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陶行知教育理论指导地理教学

2016-01-22 04:17赵春芳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41期
关键词: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

赵春芳

摘要:本文以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三部分为框架构成,学习和借鉴“生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以此为基础来探讨如何正确指导我们现实的地理教学。

关键词: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1-0194-02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先生对中国现代教育理论最重要的贡献,其基本主张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理论和“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法两部分。新课标提出:“学生的课内外生活是学校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领域。”现代课程论也说:“生活世界是科学世界的意义之源,教育也必须回归生活世界。”这些都与陶先生“生活即教育”是不谋而合的。《地理课程标准》提出的重要基本理念之一就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下面我就从这几方面谈谈在实施课程改革的今天,陶先生的教育理论是如何为我们的地理课堂点亮明灯、指明方向、指导我们的地理课堂的。

一、生活即教育:构建生活化的地理课堂

“生活教育是给学生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需要而教育。”简单地来说生活教育就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基本目的,其核心就是启发儿童、青年、人民大众改造社会生活的觉悟、培养手脑结合的实践创造能力,用它去改造生活,创造新的人生,创造新的中国、新的世界。在这样的教育理论指导下,今天的我们理应冲破学校与社会间的“高墙”,把学校的一切延伸到大社会及大自然中去,使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活密切结合,培养真正的社会需要的人才。下面我归纳出生活教育理论在地理课堂上实施的四个具体方面:

1.教学目标的生活化:即关注学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如初中地理教材中讲到方向的识别时,我了解到学生往往更愿意了解野外判断方向的实用方法,教师可适当利用教材并调整课时,早作各方面准备,就像这次亚运会开幕式破例在户外的珠江上举行一样,我们也可把地理课堂延伸到户外,引导学生探讨并得出结论(如利用日影、手表、指南针、向日葵、树的年轮、枝叶疏密的方向、路牌、房屋朝向、夜间寻找北极星等方法),可以想象,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师生都会有更多的收获与体验。

2.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即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经验相结合。如初中地理学到风、风力、风向内容时,教师可事先设计好要求的填表形式,带学生来到操场,看红旗飘扬、河水荡漾、树枝摇摆、纸片飞舞,观察居民晾晒衣被的飘动幅度与方向,感受“微风拂面”、“迎面扑来”、“八面来风”,在室外当场画出教学要求的符号、文字,真正理解风力、风向的概念,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3.教学活动的生活化:即乐于参与、主动参与、关注学生的情感与需要,关注丰富的社会生活,装上“地理的头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如初中地理学到环境污染、环境保护内容时,教师在课堂上展示学生的DV作品,学生或家长拍摄到的我们的城市、乡村道路、河流的白色污染、工厂废水排放、废气排放等画面触目惊心,有的学生还去垃圾看填埋场生活垃圾的分类处理过程和方法,不少同学提出了可行性意见,有的干脆付之行动,在学校、小区设置“可回收”与“不可回收”垃圾箱,并贴上公益广告……这样的教学活动方式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

4.教学语言的生动化:即师生尽量用生活化的语言表达地理事物,描述地理现象,总结自然规律。如非洲最高峰乞力马扎罗可用方言说“吃力买只骡”;讲解冷暖空气锋面雨成因时用“势均力敌、相持不下”、“打回老家、养精蓄锐,来年卷土重来”;讲到我国与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关系时说“我国都沾光了”;讲地球不规则形状:“两极稍扁,赤道略鼓”时说“两只烧饼,吃到略鼓”……

二、社会即学校:吸收社会化的教学资源

陶行知说:“学校即社会,就好像把一只活泼的小鸟从天空里捉来关在笼子里一样。它从一个小的学校去把社会所有的一切都吸收进来,所以容易弄假。社会即学校则不然,它是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使它任意翱翔,是要把学校的一切伸展到大自然里去。”他还说:“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因此,我们又可以说:‘社会即学校”。陶行知的这些话就是主张学校教育的范围并不只在书本,而应扩大。到大自然、到大社会和群众生活中去,要让社会的每一个地方、每一个角落都担负起学校的职能,把整个社会作为一个大学校。孩子向这个大学校学习,使学校的教育和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紧密相连,形成真正的教育。整个社会的活动,都是我们教育的范围,那里比学校有更多的教育教材、方法、工具和环境,“学生”和“老师”也可以多起来。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陶老先生把它分为“健康的、劳动的、科学的、艺术的、改造社会的”五方面。同时强调生活教育的六大特质是“生活的、行动的、大众的、前进的、世界的、有历史联系的。”因此,在我们的地理课堂上,我时常向学生传达这方面的思想,告诉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途径是多渠道多途径的:父母长辈、邻里朋友、报刊杂志、电影电视、甚至是广告游戏,信息量最大的自然是网络了,我也时常推荐给学生一些好的网站。于是我们的地理课堂有时成了社会的大熔炉:有气象站工作的妈妈特意借来了风速仪、雨量器、干湿球温度计,教我们一一识别正确使用;有服装界的朋友为我们收集少数民族服饰并当场展示;有做厨师的爸爸做了好多地方菜品请我们品尝;有昆曲研究班的校友为我们介绍这一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作表演……此时身为教师的我就成了地道的“学生”,能有这么多学生和老师共同参与的学习难道不正是“生活教育”的特质吗?

三、教学做合一:组织亲身参与的教学活动

它是生活教育理论的主要组成部分,其精神是强调教与学、学与用、知与行的结合。教师不仅教知识、教技能,还要教学生学,学会学习,学会自己去获得经验和知识技能的自学能力。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而做是教学的中心,“教学做是一件事而不是三件事”,只有手到、心到,才是真正的做。地理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活事例,关键是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去挖掘和发现,并对这些生活资料进行选择、加工和改造,构建合适的教育内容,为课堂教学服务。例如在学习地球和地图这一章时,经纬网是初中生学习的重难点,常常是老师费了半天劲,但学生做起作业来糊里糊涂。针对这个问题,我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素材,让学生上课时带一个乒乓球来,动手画经纬网。上课时,先让学生用红笔描出纬线,结合纬线的谐音,告诉学生纬线——“围”线,让学生围着乒乓球,画出正中的纬线,标出纬度0°,告诉学生这条是赤道,然后让学生找到北极点和南极点,经过南北两极点的“经”线,提醒学生们标出90°,然后提问:0°到90°之间如果分作三等分,每一等分是多少度?接着告诉学生低纬度、中纬度和高纬度,划出三等分的线,再鼓励学生找到北回归线23.5°N和南回归线23.5°S,北极圈66.5°N南极圈66.5°S,并用虚线描在乒乓球上。这样一来,学生对纬线就有了较深刻的认识。等到描经线的时候,我换另一种方法,让学生先看书,再在小组中讨论,然后小组合作画出几条重要的经线(0°和180°以及东西半球的分界线20°W和160°E),最后在全班展示学生的作品,并邀请学生课后来参观。虽然花时间多了一些,但效果较好,从而突破经纬网这个难点。于是,经常地在我们的地理课堂上,学生用黄沙、胶水堆青藏高原,高原面上“雪山连绵”(白粉笔灰撒的),“高原公路”与“青藏铁路”纵横交错(彩色毛线铺的),“青海湖”波光粼粼,“珠峰”上五星红旗迎风招展(彩色油光纸剪的)……学生自制的地球仪、雨量器、火山喷发装置、活动星图色彩缤纷、创意无限;师生联合制作的“太阳高度测量支架”在课堂上大显身手;立体太阳系模式图成为学校橱窗展示的亮点;研讨课上学生用肢体语言合作演示长江的“W”形状、月球的同步自转与公转及日、月、地三者的运动产生日食月食……虽有不严密的地方,但惟妙惟肖、匠心独运……

四、在构建“生活化”地理课堂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

1.构建“生活化”的地理课堂的基础是提炼生活。地理教学要走进生活,把现实生活世界作为地理教学的基础,不断从中汲取现实生活的经验,以此为纽带,用感性的、直观的、生动的、立体的、丰富的生活素材去满足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但值得注意的是:生活并不直接等同于教育,生活世界是复杂的、局限的、自发的、不定性的。不管是在知识内容还是在情感体验上,生活世界都不可能给我们以太多的理论承诺,不可能直接、自然地教会我们的学生学习和思考,有时甚至还会产生负面的效果。因此,这就需要地理教师对这些庞大的生活素材进行选择、加工和改造。也就是说回归世界、回归生活,强调的是对它的升华与超越,而不是消极地适应生活和媚俗地迎合生活。

2.构建“生活化”的地理课堂的最终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生活化”的地理课堂教学需要面向生活世界,努力挖掘生活对地理教学及对学生地理素养、思维、能力等形成所具有的特殊价值,使地理课程成为学生喜欢的一门生活课程。但是,联系生活并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课堂小天地,生活大课堂。生活处处皆地理,地理无处不生活。让生活成为学习的动力和参照,同时让地理学习引领学生去关注生活,喜爱生活,获得各色人生的经验。

陶行知先生倡导的“生活教育”对于我们是一份珍贵的教育财富,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和借鉴,用“生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在自己现实的地理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进步,实现真正的教育。

参考文献:

[1]周洪宇.陶行知生活教育学说[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11.

[2]梁伯琦,赫连素贞.陶行知教育思想基础[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
让悲剧不再上演
文艺作品中的化学素材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教学做合一”思想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课程改革研究
在“教学做合一”中优化思维品质 提升创新能力
“教学做合一”思想在职校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实践研究
浅谈如何有效指导幼儿的沙艺活动
“生活即教育”思想下的小学数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