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醉花窗医案》脉诊特色

2016-01-31 06:29李一群邢晓雪吉学群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6年11期
关键词:诊脉花窗太溪

李一群,邢晓雪,吉学群

(1.天津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天津 300193;2.天津市中医研究院附属医院,天津 300120)

探析《醉花窗医案》脉诊特色

李一群1,邢晓雪1,吉学群2△

(1.天津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天津 300193;2.天津市中医研究院附属医院,天津 300120)

通过对《醉花窗医案》的分析探讨脉诊特色。该书作者王堉十分重视脉诊在临床中的应用,基本上是凭脉辨证,用脉理解释疾病的病因病机,并通过对脉象的诊查来判断疾病的预后转归,同时其脉诊精微多种诊法并用,在临证时善于依据脉象来指导临床处方用药。

《醉花窗医案》;脉诊;特色

《醉花窗医案》是清代医家王堉所著,并未刊行,只有抄本存世,1976年由山西人民出版社排印出版。本书作者为清代医家王堉,字蓉塘,号润园,山西介休县人。其著述有二,一为《醉花窗遗稿》,注明“已刊”;一为《脉案》未刊,故《脉案》疑即本书[1]。王堉本是举业出身并非医生,通过博览群书、兼收并蓄以汲取经典医籍之精华。其诊病问药,颇有清代儒生严于考据、重视格物穷理的特点。他重视对疾病关键病机的辨析,并对病机的鉴别诊断思路非常清晰,确有所长。全书共有医案101个,其辨证多从主症、兼症、脉诊三方面入手,尤重脉诊是其特色。本文通过对其医案的分析探讨其脉诊的特色。

1 重视脉诊,凭脉辨证

书中所载101案中,多数医案均详细记录了脉象,王堉之重脉可见一斑。如原文:“郭鹤轩名昌年,医士也,货药于乡。甲辰夏,忽患目痛,因自知医,用黄连、山栀、菊花、薄荷之类清之,转益增剧。不得已,延余视之。观其不红至少肿,又无翳障,惟黑珠起红一点。诊其脉搏,沉数细弱,知为阴虚血热,郁于肝脏,无怪寒凉之不应也。因以杞菊地黄汤易生地而投之。一服而疼减,三服而红点除,疼全止矣。[2]1”

按:临床中我们常常会对某种疾病的认识形成一种思维定势,而忽略了进一步的辨证过程。而重视脉诊,凭脉辨证,才能更准确地把握疾病之本。如本案中目痛,按常规可能会辨证为肝经风热,多会选用清宣浮热之黄连、薄荷、菊花等。但是王堉心有定见,凭脉辨证,诊脉为沉数细弱,可知沉为病位在里,细数为阴虚血热,此时投以寒凉药物是药不对症,正如王冰所说:“寒之不寒是无水也”,故当用滋阴壮水之法以退其热,投以杞菊地黄汤变熟地黄为生地黄,增强其滋阴凉血之功效,疾病好转。

2 脉证相参,判断预后

2.1 脉证相悖,预后较差

在“产后腹痛”[2]36案中,“友人盂嘻之妻,年四十余,新产后,患腹中块痛。延余诊视,按其两脉实大而坚,知非吉象,而以至好,不便明言。乃聊以人参泽兰汤进,服之未效。又请余冶,余曰,痛不减,则药不效,请延他医视之。盂不肯,至余门者日三四次。不得已,实告曰,产后之脉,宜缓宜小,今见坚大,恐难愈也”,其后果然“五十余日而殁”。

按:脉象的变化可以反映正气与邪气力量的转换,因此脉诊在推断病情的预后方面有重要的意义。邪正消长所产生的虚实变化可以通过脉象的有力、无力表现出来。脉虚无力多提示正气不足,而脉实有力多提示正气充足,尚可与邪气斗争。若久病脉见虚弱之脉,是脉证相符,经过合理的诊治疾病可有向愈之征;倘若久病气虚、虚劳、亡血或久泄久痢而反见脉实有力,是脉证相悖,提示邪气亢盛、正气已虚衰之危候[3]。正如此案新产妇人,本应气血虚弱,脉象宜缓小而不应该实大而坚,故脉证相悖,预后较差,50余天而死亡。

2.2 得真脏脉,乃为不治

在“肝郁气逆脉不应病”[2]38案中:“其脉多伏,惟肝部沉坚而涩,且三二至辄一息。知为肝郁,因以苏子降气汤合左金丸进,三服而气稍舒。又视之,肝部有长象,又益颠倒木金散进之,十剂后,腹减而气舒,饮食进,精神作矣。一日留晚餐,座中仍令诊之,脉息如故,余未便明言,归语家人云:三伯肝脏已绝,病恐不起。家人曰,已愈矣,何害?余曰,此脉不关此病,此病易愈,此脉不可转也。况见肝脏,必死于立春前后。家人以余故神其说,置不信,余遂北上。至冬病作,竟医药无效,于腊月廿四日终于家。”

按:《素问·平人气象论》提出了“真脏脉”的概念:“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所谓无胃气者,但得真脏脉,不得胃气也。所谓脉不得胃气者,肝不弦、肾不石也。”真脏脉出现多提示病情危重,多预后不良或者死亡。这则病案中肝脉沉坚而涩,且三二至辄一息,即《频湖脉学》所谓“循刀责责”之肝的真脏脉,虽然患者病情缓解,但是脉象没有变化,故根据脉象可以推断出患者的死亡时间,可见王氏对脉学的研究功力非常深厚。

3 证变脉变,随脉治之

“食积致痢”[2]案中患者夏天患有痢疾,经过误治卧床不起,诊其脉为“俱微弱沉细,然至数匀称,惟右关独大,按之搏指”,王氏认为“此病因食积致痢,初医下其火,未去其食也。此时必肚腹膨胀,醒时见食作呕,病虽危,不惟不即死,并可生也”。于是以平胃散加神曲、麦芽等治疗,夜晚解下极多秽物,腹部舒坦而好转。第二天诊脉“小而气虚”,用真人养脏汤固其痢,3剂而痢止,略进食矣,继续服用人参养荣丸半月而病情痊愈。

按:王氏善于通过脉诊推测病人的脏腑阴阳虚实情况,最后根据脉诊指导辨证及处方用药。正所谓“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此案王氏根据脉象“俱微弱沉细,然至数匀称,惟右关独大,按之搏指”,诊断为食积致痢,中医管这种方法叫“独处藏奸”。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还阐述了“独处藏奸”的学术思想:“独之为德,为群疑之主也,欲得之者,犹纵目于泰山之顶,犹认针于沧海之中。[4]”他认为在疾病纷繁复杂的临床表现中,那些与诸多症状不一致、反常、特殊的表现往往隐藏着重要的辨证线索,恰恰是辨证的关键所在。同样脉象的特异变化也能给我们重要的线索。第二次诊脉为“小而气虚”,辨证属脾气虚弱,用真人养脏汤止其痢,最后服用人参养荣丸而痊愈,这体现了王氏临床随脉治之的临床特色。

4 诊脉精微,多法并用

4.1 诊脉精准,丝丝入扣

“痰结肺胃咳喘晕绝”[2]2案中:“诊其右寸关脉坚凝而滑,几乎搏指,余则平平。乃曰:滑者痰象也,坚凝者,痰结也,见于寸关之间,盖顽痰结于肺胃之管。肺为清道,胃为浊道,两道为痰所壅,故甚则晕绝也。此病非汤剂可疗,非礞石滚痰丸下之不可。”又如“脾虚失运大便不通”[2]7案中:“诊其六脉微弱,右关尤甚,右尺脉细如丝。乃曰:此脾虚不能转运故也。遂立四君平胃汤,重用潞参至一两。”

按:王氏对脉诊的分析尤为精准,详细诊查寸口脉之三部九候以了解脏腑之虚实传变,在“诊脉如审案”篇中王氏重点论述其脉诊特色:“吾尝谓诊脉,须合三部十二脏腑,参考而斟酌之,方有定见。若诊寸而忘尺,诊右而忘左;滑则治其痰,数则去其火,虽有小效,亦难去病,况审之不清,而未必效乎。俟高明斟酌之。[2]106”可见其脉诊之仔细,只有认真诊查脉象、推敲脉理,才能做到胸有定见,谨守病机。

4.2 详诊寸口,不忘太溪

“红痧危症,昏不知人”[2]5案中,患者“四肢椎床,昏不知人,提腕诊脉,无一丝可见”,这种情况下王氏“按太溪,则沸如涌泉,心头突突乱动”,余曰他认为:“此红痧也,症虽危,却无碍。乃刺其委中、尺泽,出黑血半盏,神气稍定。”

按:上案病情较为危重,王氏在详细诊查寸口脉“无一丝可见”的情况下,注重对太溪脉的诊查。太溪脉属古代全身遍诊法三部九候的部位之一,位于足内踝骨尖与跟腱水平连线中点处,为足少阴肾经之脉,以候肾气,肾气之存绝诊此处便可得知。在病情危重的情况下,即使寸口无脉,只要太溪脉微微跳动,犹如树之有根仍可救治。故诊查太溪脉在危重症临床中具有重要意义。

5 结语

通过对王堉《醉花窗医案》的分析总结可以发现,王堉在脉诊方面有很多自己独到的见解和体会,基本每个病案中都有对脉象的记载和脉理的分析,可见其在四诊中对脉象非常重视。其脉诊精准多法并用,基本上三部九侯都去诊查以探求脏腑经络的阴阳虚实情况。由于王氏对脉象的熟悉,其常常善于运用脉诊推断病情的预后,在疾病错综复杂的变化中,始终根据脉象的变化来指导其临床辨证治疗。当然中医学重视四诊合参,但脉诊在临证中的重要性确实不可小觑,如何进一步分析、整理、挖掘古籍中脉诊之精华用于指导临床,这也是我们当今面临的重要课题。

[1]孙洁,李秋芬,王坤根.《醉花窗医案》中的鉴别诊断方法[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8(7):844-845.

[2]王堉.醉花窗医案[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3]李绚,刘公望.伤寒论脉诊应用之解析[J].吉林中医药,2008,28(10):706-707.

[4]张景岳.景岳全书[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52.

R241.1

A

1006-3250(2016)11-1455-02

2016-03-27

李一群(1990-),男,在读硕士,从事中医药的临床与研究。

△通讯作者:吉学群 (1967-),女,主任医师,从事脑血管病及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临床与研究,Tel:15822859792,E-mail:syztj@sina.com。

猜你喜欢
诊脉花窗太溪
传统花窗中“卍”字型的相关应用与研究
《针灸大成》太溪穴临床应用规律探析*
温暖手脚
院士诊脉电动车自燃事故
土家族房屋花窗文化内涵及其艺术美——以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为例
以绿城云栖玫瑰园为例,浅析中式园林的框景运用
太溪穴的临床应用浅谈
为业余棋手诊脉
常揉太溪穴不健忘
为业余棋手诊脉