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黄帝内经》“春夏养阳”探析“冬病夏治”*

2016-01-31 06:29王亨飞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6年11期
关键词:夏养阳黄帝内经阴阳

王亨飞

(河西学院医学院,甘肃张掖 734000)

从《黄帝内经》“春夏养阳”探析“冬病夏治”*

王亨飞

(河西学院医学院,甘肃张掖 734000)

《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中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理论既是养生保健的法则,亦是中医治疗疾病的“规矩”。“三伏天”是一年四季中天气最为炎热之时,亦是人体阳气最为隆盛、“脾土主令”之时,此时脾气健运、“阳气迅发”,体内痰湿、水饮最易消弥。古人云:“百病皆因痰作祟”“怪病多痰”,这就说明大多数慢性疾病的发生均与“痰湿”、“水饮”有关,通过“三伏贴”刺激背腧穴,疏通经络、激发脏腑功能,抑或温灸抑或服用温阳益气、健脾利湿的方药调理治疗,使一些慢性疾病的“夙根”得以“蠲除”,因此“冬病夏治”是治疗一些慢性病的最佳时机。

《黄帝内经》;春夏养阳;冬病夏治;温运中阳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1]”经文强调四时阴阳是“万物之根本”,从之则治,逆之则乱,从而提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一顺应四时养生的重要原则。中医认为宇宙是个“大自然”,人体是个“小自然”,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之中,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同时,自然界的变化又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的生理机能活动,使机体相应地产生一定的应激和调适反应。故曰:“人与天地相应也”(《灵枢·邪客》),“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灵枢·岁露》)[2]。由此可见,人体的生理活动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既是养生保健的重要法则,亦是中医治疗疾病的“规矩”和“法宝”,知“规矩”则治病有法,亦可“以法统方”调治百疾顽疴。

1 以制为养,顺时防病

1.1 顺应四时阴阳特点保健

夏日“天地气交,万物华实”,自立夏至立秋为夏季,夏天阳气渐趋隆盛,人体阳气亦随之壮大。故而人体亦应顺阳盛长养之气特点,使心气长旺、脾气强健、元气涌动、卫气充沛以达提高抗病能力之目的。形体锻炼则宜坚持户外运动“张扬气血”,适当合理地进行“日光浴”以“长养元气”,激发体内涌动之阳气经三焦通达五脏六腑,使机体的各脏腑机能处于旺盛状态。情志调节方面,应保持积极向上、锐意进取的心态,勿生懈惰、厌倦之心,而使阳气内郁而不能宣散于外以温养、滋润四肢百骸及五官九窍。起居调节方面,宜早睡早起。午睡适当可以蓄养精神,太久则气收血滞而生困顿之感(其实为《内经》“久卧伤气”之表现)。注意避暑,尤忌过于趋凉、饮冷以防损伤中阳之虞,亦可免受“阴暑”伤人之苦。饮食调养方面,宜清淡可升脾之清阳之气而助运化“以厚中土”,忌油腻以避生湿碍脾之嫌畅达气机“升降之枢”,多食营养丰富的蔬菜、瓜果之类以涵养“水谷精微”之源,以“益气血”、“化津液”,但不可贪凉、饮冷,以防损伤体内“长养”之阳气。药饵及食疗方面,宜频服多饮淡盐水、绿豆粥,亦可用鲜芝麻叶开水冲泡代茶之类的防暑汤饮。

1.2 结合体质特点施养防病

当体质阴阳之偏与一年四季节气阴阳之偏性质相同时,宜防止机体阴阳之偏继而诱发疾病。正如《内经》所云:“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当体质阴阳之偏与四季节气阴阳之偏性质相反时,则可乘季节阴阳之偏势,纠正机体阴阳之偏颇,使之趋于平秘,恰如《内经》倡导的“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之法。假如阴盛或阳虚阴盛之人,秋冬宜养阴,目的是“全阳则阴气不穷”[3],故宜适当进行形体锻炼以“张扬气血”,情志宁静而欢愉,忌孤独凄凉以“宣畅气机”,注意衣着、居室保暖以“呵护真阳”;宜温热食物,如牛、羊、鸡等畜禽之肉,宜进温热助阳益气之药,少食瓜果,忌寒凉及滋腻的食物、药饵以防“凉遏阳气”,亦可行秋冬导引之法“吐纳真气”。春夏属阳,阳气张扬于外,腠理疏而汗大泄,加之人们喜好凉饮冷食,故应在防止阳邪感伤的前提下,进食温平、益气、和阳之品,如龙眼肉、枸杞、大枣等物,亦可适当进补温阳、益气之药,如淫羊藿、山药、黄精之类以助体内之“弱阳”;慎食生冷、油腻之品以防“伤脾遏阳”,忌服大量苦寒攻伐之剂,以免“斫伤中阳”,亦应禁忌“当风凉爽”而患“肢节痹痛”;还可通过针刺温灸人体之保健要穴,如气海、关元、命门、足三里等以“激动阳气”。

2 顺气而养,审时施治

2.1 顺时用药

人体五脏之气随四时递迁而彰升降沉浮之性,若时至而脏气不应则内生体弱气困之疾。如春日之时阳气升发不足则为肝虚,出现眩晕、体倦乏力等症,余脏仿此。为振奋脏气之效用,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四时用药例》中罗列了调整激发脏气机能的用药典范,并指出薄荷、荆芥之类辛温,顺春升之气;香薷、生姜之类辛热,顺夏浮之气;人参、二术、黄柏之类甘苦辛温,顺长夏化成之气;芍药、乌梅之类酸温,顺秋降之气;黄芩、知母之类苦寒,顺冬沉之气,并认为此即“所谓顺时气而养天和也”[4]。临床可依此据证随机用药或入治疗方剂之中,必可达“事半功倍”之效。

2.2 参时调阴阳

一是春夏用寒用凉“全阴以养阳”,秋冬用温用热“全阳以养阴”。如春夏素体阳盛阴弱者用药宜偏寒凉而远温热,以防热药重伤津液;阴精不足者当滋阴清热,慎用桂附之类,以防温热宣散“耗津伤液”。秋冬素体阴盛阳弱者用药宜偏温热而远寒凉,以防寒伤阳气而致“中阳不振”;阳气已衰者当以益气助阳之品“提振阳气”,而慎用石膏、“三黄”之类的“凉遏之剂”。故古有“冬不用白虎,夏不用青龙”[5]之说。二是春夏用温、用热内养其阳,秋冬用凉、用寒内养其阴。如春夏食凉、食冷者则易罹患腹痛、泄泻,身凉、肢厥之“夏月伏阴”者当用辛热散寒之品以回阳;秋冬厚衣、食热过度,致使阳热内盛出现烦渴、咳喘,即《内经》所云“冬月伏阳”者必施苦降寒清之剂以泻火。

2.3 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是中医按照自然界气候季节变化对人体的影响,推算出气血运行在每个节气的规律,并依此制定出与之相应的传统治疗方法。根据“春夏养阳”的原理,中医认为夏季自然界阳热之气旺盛,人体阳气亦顺应自然界阳气的变化达到四季的“峰值”,尤其是“三伏天”肌肤腠理开泄,选取穴位敷贴药物最易由皮肤渗入穴位、经络,通过经络、气血直达病变部位,因此在夏季治疗冬寒季节容易诱发或加重的疾病,通过“时气长旺”之时借助药力激发脏腑经气之“动能”而“消弥”邪气,使邪消而正复,这样就可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如果在缓解期服用散寒助阳的药物治疗,更能鼓舞正气(阳气),增强机体抗病能力,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对于一些阳气虚弱的患者,入冬辄发的“冬病”如咳喘、痰饮等,在夏天阳热“峰值”的“三伏天”给予养阳方药,如肾气丸、参蛤散、小青龙汤、参附剂、苓桂剂等予以内服,或以温热药如细辛、白芥子等药打粉用生姜汁制成饼灸,温灸关元等穴以借助“时令长旺”之阳气,培植人体真阳用以弥补冬令阳气之不足,抗御阴寒之邪,达到预防或减轻病情发作之疗效。亦可以使因过食冷饮凉食“斫伤”之“中阳”得以振复,困遏之阳气得以“迅发”,体内湿气消散,升降之枢利而三焦畅达,元气布达周身以“激励”脏腑机能,使“病气消弥”或减弱其致病趋势,正所谓“大气一转,其结乃散”[6]。

“冬病夏治”疗法是传统中医药疗法中的特色疗法,它是根据《素问·四气调神论》中“春夏养阳”的原则,结合天灸及药物疗法,在人体的穴位上进行药物敷贴以鼓舞正气,增加抗病能力,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

总之,“冬病夏治”为中医“治未病”思想的体现。“三伏天”是一年中天气最为炎热之时,亦是人体阳气最为隆盛、“脾土主令”之时,此时脾气健运、“阳气迅发”,体内痰湿、水饮最易消弥,湿气消弭则阳气得以伸展,脾胃气机“升降之枢”通利,气化机能旺盛,脏腑协调,病邪就会“遁踪消形”,因此是“冬病夏治”的最佳时机。人体气血旺盛,卫气盛于肌表,腠理为之开泄,此时贴敷药力更易直达所病脏腑,可达到“激发”正气、祛除邪气或祛邪外出之目的。对于哮喘、慢支等寒冷季节易诱发加重的疾病而言,“冬病夏治”是一种不二的选择。“冬养三九补品旺,夏治三伏行针忙。”这是古时郎中教人养生防病的场景写照。对于身体羸弱之人来说,“三伏天”针灸、拔罐能起到与冬令进食参、茸类补品一样的效果。“冬病夏治”药物(天灸、内服)针对的趋向和目的,一是驱散体内之寒邪,二是调整患者的阳虚体质。中医认为自然界中存在着许多“致病因子”,古人将之概括为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其中因“寒邪”而引发的病变,大多数容易在冬春季节诱发或加重,如支气管哮喘、哮喘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鼻炎、风湿性关节炎、冻疮等疾患。将这些冬天好发、阳气虚弱的疾病于未发病而阳气旺盛的夏季进行治疗和调摄,会取得“意想不到”的神奇疗效。

研究证实,穴位贴药后能显著增强机体的免疫力,血中皮质醇会明显提高,而非特异性嗜酸性粒细胞则明显减少。穴位贴敷药物可以通过刺激穴位以及药物的吸收、代谢,对肺部的有关物理、化学感受器产生影响,直接或间接地调整大脑皮层的植物神经系统功能,改善机体的反应性,增强抗病能力[7]。

可见,“冬病夏治”是中医临床医生根据《内经》“春夏养阳”理论发明创造的一种“简、便、廉、验”且行之有效的“治未病”方法之一,这种方法除了可以“鼓舞阳气”之外,笔者认为还有促使“脾湿消弥”的作用。湿气一散,则会使其“阻遏气机”[8]之弊“土崩瓦解”,气机畅则气化行,经脉利而气血运,脏腑和顺,百骸解利,疾病自然痊愈。

[1]王庆其.内经选读[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32.

[2]印会河.中医基础理论[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4:7.

[3]王洪图.黄帝内经研究大成[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218-220.

[4]李时珍.本草纲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56.

[5]楼英.医学纲目[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152.

[6] 苏徐沛.魏以纲医论医案选[M].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1990:86.

[7]朱现民.奇效冬病夏治[M].郑州:河南科技出版社,2010: 237-240.

[8]吕文亮,徐宜兵.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139.

R212

A

1006-3250(2016)11-1451-02

2016-05-26

甘肃省中医药管理局科研立项课题资助项目(GZK-2013-51)-中西医结合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观察

王亨飞(1971-),男,甘肃泾川人,讲师,主治医师,医学硕士,从事脏腑辨证规律及其思维方法与疑难杂症的临床与研究。

猜你喜欢
夏养阳黄帝内经阴阳
Instructions for Authors
Screening influencing factors of blood stasis constituti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春夏养阳勿上火
The Visible and the Invisible as Shadows of Light and Dark Shad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Network Biological Modeling:A Novel Approach to Interpret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of Exterior-Interior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Lung and Large Intestine
Mathematical Analysis of the Meridian System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被误解的“春夏养阳”
近30年《黄帝内经》“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理论研究进展*
法于阴阳
阴阳泛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