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城市发展模式研究

2016-01-19 02:04兰秀娟,陈佳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创新型城市发展模式

创新型城市发展模式研究

兰秀娟,陈佳

(重庆工商大学 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重庆 400067)

摘要:通过分析创新型城市发展经历和建设举措发现,创新型城市发展可以分为市场主导、政府主导和混合发展型等模式,不同的发展模式下创新驱动体系有明显差异。通过对不同发展模式下城市创新体系的深入分析,提出了要从资源整合、结合自身优势、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培育创新环境等方面推动我国创新型城市建设发展。

关键词:创新型城市;发展模式;创新驱动体系

收稿日期:2015-04-29

基金项目:重庆市科委课题(cstc2014jccxB0015)

作者简介:兰秀娟(1990-),女,重庆荣昌人,研究方向:区域规划与战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F1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390(2015)05-0024-05

当前中国经济步入了“新常态”,由过去的高速增长向中高速转变,产能过剩,人口老龄问题日益突出,农业富余人口减少,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环境污染问题严重,未来经济增长将由传统的依靠资本、劳动力等基础生产要素转向更多地依靠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等高级生产要素。因此创新将成为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城市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和举措。

一、文献综述

关于创新型城市的构成要素,目前国内学者做了很多研究。胡树华等认为创新型城市由产业创新能力、城市管理创新能力、城市科技创新能力、城市服务创新能力等要素构成[1]。杨冬梅等指出创新主体、创新资源、创新制度、创新文化是创新型城市的内部构成要素[2]。韩红波等认为创新主体、创新产业、创新资源、创新制度以及创新文化构成了创新型城市的五大核心要素[3]。尤建新等认为创新型城市的驱动要素主要由创新主体、创新资源、创新机制、创新文化构成[4]。薄建柱等认为创新型城市建设模式基本构架主要包括创新主体、创新产业、创新资源、创新文化等核心要素[5]。张振佳认为城市的创新要素主要由创新主体、创新资源、创新网络、平台创新机制、创新文化五部分组成[6]。创新主体是构建创新驱动体系的主动要素,在创新驱动体系中起主导作用,它一般包括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政府等;创新资源是创新活动的基础,它是开展创新活动有形无形的资源,是创新人才、创新企业、创新产业、创新知识产权的密集地;创新制度是保证创新体系有效运转的必备条件,创新制度能为创新提供较好的成长和发展环境,保障创新活动有效进行;创新文化是创新活动的内在要素,创新文化和创新制度共同构成了创新活动能够持续进行的软环境。创新主体、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资源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推动城市的发展创新[3,5]。

由于依据政策、环境、主导产业等不同,创新型城市的划分模式也存在明显的差异。刘红光等研究得出,根据政府推进自主创新政策的不同,创新型城市主要分为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发展模式、培育产业集群环境发展模式、提高创新环境与产业集群之间的相关水平发展模式[7]。杨冬梅等认为,创新城市的建设主要受市场和政府两种力量作用,从政府和市场的不同组合来看,创新型城市的建设模式分为三种:市场主导型发展模式、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混合型发展模式[2]。胡钰认为根据主导产业的不同,创新型城市分为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创新城市发展模式、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为主导的创新城市发展模式、创意产业为主导的创新城市发展模式[8]。刘硕等认为由于城市自身的主导产业和资源禀赋的差异,创新型城市包括传统工业制造创新型城市、高科技创新型城市、文化产业创新型城市、服务业创新型城市四种模式[9]。

二、典型创新型城市建设案例分析

(一)深圳——市场主导型发展模式

上世纪80、90年代,深圳的中小企业就意识到自主创新的重要性,从此便开始自发进行自主创新。从设立经济特区至今,走出了华为、中兴、海王、腾讯、比亚迪、中科智等高新技术企业,目前深圳全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已经达到2800多家,民营科技型企业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深圳已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的6个90%的鲜明特征,90%的专利产生于企业,90%研发人员在企业,90%的创新型企业是本土企业,90%研发机构建在企业,90%的研发投入来源于企业,90%以上的重大科技项目由龙头企业来承担。从农业经济起步,深圳通过不断的创新,经济得到快速发展,2013年深圳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50%,PCT专利申请量连续十一年全国第一,有效发明专利密度高居全国各大城市榜首,2014年深圳GDP继续位列内地大中城市第四位。

在建设创新型城市过程中,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深圳市政府不断调节产业结构,80年代为劳动密集型工业,90年代为高新技术产业,2009年以来为高新技术制造业、金融、物流、文化的现代服务业的多元产业体系,目前深圳产业结构为高端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研发设计、现代金融、现代物流、旅游业以及文化创新产业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

在建设创新型城市过程中,深圳市政府非常重视人才,把“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作为发展理念。充分利用来自欧美日、东南亚以及我国港澳台、内地主要城市的高端要素,建立“虚拟大学园”“产业技术研究院”“深港创新圈”合作机制、重大科技服务平台来引进创新人才和先进技术,为企业提供人才、技术保障。同时深圳市政府建立了南方科技大学,培育科学技术研究与拔尖创新人才。

深圳市在科技方面的财政资金大部分用在建设创新载体上,如:支持企业建设研发平台及建设公共研发平台,目前深圳市政府已建成了软件园、留创园、孵化器、产业化基地、加速器等多种类型的创新载体,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服务支持;支持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的建设;借助购买服务和资助的形式,引导企业建立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同时政府支持企业进行国际性创新创业项目合作。

深圳是较早开展科技金融创新探索的城市,已形成了股权投资、创业投资、信用担保及产权交易市场为代表的科技金融体系。2000年以来深圳相继成立了“深圳高新技术产权交易所”“深圳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深圳金融资产交易所”等服务机构和要素交易市场。同时改革科技研发资金的投入方式,充分利用财政资金引导、放大和激励作用,全面撬动银行、保险、证券、创投等资本市场各种要素资源投向科技创新,营造科技、金融和产业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良好环境。

深圳市政府不断推进城市管理创新,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环境。为了吸引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在深圳创业就业,在行政管理方面,弱化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在人才政策方面,将培育人才、引进人才、留住人才作为第一要务;鼓励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积极吸引外部科技资源进入企业;引导金融机构开展与科技方面的创新,做好监管工作等。

图1 深圳创新驱动体系

图1为深圳创新驱动体系,由政府、企业、创新载体、中介机构、创新资源、大学以及科研院所构成。在创新驱动体系中,企业起主导作用。在创新的初期,由于缺乏资金、人才等要素,企业通过引进、消化、模仿等方式进行创新。当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知识资本和资金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企业通过产学研合作进行自主创新。在创新驱动体系中,企业在创新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企业通过自主创新、消化吸收再创新等方式,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从而推动整个市场不断创新。而政府在创新驱动体系中主要起引导作用,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创新机制,引导企业创新。在创新驱动体系中,创新载体是科技成果的转化器,企业通过创新载体,不断攻关核心技术,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抢占市场。同时中介机构为企业提供财务咨询、管理咨询、产业对接、介绍融资渠道等服务,为创新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重要的服务保障。

(二)江阴——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

江阴原是一个农业县,其工业化起步于乡镇企业。江阴在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特别是在近10年中保持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十分重要的是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即以技术创新为根本动力,实现经济增长。从90年代以来,江阴通过引进吸收,改造提升,技术创新等措施使传统产业裂变升级。利用先进的技术对传统的冶金、化工、建材、纺织等进行改造升级。围绕支柱产业特色冶金、精细化工、精毛纺等,加大其研发力度,通过技术创新壮大和提升支柱产业。将国外先进技术、联合开发、自主研究三种手段结合起来,积极扶持和培育生物医药、新材料、能源环保、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2014年江阴的高新技术企业突破400家,其中包括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22家,现在江阴是城镇经济的领航者,在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排名中连续十二年蝉联榜首。

从“星期日工程师”到“短平快”产学研合作。从改革开放到上世纪90年代初,江阴紧紧抓住发展乡镇企业的历史机遇,大办乡镇工业,并提出了“扶持、规划、指导、促进”的八字方针,在经济上促进联合、在技术上全力支持等具体措施扶持企业,大力提倡“星期日工程师”,引导企业在市场需求的拉动下,大量依靠上海、南京等大城市的技术人员和技术师傅星期日来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对企业自身的生产、装备、技术、工艺进行填平补齐,提高和扩大企业的生产能力,使江阴乡镇企业得到快速发展。80年代中后期,江阴的经济增长主要是外延扩张为主,由于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现代化大生产对企业的要求越来越高,江阴的乡镇企业在经营管理、工艺装备、技术结构、生产规模等方面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的要求,此时江阴市政府广泛开展技术贸易和科技创新活动,鼓励和激发企业以技术创新带动裂变发展。使企业的技术支撑向高校和科研院所延伸,开展“短平快”的产学研合作项目,为江阴乡镇企业提升技术水平、改进工艺装备、扩大生产规模提供了重要支撑。

由“短平快”的产学研合作转向引进扩张、强强联合。邓小平“南方谈话”到新世纪初,为了快速集聚创新资源,江阴积极与浦东开发开放接轨,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江阴市政府积极引导企业实行“三引一转”(引进技术加快改造、引进管理提高素质、引进外资联合开发、转让技术股份吸引外资),因此江阴走出了一条民营企业与外资企业的市场、管理、技术相对接的发展路径。江阴市政府积极搭建乡镇企业与外资进行合作平台,引进国际一流的管理、技术、装备和人才,同时在全面合作中,江阴走出了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路子,提升了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

由引进扩张、强强联合转向区域创新战略合作。2000年以来,江阴在江苏省率先组建了由全国重点高校、科研院所和江阴市重点骨干企业及高新技术创业园共同参与的中国江阴区域产学研战略联盟,并逐步向海外高校、科研院所和跨国公司延伸,以战略联盟的方式,集聚海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和跨国公司的创新资源,为江阴高新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优化提供了强大的战略支撑,成为江阴新世纪面向市场化、国际化不断推动区域优化发展的重大举措。

图2 江阴创新驱动体系

图2是江阴创新驱动体系,由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创新政策等构成。在创新驱动体系中,政府起主导作用。政府始终坚持以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手段,通过官产学研合作和国际合作等多种途径,加强技术创新,使科技创新成为经济快速发展和优化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成为催生经济活力、爆发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政府通过制定相关的产业政策、区域政策、科技政策,积极调控市场、引导市场等措施,使产业不断创新,从而快速推动整个区域的创新。与此同时政府构建企业研发平台、国际技术合作平台、人才服务平台,制定官产学研合作机制,为企业不断集聚创新资源、注入创新活力,促进企业不断的自主创新。

(三)新加坡——混合发展型模式

新加坡是一个国土面积小,人口仅500多万,资源相对匮乏的岛国,受各种因素的制约,经济基础非常薄弱。上世纪60、70年代,为改变经济结构,新加坡政府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到80年代,政府大胆改革创新,积极吸引外资和大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高层次人才,促进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快速发展;90年代,开始注重科技研发,大量引进技术密集型产业,将电子行业调整为主导产业;到21世纪,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大力引进跨国公司,致力于将新加坡打造成为区域跨国公司的总部。在过去50多年里,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人均GDP增长了80倍。目前新加坡拥有7000多家跨国公司,并且全球有4000多家跨国公司在新加坡设立区域总部,同时新加坡是继纽约、伦敦、香港之后的第四大国际金融中心,全球三大航空中心之一,世界硬磁盘驱动器主要供应国,亚太地区生物医药科学基地,世界三大炼油中心之一。

构建研究—创新—创业体系是新加坡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特征。在科技研发活动中,新加坡十分注重政府、公立研发机构与企业的紧密合作。政府搭台(提供所需的研发设施和部分研发资金支持),集合国立研究机构、落户新加坡的同行业跨国公司,就行业发展的共性问题共同投入,联合研究并分享成果的研究联盟。研究一创新一创业体系,不仅使研究成果快速开发,同时使创新产品快速形成,使一大批起步公司得以蓬勃发展壮大。

新加坡政府十分注重中小企业创新。新加坡有92%的企业都是中小企业,其主要集中在服务业和制造业。新加坡政府为了使中小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制定了各种优惠政策,完善了配套措施,引导其走科技创新之路。新加坡标准、生产力与创新局是新加坡政府扶持中小企业的重要机构,为中小企业新产品的研发提供各方面的切实帮助。政府为了减轻企业的负担,在主要的商会会所设立企业发展中心,为本地企业提供市场营销、经营决策、财务管理等咨询服务,且政府只收部分成本费。政府还建立了中小企业沙龙,定期聘请专家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和经营上的指导,解决企业因为规模小,缺乏创新人才和先进技术的困境,同时还组织同行业的管理人士进行交流学习。

新加坡政府极为重视人力资源,大力加强科研人力资源开发,大量引进国际人才和培养本土人才。在培养本土人才方面,首先新加坡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培训,实施教育立国战略,政府财政资金优先投入教育,且政府每年要拨出财政收入的20%用于发展教育事业;其次政府非常重视对精英人才的培养教育,政府每年有计划有重点地培养一批善于治国的精英人才,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层层分流,不断发掘和筛选拔尖人才,打造精英人才成长的快捷通道。在引进国际人才方面,新加坡政府积极与跨国企业成立培训中心,吸引世界著名的研发机构和高等学府和企业进行合作。政府为了留住海外高层次人才,放宽外籍人才居留和工作限制,并鼓励创新型人才在新加坡创业。同时新加坡政府成立“联络新加坡”的联盟组织,其主要目的即吸引全球人才来新加坡工作、投资、居住以及创业。

新加坡是知识产权管理最为规范的国家之一,政府一直致力于把其建设成重要的区域知识产权中枢,已形成了健全的知识产权保护系统。设立知识产权扶持项目,其项目主要是对商业设立,目的是鼓励所有工商企业采用最佳的知识产权产品管理策略。为了加强社会各界对知识产权的管理和保护,政府还开展了面向部门、企业、商务部等有关知识产权的教育。新加坡政府是企业知识产权资产管理的一站式中心,从知识产权的生成到对它的保护和利用,新加坡政府在知识产权活动的各个环节上都为企业提供管理服务。

图3 新加坡创新驱动体系

图3为新加坡创新驱动体系,由企业、政府、高校、科研机构以及管理主体等构成。在新加坡的创新驱动体系中,政府和市场对创新驱动体系的作用占主导地位。通过市场的激励竞争,激励新加坡的企业不断创新,同时政府通过相关的政策及措施,推动企业搞研发,实现自主创新,正是通过市场和政府的作用,推动了新加坡创新事业不断前行。在创新体系中,贸工部和教育部组成了新加坡的国家研发体系,其主要的职能是制定总体研发的决策和战略。研究、创新和企业理事会的主要职能是为制定国家的研发创新政策和政府研究提供咨询,国家研究基金会的职责是资助长期性的战略科研项目,它是理事会的执行机构,协调实施战略研究计划。科技研究局着重公共科研机构的科研人力资源,经济发展局主要是推动本国企业走向海外,对外投资,转变为大力吸引海外高科技企业到新加坡投资。标准、生产力和创新局主要为中小企业和起步公司提供政策支持。知识产权局主要是建立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制环境。和其他创新驱动体系一样,政府、高校、科研院所构成了产学研合作机制。政府通过不断完善科技政策、产业政策、人才政策、体制机制,改善创新软环境,推动创新成果的形成。

三、创新驱动体系的启示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于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至关重要。从以上国内外创新型城市建设经验可以看出,创新型城市的创新驱动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尽管每个城市由于资源禀赋、经济基础、文化氛围等不同,在发展历程上有所差异,但是通过归纳总结,其发展经验对我国创新型城市建设有以下几点启示。

(一)借势借智,整合创新资源

许多城市在建设创新型城市过程中由于缺乏资本、技术、知识管理和人才等创新资源,建设创新型城市十分困难。因此,要借鉴江阴和深圳的做法。深圳通过与港澳台毗邻的区位优势积极向港澳台靠拢,集聚创新资源,江阴借助与上海、南京的区位优势,不断地向其靠拢,整合创新资源。因此对于创新资源缺乏、经济基础薄弱的城市,实施外部高端资源引进的措施,积极引进“外智”“外资”。借助毗邻周边经济发达城市的区位优势,积极向发达地区靠拢,依托发达地区的丰富创新资源,使高端创新要素向自己的城市集聚,以弥补自身科技创新资源薄弱的不足,通过引进吸收,改造提升,技术创新等措施使自身的科技创新不断前行。

(二)结合自身城市的特点,确定产业发展方向

在创新驱动体系中,正确的产业发展方向也是十分重要的。从深圳、江阴、新加坡的经验可以看出,在不同的阶段,根据自身的产业结构,以及全国产业、全球产业和科技周期,制定不同的产业发展方向。在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过程中,把握住当下创新产业发展方向,制定适合自身城市发展的产业政策是加速本地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变的关键环节。

(三)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坚持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之路

在创新驱动体系中,不仅需要政策的直接扶持,更重要的是通过政策构建创新驱动系体系,让各种创新创业要素相互作用形成良好的环境。创新型城市建设应围绕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需要,积极构建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先进技术为企业提供人才支撑和技术支持。加快创新载体的建设,如各类中介组织和服务机构(孵化器、技术转移机构、咨询机构、风险投资机构、金融机构),使其成为创新的助推器。同时政府应加快机制和制度创新,并利用财政、税收、土地、人才等政策,全力构建一个创新环境和创新要素的创新服务体系。在创新过程中,始终要坚持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政府不要过度干预企业正常经营行为。

参考文献:

[1]胡树华,牟仁燕.创新型城市的概念、构成要素及发展战略[J].经济纵横,2006(8):61-63.

[2]杨冬梅,赵黎明,闫凌州.创新型城市:概念模型与发展模式[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8):97-101.

[3]韩红波,蔡兵.创新型城市:核心要素模型和国外案例研究[J].创新研究,2008(4):22-25.

[4]尤建新,卢超,郑海鳌,等.创新型城市建设模式分析——以上海和深圳为例[J].中国软科学,2011(7):82-92.

[5]薄建柱,曹杰.创新型城市建设模式分析[J].商业时代,2013(33):21.

[6]张振佳.新时期厦门创新型城市发展思路研究[J].发展研究,2014(4):59-61.

[7]刘红光,刘科伟,张继飞.国外推进自主创新的政策模式及其对我国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启示[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11):16-21.

[8]胡钰.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内涵、经验和途径[J].中国软科学,2007(4):32-38.

[9]刘硕,李治堂.创新型城市建设国际比较及启示[J].科研管理,2013(34):59-64.

[责任编辑刘江南]

猜你喜欢
创新型城市发展模式
基于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大学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
基于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大学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
中国社区银行发展模式探析
我国微型金融发展中的问题与思路
基于山东生态农业的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分析
高职院校创客文化的发展模式
韩国高校校企合作模式新发展
赣南生态旅游竞争力及发展模式研究
基于集对分析法的山西省创新型城市的综合评价研究
创新型城市建设中文化的作用及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