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的诊治探讨

2016-01-26 16:39王学祥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6年11期
关键词:非手术治疗门静脉肝硬化

王学祥

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的诊治探讨

王学祥

目的 探讨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的有效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5例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诊断方法和治疗措施进行总结。结果 影像学技术可提高门静脉血栓诊断的准确率。不同患者采用不同的治疗手段,手术治疗13例患者术后恢复良好,平均住院(35.5±2.4)d;12例非手术治疗,治疗后病情稳定出院。对所有患者随访1年,1年内死亡7例,死亡率为28.0%。结论 影像学技术用于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诊断,可取的较高准确率。临床上应根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选择适宜的治疗方法。

肝硬化;门静脉血栓;手术治疗;影像学技术

门静脉血栓属于肝硬化失代偿期少见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其中肝硬化门静脉血栓患者可多次发生上消化道出血以及顽固性腹水现象,若不能及时给予有效治疗,可对其生命安全构成巨大威胁[1]。本文主要分析了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的有效诊方法及治疗方法,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5例患者均于2012年8月~2013年8月在本院接受治疗,其中男16例,女9例,年龄最大88岁,最小25岁,平均年龄(32.8±19.5)岁,平均病程(6.4±2.2)年;其中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16例,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4例,酒精性肝硬化患者2例,自身免疫性肝硬化2例,病因不明1例;患者均表现有上腹胀痛、呕血、发热、反复黑便等症状。

1.2 诊断方法

1.2.1 实验室检查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进行生化、肝功能、凝血酶原时间以及部分凝血酶活动度检查,结果显示正常。16例乙型肝炎患者表面抗原呈阴性,丙、丁、戊型肝炎标志物经检查,结果显示为阴性。血常规检查其白细胞系数增高,其最高者高达21.2×109/L。患者肝肾功能经Child分级标准划分为A级。

1.2.2 影像学检查 ①胸片。本次研究的25例患者经胸片检查,正常24例,其中右下肺炎患者1例。②胃镜。22例患者经胃镜检查结果显示,食管静脉曲张轻度8例,中度9例,重度5例;并且伴有胃底静脉曲张患者4例,未见活动性出血患者23例。③超声。本次25例患者均进行超声检查,B超下可见门静脉主干或分支絮状物患者16例,可见门静脉主干迂回患者4例,可见“蚯状”门静脉扭曲患者3例,门静脉后条索状低回声区2例。其中20例患者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门静脉主干或分支絮状回声16例,门静脉主干、分支内镜增宽4例。④腹部CT。13例患者接受CT检查,其中平扫可见多发曲张静脉影5例,增强扫描后,门静脉主干、分支充盈缺损影8例。⑤磁共振成像(MRI)血流重建。本次12例进行MRI血流重建,结果证实存在门静脉血栓。可见线状、结节状充盈缺损,门静脉腔局部可见狭窄现象。

1.3 治疗措施 本次研究对象经手术治疗13例,接受外科血栓切除术治疗或经颈静脉肝内门腔静脉分流术(TIPS)治疗,TIPS治疗是在肝脏中门静脉和腔静脉之间建立一个新血流通道。12例患者接受非手术治疗,给予复方丹参注射液、阿司匹林及低分子肝素治疗;治疗2周后停用低分子肝素,改为口服华法林。

2 结果

本次手术治疗患者13例,手术效果较为理想,平均住院(35.5±2.4)d;12例非手术治疗,病情稳定后出院。并对所有患者随访1年,1年内死亡7例,死亡率为28.0%,其中死于反复消化道出血2例,腹腔感染1例,肝功能恶化4例。

3 讨论

门静脉血栓主要指的是出现在门静脉主干或者延伸至其肠系膜上、下静脉的血栓,对患者的生命安全威胁极大。现阶段,肝硬化合并静脉血栓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与门静脉血流减慢、周围淋巴管炎、肝脏结构改变以及纤维化有密切关系,并且和患者肝脏合成能力下降,导致其机体内凝血因子、抗凝因子水平发生改变也有一定关系[2]。

对于门静脉血栓临床将其分为急性血栓与慢性血栓,急慢性血栓及患者的临床表现均与患者阻塞部位以及阻塞程度有密切关系,将临床检查、影像学检查及实验室检测等三种诊断方法相结合,可有效提高其诊断准确率[3]。从解剖学方面来看,由于门静脉压力差较小,造成其血流速度较慢,因此易发生血栓[4]。肝脏肿瘤患者以及肝硬化患者因受疾病因素影响,其血管内阻力不断增加,进一步减慢了血流速度,因此合并门静脉血栓的危险性较高。肝硬化患者合并门静脉血栓,可进一步加重患者的肝硬化程度,造成患者肝硬化恶化,并且增加患者门脉高压并发症、死亡率极高,因此早期给予有效治疗干预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临床主要有手术治疗及非手术治疗两种方式,对于终末期患者可采取手术方式治疗,可有效解除患者门静脉血栓症状。但对于有脾切除术史的患者采取手术治疗,可显著增加其手术风险,因此术前需对患者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估。临床常用手术方法有静脉血栓切除术、TIPS、静脉旁路手术、静脉血管搭桥术、门腔静脉半转位术等。非手术治疗主要是给予患者抗凝、溶栓等药物进行治疗,但对于肝硬化患者采用药物治疗前需综合评估患者身体状况。在肝硬化药物预防治疗中,其静脉血栓发生率无下降趋势,但其出血率可出现上升趋势[5]。

在抗凝治疗中,低分子肝素具有疗效确切、安全性高的优点;并在使用低分子肝素治疗2周后口服华法林,可有效降低血栓再发率。根据临床研究可知,门静脉血栓早期接受抗凝治疗的再通率较高,但早期门静脉血栓无典型症状,因此医务人员需叮嘱肝硬化患者定期来院进行彩超复查,不仅可及时发现患者肝硬化恶化情况,还可早期发现门静脉血栓的形成,以便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患者死亡率。

[1]匡大鹏.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形成的研究进展.肝脏,2013,18(2):119.

[2]臧立娜.肝硬化并发门静脉血栓研究进展.实用肝脏病杂志,2014,17(4):429.

[3]孙隆慈,罗蒙.门静脉高压症中门静脉血栓的发生机制及诊治进展.肝胆胰外科杂志,2011,23(1):84-86.

[4]王园园.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国际消化病杂志,2011,31(4):239.

[5]张莉.肝硬化门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中华消化杂志,2014,34(2):100.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11.072

2015-04-28]

473000 河南省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

猜你喜欢
非手术治疗门静脉肝硬化
3.0T MR NATIVE True-FISP与VIBE序列在肝脏门静脉成像中的对比研究
基于W-Net的肝静脉和肝门静脉全自动分割
超声引导下经皮门静脉穿刺的临床应用
手术与非手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研究
胃镜下组织胶注射治疗肝硬化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疗效评价
非手术治疗在Ⅳ级 Ⅴ级闭合性肝破裂中临床应用
压力性尿失禁的非手术治疗进展
藏医对肝硬化的认识及治疗研究
腰椎间盘突出症非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
活血化瘀药在肝硬化病的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