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契机

2016-01-22 16:39王洪华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41期
关键词:学科教学信息技术

王洪华

摘要: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学科教学之中,使二者有机结合,已经演变为一种思想上的共识,亦即人们已经能够普遍关注到信息技术同一般学科间的整合,使之成为一种融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教育为一体的新型教学手段,从而改变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这种做法对于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推动作用是毫无疑问的。然而,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在坚守整合原则的基础上,寻求时间与空间上的最佳整合契机,以方便二者的真正无缝链接,这也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重点问题。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整合契机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1-0249-02

由于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进步,还有其在各个教育领域之中的广泛应用,教育的内容、组织形式、方法模式等均出现了根本性变革,其中信息技术同学科教学本身的整合是变革的关键内容所在,这是因为只有信息技术同学科真正实现有机融合,才有可能将其作用发挥出来,促成教学改革的实质性进步[1]。而我们首先应当探讨的是,这种相互整合的契机在哪里,如何寻求整合的最佳突破点,以达到良好的资源共享效果。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含义

整合本身的主要含义在于集成、综合为一个整体,在不同学科里面,整合所表达的含义都是各具特色的。在信息技术同学科教学相互整合方面,并非简单意为把信息技术当作学科教学的一种教师演示工具,而是要将信息技术融入到学科教学中去,或者将学科内容融入到信息技术中来,需要突出的是整合行为主体也就是人的价值,并且积极促成人同外部物化知识的融合、促成现实世界与课堂虚拟世界的融合。若要深入探究其实质意义,则可以明确的是融合并不等同于融合,而是指将信息技术同教学内容、教学结构、教学资源及教学组织模式融合成一个整体,使上述内容有机结合,从而达到整体优化的效果。从这个意义上讲,整体的含义可以分成下述几种。

一是在整合时强调学科中心,使课程始终处在整合主体地位,使信息技术让位于学科教学,以强调学习者学习效果改善的最终目标[2]。二是在整合时强调有机结合性,明确信息技术一方面属于教学内容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另一方面也可以将信息技术所具有的辅助教学情境功能真正发挥出来,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达到主动认知与积极学习的效果。三是在整合时强调教学模式的新颖性,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势必会带动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的全新变化,从而让教学模式呈现出与以往的大不相同之处。四是在整合时,新媒体优势同传统媒体优势必然互补,各展所长与互为补充功能的存在是教学双方均应当注意到的。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应用原则

(一)一切以教学目标设定为圭臬

教学时需要时刻关注所设定的教学目标,防止教学活动出现偏移问题。设计的教学目标能否顺利完成是评价教学成果的重要标准,借助信息技术同教学过程相融合,在呈现出丰富信息与教学模式的同时,还应当关注课堂教学目标的一致性[3],如果教师动辄采取大量演示及补充资料的办法,对文本知识本身造成干扰,则会显得得不偿失,使学科知识出现模糊化。要想使这种问题得到根本性改观,一是需要注意在选择信息时切莫过于宽泛杂乱,从而让信息技术干扰到正常的学习秩序,二是要增强教学内容同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力,使学生在良好结合效果下奠定思维拓展能力。

(二)避免过度依赖信息技术条件

在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如果借助信息技术与网络化模式,达到丰富宽广虚拟环境的渗透效果,则很容易使得教学双方对信息技术产生过度依赖心理,从而遏制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动力,弱化其主观学习意识。由此,教师需要正确树立信息技术同学科教学间的整合观念,避免过度依赖心理的出现。一是要始终坚持文本主体,声、光、色为辅助的观念;二是要保证教学活动的顺畅性,避免信息技术对教学活动的“截断”;三是要注意在创设情境时保证以人驭技术,而不是以技术驭人,即在情境创设时尤其应当注意对信息技术做到能收能放,能用能舍。

(三)注意处理教师、学生及信息技术的关系

由于信息技术在各类教学活动中得到愈加广泛的应用,课堂教学的形式日益丰富化,然而当了解到学校课堂教学实践的真实情况以后能够发现,那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附庸的传统授课理念依然有大量拥趸者。虽然目前有了信息技术同课堂教学相互整合的良好契机,然而穿新鞋走老路的问题还是普遍存在的,比如有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为了突出自己的用心良苦,课前即做了充分准备,图片资料、音频资料、视频资料一应俱全,这样做貌似是对信息技术的积极接纳,而实际上恰恰是用信息技术巩固了教师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完全失去了自我表达的机会,有人为预设与先入为主的嫌疑,能否取得预期教学效果姑且不论,单就对学生主体意识的尊重来讲,即做得远远不够,这是需要加以注意的[4]。

三、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应用契机

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可以彰显其生命力,利用信息技术所具有的超强功能,使之为教学目标实现、教学内容显现服务,便于各类实际性问题的解决。在教学时,教师可以熟练借助信息技术与学科特点相整合的应用优势,然而却不容易确保班级内所有集体成员均有机会投入到信息技术网络学习环境之中,达不到个性化学习所希求的效果。为了使这一问题得到缓解,教师应当在信息技术应用上给予不同的策略辅助,辅助的方式主要基于两个方面,其一是空间维度,其二是时间维度,只有将两个维度的应用契机把握住,才能谈及实际教学效果的实现。

(一)把握空间维度的契机

在探索信息技术同学科教学进行整合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到学生主体的首要条件,而技术只是一种辅助做法,无论信息技术的应用效果如何优质,都应使其服膺于学生主体观念[5],恰到好处地展现在所需要的教学环节之中,防止出现技术对人性的喧宾夺主。比如在中学地理课中有人与自然关系的内容,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可以提供几方面的内容,一是关于教材的背景知识阅读,可以将着眼点置于森林之中,牵引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各种鸟类的生存环境等,使学生处在开放阅读空间之中;二是相关的音像资料展示,同时出示思考问题,学生可以按照不同兴趣对问题加以选择,确立适于自己的研究目标,再借助课件里面给出的音像资料了解不同物种的生活环境、生活条件,归纳出不同物种有哪些独特生活习性。[6]三是拓展阅读部分,在人与其他物种生涯状态的研究过程中,了解到一个全新的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理念,学生在互联网资料库中进行资料查找与问题分析,其过程需受到目标牵引,教师从中积极调节,在哪一环节插入技术性内容,插入哪一种技术性内容,从而保证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

(二)把握时间维度的契机

应用信息技术可以弥补传统教育方法之不足,让学科教学呈现出更加异彩纷呈的效果,使学生更具学习能力。[7]所以教师应当掌握恰当时机,使课堂教学于学生更有利,而不是单纯对信息技术的展示。比如在学习中学语文时会涉及一些古典文学名著的节选,如《范进中举》《陈涉世家》等,而教师则可以在恰当时机使学生接触到信息技术应用机会,像在基本理解了文章内容之后,教师即可以给学生安排一些影像资料,使学生在影响资料欣赏过程中重温文章内容以便加深印象;或者是在全文学习完毕后,利用信息技术的测验功能考察学生对字词、文章思想内容的了解程度,达到良好的收尾效果。[8,9]应该说,不同契机选择,会产生完全不同的应用效果,对于教师来讲,所要做的就是在注意信息技术的价值以后,细致分析出这种价值在不同环境所可能产生的细化对应效果,比如在课堂导入阶段的激趣效果,在课堂中期的思维拓展效果,以及在课堂结束阶段的总结与加深印象效果等等。[10]而具体应当如何选择契机,或者是时机选择与应用的比重有多大,则要看学生、信息技术、学科内容、教师教法之间的有机结合效果而定了。

四、总结

当今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与应用为我们的教学与学习提供了得力的学习工具和丰富而多彩的教育环境,也给新课程下的教育的内容、组织形式、方法模式以及课堂教学设计带来了长远的影响。同时信息技术并非独立于教学双方思想活动之外的简单工具,而是对思想本身的特殊表达,只有具备这种先进意识,才有可能达到学科教学过程同信息技术教学过程的真正统一。另外,信息技术同其他学科教学的特性使其可以完成契合,本文分配了契合的含义及契合做法的原则,并从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探讨了契合的可能性,从而希望给达到整合效果最优化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吴丽萍.浅谈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的整合[J].海外英语,2011,(11):37-38.

[2]李怡然.信息技术与中职教学英语的学科整合[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3,(11):16-17.

[3]苗逢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信息化战略:面临挑战、重点领域和主要成果[J].世界教育信息,2013:(19),77-78.

[4]周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J].科技与企业,2013,(24).

[5]周建明,陈治刚.谈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中教师的角色[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3,(45):13-14.

[6]高力攀.区域性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与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

[7]付丽萍.由杂志载文研究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之愿景[D].河北师范大学,2014.

[8]李金凤.北京市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个案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5.

[9]段元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现策略[D].西北师范大学,2002.

[10]蔡丽,张文兰.从教育生态学的视角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高原期”现象[J].现代教育技术.2008,(06).

猜你喜欢
学科教学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浅谈德育在学科教学和日常生活中的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