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身语言理解观下的动作句子加工研究

2016-01-22 21:06徐熙然王慧莉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41期

徐熙然 王慧莉

摘要:涉身语言理解理论强调身体在语言理解中的重要作用,认为人的认知过程依赖于感知和动作系统。在我们理解语言的过程中引发了语言中涉及事物的心理模拟。本文从涉身语言理解理论与非模态系统理论的不同观点出发,列举了涉身语言理解的两大重要理论,并从神经学和行为学两个方面对现阶段的主要研究成果进行回顾。

关键词:涉身认知;语言理解;心理模拟;动作模拟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1-0085-02

一、涉身的定义

近年来涉身认知的理论在认知科学中被广泛的接纳,涉及的领域包括哲学、人类学、认知心理学等。涉身的观点把人的初级认知过程——感知觉和动作与高级认知过程——语言和思维联系在了一起。涉身语言理解观(Embodied Language Comprehension)与传统非模态系统理论(Amodal System Theory)的冲突根源是关于语言如何传达意义这一核心问题上的分歧。传统的语言学观点认为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语言用抽象的、非模态的、任意的符号通过语法的组织来表达意义。涉身认知的语言理解观则与传统语言学观点相反,认为语言所表达的意义是根植于人类的肢体活动中,由动作和知觉系统产生的。在我们试图理解语言表达含义的过程中引发了我们对语言中涉及事物的心理模拟(mental simulation)。大量的行为学和神经学研究表明,在语言理解的过程中涉及到了躯体的运动系统并激活了动作模拟。本文从涉身语言理解观出发,从探究涉身语言理解的几大理论开始,回顾并归纳了动作句子加工的实证研究的几大研究方向。

二、涉身语言理解下的两大理论

随着涉身语言理解观的不断深入发展,研究者从人的语言理解根植于感知和动作系统这一基本观点出发,提出了涉身语言研究理论。涉身的语言理解观以感觉运动为基础,强调肢体的经验作用。两大著名的涉身语言理论包括概念符号理论(Perceptual Symbol System)、索引假设(Indexical Hypothesis)。

1.概念符号理论:Barsalou提出的知觉符号理论认为,语言理解通过选择性的再激活知觉、动作和情感系统从而形成有意义的心理表征。知觉符号是感觉运动系统的神经表征。在原始事件经验中,神经系统获得了感觉运动系统激活时关于该事件的外界环境和自身知觉的信息,这些信息被存储在长时记忆中,当相同事件被再次激活时,再从长时记忆中调取该原始事件信息。知觉符号的形成具有多模式性,知觉符号不仅可以通过视觉形成,也可以通过其他感觉通道形成。存储在长时记忆中的符号组成了包括视觉、动觉和情绪等的仿真器(simulator),这个仿真器会对一个知觉单元进行模拟从而使概念具体化,即认知系统在原客体或者事件缺席的情况下依旧可以构建出具体的仿真,这种能力构成的智力的基础。

2.索引假设:Glenberg提出的索引假设又称标记假设,认为语言理解是连续的概念化的变化,是通过某个特定的情境中的某个特定个体,经过一系列的动作而构成的。索引假设认为语言理解有三个过程:标记(index)、提取功能承受性(affordance)、整合加工(meshing)。Glenberg强调这三个过程是动态交互而非系列进行的。标记指的是人们通过标记来建立语言的内容,即把句子中的词汇和短语标记到环境中,与现实世界的物体相联系。提取功能承受性指的是在标记到现实事物中以后,建立现实事物与句子中词汇和短语的联觉。Glenberg举例说,当我们听到“Hang the coat on the upright vacuum cleaner.”这句话时会理解把衣服挂到吸尘器上是可以的,而“Hang the coat on the upright cup”是不符常理的,因为我们脑中有吸尘器的样子,可以建立“吸尘器挂衣服”的联觉,而杯子则无法建立可以当衣服架子的联觉。整合加工是在提取实物的功能承受性之后,在语法限制范围内进行整合与加工。在句法结构的引导下,人和物经由词汇和短语形成的联觉结合成连贯的动作模式,被放到正确的关系当中,从而完成整合。

三、动作模拟的神经学研究

涉身认知理论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就是躯体特定区的激活。Pulvermuller(2001)研究发现在大脑理解加工由不同身体部位发生的动词时大脑前皮层的不同区域被激活。Tettamanti(2005)研究发现当加工有关嘴、手、脚有关的身体部位所发生的动作时,大脑中相应脑区被激活。大量的行为学实验证明在理解含有动作的句子的过程中,身体的动作系统被激活。

动作系统是受一系列的神经系统控制的。经fMRI研究发现,在动作技能执行过程中,中枢涉及大脑、小脑、基底节等多部位被激活。镜像神经元(mirror neuron)的发现被认为是涉身认知理论形成的基础之一。在对短尾猿大脑运动前区皮质脑细胞的电活性研究中发现了一类运动神经元,这些神经元不仅当猴子执行简单的目标导向行为(比如伸手抓一根香蕉)时被激活,而当猴子观看别人执行同一动作时,大脑中的同一批神经元也被激活,就像自己实施这一行为一样。这批新发现的神经元似乎让观看者在脑中直接反映出他人的行为,因此称其为“镜像神经元”。镜像神经元不是通过概念推理,而是通过直接模仿来领会他人的意思,这种通过感觉而非思想的理解过程为现有的语言理论提供了证据。

四、动作模拟的行为学研究

在近年的研究中,学者们从心理学、神经科学和认知语言学的角度都把动作系统作为研究语言理解中的重要方向。以下回顾了有关动作模拟的行为研究中的四条主线:

1.动作方向与句子方向的交互作用。在动作方向和句子方向一致性的研究中,被试阅读暗示运动方向的句子,并在不同的方向上做出反应,从而测试加工句子时,句子方向和反应方向一致或者相反时的两种交互作用。Glenberg和Kaschak(2002)要求被试对一系列含有动作的句子是否有意义做出判断。目标句子含有两个方向,朝向身体和远离身体,比如:

Andy opens the drawer.(朝向身体)

Sam closes the drawer.(远离身体)

在实验中,被试要求尽快对句子是否有意义做出反应。反应机制是与电脑屏幕垂直放置的盒子,表面有三个反应按钮,按中间按钮呈现句子,按另外两个按钮做出反应。这三个按键代表了三个方向:朝向身体,中间位置,远离身体。实验结果表明,当被试做出反应的方向与句子暗含方向一致时,反应速度快,即对于一个方向为远离身体的句子,若被试按远离身体的按键做出判断,则反应时间快于按朝向身体的按键。这种句子方向与反应方向的交互作用效应叫做ACE(Action-sentence Compatibility Effect),即动作句子相符性效应。Glenberg和Kaschak(2002)认为,反应被促进是因为被试在理解句子的过程中激活了与执行动作相同的神经元,这种激活被称之为动作共鸣。

2.动作加工中的不同效应器。在含有动作的句子中,效应器指定是动作发出者为特定的身体机制,如手、脚、胳膊等,这样含有特定效应器的动作语言和做出反应的身体部位具有相互对应性。大量的神经科学和行为学研究支持了这一观点。另外的研究表明,对于句子所表示的情景产生同样激活了不同效应器的心理模拟。比如,suck a sweet-嘴部效应器,unwrap the sweet-手部效应器,kick the ball-脚部效应器,throw the ball-手部效应器。在实验结果中,得到了效应器句子兼容性效应(Effector-sentence Compatibility Effect):当被试用相同效应器对含有效应器的句子做出反应时,速度更快。

3.语法对动作模拟的影响。大量的实验证明了语法对动作句子加工可能存在的影响。Zwaan(2010)证明了动作共鸣只适用于过去时和一般现在时的动作当中。一般将来时的句子没有显著性的激活动作,模拟中交互作用是因为将来时侧重于动作的准备而非动作的执行。Bergen(2005)证明当句子主语为第三人称时,即句子不涉及到读者时,动感共振依然存在。该研究证明了激活心理模拟触发机制比想象中更为广泛。

五、结语

涉身的语言理解观通过联系感知系统、动作系统将人的身体经验与周围环境相互联系,充分重视肢体动作和知觉系统在语言理解中的重要作用,比传统的命题符号更具说服力地解释了语言理解的局限性。本文回顾了涉身语言理解中的两大理论及研究动作句子加工时产生动作模拟的神经学、行为学研究成果,在涉身语言理解这个大研究范围之下,还需要大量的总结性研究来寻找涉身语言理解观的新突破点。

参考文献:

[1]曲方炳,殷融,钟元,叶浩生.语言理解中的动作知觉:基于具身认知的视角[J].心理科学进展,2012,20(6):834-842.

[2]鲁忠义,高志华,段晓丽,刘学华.语言理解的体验观[J].心理科学进展,2007,15(2),275-281.

[3]Barsalou,L. W. Perceptual symbol systems[J].Behavioral & Brain Sciences,1999(22):577-660.

[4]Glenberg,A.M.,& Kaschak,M. P.Grounding language in action[J].Psychonomic Bulletin & Review,2002,(9):558-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