况等。

二、生计资本比较分析

依据生计资本的概念,参考相关的移民生计资本测算研究[3-4],可得到丹江口后靠移民与外迁移民的生计资本(见表1)。

表1 南水北调丹江口水库移民的生计资本比较

从表1来看,后靠移民生计资本总量稍大于外迁移民,但二者均处于较低水平,而且移民所拥有的五种生计资本参差不齐。

后靠移民人力资本测量分值稍高于外迁移民,在五种生计资本中均排第三位。二者在劳动能力与文化程度方面分值均较低,且相差不大。在生产生活适应方面,后靠移民要明显好于外迁移民,这主要是因为移民的恋土情结短期内难以消除。后靠移民迁移距离较短,基本仍在原辖区范围内;外迁移民则从库区、山区迁到较远的平原地区,对新的生产生活环境有一个适应过程,难以割舍乡土观念,原有的生计能力也受到一定影响。

后靠移民自然资本在五种生计资本中是最低的,外迁移民自然资本略高于人力资本。在土地数量方面,后靠移民与外迁移民相差较大。后靠移民搬迁前人均耕地为0.057hm2,搬迁后为0.017hm2;外迁移民人均耕地由搬迁前的0.048hm2变为搬迁后的0.100hm2。丹江口库区人地矛盾突出,环境脆弱,难以调配足量土地分给后靠移民;外迁移民的土地大多数是依靠行政力量征用了农场土地,因而相对充裕。在土地质量评价方面,后靠移民与外迁移民土地实施了移土培肥、土地整理等工程,因而均处于中等水平,且相差不大。

物质资本对于后靠移民和外迁移民而言在所有生计资本中都是最高的。移民搬迁后住进砖混结构的集中居住小区,住房情况普遍较好。后靠移民搬迁前人均住房面积为32.47m2,外迁移民为27.95m2;搬迁后,后靠移民人均住房面积增加到45.54m2,外迁移民则增加到34.76m2。后靠移民与外迁移民户均拥有6.08种和6.41种自有资产(家电设备),分别比搬迁前增加了2.61种和1.39种。移民对基础设施恢复和重建的满意率较高,仅有1.48%的后靠移民与17.74%的外迁移民认为比搬迁前变差了。

后靠移民金融资本在所有生计资本中排第四位,外迁移民金融资本在所有生计资本中是最低的。家庭收入分值较低,体现出移民之间收入差异较大。移民获得政府的补贴主要是水库移民后期扶持现金直补、种粮补贴和低保等,由于物价上涨等原因,这些数额不大的补贴的作用下降。在融资方面,主要涉及购买新房资金和创业资金,后靠移民借款主要依靠亲朋好友,能够从正规金融机构借款的很少;外迁移民相对有较多的优惠扶持政策,且住房面积较后靠移民小,利用补偿补助款基本可以满足购房要求,融资机会较少。

后靠移民社会资本在所有生计资本中排序第二位,外迁移民社会资本则在五种生计资本中排第四位。在人际交往方面,后靠移民明显优于外迁移民。移民远迁到异地他乡,人生地不熟,短期内难以融入当地社会。乡村基层组织对移民生产生活帮助的分值都较低,说明基层对移民帮扶落实不够或效果不佳。

总的来看,丹江口后靠移民生计资本按测量值从大到小依次排序是:物质资本、社会资本、人力资本、金融资本、自然资本;外迁移民依次是:物质资本、自然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金融资本。后靠移民相对于外迁移民而言,在物质资本、社会资本、人力资本、金融资本上占优,而外迁移民在自然资本方面相对较好。此外,后靠移民生计资本总和略大于外迁移民。因此,从搬迁后短时期来看,后靠安置相对外迁安置具有一定优势。同时,后靠移民与外迁移民的物质资本都提高了,后靠移民损失最大的或是自然资本,外迁移民损失最大的或是社会资本。

三、生计策略比较分析

生计策略是指为实现生计目标,对各种资本的利用配置及对经营方式的选择,如农业集约化、生计多元化及迁移等[5]。根据移民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等,将移民户的生计策略简单地划分为二种类型:农业为主型与非农为主型。调查显示:搬迁后,后靠移民中非农为主型家庭占样本户的88.19%,外迁移民中非农为主型家庭占88.89%。反观搬迁前,后靠移民中农业为主型家庭占75.00%,外迁移民中农业为主型家庭占56.06%。可见,由于南水北调丹江口移民搬迁后基本过的是一种类似城市的生活,移民生计策略发生了很大变化,即农业为主型家庭所占比重大幅减少,而且,非农为主型家庭比重远超过农业为主型家庭比重。

为理清移民生计资本对生计策略的影响,笔者构建了一个以移民生计资本及其变化等为自变量,以两种生计策略为因变量的logistic回归模型(农业为主型=0;非农为主型=1)。利用SPSS软件做回归分析,采用逐步筛选法,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生计资本影响水库移民生计策略的回归结果比较

由表2可知,自然资本中的土地面积、人力资本中的劳动能力、与物质资本相关的基础设施的变化是影响后靠移民生计策略的显著因素。其中,土地面积的回归系数为负值,其余二个的回归系数为正值,说明搬迁后拥有土地较少、家庭劳动能力较强、认为搬迁后基础设施相比搬迁前变好的移民往往更倾向于依靠非农业作为其主要的生计方式。可能的解释是:后靠移民长期生活在山区、库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使拥有较多自然资本的移民更愿意从事传统的农业生产而获取相对稳定的收入;自然资本较少的移民,即缺少土地的农村移民被迫或主动转向非农业来维持生计。随着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民可以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因而劳动能力较强的家庭更可能抽出时间去从事非农业生产,靠外出务工或经商等获取更多的收入。此外,基础设施变好将为农村移民从事非农就业提供更多的便利条件或降低成本,因而基础设施变好的安置区的移民更可能从事非农业。

与自然资本相关的土地变化、自然资本中的土地面积是外迁移民生计策略的重要影响因素。二者的回归系数均为正值,说明搬迁后土地比搬迁前增多,但拥有土地较多的外迁移民往往更愿意从事非农业,并作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显然,土地面积对外迁移民生计策略的作用与对后靠移民生计策略的作用相反。对于外迁移民而言,由于其责任田地处平原,田块规整,便于机械化耕作,具有土地流转的良好条件,加上移民短期内不熟悉当地的经营方式,移民一般将家庭的多数土地出租,但租金收入并不高。外迁移民的土地数量是按人均0.1hm2分配的,此即意味着家庭人口越多,家庭土地面积越多。在普遍选择将土地出租的情况下,家庭人口越多,一般而言富余劳动力越多,因而越有可能多的从事非农业,从而获得比农业收入更多的收入。至于搬迁后拥有土地比搬迁前增加的外迁移民会把非农业作为其主要收入来源,可能的原因是:外迁移民搬迁后土地增加的家庭占大多数,非农为主型家庭也占大多数,而且移民搬迁后土地增加较多的也与其家庭人口较多有关。

综上,土地数量的多少对农村移民选择何种生计策略具有较大影响,但可能并非关键因素。移民生计策略(指选择农业或非农业)归根结底可能主要取决于农业生产力,即农业生产效率越高,农村移民越有可能从农业向非农业转移。

四、生计结果比较分析

生计成果是生计策略的实现目标或结果,如收入增加等[6]。据调查,后靠移民人均年纯收入为4852元,同期湖北省丹江口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213元;外迁移民人均年纯收入为3515元,同期湖北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832元。搬迁前后收入比较,后靠移民认为搬迁后不低于搬迁前的占74.30%;外迁移民则相应为20.21%。这说明移民生计恢复和重建需要一个时间过程。

为了解移民生计策略对生计结果的影响,笔者对不同生计类型移民的收入进行了分类统计。结果表明,后靠移民中农业为主型家庭平均纯收入为13529元,非农为主型家庭纯收入为16402元;外迁移民中农业为主型家庭纯收入为9295元,非农为主型家庭纯收入为13598元。显然,非农为主型家庭在收入方面总体上要好于农业为主型家庭。

五、结语

由南水北调丹江口水库农村移民生计比较分析不难发现,不同安置模式下移民的生计状况可能存在差异。在生计资本方面,后靠安置可以使移民保持相对较高的社会资本,但自然资本难免会遭到损失;外迁安置可以使移民拥有相对较高的自然资本,但社会资本可能会遭到损失。

在生计策略方面,移民生计方式的选择并不是完全以土地等自然资本的多少作为判据,而可能主要取决于农业生产力水平高低。在生计结果方面,后靠移民相对外迁移民可能更好一些,以非农业为主的生计方式相对于农业为主的生计方式更可能产生较好的生计成果。

伴随人地矛盾尖锐,土地开发或调整日益困难,移民传统的以土为本、以农为主的安置模式面临严峻挑战。同时,农村土地保障功能呈现日益弱化的趋势,有土安置的效果与预期存在差距,以土地换土地的远迁安置做法或许并不可取。因此,今后对水库移民应积极创新安置方式,因地制宜采取农业安置、非农安置、兼业安置等“多样化组合”就近安置方式,从源头上为移民后续生计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Department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Sustainable Livelihoods Guidance Sheets[R]. London: DFID, 1999.

[2]邵毅,施国庆,严登才.水库移民遗留问题处理前后移民生计资本对比分析[J].水利经济,2014(2).

[3]孙海兵.水库移民生计资本对安稳发展影响的比较研究[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6).

[4]杨云彦.南水北调工程与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5]李丹,许娟,付静.民族地区水库移民可持续生计资本及其生计策略关系研究[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

[6]孙海兵,段跃芳.后期扶持对水库移民生计影响的研究[J].水力发电,2013(9).

[责任编辑:马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