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伤寒论》第189条之辨证意义

2016-01-28 15:39杨忠山陈有明
中医研究 2016年6期
关键词:伤寒论分析

杨忠山,陈有明

(1.天祝县人民医院,甘肃 武威 733299; 2.武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甘肃 武威 733000)



·学术探讨·

浅议《伤寒论》第189条之辨证意义

杨忠山1,陈有明2

(1.天祝县人民医院,甘肃 武威 733299; 2.武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甘肃 武威 733000)

摘要《伤寒论》第189条,因仲景对斯证叙述简略,又未提及具体治疗方药。故历代医家对此众说纷纭,更使后世学者无所适从,临床当中更难做到正确辩证运用。笔者通过对《伤寒论》有关三阳合病的条文逐一分析,结合《伤寒论》中与其相关条文,与《伤寒论》第189条逐一对比分析,认为《伤寒论》第189条是以阳明为主的三阳合病,治疗忌辛寒清热、攻下实热、发汗解表,而治宜和解少阳。

关键词《伤寒论》;第189条;分析

《伤寒论》第189条云:“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因仲景对斯证叙述简略,又未提及具体治疗方药,故“各家对本条的见解,极不一致,类多随文敷衍,或牵强附会,即选注所引数家亦各不相同。成氏以表里解释,方氏、金以三阳见证解释,尤氏专以阳明一经解释,其理虽俱可通,究竟难于作出结论”[1]。至于治法,后世补充也是寥寥无几,“且不过与证互参,并不合拍,甚至还有错误”[1]745。为探求其理,辨明其证,对此实有分析、考证、释疑之必要。故笔者不揣愚陋,对其加以浅析,与同仁商榷。现简述如下。

笔者以为,此条是病理重心在于阳明的三阳合病。仲景虽未明言治法,但应忌辛寒清热、攻下实热、发汗解表,而治宜和解少阳。

1三阳合病,阳明为主

《伤寒论》第189条:“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口苦,咽干为少阳见证;腹满微喘为阳明见证,发热恶寒,脉浮而紧为太阳见证,由此看来,无疑是三阳合病。仲景以阳明冠首,寓意很重要。所谓“阳明中风”是指出本证主要症结,从而可以认清主次,不致为庞杂的症候所困惑。

2治疗忌辛寒清热、攻下实热、发汗解表

本证主要症结在阳明,理当用阳明治法或清或下,而又何谓忌辛寒清热、攻下实热、发汗解表?其理有二:

一是《伤寒论》第180条言: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胃家”系指肠胃而言。“实”指病体为实,实有其物,并有一系列之实热症状,故“胃家实”是阳明病腑证的核心症状。而本证腹满微喘似为腑实证,可用下法,然阳明经邪热亢盛,气机壅滞,浊气逆于肺亦能见到本证,且仲景在此条文中明言:“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说明此阳明病在经而不在腑,而阳明病在经,忌下。不应下而下之,非但不能获效,相反,使邪内陷,腹满愈增,津液被耗,小便困难。既然阳明病在经,理当以白虎汤清热生津,又何言不宜清乎?因其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而仲景在《伤寒论》第170条明言:“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用之则寒凉伏冰,徒损中阳,促使表邪内陷,造成变证。三阳合病,阳明病在经,是否能用清法,其关键在于发热同时是恶寒还是不恶寒而反恶热。故《伤寒论》第189条三阳合病虽主要症结在阳明,然亦不宜清。

二是《伤寒论》第181条:“问曰:何缘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可以看出是因太阳病汗不如法,或汗出太过,或误用下法,或利小便,致津液亏耗,胃肠干燥,外邪入里化热而成。《伤寒论》第182条:“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阳明病属里热实热,由于里热外蒸,可见内外俱热。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是阳明病经病、腑病所共有。《伤寒论》第189条虽属三阳合病,但主要症结在阳明,说明邪入阳明,燥热亢盛已无疑,汗已自出,若再从太阳之表发汗,则津液愈竭,而胃热愈深,必更添谵语。如《伤寒论》第221条言:“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伤寒论》第219条言:“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 说明三阳合病,邪入阳明,燥热亢盛,不宜发汗。故笔者对程应旄“此条与太阳大青龙证同”之论述及后世用大青龙汤治疗斯证,心存疑惑。

3治宜和解少阳

此三阳合病既然不宜清下或发汗,那用何法治疗,笔者以为医圣仲景已给了我们治法,就是和解少阳。《素问·阴阳离合篇》云:“太阳为开,阳明为合,少阳为枢。”少阳位居表里阴阳之间,邪居少阳,枢机不利,失开则寒,失合则热,风寒之邪留阻于此,则少阳之气外不能转枢透达走背而出太阳之表则恶寒,内不能枢转阳明之里,致胃家之阳热反郁于里则发热。伤寒大家刘渡舟更明确地指出:“少阳经脉行于身侧,居于太阳阳明两经之间,外则从太阳之开,内则从阳明之合,从而起到枢机的作用。”故三阳合病,和解少阳,使枢机运转,上下宣通,内外畅达,则三阳之邪均可解。如《伤寒论》99条曰: “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属太阳表证;胁下满,属少阳半表半里之证;手足温而渴者属阳明里证。又《伤寒论》第148条言:“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伤寒五六日,微恶寒,是太阳表证尚在,不言发热者当是省文。邪犯少阳,经气不利,胆火内郁影响脾胃,则口不欲食,郁热上蒸则头汗出。心下满、大便硬,是邪结胸胁,津液不下,邪有渐入阳明而燥化之兆。较阳明里实燥结之证,热结尚浅。以上2条都是三阳合病,且均发热同时恶寒而非恶热,而皆以小柴胡汤和解少阳,这充分说明《伤寒论》第189条治法亦应是和解少阳,而非它法。而且经笔者查阅《伤寒论》所有三阳合病,发现三阳合病(除本条外),若发热同时恶寒者,仲景均以小柴胡汤和解少阳治之;若发热同时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者才或清或下。

小柴胡汤为和解少阳之主方。程应旄曰:“方中柴胡以疏木,使半表之邪得从外宣,黄芩清火,使半里之热得从内彻;半夏豁痰饮,降里气之逆;人参补久虚,助生发之气;甘草佐柴、芩调和内外,姜、枣佐参、夏通达营卫,相须相济,使邪无内向而外解也也。”诸药合用和解少阳,使枢机运转,上下宣通,内外畅达,则三阳之邪均可解,正如仲景所言:“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

综上所述,《伤寒论》第189条是以阳明为主的三阳合病,治疗不宜清下或发汗,只宜和解少阳。仲景在《伤寒论》中有多条关于三阳合病的论述,他通过对三阳合病从不同的临床表现的描述,来说明三阳合病,邪在三阳有主次之分,或以太阳为主,或以少阳为主,或以阳明为主。此条就是其中阳明为主的三阳合病,至于未明言治法,笔者以为或许缺失,或许是省略。

4参考文献

[1]南京中医学院伤寒论教研组.伤寒论注释(下册)[M].上海:上海科技术出版社,1959:744-745.

(编辑张大明)

文章编号:1001-6910(2016)06-0003-03

中图分类号:R222

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001-6910.2016.06.02

作者简介

杨忠山(1973-),男(汉族),本科学历,中医内科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中医内科。

通信作者:陈有明,中医内科主任医师,lzcdccym@126.com

收稿日期:2016-01-08

猜你喜欢
伤寒论分析
《伤寒论》六经溯源与理论浅析
民航甚高频通信同频复用干扰分析
隐蔽失效适航要求符合性验证分析
A Patient with End-stage Respiratory Failure Gets Recovery from Mechanical Ventilation by Utiliz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电力系统不平衡分析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发展趋势分析
《伤寒论》暑病证治规律研究
《伤寒论》中生半夏在治疗痰证的运用及研究思路
在线教育与MOOC的比较分析
《伤寒论》中甘草的运用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