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准蚕桑产业特性 提振东部蚕区蚕业
——对东部蚕区蚕业转型发展的思考

2016-01-28 10:53赵永刚杭忠宝朱志东
中国蚕业 2016年3期
关键词:蚕业蚕桑桑树

杨 斌 杨 越 崔 虹 赵永刚 杭忠宝 朱志东 杨 敏

(1江苏省东台市蚕桑技术指导管理中心,江苏东台 224200; 2东台市蚕业协会,江苏东台 224200;3江苏科技大学,江苏镇江 212003)

把准蚕桑产业特性 提振东部蚕区蚕业
——对东部蚕区蚕业转型发展的思考

杨 斌1,2杨 越3崔 虹1,2赵永刚1,2杭忠宝1,2朱志东1杨 敏1

(1江苏省东台市蚕桑技术指导管理中心,江苏东台 224200;2东台市蚕业协会,江苏东台 224200;3江苏科技大学,江苏镇江 212003)

江苏、浙江等东部蚕区受经济发展、环境污染、劳动力老龄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蚕桑产业规模急剧萎缩,传统的蚕桑生产模式已不能适应新常态下蚕桑产业发展的需求。在对蚕桑产业特性和东部蚕区蚕业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东部蚕区要准确把握好产业的经济、生态、文化、保健、政治等方面的特性,发挥东部蚕区技术、人才、经济、文化方面的优势,与中西部蚕区错位发展。

东部蚕区;蚕桑产业;江浙地区;一带一路;蚕丝文化

东部蚕区作为我国蚕业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具有5 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曾经为中国丝绸走向世界、引领世界作出过杰出的贡献[1]。可是近年来,随着东部经济的迅速发展,“东桑西移”政策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快速推进,东部蚕区的蚕业呈现大幅度萎缩的趋势。但是,江、浙2省是东部蚕区的核心基地,是长三角地区蚕桑主产地,而长三角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连接点和交汇处,是“长三角一体化”“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国家战略的叠加地,因此东部经济发展能够不断地获取新的动力源,这也为东部蚕区的蚕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而且东部蚕区具有独特的自然环境、宜人的气候条件和悠久的人文历史等优势,一定时间内在蚕桑产业中其地位还无法被中西部蚕区所取代,新常态下东部蚕区的蚕业仍将具有一定的规模,并以优质、高端领跑全国、影响世界,特别是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中亚西亚国家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东南沿海国家将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当然,东部蚕区必须提升蚕业生产水平、转变发展方式,才能赢得新的发展机遇。为此,我们在对蚕桑产业特性和东部蚕区蚕业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东部蚕区蚕业转型升级的想法和建议,供同仁参考。

1 把握蚕业经济特性 提升东部蚕区蚕业的综合竞争力

蚕业生产既涉及种植业(林业),又涉及养殖业(动物);既有植物(桑树),又有动物(蚕)。栽桑养蚕就是将种植业中的桑树,通过人的劳动获得家蚕的营养物质桑叶,再用桑叶饲养养殖业中的蚕,以获得初级产品蚕茧,并表现出其经济性状。要想获得较好的经济性状就必须依靠优良的桑、蚕品种,科学的栽桑养蚕技术和适宜的气候环境条件。东部蚕区经过几十年的积累和完善,已经具备了这些条件。据我们调查,江苏省的东台市2010—2014年5年里每公顷桑园年平均收入已经达到9万元,不少蚕农每公顷桑园的年收入甚至超过了15万元,而且不是某一年份的偶发现象,而是基本上每年持平或小幅逐年递增的,实现了“良种良法—优质高产—高价高效”的良性循环。蚕桑产业的经济效益与稻麦、粮棉等传统农作物相比,单位面积年产值是稻麦、粮棉等传统农作物的2~3倍,属于典型的高效农业;与大棚蔬菜、瓜果等经济作物相比,虽然单位面积年产值基本相同,但是上述特用经济作物投入多,技术要求高,市场风险、自然风险大,常常出现效益落差较大的“大小年”现象,一年抢手、一年滞销,一年大赚、一年大亏。相比之下,蚕桑产业是稳产、高效的农业产业,所以,要在东部蚕区充分发挥蚕桑产业经济性状稳定的特性,并加以宣传和引导,尽快提升蚕业在东部蚕区农业中的竞争力。

2 把握蚕业生态特性 提升东部蚕区蚕业的功能多样性

桑树是一种耐伐型多年生植物,每年生产的干物质较多。东部蚕区每年剪伐桑树2次,5月底6月初的夏伐,每667 m2桑园可收获鲜枝条2 500 kg、桑叶1 500 kg,秋季收获桑叶2 000 kg,冬季剪尾梢约500 kg,全年可收获枝叶5 000~6 500 kg。这些物质的生产除人工投入的肥料之外,其他全部靠桑树自身利用自然界的光、水(H2O)、二氧化碳(CO2)、氧气(O2)等合成生产,按桑树每生产20 mg干物质,约需CO220 mg计算[1],5 000 kg鲜枝叶,干物质约为1 500 kg(桑叶含水率70%~80%,枝条含水率58%~61%),约需消耗CO21 500 kg。另据报道,1 hm2成林阔叶林,在生长季节里,每天就可释放750 kg O2[2],由此可见成林桑树一年可释放的O2是多么惊人!因此,成林桑园可谓为天然“氧吧”,生态效益明显。同时,家蚕是一种对不良环境特别敏感的“警示小动物”,可以说养不了蚕的地方生态环境肯定不好,江、浙2省有不少蚕桑主产县(市)的蚕桑产业急剧萎缩,就是一个例证。所以,蚕桑产业既能改善生态环境,又能监测生态环境,东部蚕区地处工业和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环境污染相对较重,更要放大利用蚕桑产业生态功能效应的多样性。

3 把握蚕业文化特性 提升东部蚕区蚕业的历史传承性

蚕业的发展与中华文明密不可分。尽管东部蚕区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蚕桑产业呈现急剧萎缩的趋势,但蚕桑丝绸文化展示却悄然兴起。如,达利丝绸(浙江)有限公司秉承“弘扬丝绸文化,重振丝绸辉煌”的理念,将极具特色的千年桑树园、亿年木化石林、农桑浮雕等专业生产、旅游与传统丝绸文化及丝绸产品展示融为一体,折射出丝绸的深厚文化底蕴和无限魅力[3];浙江省的湖州市塔山蚕种场、江苏省的西漳蚕种场等传统蚕种场由于生产萎缩而转型开发建设成为蚕业文化旅游基地,展示蚕事农耕文化[4];江苏苏豪国际集团公司、鑫源茧丝绸集团公司相应开发了一系列丝绸旅游产品;江苏富安茧丝绸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民星茧丝绸股份有限公司也结合本地农业和农村乡村旅游建立了丝绸文化馆(厅)。据我们了解,江浙地区建设有各类丝绸文化博物馆、展示馆等20多个,开发的丝绸旅游产品80多种。虽然东部蚕区以栽桑养蚕、缫丝织绸为主的产业链进一步萎缩,但是各地对丝绸文化的弘扬得到了拓展,将丝绸文化渗透到人的思想中,从而促进了东部蚕区丝绸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所以,应将蚕桑产业与丝绸文化相结合,通过文化传输来提升东部蚕区蚕业的历史传承。

4 把握蚕桑保健特性 提升东部蚕区蚕业的应用广泛性

桑、蚕、茧、丝及其副产品资源广泛应用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皆是利用其独特的生态、安全、保健功能。东部蚕区随着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恶化给人们的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所占比例大幅增加,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人数增多,迫切需要通过开发蚕桑系列保健产品来修复这些处于亚健康状态的“精英人群”。桑和蚕全身都是宝,其药用价值在《本草纲目》《黄帝内经》等古代药典中都有记载。据相关资料介绍:桑叶除养蚕外,枯桑叶中含有43.4%的蛋白素(干酪素),是印染工业、塑料工业及医药上的主要原料之一[5],冬桑叶是降血糖、降血压的药材,非典预防冲剂中也含有桑叶[6];桑皮可以制人造棉,桑皮、桑根皮被广泛运用于现代医学中,并已成功研制获得以桑皮为原料制作的桑皮降糖保健品[7];已广泛开发应用桑枝条栽培各类食用菌,将桑枝条加工成各类板材、固体成型燃料等[8-9];桑椹、桑果酒、桑果醋、桑果汁饮料等产品的开发已进入市场化;蚕蛹直接食用,利用蚕蛹制作蛹虫草、提取蛹蛋白、提取蛹油等已成规模化[10];利用丝绸副产品研制开发的人造皮肤、化妆品、护肤品也已逐渐成熟[11]。桑、蚕、茧、丝的应用广泛性为东部蚕区蚕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而且,东部蚕区经济相对发达,对天然保健类产品的需求和消费能力也相对较强,再加上东部蚕区科技水平较高,更加有利于蚕桑产品的研制开发和应用。因此,应该加大对蚕业功能性新产品、新用途的研制开发,促进东部蚕区蚕业的快速转型。

5 把握蚕业政治特性 提升东部蚕区蚕业的国际影响力

丝绸素有“纤维皇后”的美誉,说明其为纺织品中的上乘品。在古代,人们就把丝绸当作贡品,或作为皇亲国戚、达官贵人所用之奢侈品,也体现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政治权威。当今世界已推翻了封建专制王朝,建立了民主社会,人人平等,但丝绸仍然是贵重之物。党和国家领导人将丝绸作为中国的名片,屡次在国际政治外交中展示其卓越的风姿,如2014年在北京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简称APEC)峰会上,21个经济体领导人身着由宋锦面料制成的“新中装”[12],再次体现了中国丝绸在国际重大活动中的意义和作用。事实上,中国领导人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是对具有相连血脉、相容人文和相似贸易模式的发展和升华,既要实行经济共赢,又要达到政治默契和外交和谐的共同目标,为中国与东南亚、中西亚国家和地区的繁荣和稳定发展提出了新的战略蓝图,进一步增强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地位。东部地区相对高档的丝绸产品的出口量多,在国际特别是欧美等世界经济发达地区的影响力较大,通过蚕业经济扩大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正是我国现阶段政治和外交策略的需要,东部蚕区蚕业要借助“一带一路”的推进,加强高档丝绸产品和丝绸元素在国际社会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提升我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

江、浙2省蚕桑产业正处于转型期,要发挥蚕桑产业特性和地方优势,做强、做优、做精蚕桑产业,促进蚕桑产业多元化发展,为我国茧丝绸产业的稳定和国际强国地位的稳固作出贡献。

[1]浙江农业大学.桑树栽培与育种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

[2]刘梅香,张金平.森林调节气候功能与创建森林城市的几点建议[J].安徽农学通报,2012,18(15):128-131.

[3]吕新浩.融入企业文化 彰显科普特色——达利蚕桑丝绸文化科普展示馆侧记[J].科协论坛,2012(7):38-39.

[4]于梁.无锡西漳蚕种场变身博物馆[EB/OL].中国江苏网,(2014-09-10).http://jsnews.jschina.com.cn/system/2014/09/ 10/021825826.shtml.

[5]佚名.宝中取宝蚕和桑[EB/OL].儿童资源网,(2013-12-20).http://www.tom61.com/baikequanshu/dongwuzhiwu/zhiwuchangshi/2013-12-20/33395.html.

[6]谢海洲,卢祥之.对非典的中医认识和相关治疗方药[EB/OL].中国药材GAP网,(2003-05-27).http://www.tcmgap.com/ portal.php?aid=2354&mod=view.

[7]黄勇,张林,赵卫国,等.桑树资源综合利用研究进展[J].江苏蚕业,2007,29(1):1-4.

[8]华恩顺,吕建秋.蚕桑副产物资源综合利用研究进展分析[J].中国蚕业,2014,35(1):15-19.

[9]孙道权,庄愉,申天兰.加强蚕桑资源综合利用 推进产业高质化循环经济发展[J].中国蚕业,2014,35(4):56-58.

[10]周匡明.蚕业史话[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

[11]舒惠国,金佩华,朱祥瑞.蚕业资源综合利用[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

[12]佚名.APEC领导人穿新中装拍“全家福”男装宋锦面料[EB/ OL].网易,(2014-11-10).http://money.163.com/14/1110/ 20/AANEP64K00252G50.html.

[S88-9]

C

1007-0982(2016)03-0048-03

10.16839/j.cnki.zgcy.2016.03.012

2016-03-04;接受日期:2016-05-19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编号CARS-22);江苏省农业三新工程项目[编号SXGC(2015)206]。

第1作者信息:杨斌(1967—),男,江苏东台,硕士,推广研究员。Tel:0515-88108839,E-mail:jsdtyy666@sina.com

猜你喜欢
蚕业蚕桑桑树
四川蚕业2021年总目录
南部县蚕桑多业态发展探索
仪陇蚕桑园区化发展思考
普格县蚕桑产业扶贫的实践与成效
桑树变身增收“摇钱树”
蚕桑产业 富民增收
会东县桑树快速丰产栽培技术探索
《四川蚕业》稿约
四川蚕业2020年总目录
《四川蚕业》2021年征订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