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企业的形成:基于网络能力与战略创新导向影响的研究

2016-01-19 08:45何建洪,贺昌政,罗华
中国软科学 2015年2期
关键词:创新型企业调节效应

创新型企业的形成:基于网络能力与战略创新导向影响的研究

何建洪1,贺昌政2,罗华1

(1.重庆邮电大学,重庆400065;2.四川大学商学院,四川成都600065)

摘要:以企业网络能力禀赋对创新型企业的影响为切入点,在证明网络能力四个维度:愿景能力、构建能力、关系管理能力和关系控制能力对创新型企业存在显著影响的基础上,探讨了企业战略的创新导向在这一影响过程中的扰动作用,并应用调研数据对这种作用进行了验证。结果发现战略的创新导向在网络能力与创新型企业间起着显著的调节作用,高的战略创新导向会增强网络能力对创新型企业的正向作用;而低的战略创新导向则会弱化网络能力对创新型企业的正向作用,甚至可能使这种作用的方向发生逆转。这表明企业在战略层面强化创新导向,引导资源向创新活动集聚,促进组织内崇尚创新的氛围的形成,才有利于网络能力禀赋与战略的匹配,促进创新型企业的建设。

关键词:网络能力;战略的创新导向;创新型企业;调节效应

收稿日期:2014-08-20修回日期:2014-12-2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071101);重庆邮电大学博士启动基金项目(K2014-02)

作者简介:何建洪(1973-),男,重庆人,博士,重庆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技术经济及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9753(2015)02-0127-11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e literature analysis,this paper classified network competence into network visioning competence,network construction competence,relation management competence and relation control competence. By taking the strategic technology-oriented as mediate variables,this paper proposed a theoretical model about the affect of network competence on innovative enterprises. To verify these hypothesis we obtain samples data through questionnaire,find that all dimensions of network competence have significant impact on innovative enterprise,and strategic technology-oriented plays a moderate role when network competences effect on innovative enterprise. When strategic technology-oriented is significant,the network competence effect on innovative enterprise more strongly. Otherwise,the effects of network competence decrease,or even have a negative impact. This result suggests that if firms com strengthen its innovation-oriented strategy and then promote its resources focuses on innovation activities ,promote the formation of an organization advocating the innovative atmosphere,its network competence would match the strategy better,which help promote the building of innovative enterprises.

Network Competence,Strategic technology-orientedness and

Formation of Innovative Enterprise

HE Jian-hong1,HE Chang-zheng2,LUO Hua1

(1.ChongqingUniversityofPostsandTelecommunications,Chongqing400065,China;

BusinessSchoolofSichuanUniversity,Chengdu600065,China)

Key words: Network Competence;Strategic technology-oriented;Innovative Enterprise;Moderate Effect

一、引言

创新型企业是指拥有持续创新机制、能够将资源要素系统地转化为创新绩效,以获取持续稳定竞争性优势的企业,是主流企业发展模式演变的最新形态[1-2],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支点,在实践和研究领域受到高度关注。尤其在我国已经实现对世界多数经济体的经济总量超越,正致力于创新追赶和技术超越的时代背景下,创新型企业的建设对于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和经济发展方式的升级转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我国科技部、国资委、全国总工会于2006-2013年间组织评选出了四批国家创新型企业,以期激发创新型企业建设的热情。但是,目前关于创新型企业成因和创建路径的研究仍未形成一致结论[3],多数研究聚焦于环境、制度等外生要素对创新型企业的培育性作用,或者强调行政性管理政策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如Patrick Cohendet强调创新型企业是社会创新系统中的节点,创新型企业的创造力及创新绩效特征来源于社会的创新性[4];Bottazzi,Laura以欧洲创新型公司为例,发现当引入风险投资时,风险资本的文化理念对欧洲创新型公司的形成有显著影响[5];还有的研究认为知识产权制度体系的建设也是促进创新型企业建设的重要力量[6]。这些强调外生力量推动作用的研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创新型企业的环境依赖性,为经济管理部门推动微观经济主体创新、推动创新型企业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思路,但显然不能代表创新型企业形成的全部前因,尚需进一步探讨企业自身的能力禀赋对创新型企业形成的内生性影响,并分析这种影响过程是否受到管理性特征的干扰,从而判断这种影响的线性或非线性特征。

此外,在追求开放创新和协同创新的时代背景下,企业通过合作网络从外部吸收知识、信息和其它创新资源是获取创新绩效的重要途径[7],也应当是创建创新型企业的重要方式。而企业通过外部网络获取创新资源的意愿、方式,以及通过这一方式获取创新资源的有效性都取决于其网络能力禀赋[8]。为此,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网络能力禀赋对创新型企业的作用,以探索创新型企业创建或形成的可能路径:第一,分别从网络能力的不同维度分析其对创新型企业的影响,探讨网络能力影响创新型企业的具体路径和方式;第二,由于企业战略导向对资源使用有很强的引导作用,因此本文将探讨企业战略的创新导向是否促进了资源向创新活动集聚,从而推动创新型企业的形成;第三,探讨作为能力禀赋和网络能力与作为管理要素的战略导向在创新型企业形成过程中是否存在交叉影响,如果存在,战略导向这种管理要素是强化还是弱化了能力禀赋的效能。

二、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创新型企业的本质属性是具有独特的创新管理体系,并能够持续获取高于同行竞争者的创新绩效,因此这一概念可以通过创新绩效和创新管理这两个维度来表达[9],能力禀赋、战略导向性对创新型企业的作用也是通过影响这两个维度来实现的。

(一)网络能力对创新型企业的影响

网络能力表现为企业提高自身在合作网络中地位的可能性和处理网络关系的主导性[10],一般认为,网络能力由网络愿景能力、网络构建能力、关系管理能力和关系控制能力等维度构成[11-12],不同维度之间显示出较强的独立性,网络能力对焦点企业的创新绩效以及组织特性的影响是通过这些维度分别完成的。

网络愿景能力有助于企业发现嵌入于合作网络中有价值的创新机会和活动[13],体现了焦点企业对其所在的网络环境的认识和理解[14],是企业对网络变化采取行动和反应的基础。网络愿景能力越强的企业越容易提升其在网络中的位置中心度,进而提高其对资源获取与控制的程度[15]。也即是说,强而显著的网络愿景能力极有可能带来这样的结果:(1)更及时、更全面地获取并控制与创新相关的新信息。这些新信息对于选择正确的创新方向、解决工艺设计难题、改革有形的组织结构和无形的制度结构都非常重要;(2)创新活动具有更强的网络导向性。企业有意愿依赖外部技术知识资源来推动创新活动[16],因此会建立具有柔性的内部组织结构和创新激励机制,以使组织内产品设计、生产制造、市场营销等部门更便捷地与外部组织进行联系。(3)拥有更多的结构洞。此时企业拥有更多的非冗余的异质性联系,能够方便地获知潜在合作伙伴的资质,更快地获知机会或威胁,同时能够获取并筛选差异化信息,从而更快地实施创新活动,提升创新成功率[17]。

网络构建能力指企业选择、发起、调整网络关系的能力,具备网络构建能力的企业能够根据自身发展的不同状态和需求来选择潜在网络伙伴,建立企业所预期的网络关系,而这种关系决定了企业间资源流动的方向和效率。因此,网络构建能力有助于企业动员和直接吸收其他行动者的资源和能力,提高自身的创新资源基础,形成企业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及管理创新的能力,从而改善内部创新工艺和管理流程[18],促进企业内部创新管理体系的形成与优化。此外,网络构建能力还有助于企业获取和吸收合作者的经验、知识,形成学习其他企业组织创新实践的基础[19]。

企业关系管理能力和关系控制能力的提升有利于促进与合作方之间的相互作用,强化企业间的合作关系,增加企业在网络中的关系嵌入性,形成与合作伙伴间的强关系联结[20]。这种强关系网络首先有利于提高焦点企业与合作伙伴间的信任程度,降低资源获取的成本[21];其次,当企业通过关系管理能力和关系控制能力建立与社会声望高的组织间的强关系网络时,企业便拥有了更广泛关系的桥梁和通道,更容易接近新顾客或新的合作伙伴,获得创新活动所需的金融资本、人力资本等运营性资源[22],并拥有了直接向非技术合作客户推销创新性产品的基础[11];第三,由于隐性知识具有不可编码性,在网络中需要借助强关系联结进行传递,因此通过关系管理能力和关系控制能力而建立的强关系网络使得隐性知识的传递更加顺畅,使企业获得了隐性知识交换方面的优势。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提出如下理论假设:

H1:企业网络能力对创新型企业的形成有正面影响。

H1a:企业网络能力对创新型企业的创新绩效有正面影响;

H1b:企业网络能力对创新型企业的创新管理有正面影响。

(二)战略的创新导向与创新型企业

Berthon等[23]将战略的导向性区分为技术导向性、市场导向性两大类别,但技术导向的本质是强调企业致力于通过技术的改进和研发向顾客提供其偏好在性能、特征、质量和价值上具有显著差异的产品和服务,其内涵与其它文献中提到的创新导向是一致的[24]。基于资源的战略理论(RBV)认为,企业资源转化为绩效的过程并不是自然发生的,会受到组织内部诸如部门结构、权力结构等管理性因素的干扰,在这些要素中,战略的创新导向起着关键作用,影响着企业内部创新资源和能力集聚的方向,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企业创新资源转化为创新成果的效率,影响包括网络能力在内的企业能力的价值和存续周期,因而影响着创新型企业的形成。对于其作用方式,不少研究发现,战略创新导向更多的时候充当着情境因素,影响着企业资源和能力禀赋转化成为创新绩效的过程和方向[25]。

(三)战略创新导向对网络能力与创新型企业间关系的调节作用

在开放创新的环境中,相对于战略创新导向低的企业而言,那些战略创新导向高的企业由于需要更高效、更及时地获取市场信息和技术专业领域内的新知识,因此对开展外部知识交流与创新合作有更强烈的期望和动力[26],以使企业拥有的网络能力得到更充分应用。相应地,对于那些拥有强网络能力的企业来说,当其战略的创新导向强烈时,一方面可以从网络中得到频繁而可靠的行业相关信息和技术相关信息,使其能够深度挖掘已有技术知识体系中的价值来促进创新活动[27],另一方面,网络能力也可以借助战略的导向性来提升其在企业资源能力体系中的地位,引导企业建立一套适合网络能力形成并充分发挥效能的流程和组织架构,进而促进崇尚合作与对外交流的创新氛围的形成,有利于持久创新绩效的获得。也就是说,企业战略中强的创新导向强化了网络能力对创新管理体系和创新绩效的影响。

同时,强的网络能力使企业更易于占据在创新网络中的中心位置,从而满足企业对稳定、频繁的信息交流的需求,减少创新活动的不确定性[28]。但如果此时企业战略的创新导向很低,对创新活动和技术的依赖度低,更倾向于应用营销或其它资源谋求竞争优势,网络能力与创新型企业间的关系就可能被逆转。对于战略的创新导向低的企业来说,战略对创新资源的集聚效果差,缺乏开发新的生产技术和新产品的动机,难以充分利用强网络能力基础上的网络中心位置所提供的独特和多元化信息,既无法获取好的创新绩效[29],也不能推动创新管理体系建设。不仅如此,强的网络能力意味着企业在构建合作创新网络中投入了大量的有形资源,并致力于在企业内部获得高层管理者的认同,而战略的创新导向低弱化了技术革新和新产品开发等创新活动在企业战略中的地位,从而引发企业内部战略方向上的争论,不利于网络能力中蕴含的创新潜力的发挥,导致资源利用中的耗散[30-31]。

基于以上的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2:企业战略的创新导向在网络能力作用于创新型企业的过程中起调节作用。

结合上述分析,可以得出如图1所示的战略的创新导向在创新型企业形成过程中产生调节效应的模型图。

图1 战略的创新导向的调节作用

三、研究设计

(一)变量测量

1.创新型企业的测量

已有研究中关于战略创新导向、企业网络能力的测量已经有了不少成功的先例,而对于创新型企业的测量则缺少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因此本文针对创新型企业的测量进行了预试研究。首先通过阅读国内外有关创新型企业的文献,明确了创新型企业的理论构念,结合我国科技部、国资委和全国总工会提出的4个定量指标和一组定性指标,初步设计了25项测量条款,对多位制造业和服务业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进行深入访谈,对访谈进行了录音、编码和分析,将企业管理者的意见与初始设计的条款进行对比分析,对测量条款进行了调整、修订和补充,并制作成Likert5分量表。最后在四川和天津两地的MBA学员中发放预试问卷,收回103份有效问卷。

在对预测试问卷数据进行探索式因子分析(EFA)后发现,题项p1、innof17和innof18在两个及以上的因子中的载荷都大于0.5,因此对这几个题项进行了剔除;同时,在信度检验中删除innof15和innof16后因子的Cronbach’α值上升,因此删除了这两个题项。在此基础上重新做探索性因子分析,此时KMO值为0.935,Bartlett值为3025.24且显著异于0,解释的累计变异为82.41%。结果如表1所示,所有指标可以归结为“创新绩效”、“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和“创新资源积累”四个因子,所有因子载荷都大于建议的0.5的水平,题项——总体相关系数(CITC)都大于 0.5,所有题项删除后都会导致因子的Cronbach’α系数值下降,各因子在题项上的载荷均大于0.5,可以认为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因此,本文以预试问卷得到的最终结果作为测量创新型企业的正式量表,进行大样本数据收集。

此外,我们应用AMOS7.0软件对大样本数据进行一阶验证性因子分析时发现,创新资源、创新文化和创新制度这3个一阶因子间存在高度的关联,可以表达为一个更高阶的因子。因此对这3个因子进行了二阶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模型的各项拟合指标均较理想,主要的路径系数值均显著,说明二阶因子具有足够的聚合效度,我们将其命名为“创新管理”,与“创新绩效”一起构成创新型企业测量的两个维度。

表1 创新型企业测量的预试数据分析(N=103)

表2 创新型企业测量的二阶验证性

注:***表示显著性水平p<0.001

2.战略创新导向和网络能力的测量

对于战略创新导向的测量,本文根据Koka & Prescott[28]、吴贵生等[25]提出并经过验证的做法,选择“企业产品/服务对技术的依赖性”、“新产品开发和技术改进对竞争优势的贡献”、“企业核心人才和资源投入到技术创新中的比例”三个指标来测量企业战略创新导向。

对于网络能力的测量,一般认为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本文借鉴Halinen[32]、Ritter等[11]、任胜钢等[33]的研究,分别从网络愿景能力、网络构建能力、关系管理能力和关系控制能力四个方面测量网络能力,结合已有研究中使用的测量指标以及访谈中专家给出的提法,提出了14项测量网络能力的指标。

在确定创新型企业、战略的创新导向和网络能力的测量题项的基础上,本文将所有测量条款制作成Likert5分量表,以“5”表示“非常同意”,“1”表示“非常不同意”。

(二)数据采集

本文采取了两种途径来收集数据:第一,选取重庆、天津、广州、成都等高校的MBA或EMBA作为问卷调查的对象,通过电子邮件、现场问卷等方式发放并回收问卷;第二,通过课题组成员的社会关系网络以“滚雪球”的方式收集问卷。共发放问卷380份,回收324份,剔除无法进行缺失数据处理的问卷15份,实际回收有效问卷309份。为了使样本企业在创新型企业属性上有较强的一致性,本文主要选取了那些具有较强创新型企业特征的样本,而将那些在创新型企业测量指标中得分过低的72份样本剔除,得到最终的样本237份。从行业结构上看,这些样本企业涵盖了传统制造业、高科技行业和服务业。从整体看,本研究样本虽然非随机抽样所得,但样本企业具有较广泛的地区和行业代表性,样本数量也达到研究要求,具有较好的代表性。样本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样本企业基本特征(N=237)

四、数据分析及结果

(一)信度、效度及因子分析

根据正式研究中获得的样本数据对量表做信度、效度及因子分析的结果如表4所示,结果表明各个因子在测量题项上的载荷均高于0.5,各变量的题项——总体相关系数(CITC)都大于0.5,远高于0.35的建议水平,每个变量的一致性指数(Cronbach’α)都大于0.7,且删除任何题项都不会使α值上升,因此可以认为样本数据具有理想的信度和效度。

表4 量表的信度、效度检验(N=237)

(二)相关性分析

为了考察网络能力各维度、战略创新导向与创新型企业间的关系,选择企业性质和企业规模两个变量作为控制变量,应用各个变量在测量题项中得分的平均值作为变量的值,进而计算各变量间的相关系数,得到如表5所示的结果。

从表中可以看出,主要的自变量和因变量间的相关性均较理想且达到了显著性要求,变量两两间的相关系数小于0.85,适合进行回归分析。

表5 变量的相关性分析

注:*表示P<0.05,**表示P<0.01,***表示P<0.001,所有检验均为双尾检验。

(三)回归分析

首先以创新绩效为因变量,选择企业性质和企业模型为控制变量,应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估计法,对网络能力、战略的创新导向进行回归分析,并将战略的创新导向与网络能力各个维度的乘积项视为自变量,以讨论战略的创新导向是否在网络能力影响创新绩效的过程中起到了调节作用。模型回归的结果如表6所示。其中,模型1分析了自变量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模型2分析在加入调节变量后自变量的影响,模型3加入了自变量与调节变量的乘积,分析了调节效应的存在性。3个模型均不存在多重共线性、异方差和序列相关问题。

同样,以创新管理为因变量,选择企业性质和企业模型为控制变量,应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估计法,对网络能力、战略的创新导向进行回归分析,并将战略的创新导向与网络能力各个维度的乘积视为自变量,此时模型回归的结果如表7所示。其中模型1分析了自变量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模型2是加入调节变量后自变量的影响,模型3是加入自变量与调节变量的乘积后的结果。3个模型均不存在多重共线性、异方差和序列相关问题。

表6 网络能力与创新绩效的回归分析结果

注:被解释变量为创新绩效,回归系数为标准化路径系数; *表示P<0.05, **表示P<0.01, ***表示P<0.001,所有检验均为双尾检验。

注:被解释变量为创新管理,回归系数为标准化路径系数;*表示P<0.05,**表示P<0.01,***表示P<0.001,所有检验均为双尾检验。

(四)结果与讨论

从表6和表7可以看出,网络能力的四个维度对企业创新绩效和创新管理的直接效应为正且显著,假设H1、H1a和H1b均得到证实。在表6中,网络愿景能力与战略创新导向的乘积对创新绩效的效应系数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其余三项乘积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为负且显著;在表7中,关系管理能力与战略创新导向间的乘积项对创新管理的作用不显著,其余三个乘积项对创新管理的作用为负且显著。由此可见,在网络能力作用于创新型企业的过程中,战略的创新导向起到了调节作用,假设H2得到了证实,网络能力各个维度中战略创新导向的调节作用如图2和图3所示。

图2 战略的创新导向的调节作用(自变量为网络能力,因变量为创新绩效)

图3 战略的创新导向的调节作用(自变量为网络能力,因变量为创新管理)

由图2和图3可以看出,当企业战略的创新导向强时,网络能力对创新型企业具有正向影响;但当企业战略的创新导向低时,企业中所积累的网络能力不但不能促进创新型企业的建设,反而可能激发其与企业管理方式间的冲突,引起企业在配置不同性质的资源和能力时的不适应,对企业所具有的创新型企业属性产生损害,因而与创新型企业的关系是负向的。此外,战略的创新导向在网络愿景能力作用于创新绩效过程中的调节作用不显著,其原因可能在于网络愿景能力对企业中其它资源的替代性较弱,网络能力增强所引发的企业资源间的冲突及资源配置时的困难都比较小,因而对创新绩效的负面影响不明显;战略的创新导向在关系管理能力作用于创新管理过程中的调节作用不显著,其原因则可能是关系管理能力的强弱变动方向与企业创新管理体系的变动方式较为一致,企业在改善自身关系管理能力时所采取的措施与其优化创新管理体系时所采取的措施存在着较强的一致性,这种关系并不会因为其战略的创新导向的变化而变化。

五、结论及展望

(一)主要结论

本文的研究发现,网络能力对企业创新活动的最大意义在于其有助于提升企业在网络中的位置和影响力,从而获取知识、信息交换的优势,并有利于获取异质性创新资源,这与Ritter等[11]关于网络能力作用的研究中得到的结论具有一致性;与以往研究不同的是,本文以网络能力对创新型企业的影响为切入点,既关注了网络能力的创新绩效结果,又关注其对企业组织中创新管理体系的影响,得到的主要结论有:

(1)在开放创新的大环境中,网络能力的提升有利于企业向创新型企业演变。由于网络内知识及运营性资源的交换关系并不能自行优化,企业网络愿景能力、构建能力和管理能力的提升有助于改善或重建双边或多边的知识和运营性资源交换关系,强化与合作伙伴间的联系及信任,增加企业发现、吸收和整合网络中存量知识的机会,不断改进企业内的创新管理机制,促进企业向创新型企业的演变。

(2)从企业战略的导向性上看,战略创新导向强弱对创新型企业的形成存在显著影响。一方面,战略创新导向直接影响企业内诸如创新激励、创新氛围、创新资源积聚等管理性创新要素的形成和优化,进而提升创新绩效水平;另一方面,战略创新导向有利于企业内创新氛围的形成,并促进那些有利于创新活动的内部管理制度的形成,优化组织结构,进而构建具有显著创新型企业特征的管理体系。

(3)战略的创新导向性在网络能力与创新型企业间起着调节作用。在既有的网络能力禀赋情境下,企业在战略创新导向上的差异会导致不同的创新绩效和创新管理结果,强的创新导向有利于网络能力禀赋充分发挥其集聚、吸收外部知识、信息,捕捉创新机会的潜能,而弱的创新导向极大地抑制了网络能力潜能的发挥,可能使企业在网络能力方面的投入化为乌有。

(二)实践启示

从实践角度看,对于那些致力于创新型企业建设的企业而言,既要通过加大资金、人员投入来建立更有效的网络管理机构,持续提升自身的网络能力,又要在长期战略制定过程中强化创新导向,引导企业资源向创新活动集聚,才有利于网络能力禀赋与战略的创新导向的匹配,促进创新型企业的建设。具体的措施包括:

(1)加强战略的创新导向性,选择恰当的创新战略形式。不可否认,创新型企业的形成除了需要企业具有深厚的技术资源、人才资源和知识资源积累和沉淀,还需要企业拥有浓厚的创新文化传统和支持创新的行政体制,以及企业的高层管理者长期一贯的创新意识。尤其是在我国大中型国有企业内部管理体制行政化倾向严重、组织结构阶层化显著的情况下,处于组织最高层次的管理者或管理团队的理念对整个组织的管理风格有决定性影响,高层管理者应当将创新战略体现在个人意志和行为风格之中,以使创新思想和创新行为在组织中受到应有的尊重。同时,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应致力于制定长期一贯的创新战略,明确创新战略的基本模式,以创新战略为导向有效地集聚企业内外的人员、资金、设备和知识、信息等资源,构建与创新战略相适应的内部管理体系,促进创新资源向创新能力和创新绩效转变,从而有利于创新型企业的建设。

(2)树立开放创新意识,培育企业网络能力。网络能力的培育是对创新型企业适应开放创新环境、保持对先进技术和创新性知识的敏感性的必然要求,对于企业来说,如果要形成或者强化自身的创新型企业特性,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通过提高网络愿景能力积极谋求构建或融入创新网络,使自己有更多的机会获取产、学、研合作以及企业间战略合作带来的创新资源和机会。加大在网络构建和关系管理中的资源投入,在网络关系互动中提升自己的地位,明确自身的角色,通过网络构建吸引潜在的合作者,通过网络关系管理敏锐地识别和评估网络合作中出现的创新机会;②从战略及内部激励体系中培育合作创新意识,强化通过网络环境中蕴含的资源和机会来建立创新基础的行为模式,以建立在构建合作网络时的先发优势;③加大对网络构建和关系管理活动的资源支持,以及建立和维护能够管理复杂网络关系的技术手段,在企业内部建立与网络合作关系相适应的、并能有效支持企业创新活动的组织结构,主动对与合作伙伴间的关系进行持续有效的改善;④企业还应当在评估和识别自身网络能力特征的前提下,选择与这一特征相适应的创新战略,使网络能力要素能够得到有效利用,而不是被创新战略的不适应所弱化。

(三)局限性与研究展望

本文在以下方面还存在不足,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与深入探讨:第一,网络能力作用于企业组织的过程较长,在这一作用过程中,网络能力可能改变了网络既有的资源交换方式、成员之间的信任甚至网络内部结构,探索这些要素在网络能力与创新型企业间是否存在显著的中介作用,是今后研究中需要拓展的方向,以更深入地了解网络能力作用于创新型企业的路径或方式;第二,本文并没有考虑网络能力的前因要素,而这些前因要素也可能是影响企业向创新型企业演变的重要力量,探索这些前因要素是否对创新型企业的形成有重要影响,也是今后的研究中需要拓展的方向;第三,出于模型简洁性的考虑,本文只考虑了战略创新导向这一调节变量,并没有分析诸如环境特性、组织的权力特征等因素的扰动作用,这也是未来的研究中值得关注的地方。

参考文献:

[1]Lazonick William. Innovative enterprise and shareholder value[J].Law and Financial Markets Review,2014,8(3):52- 64.

[2]Kumpe,Plet.Towards the Innovative Firm-Challenge for R&D Management[J].Research Technology Management,1994 (1):38- 44.

[3]William Lazonick.Who Needs a Theory of Innovative Enterprise[C].The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Schumpeter Society,2012.

[4]Patrick Cohendet. The innovative firm:nexus of commu ̄nities and creativity [J].Review of Economic Industry,2010,129(2):392- 422.

[5]Bottazzi,Laura.The role of venture capital in alleviating financial constraints of innovative firms,European Investment Bank:Economic and Financial Studies in its series EIB Papers,2009,14(2):30-52.

[6]周寄中,卢涛,汤超颖.中国创新型企业的指标体系设计、评估与案例[J].中国软科学,2013,(1):115-124.

[7]谢永平,孙永磊,张浩淼.资源依赖、关系治理与技术创新网络企业核心影响力形成[J].管理评论,2014,26(8):117-126.

[8]张艳辉,李宗伟,陈滇.社会网络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以苏州电子信息产业为例[J].管理评论,2012,24(6):42- 49.

[9]何建洪.创新型企业的形成路径:基于技术能力和创新战略作用的实证分析[J].中国软科学,2012,(4):143-152.

[10]Paavo Ritala,Devi R Gnyawali,Kati Helena Järvi. Configuration of Innovation Networks:A Conceptual Framework[C]. Acad Manage Proc,2014.

[11]Ritter T.,Hans George Gemünden.Inter-organizational Relationships and Networks:An Overview[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03,56(8):691- 697.

[12]朱秀梅,陈琛,蔡莉.网络能力、资源获取与新企业绩效关系实证研究[J].管理科学学报,2010,13(4):44-56.

[13]Alexander McKelvie,Anna Brattström,Karl Wenn ̄berg.Innovative Activities and Young Firm Growth[C]. Acad Manage Proc,2014.

[14]Joel Westa,Ammon Salterb,Wim Vanhaverbekec,Henry Chesbroughd. Open innovation:The next decade[J].Research Policy,2014,43(5):Pages 805-811.

[15]Burt R..Structural Holes:The Social Structure of Compe ̄tition Cambridge[M].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2.

[16]Marcus Matthias Keupp,Maximilian Palmié,Oliver Gassmann.The Strategic Management of Innovation:A Systematic Review and Paths for Future Research[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Reviews,2012,14(4):367-390.

[17]Brian Uzzi.A social network’s changing statistical properties and the quality of human innovation [J].Journal of Physics A:Mathematical and Theoretical,2008,41(22):481-505.

[18]William McKinley,Scott Latham,Michael Braun. Organizational Decline and Innovation:Turnarounds and Downward Spirals[J].Academy Management Review,2014,39(1):188-110.

[19]Tassilo Schuster,Dirk Holtbrügge.Resource Dependency,Innovative Strategies,and Firm Performance in BOP Markets[J]. 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2014,31(11):43-59.

[20]Brass D. J.,Galaskiewicz J.,Greve H.R.,Tsai W..Taking Stock of Networks and Organizations:A Multilevel Perspective[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4,47(2):795-817.

[21]Hite M.,Hesterly S..The Evolution of Firm Networks:From Emergence to Early Growth of the Firm[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1,2 (3):275-286.

[22]Leung A,Zhang J,Wong P. K..The Use of Networks in Human Resource Acquisition for Entrepreneurial Firms:Multiple“fit”Considerations[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6,21(5):664- 686.

[23]Paavo Ritala,Devi R Gnyawali,Kati Helena Järvi. Configuration of Innovation Networks:A Conceptual Framework[C]. Acad Manage Proc,2014.

[24]李恒毅,宋娟.新技术创新生态系统资源整合及其演化关系的案例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4,(6):129-141.

[25]吴贵生,杨艳,朱恒源.产品创新中的战略导向:基于对已有研究评述的一个新框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1,23(6):45-54.

[26]Ronald Klingebiel1,Christian Rammer.Resource alloca ̄tion strategy for innovation portfolio management[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14,35(2):246-268.

[27]王月琴,许治.产业创新网络中企业技术学习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2,(6):120-128.

[28]Koka B.R.,Prescott J.E..Designing alliance networks:The influence of network Position,environmental change,and strategy on firm Performance[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8,29(6):639- 661.

[29]Ulrich Lichtenthaler.Open Innovation:Past Research,Current Debates,and Future Directions[J].ACAD Management Perspect,2011,25(1):75-93.

[30]David Lazer,Allan Friedman.The Network Structure of 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2007,l(4):667- 694.

[31]Corey C. Phelps.A Longitudinal Study of the Influence of Alliance Network Structure and Composition on Firm Explo ̄ratory Innovation [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10,53(4):890-913.

[32]Halinen K.Business Relationships And Networks:Mana ̄gerial Challenge of Network Era[J].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1999,(28):413- 427.

[33]任胜钢.企业网络能力结构的测评及其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10,13(1):69-80.

(本文责编:辛城)

猜你喜欢
创新型企业调节效应
创新型企业持续创新机遇识别模型研究
青少年自我效能感对现实—理想自我差异与抑郁间关系的调节效应
我国创新型企业知识产权管理问题研究
财务保守战略下的创新型企业R&D投入与企业价值相关性研究
法国支持大学生创业的举措
服刑人员社会支持与人际信任的关系:人格特质P的调节作用
企业开放式创新特征的归纳性分析
我国橡胶企业创新能力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