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职业生涯管理的个案分析——以青岛大学为例*

2016-01-25 01:28李毅红青岛大学商学院山东青岛266071
菏泽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改进建议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

李毅红(青岛大学商学院,山东青岛266071)

高校职业生涯管理的个案分析
——以青岛大学为例*

李毅红
(青岛大学商学院,山东青岛266071)

摘要:通过对青岛大学毕业生的实地问卷调查,运用SPSS软件对问卷结果进行分析,反映出现阶段企

业中的高校毕业生在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和工作满意度两个层面上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根据研究结论提出高校应竭力引导大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职业生涯规划,并努力拓宽大学生认知外部环境的路径,大学生自身应对个人职业生涯的整体规划负责。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改进建议

一、问题的提出

自20世纪90年代起,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高校逐步开始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青岛大学在1993年合并办学之初,就组建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就业领导小组开展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2005年,学校以医学院为试点开始开设就业指导课程,而后逐步扩展到各个学院; 2012年,学校将职业生涯教育课程列入各专业的教学计划中,从大二第一学期开始授课,共16个课时,自此,学校职业生涯教育全面展开。经过近几年发展,学校在职业生涯教育方面取得明显成效,2014 年6月,学校举办第一期职业规划教学TTT认证培训班,各学院分管学生就业工作的52名工作人员接受专业培训; 2014年12月,学校在青岛市首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但相对于青岛市的部分高校,我校开展职业生涯教育起步较晚,发展时间不长,目前尚未建立专门化的职业生涯指导机构,学校从事职业生涯教育的教师多数为各学院的辅导员,虽接受过专业职业培训,但具备职业资格证书的教师和真正意义上从事职业生涯教育研究的教师尚为个位数。由于教师资源有限,目前学校开设的职业生涯教育课程,每一学期上8周课,共16个课时,以合班形式讲授,再加上学生并不能予以足够重视,教学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为进一步完善我校职业生涯教育工作,并帮助在校生合理进行职业定位,顺利实现职业目标,本文通过对青岛大学毕业5年内的学生进行广泛调查,对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和工作满意度进行分析,所得结论可以对高校开展有效的职业生涯教育提供借鉴。

二、高校毕业生职业生涯管理的现状分析

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120份,回收有效问卷103份,全部来自青岛大学毕业5年内的学生,回收率为85.8%。其中男性45人,占43.69%;女性58人,占56.31%。年龄分布为: 24岁及以下61人,25 -34岁39人,35岁及以上3人。其中未婚人数68人,已婚人数35人。工作类别为四类:管理类、技术类、市场类及其他,各自占总样本比例分别为29.13%、24.47%、17.48%及29.13%。其中企业普通员工占73.8%,基层管理者占18.4%,中层管理者占5.8%,高层管理者占1.9%。学历分布为:大专39人,占37.86%;本科57人,占55.34%;研究生及以上7人,占6.8%。由此可见,本科毕业生依然是就业大军中的主要构成。

(一)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分析

对相关变量进行因子分析后,发现显著性高达0.851,是适合做因子分析的。累计解释的总方差为64.6%。共提取出3个因子,因子一代表个性心理特征认知,因子二代表个人职业发展认知,因子三代表组织认知。

表2-1

由表2-1可知,总体来讲,毕业生对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了解程度比较高,平均分高于3分。特别是对个人的兴趣、能力以及个性即对个性心理特征的认知程度较高。另外,从男女性别差异上分析,男性比女性更了解个人的兴趣、能力、个性以及工作表现的优缺点等。

在组织认知因素中,毕业生对有关组织的晋升与调遣渠道了解程度的得分均在3附近浮动,这可能与自身的成就需求及组织信息的公开性有关。例如,在许多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由于主要职位的任免都是隐秘地进行,个人很少有知情权,更谈不上公开这些岗位的空缺信息以及任职要求,而且占据这些岗位的人往往是只能上不能下,因此,有些有能力的毕业生,由于看不到自己在本企业中的前途,自暴自弃,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而等到组织发生巨大变化时,个人已经失去了往日的竞争力,最终没能进入成功的职业发展轨道。另有部分毕业生在看到自身因素与组织制度环境不相匹配时,选择跳槽。

与毕业生对组织目标及未来发展前景的了解程度相比,毕业生更了解自己未来职业的发展目标。根据统计结果显示,教育程度的差别在毕业生对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了解程度上没有较明显的体现。(本题是对相关变量进行因子分析,提取出三个因子后,对“很了解”赋值5,对“了解”赋值4,对“不确定”赋值3,对“不了解”赋值2,对“很不了解”赋值1,然后运用SPSS软件算出均值;表中标有下划线的数据为分值最高,黑体数据则为分值最低。)

(二)工作满意度分析

对相关变量进行因子分析后,发现显著性高达0.72,是适合做因子分析的。累计解释的总方差为62.8%。共提取出2个因子,因子一代表工作满意度,因子二代表离职意愿,此部分有4道题为反向题,在数据处理时已做了逆向处理,以使项目之间有较好的一致性。

表2-2

首先,由表2-2可知,毕业生的工作满意度较低,其中除了对个人在职业发展中所取得的成绩较为满意外,对于在收入和晋升方面所取得的进步则满意度较低,均分低于3分。其次,毕业生的离职意愿普遍较高,对于现在的工作较不满意,都试图寻找新的工作,且对未来的工作期望比较高。在工作满意度方面,女生的满意度明显高于男生,这可能是因为女生受生理特征、心理特征和家庭因素等的影响比男生更为明显,女生更倾向于寻求安稳,在工作变动意愿上也较男性弱一些。但此次调查结果显示,学历较高者的工作满意度相对较高,但由于该类样本数量较少,不足以支撑这一结论,如有机会,望在以后的研究中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完善。(本题是对相关变量进行因子分析,提取出两个因子后,对“非常同意”赋值5,对“比较同意”赋值4,对“不确定”赋值3,对“较不同意”赋值2,对“非常不同意”赋值1,然后运用SPSS软件算出均值;表中标有下划线的数据表示分值最高,黑体数据表示分值低于3分。)

三、改进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的建议

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是整个职业发展中不可忽视的一项工程。近些年来,高校已逐渐重视对学生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相应的指导教育工作已取得明显成效,但由于理论和实践的不成熟,高校的职业生涯教育依然存在值得改进的方面。

(一)高校应竭力协助大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职业生涯规划

高校毕业生盲目择业的结果是在入职很短的时间就产生了离职的意愿,调查结果显示:我校毕业生在“我把现在的工作当作长久的工作;我开始想要寻找其他相同性质的工作;未来一年内,我会试着去寻找新的工作”这几项均分在2.7左右,说明离职意愿很高。究其原因,高校毕业生理想中的职业发展道路与现实状况差距过大,毕业生在校期间未能科学的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许多教师和学生对学校开展的职业生涯指导工作存在认识上的偏差,认为职业生涯指导只应针对大四毕业生开展。事实上,到学生临近毕业时才开展职业生涯指导未免“为时晚矣”,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从初步形成到不断修改完善,需要学生在几年的学习实践中完成。并且,高校针对大四毕业生开展的职业生涯教育大多是以讲座的形式进行,讲座嘉宾往往是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人员,或是各学院分管学生工作的辅导员,内容一般局限于宣传目前宏观的就业形势和国家的就业政策,或是从用人单位的角度分析职业的发展,学生对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不明确,在面临就业时依然处于被动状态。因此,高校应从大一新生入学起,就要将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提上日程,安排专业教师授课,使学生提前了解相关职业所需的知识和能力,及各个行业的用人要求和职业发展路径,从而使学生能够确定未来从事职业的大概范围,并拟定出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书。

我校2014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分析报告对就业指导工作的反馈意见中显示,学校将逐步构建包含五元素的职业生涯教育体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将列为必修课,从大一第一学期开始授课;大学生职业测评系统将更为科学化、个性化;科学指导大一新生自我设计职业生涯规划书,并引导其在大学四年的学习和实践中及时校验、调整;继续拓宽学生实习渠道;为更多从事职业生涯教育的教师提供接受专业培训的机会,我校职业生涯教育体系将得到逐步完善。

(二)高校应努力拓宽大学生认知外部环境的路径

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校毕业生在初次就业时,个人对自身性格、兴趣、能力、在工作中表现出的优缺点、职业发展目标和目前正处于职业发展的哪一阶段等的认知程度明显高于对组织的晋升渠道、晋升资格和未来发展目标的认知程度。由此可见,我校在开展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中取得了明显成效,学生对个人职业生涯规划足够重视,在进入职场前已充分了解自身的各项特点,如:性格特征、兴趣爱好、优劣势及具备的专业能力等。但对于外部环境的认知不够充分,如:未来从事行业的特点、行业的薪资水平、企业中岗位要求的能力、岗位工作的内容、企业晋升的渠道和企业发展前景等。因此,在这一过程中,高校应努力拓宽与行业、企业的沟通渠道,可借鉴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方法,建立并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信息系统,教师可通过这一系统向学生发布职业指导信息,用人单位可在此查询、发布企业信息。这一系统包含学生服务系统、各个专业介绍、优秀学生档案查询、用人单位服务系统、招聘信息等,方便高校、企业和学生获取并交流信息。学生能便捷的了解到未来从事行业的特点和企业用人要求,根据企业需要培养起相应的素质和能力。

近几年来,我校建立并完善了就业服务网,建立了QQ职业发展空间、视频面试平台、就业信息发布专栏、信息查询网等,用人单位通过这些平台展现企业文化、展示组织结构、发布招聘信息等,毕业生通过这些平台与企业取得交流。2014年,我校建立了就业微信团队,开通了名为“青大就业”的官方微信,集就业政策、职业规划指导、企业招聘信息于一体,更为便捷的为毕业生获取企业信息提供平台。

(三)大学生应对个人职业生涯的整体规划负责

高校在职业生涯规划中主要起引导作用,职业生涯规划中具体的制定实施及调整主要靠大学生自身完成,学生个人要对整体规划负责。首先是要根据客观事实全面科学的认识自我,客观的剖析自己,要正视自己的劣势和不足,发掘自身的价值取向,为职业目标指明方向。这一环节是整个职业规划流程中的基础环节,这一环节认识的不准确,会导致其他环节出现偏差。其次,要积极主动利用学校提供的信息交流平台,搜集职业环境信息并进行分析,包括分析宏观的政治经济环境及对自身职业目标确定的影响、自己所学专业的行业特点、未来从事职业的工作特点等等。通过分析所处环境为职业目标的确定及实现做铺垫。再次,在对自我因素和内外环境深入分析基础上,初步确定出未来从事职业的大概范围,即将来倾向于在哪一行业发展,这是职业生涯规划的核心内容。然后需针对职业目标进行多方调整,如制定出学习计划和对专业学习的自我激励,还需分析就业市场能否满足自己对薪酬的需求和自我价值实现的要求。同时,大学生应主动积极地参与学校组织的职业训练,端正心态对待学校提供的实习机会,把实习当做步入职场前对自身能力的检验,更多地了解职业,掌握职业技能,从而在实践中不断调整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另外,大学生要注重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在掌握必要专业知识的同时注意培养职业所需的实践能力,包括迅速适应环境的能力、随机应变能力、决策能力、社交能力、操作能力等等。通过自学和培训等方式弥补自身不足,缩小与职业目标要求的差距。

参考文献:

[1]曹细玉.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8(1) : 136-137.

(责任编辑:王佩)

[2]陆小玲.国外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我国的启示[J].教育探索,2011(3) : 156-157.

[3]朱彦军,李爽.高校人才培养框架下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目标——兼论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课程设置[J].教育发展研究,2012(13) : 109-114.

[4]赵海莹,骆雁南.以实践育人理念推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5(4) : 27-28.

A Case Study on University Career Management——Taking Qingdao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LI Yi-hong
(College of Business,Qingdao University,Qingdao Shandong266071,China)

Abstract:A questionnaire is conducted among the students who graduated from Qingdao University,and the SPSS statistics software is used to analyze the results.It has reflected some problems and deficiencies in personal career planning and job satisfaction degree.It is concluded that universities should make great efforts to guide students to make practical career planning and broaden path of cognizing external environment.University students should be responsible for their own personal career plans.

Key words:university students; career planning; improving suggestion

作者简介:李毅红(1988-),女,山西临汾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管理的理论与实践。

收稿日期:* 2015-02-09

文章编号:1673-2103(2015) 04-0089-04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G64

猜你喜欢
改进建议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及其问题的调查研究
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反思
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确认的现存问题及改进建议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