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临床病理及影像学特点分析

2016-01-29 19:41文山州人民医院放射科云南文山663099
中国医药指南 2016年10期

焦 霜(文山州人民医院放射科,云南 文山 663099)



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临床病理及影像学特点分析

焦 霜
(文山州人民医院放射科,云南 文山 663099)

【摘要】目的 探讨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临床病理及影像学特点。方法 结合文献,选取2006年1月至2015年3月来我院进行治疗并确诊的肝脏血管平滑肌瘤的患者共11例进行病理学检查和CT与MR等影像学检查。结果 脂肪瘤型的患者,其脂肪的含量在>80%,二者的扫查信号显示和正常脂肪信号相似,多为长条卷曲状,而且圆点等软组织信号显著强化,对脂肪部分进行增强扫描时强化现象不明显,血管瘤型的患者显示,呈现低密度异常血管,内部出现部分钙化现象,其动脉明显呈均匀强化现象,同期的正常肝密度低于门静脉期,肌瘤型和其余混合型患者大部分为软组织肿块阴影,其中6例患者的脂肪密度为40%以内而且无灶性脂肪密度和信号产生,主要以弥漫性存在为主,在扫查增强时,除门静脉期有强化外,其余肿块无显著强化。结论 不同类型的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以及扫查方式不同的影像学特征有所差异。

【关键词】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临床病理;影像学特征;脂肪瘤型;血管瘤型

肝脏血管平滑肌瘤(hepatic angiomyolipoma)是发病与患者肝脏区域的良性肿瘤,主要的组成成分为一定的脂肪组织、平滑细胞和畸形血管构成[1]。由于肝脏血管平滑肌瘤的早期症状不明显,故给该疾病的诊断和确诊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常常和肝癌或者肝脏血管瘤的危害性较大的病症相混淆[2-3]。本次试验通过选取2006年1月至2015年3月来我院进行治疗并确诊的肝脏血管平滑肌瘤的患者结果进行分析,探究和讨论其临床病理特征。具体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2006年1月至2015年3月来我院进行治疗并确诊的肝脏血管平滑肌瘤的患者共11例,其中男性患者2例,女性患者9例,年龄最大为65岁,最小为22岁,平均年龄为(45.1±6.9)岁。5例患者出现上腹部间歇式痛感,其余无临床症状。所有患者均为体检中发现肝脏有低密度阴影后进行入院查看治疗。

1.2 手术检查及诊断方法:患者在入院后首先进行一般的血尿常规和血液增强检查后均未发现有明显的异常。故对所有患者进行CT检查和增强平扫。使用的CT机型包括Maconi 8000 4排螺旋CT机、Toshiba Aquilion 16多排螺旋CT机,扫描视野为20 cm×20 cm,扫描厚度为1~10 mm,层间距离为0~5 mm,增强扫描的60%碘海醇。依据患者的病情对患者进行MR扫查,平扫机型为Signa Excite GE 1.5T超导型,扫描厚度为9~10 mm,间隔为1~3 mm。

2 结 果

2.1 病理学检查结果:肿块的切面为实性,所有患者中有2例灰红暗红色相间的切面,4例红色和灰白色相间,暗红色切面3例,三种以上颜色切面肿块的患者2例,所有的患者肿块无坏死现象产生。肿块由畸形血管和不同比例的脂肪组织以及平滑肌构成,畸形血管多为无序的空隙汇聚而成,血管壁无增厚,较少出现分裂象,肿块的周围组织分化状况较正常。肿块按照成分分为三种:血管瘤型、脂肪瘤型以及肌瘤型三种,其中肌瘤型2例,脂肪瘤性2例,血管瘤型2例,混合型5例,肿块直径最大为15.2 cm,最小为2.9 cm,平均为7.9 cm,肿块和周围的肝组织边界清晰,不存在包膜。

2.2 CT与MR等影像学检查结果:2例脂肪瘤型的平滑肌血管瘤患者中,其脂肪的含量在大于80%,二者的扫查信号显示和正常脂肪信号相似,多为长条卷曲状,而且圆点等软组织信号显著强化,对脂肪部分进行增强扫描时强化现象不明显,2例血管瘤型的肝脏平滑肌脂肪瘤患者在CT扫查结果中显示,呈现低密度异常血管,内部出现部分钙化现象,其动脉明显呈均匀强化现象,同期的正常肝密度低于门静脉期,2例肌瘤型和其余混合型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大部分为软组织肿块阴影,其中6例患者的脂肪密度为40%以内而且无灶性脂肪密度和信号产生,主要以弥漫性存在为主,在扫查增强时,除门静脉期有强化外,其余肿块无显著强化。11例患者中有8例患者在对肿块进行增强扫描时在病灶内部或者周围区域有异常的大口径血管显影出现。11例手术前患者诊断正确者有8例,其余2例误诊为肝癌,1例误诊为肝脏转移瘤,推测其可能由于早年有过其他肿瘤史导致误以为其可能是肝脏转移瘤。

3 讨 论

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是一种多见于肾脏而罕见于肝脏的良性间质肿瘤,又可叫作错构瘤[4]。本次试验通过对1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加强对于该病的认识,减少误诊率,避免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压力。

本次所有的11例患者中平均发病年龄45岁,与文献的报道年龄为46岁基本相符,患者的临床早期无明显的症状,有少数患者存在上腹部痛感,但并不能引起患者的重视。故常常在患者进行体检时检出该病,其发病原因有多种说法,医学界主流看法多认为其为错构瘤[5]。因为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有脂肪、平滑肌和畸形血管等三种不同成分组合而成,其各种影像学特征也因三种成分比例不同而出现不同差异[6-7]。将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分为三种:血管瘤型、平滑肌瘤型以及脂肪瘤型[8-9]。CT对于脂肪成分的检测具有十分灵敏的检测限,故脂肪的多少在该病的脂肪瘤型检测中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脂肪瘤在CT查扫时有明显的长条型、或者圆斑点状,而在MR进行扫查时则可根据T1和T2信号的长短区分脂肪瘤形状,两种检查方式脂肪密度增强不明显。血管瘤由于其脂肪成分较少,故查扫时呈低密度,有时出现点状或长条状钙化现象,在MR查扫时当T1信号长于T2时为长条状钙化现象。肌瘤型患者CT平扫结果表现为低密度软组织肿瘤,密度不均匀,MR平扫时发现T1W较低,而T2W高,信号值比较混乱,增强扫查时动脉期强化同时,门静脉期强化高于同期肝实质,可能出现包膜环形强化的假信号。

参考文献

[1] 李妍卓,蔡权宇,贾宁阳,等.原发性肝血管肉瘤的MRI影像学表现及病理分析[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15,21(2):118-123.

[2] 陈玲,黄克诚,赖会君.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J].医药,2015,11(22):295-296.

[3] 唐艳琼,李加伍,凌文武,等.肝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声像图特征[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5,31(5):746-749.

[4] 施保柱,杨明华,高福洋,等.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77例诊治分析[J].肝胆胰外科杂志,2015,27(1):42-43.

[5] 李桂梅,常建宁,曹晓卉,等.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分析[J].实用癌症杂志,2013,28(3):298-300.

[6] 杨雅迪,李卉,耿志君,等.肝脏上皮样平滑肌脂肪瘤的影像学特点及病理分析[J].中国CT和MRI杂志,2014,12(8):38-40.

[7] 安松林,王黎明,荣维淇,等.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临床及病理特征分析[J].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014,20(7):499-501.

[8] 李永杰,刘文艺,刘莉,等.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诊断和治疗[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4,22,14(20):2946-2951.

[9] 王彦平,杜宝剑,苏文斌,等.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螺旋CT表现[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4,18(1):19-22.

中图分类号:R735.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6)10-01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