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心理健康教育隐性课程设置探究

2016-01-22 05:09黄婕吕春艳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41期
关键词:隐性课程高职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黄婕 吕春艳

摘要:隐性课程是相对于显性课程而言的一类课程。它是显性课程教育的重要补充,对教育效果的体现有着重要的作用。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有效实现,需要结合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两者共同发挥作用。本文从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出发,从八个方面探讨与之相联系的心理健康教育隐性课程的设置。

关键词:高职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隐性课程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1-0221-03

近年来,国家日益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2014年6月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而良好的心理素质正是现代社会职业竞争中的重要决定因素之一。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主要基地,高职院校也开始日益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2011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通知,使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开始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纳入公共必修课程的体系,然而,作为显性课程的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主要作用是向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以及心理调适的技能,要使学生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技能运用于实际生活中,能解决自身心理问题,促进心理素质的提升,还需要结合相应的隐性课程。因此,在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中,必须同时结合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全面实现教育的目标。

一、隐性课程的含义及特点

1.隐性课程的含义。完整的教育课程,包含了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显性课程是指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正式列入学校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以及有目的、有组织的课外活动,它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实现形式,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也非常丰富。而对隐性课程的研究则从20世纪才开始,早在1916年,美国教育学家杜威和他的学生克伯屈相继提出了“附带学习”、“附学习”等概念。1968年,美国学者菲利普.W.杰克逊首次提出了“隐性课程”这一概念,后来的研究者们针对这一研究领域提出了多种不同的术语和概念,包括隐含课程、内涵课程、无声课程、潜在课程、无形课程等,反映出研究者们对“隐性课程”含义的理解不一,但同时也承认学校教育中所出现的这一因素。总而言之,隐性课程是相对于显性课程而言的,在教育环境中对学生产生间接的、潜在的影响,使学生无意识的受到感染、熏陶和认同,对学生产生价值导向作用、情感激励作用、行为规范作用的一类课程。它是显性课程教育的重要补充,对教育效果的发挥和体现有着重要的作用。

2.隐性课程的特点。作为学校教育中的一种重要的课程模式,隐性课程有着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

(1)教育目的的隐蔽性。与显性课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特点不同,隐性课程的教育目的隐藏于各种的教育载体中,无法直接表现出来,它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慢慢对学生的外在行为表现和内在心理活动产生影响,而这种影响则是教师和学生本身难以觉察的。

(2)教育对象的全体性。不同学科领域的显性课程,会针对一定群体的学生而开设。但是隐性课程的开设不是针对某些特定的学生,它主要通过各种学校教育环境中的各种因素对学生产生影响,一经实施就会对整个学校环境中的全体学生都产生相同的影响,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公平、自由地受到熏陶和感染。

(3)教育内容的多样性。对显性课程而言,其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根据学科的特点一般是较为固定和统一的,但隐性课程则渗透于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它的内容和形式丰富多样,又是不断变化的。学校的办学理念、教学指导思想、校风校纪、规章制度、校园物质环境、教室布置、校园文化活动、教师自身素养等都能无形中对学生的身心状态产生影响。

(4)教育效果的持久性。显性课程的开设往往带有明确的目的性和强制性,对于存在逆反心理的高职学生来说有时是难以主动接受的,所以也导致了高职学生中存在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兴趣不浓厚的心理特点。但隐性课程是通过无形的、间接的、隐蔽的方式逐渐对学生进行影响,学生对此并没有任何的抵触反应,因此所形成的教育效果往往较显性课程更为深刻和持久,通过这种长期熏陶下形成的人格特征将伴随终生。

二、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与内容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指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的公共课程。课程旨在使学生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危机预防意识,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切实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并指出十二个方面的教学内容,包括:大学生心理健康导论、大学生心理咨询、大学生心理困惑及异常心理、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与培养、大学生人格发展与心理健康、大学期间生涯规划及能力发展、大学生学习心理、大学生情绪管理、大学生人际交往、大学生性心理及恋爱心理、大学生压力管理与挫折应对以及大学生生命教育与心理危机干预。

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该以发展性目标为主,即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主,更加注重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调适方法的应用。在课程内容体系上,也需要涉及上述十二个模块的教学内容,但是,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以及课程的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安排也会有所调整,如“大学期间生涯规划及能力发展”,对高职院校学生而言,在入学之初做好职业生涯的规划,培养基本职业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基于职业教育的目标导向,很多高职院校会独立开设职业指导类的课程,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职业核心能力训练”等来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培养职业基本素养与能力。为避免教学内容的交叉与重复,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这部分内容可以简化甚至省略。而“大学生心理健康导论”、“大学生心理咨询”、“大学生心理困惑及异常心理”这三部分的内容,教学方式主要是知识传授为主,在新生的入学教育和日常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中也常有涉及,在课堂教学中,出于课时的限制,也可以将其内容进行合并、简化或删减,在课程导论中即可完成这一内容的讲授。

因此,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最为理想的教学内容体系应包含八个方面的内容,即大学生我意识的培养、大学生人格发展与心理健康、大学生学习心理、大学生情绪管理与调适、大学生人际交往、大学生恋爱心理及性心理、大学生压力管理与挫折应对以及大学生生命教育与心理危机干预。

三、高职心理健康教育隐性课程的设置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隐性课程作为心理健康教育显性课程的重要补充,其教学目标应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一致。基于隐性课程的特点,它主要是通过学校教育环境中的包括校园物质环境、学校规章制度、教师人格特点、校园文化活动等因素来感染、熏陶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从无形中影响学生的心理活动,从而提高其心理素质。可从以下八个方面来设置高职心理健康教育隐性课程:

1.建立民主、和谐的校园制度文化,完善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的目标在于能独立客观地认识自我,了解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将来要成为怎样的人,以及能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培养坚强的意志力。上大学后,很多学生都体会到约束力减少、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增多,有的学生感到难以适应,不知如何更好地利用时间。学校中所创设的民主、和谐、宽松、合理的制度氛围,允许学生参与到管理工作的事务中,能引导学生学会自觉遵守行为规范,管理好自己的学习与生活,从而有效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培养自主、自立、坚强的心理品质,完善其自我意识的发展。

2.发挥教师人格魅力,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人格发展教育主要目标在于帮助学生调适缺陷人格,塑造健康的人格。大学阶段所形成的人格特征对今后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而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榜样和示范作用尤为重要。“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表现出的自信心、责任感、勤恳务实的教学作风、正向积极的情绪体验、乐观向上的心境,从潜移默化中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使学生通过观察学习、模仿学习,将教师的人格特质内化,逐渐塑造自己健全的人格。

3.建立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个人社会化程度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人的健康个性品质形成的关键因素。对高职大学生而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除了学好学科知识和技能以外的一个重要目标。相当一部分的大学生,尤其是独生子女群体,往往由于不善于与他人相处、人际关系不良而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师生关系是大学生重要的人际关系之一,师生之间的交往方式,将会影响着学生与其他群体的交往。教师如果能以平等、友好的态度与学生交往,以生为本,多关心学生,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与信任,将会使学生养成尊重他人、友善待人的交往态度,以合理端正的方式与他人相处,逐渐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4.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培养学生健康的恋爱观和性心理。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论中提到,成年早期(18-25岁)是人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的阶段。对处于这个年龄范围的大学生而言,恋爱是他们身心发展的需要。当今社会,大学生谈恋爱已是普遍现象。但是,由于大学生身心发展还不成熟,在对待恋爱和性问题上存在不少误区,也容易导致不良的恋爱心理和性心理。而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能充实学生的校园生活,培养其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鉴赏能力,在参与活动过程中进行正常的异性交往,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和了解异性,消除对异性的好奇感和神秘感,形成健康的恋爱观和性心理。

5.重视学风建设和评优活动,促使学生形成端正的学习态度。上大学以后,由于失去了高考的目标导向,很多学生会感觉到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加上受到“大学就是混文凭”、“60分万岁”等不良学习思想的影响,导致不少学生在上大学后出现了逃课旷课、无心向学、考试作弊等学习现象,因此抓好高校的学风建设尤为重要。良好的学习风气,能在全学校范围内形成一种热爱学习、努力学习的氛围,使学生从中受到熏陶,从而发自内心地主动学习。另外,定期开展与学习有关的评优活动,如奖学金评选、十佳大学生评比等,表彰努力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以此为其他学生提供学习的榜样,从内外两方面增强其学习动机,形成端正的学习态度。

6.发挥心理社团作用,帮助学生有效管理负面情绪。心理社团是高校中由学生自发组建、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学生团体,具有学生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等特点。高职生往往具有敏感性高、自尊心和闭锁性强的心理特点,遇到心理困惑时不太愿意向父母、教师倾诉,或寻求专业心理辅导的帮助,而是更乐意同龄的朋友、同学诉说。心理社团正好发挥这样的作用,通过学生自己开展一定主题的心理团体辅导、心理素质拓展和朋辈互助等活动,不仅使存在心理困惑的学生更加容易接受心理健康知识,还为其提供了一个向同龄人寻求帮助的平台,帮助其掌握调适心理和调控情绪的方法,有效地处理负面情绪。

7.开展各种形式的竞赛,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压力和应对挫折。压力和挫折无处不在,不可避免,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压力就没有成长,没经历挫折就难以成熟。而当今大学生,大多数从小的生活和学习经历都是一帆风顺,没有遭受过太多的挫折,往往导致了承受挫折能力不强的心理特点。大学生因经受压力和挫折后而产生极端行为的例子屡有听闻。大学校园里的各类竞赛,是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实现自我、展示自我才能的重要的平台,同时也是锻炼学生承受压力和对抗挫折的最佳机会。学生通过参加竞赛,在比赛过程中有可能体会到压力和遇到挫折,在压力和挫折带来的负面影响中磨练自己,学会正确看待压力和挫折,主动探求解决和应对的方法,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进而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

8.优化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引导学生感受生命的美好,学会珍惜生命。近年来,大学生自杀事件屡有发生,除了反映出当今大学生学习和生活压力大以外,更能反映出大学生对生命的漠视,这种生命意识淡薄的现象严重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生命教育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因此,优化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优美宁静的校园自然环境、美观实用的建筑设计、合理规范的课室布置,能带给学生舒适的感受,让学生在优良的校园环境中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审美观,以积极的心态看待身边的一切,感受生命的意义和生活的美好,从而养成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要使心理健康教育发挥出最佳的效果,在注重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程的同时,更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隐性课程的作用,合理设置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隐性课程,使两者有效结合,相互补充,全面提升高职大学生心理素质,为实现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目标而服务。

参考文献:

[1]邓道宣,罗明礼,国内外隐性课程研究述论[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12):98-101,134.

[2]何云峰,隐性课程的理论探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2),50-52.

[3]黄安云,开发和优化隐性课程对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初探[J]v企业家天地,2011,(11):86-87.

[4]李月琴,程和平,浅析高职院校如何开发和运用好隐性心理课程[J].2012,(34):231-233.

[5]张利,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隐性课程的开发[J].中国成人教育,2013,(1):151-153.

[6]周晓东,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隐性课程探析[J].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高职研究,2014,(2):30-32.

[7]黄新红,林川,余琼,新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M].南开大学出版社,2013,(6).

猜你喜欢
隐性课程高职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校企合作开发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课程的优势与机制研究
论小学隐性课程的德育功能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