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院内感染诱发因素分析

2016-01-26 16:39曹炳丽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6年11期
关键词:监护病房抗生素

曹炳丽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院内感染诱发因素分析

曹炳丽

目的 探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院内感染诱发因素,并研究防控策略。方法 162例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病历资料,分析院内感染新生儿的资料,研究感染致病菌与引发因素,并提出预防性措施。结果 感染类型主要有肺炎、结膜炎、尿路感染、呼吸道感染以及血液感染等。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院内感染引发因素包括低出生体质量、住院时间、胎龄、肠外营养以及机械通气治疗等。结论 针对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院内感染,需制定防范策略,并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措施,保证抗生素使用的合理性,从而控制院内感染发生。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院内感染

院内感染为当前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并发症病例数量逐渐上涨的因素之一,对新生儿正常生活与成长造成了严重威胁,已成为所有医疗机构中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亟需解决的问题。由于新生儿整体抵抗力较差,加之侵入性的操作普遍较多,因此医院感染发生几率也随之增大[1]。作者将162例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病历资料进行深入调查与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4月~2014年4月本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162例病历资料,42例院内感染,感染次数为47次,感染率达25.93%。其中,17例肺炎、5例结膜炎、10例尿路感染、7例呼吸道感染、3例血液感染。

1.2 方法 采集42例院内感染新生儿的尿液、痰液、伤口脓液、血液等标本,并对标本实施菌株分离。待标本收集完成后,1 h内将其接种于麦康凯培养基、巧克力平板培养基等培养器皿上,并将其于二氧化碳培养箱中进行孵育,将箱内温度控制在35℃左右。待上述操作完成后进行药敏试验与鉴定,于低倍镜下查看多核细胞数量与鳞状上皮细胞数量。若鳞状上皮细胞>25个,且多核细胞<10个,则代表该标本是合格标本。在鉴定菌种时,本院所用仪器为Vitek-32全自动细菌鉴定仪,在必要情况下采取常规的生化试验方法进行验证。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病原菌的实际分布情况 42例感染新生儿中,分离出菌株共42株。其中,有12株为肺炎克雷伯杆菌,占28.57%;13株为革兰阳性菌,占30.95%;7株为革兰阳性菌,占16.67%;7株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占16.67%;3株为念珠菌,占7.14%。感染类型主要有肺炎、结膜炎、尿路感染、呼吸道感染以及血液感染等。

2.2 院内感染相关危险性因素 162例新生儿有42例出现感染,已感染的新生儿出生体质量为(1.75±0.61)kg、胎龄(32.4±2.5)周,均低于正常新生儿的(2.22±0.63)kg、(35.2±1.8)周 (P<0.05);已感染的新生儿住院时间(29.88±13.15)d,肠外营养20例(47.62%),机械通气治疗25例(59.52%),均高于正常新生儿的(12.45±10.14)d、23例(19.17%)、35例(29.17%)(P<0.05)。

3 讨论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属于急救医学发展到完善阶段所形成的产物,而院内感染即指医护人员、患者在医院中受到感染。对于新生儿而言,由于其免疫力普遍较低,加之易感性相对较高,因此容易引发院内感染症状[2,3]。针对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院内感染,必须引起重视,通过加强管理与监护,在研究感染引发因素的基础上,达到控制感染发生的目标。

本研究中,新生儿感染类型主要有肺炎、结膜炎、尿路感染、呼吸道感染以及血液感染等,而院内感染引发因素包括低出生体质量、住院时间、胎龄、肠外营养以及机械通气治疗等。由本研究可见,在防控感染时,应重视以下几个环节。①强化院内感染整体监控力度。首先,加强院内所有工作人员的重视度,以管理层面、思想层面、人员配备层面以及组织层面等作为基本出发点,制定出完善的规章制度。其次,医院消毒部门应当定期对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医疗器械、空气等进行消毒,以防病原菌的大肆蔓延[4]。护理人员操作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规则执行。最后,由于新生儿本身集合了各类型病原菌,经由医疗设备或医护人员手部将其传播给其他新生儿,因此必须加强手部卫生的管理[5]。②加强病房环境监控。病房内必须保持流通的空气,病床的占地面积应>6 m2,两张床之间的距离不得<90cm。对空调滤网进行定期清洗和消毒,确保病房的清洁度与干燥度,并严格控制家属的探视时间[6]。同时,针对新生儿的用品,同样需要予以全方位消毒处理,以0.2%有效氯清洗消毒剂对拖把进行清洗,拖地频率控制为2次/d。③严格控制抗生素使用量。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内使用相关抗生素时,要求主任进行监管[7]。结合新生儿基本免疫情况、生理情况与病理情况、抗生素特性等,合理选择抗生素类型,达到控制正常菌群的功效。

总之,针对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院内感染,需制定防范策略,并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措施,保证抗生素使用的合理性,从而控制院内感染发生。

[1]唐丽洁,黄莹.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早产儿院内感染引发脓毒症10例回顾性分析.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1,3(3):249-251.

[2]李春艳,刁士燕,王峰,等.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院内感染回顾性分析.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0,2(2):181-183.

[3]杜风华,孙秀丽.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早产儿发生院内感染细菌与是否预防应用抗生素分析.包头医学院学报,2014,30(2): 29-30.

[4]王章星,黎肇光,汪春,等.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分布及抗生素耐药分析.广西医学,2012,34(7):931-932.

[5]李艳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感染菌群的分布特征及相关因素分析.中国实用医药,2012,7(32):161-162.

[6]高子波,韩良荣,张展,等.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两年院内感染临床分析.中外健康文摘,2012,9(26):37-38.

[7]苗叶权,高子波,潘兆军,等.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三年院内感染临床分析.医药前沿,2013,35(35):155-157.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11.080

2016-03-25]

473000 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三附属医院

猜你喜欢
监护病房抗生素
抗生素联合,搭配使用有讲究
皮肤受伤后不一定要用抗生素
护娃成长尽责监护 有法相伴安全为重
抗生素的故事
儿童监护机器人设计
我国成年监护制度之探讨与展望
换病房
病房
拯救世界的孩子们
神奇的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