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S古城沙漠图书馆告急

2016-01-21 20:39李忠东
世界文化 2016年1期
关键词:毛里塔尼亚艾尔阿拉伯

李忠东

毛里塔尼亚位于撒哈拉沙漠,素有“沙漠之国”的别称。它地处北非和非洲内陆交界处,既是阿拉伯国家,又属于非洲国家,融合了阿拉伯和非洲文明,被称为 “阿拉伯—非洲之桥”。由于历史遗迹众多,作为拥有诸多奇特民俗与风情的旅游胜地,不同兴趣爱好的游客都能在当地享受愉快生活。

毛里塔尼亚源远流长的历史和文化在阿拉伯世界众所周知,拥有大量的阿拉伯典籍文稿。其中的很大一部分是从麦加归来的朝圣者带来的,一些是《古兰经》学派学生的引进经典的复本,其他的则是由毛里塔尼亚本国的法理学家、诗人与历史学家编纂而成。

“尽管毛里塔尼亚的学术与中世纪时代有着密切的关联,但是过去300年中所传承的学术传统在整个西非却可能最为深厚,”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本那香槟分校的毛里塔尼亚早期现代历史专家查尔斯·斯特瓦特指出,“这些丰富的学术传统在早期的马格里布社会中具有很大的响应力,无论在任何阿拉伯国家旅行,只要一提到‘毛里塔尼亚,人们离不开的话题就是谈论这个国家的典籍文稿。”

在这个头顶烈日脚踩黄沙的国度里,孕育了名声响彻整个北非甚至欧洲的欣盖提古城。它始建于公元12世纪,处于撒哈拉贸易通道必经之地。由于北非与欧洲的贸易往来,它几个世纪以来一直是来往阿拉伯商旅贸易途中的重要汇集之地。欣盖提地理位置独特,与瓦丹、提希特和瓦拉塔等几座城镇一起连成一个非常繁华的商业中心,形成信徒前往麦加朝圣路上的主要聚集地。长此以往,阿拉伯摩尔人成为当地的主要居民。他们大多信奉伊斯兰教,大兴土木建造清真寺。古城从此闻名遐迩,地标性建筑就是位于城中的星期五清真寺。

宗教的兴旺发达带动了其他一些相关科学的发展,并吸引了来自整个阿拉伯世界的学者。欣盖提当年兴办的《古兰经》学校享有盛名,可与今天的牛津、哈佛和索邦大学相媲美。哲学家、诗人、医生、神学家、律师和数学家蜂拥而至,探索智慧和真理。他们在这里祷告,学习,更多的时候进行写作。公元17至18世纪,古城拥有约20000名居民,成了西非地区伊斯兰宗教和科学奖学金的中心。其达到了建城以来的最高峰,宗教地位也一度超过了麦加。

几百年以来,毛里塔尼亚在东部阿拉伯国家实际上被称为“欣盖提之地”,尽管这种叫法并没有出现在任何一本权威性的阿拉伯中世纪地理著作当中。这座古城的星期五清真寺堪称全国最著名的建筑,尖塔由石头砌成,镶有鸵鸟蛋。城边“沙河”也是一景,被誉为毛里塔尼亚的“圣城”。人们常说,不到撒哈拉就不算到过非洲。作为毛里坦尼亚著名的旅游景点,欣盖提是饱览撒哈拉沙漠风景的理想之处。古清真寺博物馆供游人参观,向人们展示着这座城市的过去风貌和辉煌历史。毛里塔尼亚的古城别具一格,令人叹为观止。在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上,欣盖提是毛里塔尼亚馆展出的古城模型之一。

阿玛德伊宾·阿米艾尔·什奇提是毛里塔尼亚现代最著名的作家之一,他在地理与文学纲要中充满感情地描绘了家乡欣盖提的独特魅力。在该地区附近出土的石器时代洞穴中,考古学家通过上面的壁画内容发现这座古城曾经一度是苍翠繁茂的草地,野生动植物因环境适宜而生长旺盛。

欣盖提被公认为伊斯兰的“第七圣城”——“图书馆之城”,根据伊斯兰教历史、西部非洲史和城市遗迹,可以断定它曾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伊斯兰圣地之一。先人们留下了大量修辞、法律、天文、数学和医学等领域的珍贵手稿,幸运的是都在一些简陋的家庭小图书馆里妥为保存。

古城欣盖提书卷香飘四方,文化氛围浓郁。20世纪50年代有30个家族式图书馆,依靠富有家庭进行家族式的维系。其中规模较大的图书馆有4个,分别是艾尔·哈波特图书馆、艾尔·阿玛德·马哈穆德图书馆、艾尔·哈默尼图书馆和乌尔德·阿玛德·舍瑞夫图书馆。它们组织完善,编目科学,管理严密。实际上,欣盖提的大部分收入来源于学者和游客对图书藏品的观光游览。

最著名的数艾尔·哈波特图书馆,编目最为详细。它地处老城区,藏书十分丰富,是毛里塔尼亚最古老的伊斯兰教图书馆之一。世界上一些关于宗教、科学和文学的最重要的伊斯兰手稿都能在这儿找到,它们书写在羚羊皮上,裹在山羊皮里,小心翼翼地加以保护。该图书馆由第一位伊斯兰哈里发(伊斯兰政治、宗教领袖的称谓)阿布·巴卡尔的后代西堤·木哈默德·乌尔德·哈波特在18世纪创建,通过购买北非各处的藏书和誊录当地书籍而发展起来。

多年来,哈波特家族一代接一代地传播着智慧和真理。现在收藏典籍原稿2000多部,有比麦哲伦环游地球更早的宗教典籍,比德国第一本字典还要早百余年的语法书,还有一本写于500年前的《古兰经》。一份写于1059年的纸质文稿,甚至比欧洲最古老的纸文稿还要令人震撼。它有点类似于传统的图书馆,行政文件柜和斜面读书桌一应俱全,手稿和书籍都存储在铁柜子里。

所有的典籍原稿都整齐地堆放在14世纪的旧房子里,狭窄的光束穿过屋顶投射进来,由“盘古墙”向四处反射,让人沐浴在一种神秘的光环之中。“盘古墙”是一种特殊的外墙,由城外3米多高的沙丘下开采的特殊黏土建成。这种黏土建造的房间很凉爽,透气性很好,几百年前珍贵的书籍文物得以完好保存。欧洲的文化学家曾评价,欣盖提的藏品是世界上所有博物馆梦寐以求的宝藏。

艾尔·阿玛德·马哈穆德图书馆的馆长名叫阿卜杜尔·萨伊德,是一位富翁的后裔。他曾在首都努瓦克肖特居住,成功地打理着一份生意,过着舒适安逸的日子。但这位40多岁的男子不安于这样的生活,毅然选择回到自己的故乡——欣盖提。他表示:“物质享受永远无法替代精神食粮,这些手稿是祖祖辈辈留下的珍贵财富,不能眼看着它们随着时间流逝而成为历史。”

萨伊德充满活力和激情,设立了一个现代书籍杂志公共阅览室,专门为欣盖提的年轻人服务。他对书面文字的演变怀有浓厚的兴趣,搜集的历史文献包括400部手稿与1400卷关于当地家族历史的书,还有一部用希伯来语写成的祈祷书。

欣盖提位于首都努瓦克肖特东北方向约600公里处,如同大部分的沙漠城市一样,主基调为黄色。暗黄的建筑和暗黄的狭窄道路,黄得有些难以将其从撒哈拉大沙漠中区分出来。白天的气温高达40°C,人们只有等太阳落山的入夜前夕才会显现出活力。岁月流逝,沧海桑田。随着商旅之路的转移,大城市中心欧洲贸易区的开辟以及撒哈拉贸易的逐渐放弃,盐产量的下降,加上撒哈拉战争,欣盖提日渐衰落,人口锐减到不足1500人,以致逐渐被人遗忘。.

由于千百年来环境日渐恶化,不断遭受干旱的威胁,沙漠地区风化侵蚀严重,整个古城已经变得斑驳不堪,由棕色黏土和石块垒成的民房歪歪斜斜。人们每天都要从家中倾倒出沙子,否则没几天房屋就会被埋没于沙海之中。时至今日,沙丘每年以48公里的速度向南扩张,迫使欣盖提越来越多的居民纷纷背井离乡,去寻找新的居所。

古城繁华不再,但一座座图书馆还孤独地伫立在沙漠中。1996年,欣盖提、瓦丹、提希特和瓦拉塔古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沉寂了几十年的欣盖提又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线中。目前最需要抢救的是6000多份珍贵的羊皮纸手稿,其中一些从9世纪以来保存至今,记录着伊斯兰最古老的文字。由于干燥的沙漠空气,所幸多半没有残缺或损坏。防止这些珍贵书籍受损的最好办法是不接触阳光和灰尘,但对于为数不多的欣盖提居民来说,旅游业是他们的生活来源,不得不将古代文献公布于众。今天,古城的图书馆不到10个,为偶尔造访的专家学者服务。但到此地的游客中,大多数人主要是来体验毛里塔尼亚沙漠的风土人情和游牧民族的好客传统。

以乌尔德·阿玛德·舍瑞夫图书馆为例,衰微破败的状况令人倍感心酸。一个年老体迈的馆员在到处是泥泞的院子里接待游客时,用一个牙刷一样的木钥匙打开了满是缝隙的门板上的锁。图书馆内光线昏暗,到处是蒙着灰尘的木箱子,箱子编号在600以上,那些原稿就在这些木箱之内。藏品中最珍贵的是图书馆创建者阿玛德·舍瑞夫在14世纪去突尼斯的旅途中得到的,这部题为《皇族之旅》的文稿写在羊皮上,作者是阿伯德·巴奇艾尔·色尔夸尼。据说是得于作者本人之手,所以愈加珍贵。“图书馆对所有游客免费开放,我不会以此作为营利手段。”这位馆员坚决表示,“即使欣盖提逐渐被黄沙吞噬,我也将守护在那里,完成使命。”

猜你喜欢
毛里塔尼亚艾尔阿拉伯
最佳快递员
好消息
西非地区热拌沥青混合料路面施工工艺探讨
父亲的吻
爱的遗产
来自阿拉伯的奇思妙想
40年后《阿拉伯的劳伦斯》片头为编剧正名
阿拉伯小镇的露天集市
毛塔奴隶竟支持奴隶制
法国驻毛使馆 遭遇自杀爆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