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实验教学开放性的案例研究*

2016-01-20 10:20宋勇
物理通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磁针并联电路



物理实验教学开放性的案例研究*

宋 勇

(蚌埠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安徽 蚌埠23300)

*系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重点项目课题“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开放性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JG13096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实验教学应该是课堂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实施新课程三维课程目标的重要载体.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演示实验、分组实验、自主实验等探究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学习科学的兴趣,帮助学生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通过经历实验的探究过程,境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促进学生对知识规律的理解,同时也可以更好地实施知识与技能的教育.

然而,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很多学校的教师淡化实验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实验教学也变成教师手把手教学生的一种模仿,一些探究实验变成验证实验,甚至在一些物理课堂出现以学生“预习实验、教师讲解实验、学生练习实验题”的应试现象,这些现象都忽视了实验教学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实验也失去了其本身的教育功能.以下就一些课例谈谈实验教学的开放性问题:

1利用开放性实验情境引入新课教学

课例:“串联和并联”(人教社九年级)

方案1:教师提前布置学生预习,预习题目中包括:1.什么是串联和并联电路?2.你了解生活中有哪些串联和并联电路?3.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有哪些不同之处?4.串联和并联电路各有哪些特点?课堂教学时,教师首先让学生作出一个让两只小灯泡都发光的电路图,然后展示学生的结果,指出其中一种是串联另一种是并联,然后让学生利用提供的器材连接串联和并联电路.

这种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在于,学生事先通过预习已经了解了串联和并联的特点,所以很容易地就作出两种不同的连接电路,学生实验仅仅完成了从电路图到实物的组装,尽管从教学的效果上看,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目标达成得很好,但实验并没有起到知识建构的作用.那么,如何通过实验为主的方式引入新课呢?

方案2:教师事先没有布置新课的预习,教学中,每组学生提供两节干电池、两只灯泡、一只开关、若干导线,布置任务:如何连接电路让两只灯同时发光.学生自己动手实验,由于没有预习,该活动没有明确地知识指向,学生在活动中,可能连接了串联电路,可能连接了并联电路,教师组织学生展示时,分别让学生介绍自己的连接,然后组织连接不同电路的同学介绍自己所连电路的特点,再进行比较.这样,在实验为主的情境中,学生从“使灯泡发光”这个任务开始,逐步地深入电路的连接方式和特点的学习,在实验中,学生不仅锻炼了动手能力,还从实验中得到了知识以外的体验和经历,如在不同的连接方式下两种灯泡的发光强弱明显不同,一只灯泡拧掉后另一只的发光结果也不同.这些教育功能都是以预习讲解练习的模式无法实施的.

对于一些以实验为主的物理课,教师不必要求学生预习,应该让学生根据提供的器材,在实验中自发地进入知识规律的学习.实验是创设教学情境的最佳方式,最好地教育往往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预习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知识的目标,但对于物理教学来讲,知识与技能绝不是唯一的教学目标.

2运用开放性探究思路揭示物理规律

课例:“磁现象磁场”(人教社九年级)

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认识磁场的分布和方向,如何做出磁感线.因此,如何设计实验是关键.

方案一:展示铁屑在磁铁附近的分布,并根据铁屑的分布大致作出类似的曲线即为磁感线,为了确定磁场的方向,根据小磁针在磁场中北极的指向作出磁感线的方向(如图1).

图1

方案二:利用展示台,将磁铁放在展示台上的一张白纸上,在磁铁附近不同的位置分别放置小磁针(如图2),用笔在白纸上作出每个小磁针的指向,撤去小磁针后形成一条曲线(如图3).

图2

图3

分析:方案一从学生的感性认识入手,借助铁屑的分布,作出类似的磁感线分布,磁感线的方向则是通过任务驱动去探究,利用小磁针确定方向.这种方案能迅速让学生观察到磁感线可能的形状,但学生存在思维障碍:铁屑的指向确定吗?小磁针的进一步实验可以确定磁场的方向,但铁屑的分布仍会是一个疑问.方案二的探究情境更加开放,不同位置的小磁针可以探究不同位置的磁场,这些位置的磁场起初对于学生来说是没有规律的,学生在一个熟悉的情境下,分别作出不同位置的小磁针北极指向后,发现了这些位置的指向是有规律的.这种方案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强调学生从熟悉的情境中发现新的规律,对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很有好处.

3对开放性实验教学的操作误区分析

开放性实验教学可以有效地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建构中学习知识、体验过程、掌握规律、提高能力,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避免两个误区:

误区一:教师过度指导下的伪开放实验

课例:“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人教社八年级上)

方案一:提供凸透镜成像的装置,将学生分成3个小组,第一组探究在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的成像特点,第二组探究物距小于二倍焦距大于一倍焦距时的成像特点,第三组探究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时的成像特点.然后分组汇报总结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方案二:提供凸透镜成像装置,让学生利用所给装置成一次像,看看所成的像有什么特点,学生交流自己的实验结果,教师启发学生总结各自的像有什么共同的规律,怎样获得其他特点的像?

分析:方案一的设计看似开放,但在教师的任务驱动下,学生已经认识到物距可能是凸透镜成像的一个关键,学生分成不同的组后,实验就变成了“在不同物距下成什么像”的任务完成过程.学生的思维已经被教师的任务束缚了方向,不能体现学生自主探究规律的目的.方案二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探究情境,学生的探究任务也没有明确指向,通过不同学生获得的像来进行讨论,会让学生反思自己

成的像与别人不同的原因,进而产生进一步探究的驱动力.

误区二:过度开放的学生无效探究实验

一些教师认为,开放的实验就是让学生完全自主的探究,教师的任务就是提供器材,事实上,一些实验探究需要教师认真地设计问题,帮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如果学生完全不清楚该如何实施探究时,那样的探究也是无效的.

课例:“力的合成”(高中必修1)

方案一:教师引入合力和分力的概念后,提出问题:合力与分力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提供实验装置,让学生自主探究.

方案二:在实验之前,教师层层设问,启发学生思考如何来设计探究求合力的方法.问题包括:1.为什么可以用一个力(合力)来代替两个力(分力)?2.如何设计实验来观察力的作用效果?3.如何使合力的作用效果与两个分力的效果相同?4.如何能记录力的效果?

分析:显然,方案一在实施时会让学生不知所做,学生不知道提供的木板、白纸和弹簧测力计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因此根本无法进行探究实验.如何根据实验目的选取实验器材并设计出实验方案,需要教师积极地构建探究的情境,方案二通过实验探究前的层层设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在问题中思考实验的方案设计,在思考与讨论中了解实验的技术要素,才能更好地进入实验设计和探究中,这样的实验才是有效的.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需要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在实验教学中,教师需要积极帮助学生建构有效的探究情境,表现在:既要能提供一个开放的实验探究情境,又不能毫无目的的开放,要做到“开而有效,放而不乱”,取决于物理教师对教学的设计和对实验的组织,只有让学生从开放的探究情境中真正有所体验,在实验探究中有所收获,实验教学才是成功的.

收稿日期:(2015-09-14)

猜你喜欢
磁针并联电路
电路的保护
识别串、并联电路的方法
磁针磁力研磨工艺对发动机涡轮叶片表面质量的试验研究
自制指南针
解读电路
巧用立创EDA软件和Altium Designer软件设计电路
基于MATLAB模拟混沌电路
审批由“串联”改“并联”好在哪里?
由2016年南京市一道关于“小磁针”的物理中考题想起的
并联型APF中SVPWM的零矢量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