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中礼貌语的对比研究

2016-01-22 21:06李丹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41期
关键词:中西文化差异

李丹

摘要: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国度、各个民族的礼貌表现方式和判断标准都存在差异。因此,在中西文化当中,对于礼貌语的应用原则和表达方式都有所区别,本文着重分析了中西文化中礼貌语的差异及产生差异的原因和不同的礼貌原则。为人们更好的使用礼貌用语提供理论指导和方法借鉴。

关键词:中西文化;礼貌语;差异

中图分类号:H085.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1-0069-02

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文化会孕育出不同的语言,语言和文化相辅相成、密不可分。语言受到社会经济、地域、宗教、历史等等因素的影响。因此,语言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同时礼貌用语作为语言中重要的一部分,在使用原则和组成方式上都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在使用的过程中,要了解中西方礼貌用语的差异和文化同一性的基础上合理利用。

一、中西文化中礼貌用语的差异

1.称呼上的差异。在中西文化当中,对亲属或者是长辈的称呼方式上就具有明显的差异。由于中国是“礼仪之邦”,讲究对长者的尊重和对亲友的友善,反映在称呼上就有严格的规定。例如在中国,相对于英语中的“cousin”一词就相对应的有多种含义:表兄妹或者是堂兄妹。但是在西方文化中,亲属间的称呼就相对简单一些,也比较笼统。例如,对于年龄相仿的父母亲辈或者是相同辈分的兄弟姐妹,一般会使用爱称或者是直接喊出名字。这是西方为了表现亲近的方式,与中国“敬称”的方式不同。汉语言中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称呼”的使用。在中国使用职业名称或者是敬语是对长辈或者是同事的一种尊重,并且也是一种表达亲切的信号。但是在西方文化中却可能是疏远和冷漠表达。例如,在西方对于老师的称呼是不注重长幼的,而是亲切的直接称呼名字,但是在中国通常是“张老师”“李老师”等等加上职业名称,这样显得郑重。

2.打招呼和问候方式。中西方文化在对个人隐私方面有着不同的理解,西方人更加注重隐私的保护,并且将这种保护渗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在英国、美国等国家中,人们就会反感他人询问婚姻、职业、工资、年龄等方面的问题,这让他们认为是侵犯个人隐私。但是在中国,这种情况恰恰相反。中国打招呼时,常常说的是“上哪儿去了”“吃了吗”等等,中国人通常认为这是表现亲近并且关心他人的一种方式,但是在西方人看来却是极不礼貌的。

3.答谢和道谢方式不同。在中西方文化中对于“服务”和“被服务”的理解角度不相同,也就会导致相应的道谢和答谢的方式不同。在西方,人们认为司机、营业员、服务员应该是向顾客表示感谢的。这也就是应了“顾客是上帝”的话,这是由于人们认为是他们的光顾为工作者带来了收入和利益,因此应当感谢他们的支持和光临。但是在中国却恰恰相反,中国的“感谢”是顾客对商家的感谢,也就是说感谢他们为自己提供的服务、帮忙和购物。这两种表达感谢的方式不同体现了中西方不同的礼貌用语。

4.赞扬的反应不同。中国传统的对赞扬的处理方式就是“贬己尊人”,也就是说在受到表扬和赞美的时候,要表现出不漏声色、贬低自己或者是谦虚有礼。但是在西方看来,这种方式是不能理解的。在西方,人们在面对他人的赞扬时,通常会表现出开心的神色,为了“迎合”对方,这是一种自信的方式。而他们对于中国这种“自我否定”,把自己说的一文不值甚至是贬低的方式不适应。例如在中国,在工作受到肯定时,上司对工作人员进行表扬,职员为了表现的谦逊,通常会说“我还有很多不足,做的不好,以后还要多学习”等客气话。但是西方人通常会说“Thank you,I think so”。

5.禁忌语的不同。中西方的禁忌语也不尽相同。例如,在古代甚至是现在的一些家庭当中,小辈的名字中不能同长辈同音或者是谐音,也不能直呼父辈名字。但是在西方就没有太多的限制。还有,在中国对于长者,无论是否有血缘关系都要称呼“大哥”“大姐”“爷”“奶”等等,在西方却可以直接称呼姓名。甚至可以直接使用父亲或者是母亲的名字等等,但是在对死亡等话题上,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较小,在西方通常会说“go to the another world,go to sleep”,在中国会说“走了、长眠、安息”等等,都相对比较委婉。

6.交际语言的差异。①邀请。西方人在进行邀请时,通常会给他人留有余地,这主要是受到个人主义的影响,主张尊重他人,不强加个人意志。但是在中国人看来,外国人的邀请方式并不热情,不够真诚。同样的,由于中国人习惯谦逊的回答方式,因此在面对邀请时通常会说的不太确定,这样西方人就会感到迷茫。②告别。在告别时礼貌的表达方式,中西方截然不同。中方使用“道歉”来表达礼貌,西方是利用“感谢语”来表达礼貌。例如,在晚餐结束告别时,中国人通常会说,“对不起,今天叨扰了”,但是西方人会说“Thank you so much for a wonderful evening ”。文化背景的不同造成了东西方礼貌用语的不同。

二、导致礼貌差异的原因

1.看待隐私的差异。在西方国家,除非是在进行审讯活动或者是特别工作者,否则在问及年龄、婚姻等问题时,都会被看做是对个人隐私的侵犯。但是在中国,第一次见面,双方为了拉近彼此的关系,甚至会谈及各自的家庭和子女。

2.对个人主义的理解不同。在西方,个人主义通常是指个人的独立、权利和自由,这对于长期受教育于儒家文化的中国人来说是很难理解的,由此造成了相应的礼貌用语的差异。在西方看来,中国的一些拉近彼此关系以及常用的自然和受欢迎的交往方式常常是对个人的一种“威胁”行为。例如,当一个客人在自家做客时,主人为了表现热情,会主动的削苹果给对方,或者是给对方夹菜。但是在西方人看来这种方式并不“卫生”,同时也是对他们行为能力的一种“威胁”和“侮辱”。

3.礼貌语用差异的启示。礼貌作为维系人类社会正常生活而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是在人们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的,并且是传统、习惯和风俗固定下来的。因为礼貌孕育在不同的生活环境和文化当中,所以礼貌用语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但是文化的同一性又决定了礼貌用语也具有同一性。因此,我们应当在认同普遍性的同时,注意礼貌的判断标准和表达方式的差异性。

三、中西两种礼貌原则

1.顾曰国的中国式礼貌准则。①求同准则。在中国,如果出现了意见不一致或者是不得不对别人进行批评的时候,通常会采取“先褒后贬”“先礼后兵”的方式。求同准则就是通这种方式相适应的,也就是说要尽量做到双方交际过程中多方面诉求的和谐和一致,尽量避免出现不协调的情况,满足双方的愿望。从另一方面来说,也是涉及到“面子”和“脸”方面。②德言行准则。该准则主要是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言辞上,另一个是行为动机方面。在言辞上,要尽量让对方感受到他的重要性以及给自己的好处,并且进行适度的夸大。另一方面在行为动机上,要以增加他人的利益为前提,尽量减少对他人利益的损耗。③文雅准则。这里所说的文雅就是在遣词造句方面要使用雅语,禁止使用不堪、污秽的语言。在说话的方式上,对于他人不愿提及甚至是难堪不快的事物不要直接触及,少用直言,而应该婉转的交谈。④称呼准则。称呼作为中国语言的一种特有的形式,具有“长幼有序、贵贱有分、上下有义”的称呼准则。称呼作为人同人之间的一种社会关系的表现方式,在中国的礼貌用语中占据着重要的意义。⑤贬己尊人准则。这就是上文谈到的准则方式。该方式是中国式礼貌用语中最为显著的特点。在面对对自己的夸奖或者是关于自己的事物时,会尽量采取谦虚的态度,做到“抬升”他人,“贬低”自己。

2.Leech的西方式礼貌原则。提出了六项准则,其中都包含着两条次准则①策略准则。主要观点就是减少损害他人观点的发表。也就是秉承着减少他人损失,增加他人受惠的次准则。②宽宏原则。主要是利己观点表达减少。其中包括了增加自身的受损程度,减少自身的受惠程度的两个次准则。③赞扬准则。主要观点就是,对于他人的贬损要尽量减少。还包括了对他人的赞扬要尽量的夸大。另一个是减少对他人的贬损的两个次准则。④同情准则。减少他人和自己在感情方面的对立点。两个次观点是对于他人和自己身上的相同点要尽可能的增加和夸大。对于厌恶点要尽量的减少。⑤谦虚准则。主要是对于表扬和赞赏要尽量减少。增加对自己的贬损,减少对他人的贬损,减少对自己的赞赏。⑥赞同准则。要增加对别人的赞赏,减少他人和自己在意见方面的不一致。做到增加一致性和减少分歧两个次准则。

以上六条准则是西方人普遍接受和采用的礼貌用语使用准则,其中策略准则是最根本的准则,也是礼貌用语的根本。在西方世界礼貌用语的使用中,“策略准则”是最为重要的,甚至可以看做是最高标准,因此,掌握了“策略”准则就是掌握了西方礼貌用语的方向。由于不同的衡量标准、文化背景和表现形式,导致中西方的礼貌用语准则也存在着差异。当然,同样也存在着相似之处。因此,在面对两种不同的语言文化时,要注意使用礼貌用语的原则。

四、结束语

礼貌用语作为现代人的一种文明手段,被社会大众接受并且广泛使用。由于文化、生活环境、历史、科技水平等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了中西方中礼貌用语的不同,因此在了解不同文化差异性的基础上,应妥善的使用礼貌用语。

参考文献:

[1]胡靓.浅析中西方宴客习俗的差异[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4).

[2]张继芸.从电影《刮痧》看“面子”的中西方差异[J].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2011,(06).

[3]杨磊.从文化差异看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07).

[4]许多会.汉维起名文化对比[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05)

[5]王雪.中英颜色词的文化差异[J].考试周刊,2009,(44).

猜你喜欢
中西文化差异
相似与差异
书介:《中西文化关系通史》
DL/T 868—2014与NB/T 47014—2011主要差异比较与分析
中西文化视阈下的《艺术概论》课程教学改革
生物为什么会有差异?
如何克服语言教学中中西文化差异
中西文化的异质共生——以英译《浮生六记》为例
从电影《推手》看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M1型、M2型巨噬细胞及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中miR-146a表达的差异
中西文化语境下月亮的“意”与“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