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市蚕桑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对策

2016-01-28 10:53黄重
中国蚕业 2016年3期
关键词:汉中市蚕业蚕茧

黄重

(陕西省汉中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陕西汉中 723000)

汉中市蚕桑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对策

黄重

(陕西省汉中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陕西汉中 723000)

分析了陕西省汉中市蚕桑产业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桑园种植分散、生产管理体制不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不强、技术服务不到位、蚕桑资源综合利用滞后等问题,提出了实施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理顺生产管理体制、建立风险防范机制、大力推广省力化养蚕技术、加强蚕桑副产物综合利用与开发等促进汉中市蚕桑产业发展的对策。

汉中市;蚕桑产业;规模化;省力化;风险防范;技术服务;综合利用

陕西省汉中市地处亚热带气候区,生态环境优越,是我国蚕桑生产的优势区域之一,全市除留坝和佛坪县外,汉台等其它9个县(区)均有蚕桑生产。据史料记载,汉中市栽桑养蚕的历史始于周朝[1]。另据《汉中盆地考究报告》记载:汉中蚕桑产业清朝最盛,又以城固、洋县桑树最多,制绢家数达50余家,洋县“马畅绢”久负盛名,远销甘肃、青海、新疆等地[2]。由此可见,汉中市农村栽桑养蚕的历史悠久[3]。自国家实施“东桑西移”战略调整以来,汉中市紧紧抓住国家实施“东桑西移”战略重大举措的历史机遇,充分利用“陕南突破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扶持蚕桑产业,使汉中市蚕桑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先后有汉台、勉县、城固、南郑、宁强、镇巴、略阳7个县(区)被列为陕西省优质蚕茧基地,有力地促进了汉中市蚕桑产业的快速发展。

近年来,随着现代农业科技的广泛应用和其它大宗农产品价格的走高,蚕桑产业的比较优势越来越小,已严重影响到农民栽桑养蚕的积极性。为了摸清汉中市的蚕桑生产现状并找出制约汉中市蚕桑产业发展的因素,促进汉中市蚕桑产业稳步、健康发展,我们对汉中市的蚕桑生产情况进行了调研,提出了促进汉中市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旨在为汉中市蚕桑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1 汉中市蚕桑产业现状

汉中市有着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是发展蚕桑生产的最适宜地区之一[4]。2006年,陕西省省委、省政府作出了“以建设绿色产业基地为重点、实现陕南突破发展”的战略部署[5],并将蚕桑产业作为重要支柱产业进行扶持。2007年,汉中市桑园面积13 486.74 hm2,饲养蚕种10.88万盒,生产蚕茧4 204.20 t,总产值6 720.83万元[1]。2008年因“5.12汶川大地震”,造成勉县、略阳县劳动力大量转移,汉中市蚕桑生产遇到了巨大挑战,加上其他农产品价格上涨、相关政策对蚕桑产业扶持不够,蚕桑生产出现滑坡,全市桑园面积下降到13 261.63 hm2,年饲养蚕种下降到7.64万盒,生产蚕茧下降到2 955.20 t,总产值下降到4 351.90万元[6]。特别是 2009年,全市虽有桑园面积13 126.23 hm2,但全年仅饲养蚕种2.90万盒,生产蚕茧1 085.00 t,鲜茧产值2 343.00万元,与2008年相比分别下降了 62.04%、63.29%和 46.16%。2009年下半年,干茧价格达到了8万元/t,生丝价格达到了25万元/t,汉中市的蚕桑生产开始缓慢回升。到2015年底,汉中市拥有桑园9 524.29 hm2,主要分布在汉台、勉县、城固、南郑、宁强、镇巴、略阳、西乡、洋县9个县(区)的49个镇343个行政村,全市年饲养蚕种3.33万盒,年生产鲜茧1 319.71 t左右,总产值3 982.39万元。汉中市现有蚕桑专业村95个,其中省级蚕桑“一村一品”示范村8个,省力化养蚕示范村3个,汉台、城固、南郑、西乡县(区)各有缫丝企业1家,分别为汉中市缫丝有限公司、城固县张骞丝绸厂、南郑同利源茧丝绸有限公司和西乡茧丝绸有限公司。

2 汉中市蚕桑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桑树种植分散

据我们调查,汉中市虽然桑园面积大,但栽植分散,多以路边桑、地边桑、田边桑和沟边桑为主,具有一定规模的连片桑园很少,甚至普遍存在一个自然村只有几户农民栽桑的情况。而且,从事蚕桑生产的蚕农户均年饲养蚕种仅有2~3盒,蚕茧收入在3 000元左右[7],桑园集约化经营程度低,规模效益差。

2.2 生产管理体制不顺

多年来汉中市的蚕桑生产由农业部门主管,蚕茧经营及流通由商务部门管理,管理体制不顺,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汉中市蚕桑产业的发展;而且,汉中市蚕茧收烘市场混乱,“优茧优价、劣茧低价、按质评级、分级论价”的原则在蚕茧抢购的冲击下形同虚设,导致汉中市蚕茧质量不断下降,逐渐沦为西北地区的绢纺原料基地。

2.3 市场风险抵御能力不强

据我们调查,汉中市蚕茧收购企业规模小,设备陈旧落后,缺乏维护蚕桑产业健康发展的大局意识,再加上恶性竞争导致蚕茧质量难以提高,市场竞争力差。另外,由于受到设备落后、饲养技术执行不到位、纸板方格蔟普及程度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汉中市的蚕茧产量低、质量差,蚕桑产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差。同时,蚕桑生产受自然天气影响较大,如遇恶劣天气,极容易造成蚕病暴发,蚕茧生产效益难以保证,加大了蚕桑生产的风险。

2.4 技术服务不到位

汉中市由于工业化程度不高,经济较落后,市县各级蚕技推广部门经费不足,导致新技术、新品种、新设备的引进推广均受到制约,良种良法推广速度缓慢。此外,由于经费缺乏,蚕桑技术人员也无法及时开展新技术的宣传、培训,从而导致汉中市蚕桑产业各个环节的技术服务不到位。

2.5 蚕桑资源综合利用滞后

由于汉中市的蚕桑生产多以茧丝生产为目的,利用途径单一,再加上全市没有专门从事蚕桑资源综合利用的企业,造成桑枝、蚕沙等副产物的综合利用相对滞后。随着现代农业科技的广泛应用和其他农产品价格的走高,蚕桑生产比较效益逐渐下降,虽然目前还高于水稻、玉米、油菜等粮油作物,但与经济作物大棚蔬菜、茶叶、水果等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8]。作为“国家优质蚕茧基地”,汉中市蚕桑资源综合利用的广度和规模还远远不够。

3 促进汉中市蚕桑产业发展的对策

3.1 实施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据我们调查,汉中市桑园集中连片的少,标准化程度低,蚕桑产业的户均养蚕规模小,仍是一家一户为主的分散经营,专业户、专业村少。因此,建议加快土地流转,依据现有的蚕桑资源和产业基础,坚持集中连片、规模生产,抓点示范,全面推动汉中市蚕桑产业逐步向规模化、机械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带动蚕桑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3.2 理顺生产经营体制

蚕茧生产涉及农、工、贸等多个部门,长期以来没有一个统一的明确的政府管理部门,建议汉中市成立蚕桑生产发展领导小组,牵头负责全市的蚕桑生产、蚕种和蚕药供应、蚕茧收烘经营,对全市茧丝绸系统的农、工、贸、产、供、销进行统一管理,彻底改变汉中市茧丝绸行业多头执法管理造成的监管混乱、存在盲区的问题,确保全市茧丝绸产业化开发顺利推进。

3.3 建立风险防范机制

传统的蚕桑生产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差,蚕茧丰产但不一定能够增收;而蚕茧市场行情一旦下跌,大部分市场风险就被转嫁到蚕农身上,蚕农没有话语权,只能挖桑改种其它农作物,导致桑园面积减少,发种量下降[9-10]。因此,建议由缫丝企业与蚕业合作社共同出资,同时政府配套财政资金,实行最低蚕茧收购保护价政策,在蚕茧价格低迷时用于补贴蚕茧收购企业以最低蚕茧收购保护价收购蚕茧的价格差额亏欠部分,以保证最低蚕茧收购保护价格的执行,稳定蚕茧市场。同时,要使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成为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增强蚕桑产业抵御蚕茧市场价格波动的能力,减轻市场风险对蚕桑产业的冲击。

3.4 大力推广省力化养蚕技术

推广省力化养蚕技术,实行标准化生产,是降低蚕桑产业风险、实现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11]。据刘明鲁等[12]对从事蚕桑生产的农户调查问卷分析发现,汉中市从事蚕桑生产的农户以男性为主,老龄化倾向严重,文化程度以初中为主。所以,建议以将汉中市建设成为全国名牌蚕茧的生产基地为目标,大力推广省力化养蚕技术,实行标准化生产,提高汉中市蚕桑生产的劳动生产率,降低蚕桑产业的风险,实现汉中市蚕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建议健全市、县、镇(乡)三级蚕桑技术推广网络,建立市、县蚕桑专家联络服务机制,及时为蚕农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3.5 加强蚕桑副产物综合利用与开发

目前,汉中市在蚕桑副产物综合利用与开发方面主要是利用桑树休眠期,采用地膜与拱棚相结合的双膜马铃薯(夏薯)套种技术,每667 m2桑园可产马铃薯2 000~2 500 kg,增收1 000元左右[4]。但这对于蚕桑资源十分丰富的汉中市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建议汉中市充分利用现有的蚕沙、桑枝、桑叶、桑椹等蚕桑副产物资源,配合汉中市提出的“发展绿色产业,建设绿色汉中”的总体要求,依托龙头企业的力量,开辟一条符合汉中市实际情况的栽桑养蚕和蚕桑副产物综合利用与开发相结合的多种经营之路,带动蚕桑资源综合利用与开发产业的发展。另外,建议汉中市积极引进栽植果用及果叶两用桑,利用汉中市每年举办的“中国最美油菜花海”、樱花节、柑橘花节、旱莲节等旅游名片,适时推出具有汉中特色的蚕桑休闲农家游活动,进一步增加蚕农栽桑养蚕的收入。

[1]黄辉,张凤文,吴强,等.汉中市蚕桑产业的现状与对策[J].北方蚕业,2012,33(3):43-45.

[2]罗玉功.陕西蚕桑历史札记[J].北方蚕业,2007,28(2):67-69.

[3]王荣利.汉中蚕业发展的机遇与对策[J].中国蚕业,2001,22 (4):72-74.

[4]熊晓军,王永琦,李银超,等.发展蚕业循环经济 巩固汉中蚕桑产业[J].北方蚕业,2011,32(3):47-49.

[5]成党伟,余谦.陕南蚕桑产业发展调研报告——以陕西省安康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8):9 070-9 071.

[6]黄辉,张凤文,熊晓军,等.汉中市蚕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4(9):321-322.

[7]李清明,张春燕,康树仁.稳定汉中市蚕桑产业的几点建议[J].汉中科技,2012(4):11-12.

[8]熊晓军,刘明鲁,吴强,等.推进汉中市“强村大户”蚕桑工程建设的对策和建议[J].北方蚕业,2014,35(1):47-50.

[9]朱引根.吴江市蚕桑产业的分析与思考[J].中国蚕业,2009,30 (3):43-47.

[10]张宝群,张正毅,李新,等.理顺蚕业管理体制加快发展蚕桑生产[J].中国蚕业,2009,30(1):54-56.

[11]李建琴,顾国达.蚕业风险及其化解对策[J].中国蚕业,2010,31(4):1-6.

[12]刘明鲁,吴强,封利军,等.汉中市蚕业现状的问卷分析[J].北方蚕业,2013,34(3):1-5.

[S88-9]

C

1007-0982(2016)03-0055-03

10.16839/j.cnki.zgcy.2016.03.014

2016-02-03;接受日期:2016-04-22

第1作者信息:黄重(1981—),男,陕西汉中,硕士研究生,农艺师。Tel:0916-2216991,E-mail:103899425@qq.com

猜你喜欢
汉中市蚕业蚕茧
蚕茧与飞蝶
提高鸣龙镇蚕茧质量的措施探讨
四川蚕业2021年总目录
重视蚕病综合防治 提高蚕茧质量
《四川蚕业》稿约
四川蚕业2020年总目录
《四川蚕业》2021年征订启事
汉中市人民医院
国 宝
看图识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