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素养视域下“三史”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2016-01-23 02:05胡士华杜培清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15年12期
关键词:史实史料课堂

胡士华+杜培清

【摘 要】本文分析了当前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具体表现,立足“三史”课堂的教学实践,阐述“三史”课堂的基本流程与操作策略。

【关键词】“三史”课堂;史实;史料;史感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46-0050-03

【作者简介】1.胡士华,江苏省连云港市朐山中学(江苏连云港,222000)教师;2.杜培清,江苏省连云港市朐山中学(江苏连云港,222000)教师。

一、当前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过于重视史实、史料。

史实是历史事实的简称,是客观存在的历史现象,是历史学科的基础。学习史实的主要任务是形成知识结构、有效记忆史实、提高历史认识等,但是在实际的历史课堂教学中却常常出现“过分片面地强调对教科书知识的掌握,忽视对知识获取方法的了解以及对学生体验探究活动的具体考察;重视对历史知识的讲解,无视史料的研读和史感的体悟”等现象。在史料的运用上,有些教师片面地认为史料是越多越好,根本没有根据新课标的解读和教学目标的需要来选择史料,甚至有些教师选取的史料与原始材料相比意思已相去甚远。

2.说教式的史感教育。

史感主要依托于史实和史料,依靠学生体悟和教师点拨来实现,重在感染、熏陶。可有些教师却流于史感的说教而脱离史实和史料,抹杀了课堂教学中史感的感染、感动和感化特性,这样的情感教育乏味无趣,形同虚设。

3.背离课改理念,上课脱离课标。

不少教师仍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让学生死记硬,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出现了严重偏离课标的现象。

4.课堂的随意性强。

教师的语言不严谨,随意发挥;板书随意,没有条理;教师对于新课改理解不到位,认为课堂多提问学生、学生都参与课堂讨论就是新课改的课堂。

在上述观念的影响下,记忆历史知识的准度、广度和深度等成为历史课堂教学的唯一目标,分析与归纳历史特征、讲解与说明历史规律等成为主要内容,运用史料证明教科书内容的正确性等成为教学的主要手段。因此,造就了大量无思想、无思维、无情感、无主题的“四无”历史课堂。

二、“三史”课堂的含义和基本流程

1.“三史”课堂的含义。

“三史”课堂指立足学生史学素养的发展,以史实、史料、史感为载体,通过多种形式的对话交流,在感知核心史实中,在研读经典史料中,在潜移默化和耳濡目染中体悟历史智慧的一种师生关系和谐,教与学和谐,教学目标、内容与方法、手段和谐的课堂。学习流程遵循心理认知规律,“感知史实——研读史料——形成史感——落实行动”。其中史实和史料学习是两个重要阶段和过程。

“三史”课堂的基本流程模型

2.“三史”课堂基本流程阐释。

历史学习过程,就是立足现实,面向未来,探讨历史发展演变的过程。这是一个由史实到史料,再到情感态度价值观,最后到学生行为的特殊认知过程。史学素养的发展,最终落脚于客观史实、多维史料、丰富史感的“三史”课堂。

(1)第一阶段:“史实”。史实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内化史实的循环过程。自主学习、感知史实;内容整合,形成结构;归纳方法、记忆史实;纵横联系、同化顺应。学生根据目标导航提示,通读教材,了解主干知识;完成《伴你学》基础史实填空,明确学习的核心内容,了解核心史实;在教师指导下,个人或与同学合作完成学习内容的知识建构,揭示核心知识间联系;注意记忆方法的归纳和展示,形成有效记忆习惯,强化对核心史实的记忆;通过史料泛读,进行纵横联系,利用旧知识同化新内容,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强化对核心史实的理解,回顾已学内容,实现新旧知识的融合。

(2)第二阶段:“史料”。史料的学习是一个理解史实和提升境界的过程。研读史料分为精读和泛读两类。精读的史料,多为紧扣客观史实的一手经典史料;泛读的史料,一般为历史细节性描述史料,且具有情趣性。泛读史料,主要是理解史料的大致含义。精读史料,包括五个方面——明确与史料内容相关的史实;理解史料中的关键字词和主要含义,进而从内容、作者意图和作者潜意识反映的时代特征等层面理解史料,以体验历史;明确史料叙述史实的结论、视角及其合理性,由史料内容审视和理解史实;由史实判定史料价值;跳出史料,分析史料反映史实的产生原因,归纳史料反映史实产生的影响,分析史料产生的原因,归纳史料产生的影响等。

(3)第三阶段:“史感”。史感的主体部分为课堂教学主题,其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由史实而来,即通过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和评价史实,得出线索、规律、特征和启示等历史认识;由史料而来,即通过对史料的多层次、多视角的理解,体验历史发展变化,感悟做人原则,形成正确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由史实和史料而来,即通过由史实到史料的循环理解,认识历史阶段特征和发展规律,掌握历史研究和学习方法,感受历史发展变化,感悟历史价值,提升生命境界。

三个阶段中后者皆以前者为基础,环环相扣,由史实到史料研读,再由史料的强化认识上升到史感的形成,使学生既能掌握基本史实,又训练了基本历史思维习惯与方法,更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意识与学科素养。

三、“三史”课堂的操作策略

1.揭示教学主题是灵魂。

“主题是课堂教学的灵魂,一节课中学习资源的整合、学习程序的设计、学习方法的选择和学习内容的编排等,都须围绕着主题展开。”

如《罗斯福新政》一课的主题为:在学习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主要措施等核心史实的基础上,使学生初步理解当时美国的国情,感悟罗斯福的政治智慧,并且感受智慧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作用。

课堂教学既是教师不断揭示主题,学生逐渐领会和感悟主题的过程,也是学生接受教师治学与为人品质的精神熏陶过程。

2.确定教学目标是前提。

历史课堂教学目标的表述,应该包括历史史实、史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情感体验和态度、价值观形成等内容。一般采用“依托……(历史史实),通过解读……(经典史料),利用……(学习方法),感知……(情感),感悟……(态度和价值观)”的方式表述。

如《罗斯福新政》一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通过史实学习,说出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主要措施等核心史实;(2)通过史料探究,初步理解当时美国的国情,感悟罗斯福的政治智慧。

教师在准确把握课标、做好学情分析、研读教材、拓展资源的基础上确定每课的教学目标,并以学习目标综合概括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以利于认知和操作。

3.整合客观史实是起点。

史实教学包括在教科书中找出关键史实、通过泛读史料强化史实、依据教学主题整合史实、利用相关线索纵横联系史实、形成知识结构准确记忆史实等环节。

如《罗斯福新政》一课在感知史实的基础上,可通过观看视频、图片或文字史料泛读来进一步理解核心史实。

史实教学是课堂教学延伸的基础,史实的筛选、强化、整合、联系、记忆等,都与学生的经验密切相关。因此,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展示其学习效果、介绍学习方式、分享学习心得至关重要。

4.研读多维史料是关键。

历史课程的学科性特征,决定了史料在教学材料中的重要地位。经典史料是深入理解教科书内容的钥匙,也是连接历史知识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中枢。师生共同研读史料,也就成为历史课堂教学的主体部分。

如《罗斯福新政》一课研读史料环节能够做到:(1)立足本课核心史实精选经典史料,通过史料研读引领学生感悟“信念”对战胜困难的重要性。(2)学会史料研读方法,提炼史料中的有效信息,做到论从史出。(3)通过史料研读,明确罗斯福抓住经济危机发生的症结——生产大于需求;破解的方法就是抑制供给同时扩大需求;而两者的结合点则是工业。(4)两段材料互相印证,理解发展道路的选择离不开对国情的正确把握,正确的把握离不开政治家的智慧——利益最大化(整合已有资源,实现低成本高收益)。

个性化教学中的史料研读,是利用史料开阔视野,理解史实,感悟主题,提升对历史的认识。此处的研读,应是读懂、读透史料,并达到每则史料内部、史料与史实、史料与史料间的融会贯通。研读史料的过程,就是领会和感悟主题、深化和拓展史实的过程。

5.体悟丰富史感是统帅。

史感是历史课堂教学的归宿,是历史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最终落实为学生的行为,也是学生学习历史的价值之所在。历史课程能吸引学生全身心地投入,主要依赖于史感。

如《罗斯福新政》一课引导学生体验罗斯福新政是罗斯福在观照美国传统文化、现实状况的基础上以维护美国民主制度为目的的一次大胆的自我调节,此次调节以国家全面干预和指导的面孔出现,整合现有资源实现利益最大化。这一过程离不开罗斯福的政治智慧:坚定的信念、乐观的心态、务实的行动、创新的勇气,抓中心、抓关键的能力,统筹兼顾的魄力等。而这些智慧对于学生的成长、成才非常重要,也是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具体要求。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由史实到史料的循环理解,认识历史的阶段特征和发展规律,掌握历史研究和学习的方法、原则,感受历史发展变化,感悟历史价值,提升生命境界。

四、“三史”课堂的实践反思

1.探索出“三史”课堂的基本范式。

即史实自主学习、史料体验探究、史感形成三个基本环节。以史实、史料和史感为对象,以体验与探究、反思与感悟为手段,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促进其史学素养的发展。通过对课标的深度解读,确定本课学习主题,围绕主题找出核心史实,在掌握核心史实基础上精选、研读经典史料理解主题,通过综合检测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机融合。具体表现为:

教学流程图

2.探索出基于“三史”课堂的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

学生的自主发展需要教师的组织、引导和调控,在自主、合作、探究理念的指导下,使学生对历史学习产生兴趣,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提高史料研读能力,逐渐形成持久的学习热情和坚韧的学习毅力,学生课堂内外的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等多种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更激发了学生的历史意识、责任感和使命感,真正促进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目标的达成。

3.研究过程中发现的不足之处亟待改进。

掌握历史知识不是历史学习的最终目标,而是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三史”课堂为广大历史教师进行教学提供了一种规范的操作方法和模式,值得注意的是,要关注“三史”课堂的研究和创新,要先让理念落地,使课堂教学有一个根本性的变化,这是“入格”;当然“入格”之后还要“定格”,就是使用的熟练化、自动化;最后,还要适时“出格”,就是再次创新,打破原有模式,提炼新的方法模式。愿我们与时俱进,开拓进取,都能打造出独具特色、富有魅力的个性课堂,从而引领初中历史教育的发展。

注:①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青年资助课题“基于史学素养发展的三史课堂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C—a/2013/02/003)的阶段成果。

②本文获2015年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竞赛特等奖,有删改。

猜你喜欢
史实史料课堂
走马史料赠故里 川渝民间文艺添新篇
欢乐的课堂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例谈史实、史论与史观之间的辩证关系
引领学生追求历史学习的最高境界
写字大课堂
一条鱼游进了课堂
史料教学讨论征文
史料教学讨论征文
不该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