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神经管垂直段的CT检查及应用

2016-01-29 19:41吉林省桦甸市人民医院CT科吉林桦甸132400
中国医药指南 2016年10期
关键词:临床应用保护定位

王 卉(吉林省桦甸市人民医院CT科,吉林 桦甸 132400)



面神经管垂直段的CT检查及应用

王 卉
(吉林省桦甸市人民医院CT科,吉林 桦甸 132400)

【摘要】目的 探讨面神经管垂直段的CT检查及应用。方法 16例成年颅底标本,开颅取脑。面神经管垂直段起始部至外耳道后壁距离在矢状位上测量,面神经管垂直段起始部至外耳门后缘距离在冠状面上测量,测量数据与同横断位上相同项目测量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测量面神经管垂直段下段与颈静脉窝外侧壁的直线距离及其与颈静脉窝前壁的投影距离,矢状位、冠状位与横断位测量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咬除相应骨质(锥隆起以上的颞骨鳞部,岩部与乳突相应部位骨质。锥隆起以下面神经周围骨质),暴露面神经垂直段,测量其与外耳门后壁及后缘,颈静脉窝外侧壁的直线距离,及其与颈静脉窝前壁的投影距离,并对两种测量方法所得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①外耳道后壁距-面神经管垂直段:直接测量为(3.02±0.55);CT测量(3.01±0.67);t值0.328,P值>0.05。②外耳门后缘距-面神经管垂直段:直接测量(10.99±1.70);CT测量为(10.99±1.68);t值为0.001,P>0.05。③颈静脉窝前壁距-面神经管垂直段:直接测量值为(8.31±1.86);CT测量值为(8.13±1.90);t值为0.115;P>0.05。④颈静脉窝外侧壁距-面神经管垂直段:直接测量值为(3.98±1.22);CT测量值为(3.90±1.16);t值为0.180,P>0.05。比较两种方法测量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扫描不仅可帮助医师明确诊断,还可在术前明确面神经管垂直段及其他解剖部位的位置,以此确定手术方案,进而在术中实施对这些部位的定位和保护,本研究提示临床要充分应用面神经管垂直段的CT检查特点。

【关键词】面神经管垂直段;CT;临床应用;定位;保护

面神经管垂直段(VFN)为面神经行经颞骨内在锥隆突平面至茎乳孔之间的一段,耳科手术在进行迷路切除,经迷路入路的内耳道手术和内淋巴囊手术要重点保护该段面神经[1]。所以,在手术前须对面神经管垂直段进行准确定位,术中加以保护,熟悉其走行与位置关系,但传统X线片不能显示面神经管,普通CT也需选择不同扫描角度才能显示面神经管的局部[2],术前面神经管垂直段的位置难以正确估计,1989年,螺旋CT问世,容积扫描实现,多平面重组随之实现,1998年多层螺旋CT机被推出,空间分辨力与影像质量大大提高,本研究利用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组检查面神经管垂直段及临床应用,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16例成年颅底标本,开颅取脑。13例男性,3例女性。

1.2 标本的扫描与测量:颅骨测量使用精度为0.02 mm直角规,CT扫描层厚0.625 mm,间隔0.3 mm,管电压120千伏,管电流为200 mAS,扫描视野25 cm,显示视野22 cm,矩阵512×512,于64层螺旋CT机扫描床固定颅底标本,以基线为下眶耳线进行CT扫描,所获容积扫描数据重建后传至工作站进行图像处理。多平面重建图像采用标准重建算法,以鼓索嵴平面确认面神经管垂直段起始部矢状位与冠状位,外耳道后壁及外耳门后缘与面神经管垂直段起始部的直线距离在该层面上横断面测量。面神经管垂直段起始部至外耳道后壁距离在矢状位上测量,面神经管垂直段起始部至外耳门后缘距离在冠状面上测量,测量数据与同横断位上相同项目测量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测量面神经管垂直段下段与颈静脉窝外侧壁的直线距离及其与颈静脉窝前壁的投影距离,矢状位、冠状位与横断位测量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咬除相应骨质(锥隆起以上的颞骨鳞部,岩部与乳突相应部位骨质。锥隆起以下面神经周围骨质),暴露面神经垂直段,测量其与外耳门后壁及后缘,颈静脉窝外侧壁的直线距离,及其与颈静脉窝前壁的投影距离,并对两种测量方法所得结果进行比较。

1.3 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6.5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采用t检验分析,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比较颅底两种测量结果:①外耳道后壁距-面神经管垂直段:直接测量为(3.02±0.55);CT测量(3.01±0.67);t值0.328,P值>0.05。②外耳门后缘距-面神经管垂直段:直接测量(10.99±1.70);CT测量为(10.99±1.68);t值为0.001,P>0.05。③颈静脉窝前壁距-面神经管垂直段:直接测量值为(8.31±1.86);CT测量值为(8.13±1.90);t值为0.115;P>0.05。④颈静脉窝外侧壁距-面神经管垂直段:直接测量值为(3.98±1.22);CT测量值为(3.90±1.16);t值为0.180,P>0.05。比较两种方法测量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面神经管垂直段在锥隆起后接续与锥曲,在乳突后内侧由内上行后折向外下,经外耳道后面,颈静脉窝外侧,终止于茎乳孔,所以与乳突小房、外耳道后壁、颈静脉窝关系紧密[3]。各种手术,如乳突根治术、乳突根治并鼓室成形术或完璧亦或是开放式手术,都要凿开乳突去清除乳突小房,这样,极易伤害面神经。加之颈静脉窝及窝内的颈静脉球与面神经垂直段下段紧邻,致使肿瘤在该区切除困难。为保护面神经及听力功能临床医师采用面神经移位技术及保留面神经管的面神经桥技术[4],故术前必须正确定位面神经管垂直段。有文献报道[5]通过面神经颞骨岩内段分布、走行的观察和通过直径与各部长度的测量及面神经管垂直段与岩部后面、岩上窦乙状窦交点及外半规管间距的测量,以通过颞骨表明标识来确定面神经垂直段的位置。但又有文献认为[6],仅靠一些骨性标识来判断面神经垂直段位置是不够的,因岩骨段变异较大,误判可能性大。螺旋CT采集的是容积数据,可实现多平面重组,即任何方向任何位置的重建,扫描层厚灵活可变,且更薄,空间与时间分辨力极大提高,影像质量及其完善,其测量值可信度高,本次测量结果与相关报道一致,说明CT测量的可信度与解剖学测量的一致性。所以,CT扫描不仅可帮助医师明确诊断,还可在术前明确面神经管垂直段及其他解剖部位的位置,以此确定手术方案,进而在术中实施对这些部位的定位和保护,本研究提示临床要充分应用面神经管垂直段的CT检查特点。

参考文献

[1] 段菊如,张博,钟斌,等.面神经垂直段在横、冠状断层和CT上的定位及临床意义[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08,26(2):124-126.

[2] 刘森,崔克信,张在人,等.多层螺旋CT曲面重建显示颞骨内面神经管的临床应用价值[J].黑龙江医学,2004,28(11):822-823.

[3] 戴穹,郑宇洁,吕亚萍,等.面神经垂直段的CT定位与解剖定位的比较研究[J].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12,12(4):219-221.

[4] 徐卓东,刘实.面神经管的超高分辨双螺旋CT扫描及MPR的应用[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2,12(4):219-221.

[5] 王东军.骨性面神经管垂直段多层螺旋CT曲面重组测量与临床应用[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8,30(3):355-358.

[6] 殷长俊,黄海青,开国维.多排螺旋CT面神经管重建及其在面神经麻痹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徐州医学院学报,2007,27(2):99-103.

中图分类号:R445.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6)10-0091-02

猜你喜欢
临床应用保护定位
定位的奥秘
《导航定位与授时》征稿简则
Smartrail4.0定位和控制
银行业对外开放再定位
浅析涌泉穴
刍议增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途
浅谈遗址公园的保护
渭南地区道地药材沙苑子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